追尋凌雲夢——對話阿里雲總裁王堅

文 / 劉江程序員

王堅其人數據庫

被同事習慣地稱爲「博士」的王堅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技術領袖。這位1962年出生的杭州本地人個子卻很高,學者氣十足,說話思惟敏捷,聲音洪亮。小時候成績並不出衆的他,長大後卻成爲博學廣識而有獨特思惟模式的怪才。編程

加入阿里巴巴之前,他曾經是聲名顯赫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負責過用戶界面、機器學習、大規模數據處理、廣告平臺、無縫我的計算等諸多看上去很是發散的項目。他主持發明的數字墨水技術、數字筆和手寫數學公式識別器等都是名聞遐邇的學術成果。更使人稱奇的是,他竟然是心理學科班出身,在杭州大學從本科讀到博士,短期在國外進修後,又回到母校任教,前後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心理學系主任。而他當年進入微軟研究院時的身份倒是國內人機界面第一人。瀏覽器

與大多數同齡人不一樣,王堅敢想敢作,沒有太多顧忌,思惟方式很像美國人。《追隨智慧》一書中曾爆料,當年他之因此接受李開復的邀請加盟微軟,動因竟是由於老開會煩了,又不想當學校指定的理學院副院長。而他第一次見到李開復時,開口就批評後者參與開發的蘋果系統和微軟的Windows用戶界面都很糟糕……服務器

相比阿里巴巴旗下人人皆知的淘寶、支付寶等子公司,組建於2009年9月10日的阿里雲要低調得多。也許由於恰逢阿里巴巴集團成立十週年,慶典的宣傳太過火爆,外界不少人當時要麼壓根兒沒留意到這個新公司的誕生,要麼就將它與阿里軟件混爲一談了。機器學習

此後,除了2009年末大批招聘技術人員見諸報道以外,阿里雲彷佛一度從人們視野中消失。即便是在雲計算已經成爲業界焦點、如火如荼的2010年,也未見阿里雲有較大動做。原定2010年末的發佈遲至2011年上半年將盡仍然不見動靜。而在此先後,阿里雲龐大的佈局曝光——分佈式計算系統、分佈式數據庫、手機操做系統、瀏覽器、輸入法、搜索、地圖、郵件、翻譯……引發技術圈內激烈爭論,豪華團隊、投資巨大、研發受阻、前途未卜等等有關阿里雲的傳言也愈來愈多。更有前阿里員工甚至直斥阿里雲不靠譜、純忽悠。分佈式

2011年7月,聯手天語推出的阿里雲手機迅速成爲媒體焦點,整體上外界的評價是譭譽參半。10月24日,阿里雲首次開發者大會召開,彈性計算平臺、開放數據處理服務、ACE平臺、雲應用平臺、開放存儲服務和CDN、開放結構化數據服務等全線產品首次全面發佈。此後阿里雲喜訊不斷,先與日本遊戲平臺DeNA達成戰略合做,後又得到政府億元資金支持。oop

但圍繞着阿里雲的疑問仍然不絕於耳。一個電子商務公司爲何要同時作雲計算和移動操做系統?爲何一開始就作這麼全面的佈局?在中國這個市場裏如何靠雲計算贏利?三年時間裏阿里雲薈萃的衆多技術精英到底作了些什麼?帶着這些問題,在12月28日,我專門飛到杭州,對話阿里雲掌門人王堅。佈局

平臺之夢學習

位於杭州文二路西湖國際科技大廈的阿里雲公司辦公場所面積很大,充滿活力,滿眼都是朝氣蓬勃的技術人員。據介紹,目前公司已經有1200人,其中八九成都是工程師,包括中國第一個ACM-ICPC冠軍隊成員林晨曦在內的一批技術骨幹,分別負責基礎平臺、基礎服務、雲計算業務、雲手機四塊,公司沒有銷售。

世界範圍內,雲計算的領導性廠商,技術上是Google,而業務上則是Amazon。Amazon Web Services目前已經漸漸成爲主流,不只是衆多創業公司的首選,也是Netflix、DropBox、Zynga等行業新貴們崛起的幕後英雄,已經實現數億美圓的營收並且潛力巨大。而在中國,對應的市場仍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在平臺征戰的時代,這塊業務是固然的制高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阿里巴巴是中國與Amazon最接近甚至在電子商務方面佈局更全面的公司,它的資源實力毋庸置疑,而外界不大瞭解的是,其技術能力在業界也是領先的。所以,阿里投身作雲計算,逐鹿平臺之戰,並不奇怪,但阿里的雄心仍然令我吃驚。王堅介紹,從戰略上來講,他們想作的事情實際上能夠解讀爲Amazon+Google並有所超越。Amazon最重要的貢獻是真正實現了計算的Utility化,而Google真正從技術上把計算的規模作上去了。這兩點阿里雲都要作,即用Google模式的技術來作Amazon模式的運營,而同時還在慢慢努力作的一件事情,是數據,要爲人人提供全網規模的數據與計算。也就是說,若是你今天願意,就能夠作一個全網規模上的搜索引擎,計算和數據再也不是你的約束。

阿里雲對本身使命的表述方式很有點不同凡響——打造以數據爲中心的先進雲計算服務平臺。在對話中王堅不無自豪地表示,三年前公司成立的這個初衷,如今一個字都不用改。他們當初對雲計算的理解和判斷基本上仍然是成立的。

爲何這麼強調數據?王堅認爲,數據將成爲對國家和企業相當重要的戰略性資源。並且,是近年來發生的一個革命性變化——數據都是在線蒐集完成的,從不在線到在線,使數據真正具備了戰略價值。與他的說法能夠相互印證的是,全球範圍內Big Data也成爲業界大熱詞,有國外觀察者稱數據將成爲新時代的石油。

另外一個要素——計算能力,也是國家和企業絕對的核心競爭力。Google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其實是把一個原本是你們公共的數據變成獨有的,而後在這上面創造了一個巨大的企業。至關於6公里海底下的石油,理論上是你們的,但別人都沒有能力打,只有Google有這個技術能挖掘其中的價值。而阿里雲的願景是作中國擁有最大計算能力(而不是服務器最多)的公司。

阿里雲的業務模式有兩種,一種是數據中心和技術、運營都由阿里雲負責,一種是數據中心和服務器是客戶的,阿里雲負責技術和運營,與客戶分享收入。後一種模式已經有好幾家公司在嘗試,王堅預計後一種可能利潤更高。

超越Hadoop

王堅在對話中屢次強調,阿里雲戰略上最不同凡響之處,就是堅持追求擁有本身的具備競爭力的核心技術。並且,通過三年艱難地技術攻關,數次推倒重來,終於跨過了這個技術門檻,依靠本身的技術力量實現了飛天(Apsara)這個很是紮實的通用大規模分佈式計算系統,它除了MapReduce以外,還支持最普遍的各類編程模型。並且,阿里雲技術人員在這個統一平臺上實現了電子郵件、搜索、地圖、彈性計算、數據處理等衆多功能,也就是說郵件和搜索底層是同樣的,除他們外,在世界上只有Google可以作到這一點。

說到這裏,王堅有些動情:「這其中有不少具體的技術難題,有的很是難,好比調度那一塊,就讓開發團隊吃了很多苦頭。你不作到那個層次,根本不會知道其中奧祕。一開始不少人都不相信咱們可以作出來。但咱們成功作出來了,對此我徹底有理由感到自豪。」

咱們都知道中國公司不多會選擇冒很大風險本身從事這種底層的自主研發,當時這一決策是怎麼作出的呢?難道不怕最後搞砸了沒法交待?

王堅回答,作平臺必須面對正面戰場,這是繞不過去的,打游擊戰、平型關大捷什麼的沒有用,沒法結束戰爭。幸運的是,團隊的內外部環境很是好:集團對此有足夠的耐心和堅持,馬雲本人是鐵桿的支持者,集團CFO也說過錢不是問題的話,其餘子公司的友情支持,加上有一批鐵桿的員工,還有來自萬網這樣鐵桿用戶的支持。他直言:「有這麼幸福的環境,若是還作不成的話,只能說是咱們這幫人無能。」

處於核心的飛天系統的研發成功以後,阿里雲終於一掃以前的陰霾,各類上層產品源源不斷地發佈。

我又提出一個早已準備好的問題:爲何不直接用Hadoop呢?王堅回答:「你們都會以爲,直接用Hadoop不是很好更快嗎。Hadoop固然在離線大數據處理上頗有價值,但它沒法解決咱們公司公共雲計算服務的問題,由於咱們已經上線的雲服務,已遠遠超出Hadoop的能力,這和公司的定位是有關係的。今天飛天已很好地支持了阿里雲的各種業務,其中也包括了大數據處理,從這個意義上講,飛天實際上已經超越了Hadoop。」

他還補充說,如今號稱作雲計算的公司不少,實際上其中的技術門檻是很是高的,不多有公司具有這樣的實力。一些企業搞一百臺服務器就作網盤、雲存儲,還有所謂的私有云,把一個企業解決方案放大就說是雲計算,說實話,這些真不能算。此外,通用的雲系統比垂直、專用的要可貴多,雖然單看某個具體的應用效率上後者可能仍是會有優點,但整個平臺規模效益一上來,結果就徹底不一樣了。

有了堅實的底層技術作支撐,阿里雲就有信心在規模效益和成本上取得競爭優點。王堅舉了一個讓他最感自豪的實驗案例,在一個1500臺組成的數據處理集羣上,一邊處理數據的同時,還能夠溜進去幾個做業,完成動畫渲染,實際上至關於渲染是免費的。

與此同時,雲計算除了解決基礎設施需求以外,必須給客戶提供更多價值,好比搜索等服務,好比能給客戶帶來用戶,下降用戶獲取成本。

撥開迷霧

問:在已經有不少業務的互聯網公司作通用雲計算平臺,都會遇到平臺與業務關係之間的矛盾。以前外界對阿里雲的不少質疑也是說阿里雲的研發不跟具體的業務結合,阿里集團本身內部也不怎麼用。阿里雲目前的狀況如何?又是怎麼解決相關問題的呢?

王堅介紹:「目前集團內外都有不少成功案例,平臺接入的直接客戶接近5000家。其中包括集團內部的整個郵箱。萬網更是鐵桿用戶,在咱們發展早期幫過大忙。他們第一天上線時,客服電話都被打爆了,而到如今幾乎各類有競爭力的功能都是咱們在後面支撐。阿里金融是聯合運營的例子。淘寶的對外數據業務和開放平臺也會建在阿里雲平臺上。還有ShopEx等外部的客戶也跑在咱們的平臺上。相似的例子還有不少。」

在平臺和現有業務之間,阿里雲有過經驗教訓,中間有一個痛苦的轉變過程。最開始,阿里雲同時還承擔集團技術部門的角色,要兼顧公司內部和麪向外部的平臺開放,一度很是糾結。支持集團內部業務與真正面對公衆的開放雲計算平臺之間差別仍是很大的。王堅說,看到Google雖然技術領先但在與Amazon的競爭中處於下風以後,堅決了外部服務和內部服務各有專一的見解。內部服務如今專門成立了集團技術部,由劉振飛負責。而阿里雲將徹底轉變爲專一對外業務,即便是集團內部的公司,也要按兩家公司結算,分享營收。

問:阿里雲原本應該是專一於平臺的,爲何會想到去作雲手機?以後的路線圖是怎麼樣的?

王堅坦言,的確這一年同時在打兩個正面戰場,很辛苦,但移動終端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正面戰場,靠作應用沒法解決全部問題。這個決策主要是從阿里巴巴集團戰略的角度出發的,不能失去這麼大的一個機遇。內部各公司中阿里雲最有條件去作這一塊。並且,戰略上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是不可分的,若是你的雲計算只是在傳統互聯網上成功的話,其實還不能算成功。雲計算生根不是在移動互聯網上,但開花結果會在移動互聯網上。某種意義上阿里雲在概念上是很是緊密的兩家公司。但在雲平臺方面,對其餘終端系統也是開放的。

下一步基本上每兩三個月會有一個新的版本,2012年1月會出手機雲OS 2012版,這一版在用戶體驗上有了很大提升。同時,已經開始在談第二個手機廠家,天語也會出更多的型號,支持高端和低端,還有平板。但最重要的,是把互聯網運營的思想帶到手機上去。如今路子已經趟出來了,就是有三個系統:終端操做系統、雲端系統,還有運營手機的系統,好比應用商店之類。

問:就目前來說,你給阿里雲打分打多少分?

「從我的角度,」王堅回答,「打兩個分比較客觀。必須認可正面戰場是很難的,就阿里雲本身今天走到這一步而言,我以爲能夠打90分。但從讓別人滿意來看,我以爲打不到60分。確實因爲能力所限,還有不少須要改進的地方。」

問:你預計阿里雲過幾年可以像Amazon那樣成爲盈利部門?

王堅確認,從集團角度阿里雲會持續投入,一年十個億,基本上要作十年。但阿里雲有可能在12個月到24個月之內實現盈利。如今公司能夠再也不增長一我的,收入卻不斷穩定增長。「個人第一個目標,是阿里雲給集團外部提供服務所需的計算資源,要超過集團內部,這個目標已是能夠預見的。而第二個目標,是咱們的計算規模可以與Amazon相提並論,相信必定不會花十年的時間。」

阿里雲的戰略方向是正確的,自主研發核心系統的勇氣也使人敬佩。從CSDN最近與阿里雲平臺的合做來看,產品值得信賴。阿里雲公司杭州辦公區的前臺有一副對聯相信給全部訪客都留下了深入印象:夢想永在凌雲意意氣風發,代碼成就萬事基積沙鎮海。讓咱們祝福阿里雲。

(做者:程序員雜誌 劉江,原文連接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