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移動端興起,主流設計風格定型,再到Uber、Vine等現象級APP的崛起,移動端的APP設計直到如今才漸入佳境。促成這一切的影響因素不少,好比社會發展趨勢的變化、共享經濟的大熱、新技術的積累,等等等等。這些事物的出現須要時間積累,這也是爲何這些應用到如今才火起來。web
一樣的,今年咱們要關注的是定型了的巨屏手機和逐漸沉澱下來的可穿戴設備。編程
隨着平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移動端應用的增長,用戶在這些東西上的所耗費的精神和腦力也愈來愈多。查看郵件、預訂酒店、叫外賣都有賴於各類應用,而諸如Airbnb和GrubHub這樣的優質應用則大幅度減小了用戶在無關細節上的精力耗散,能夠更好地處理其餘的任務,專一於更有價值的事情。用戶所面對的任務越多,那些真正可以便捷運用且迎合用戶需求的APP所體現的價值就越明顯。瀏覽器
也正是在這種語境之下,咱們對於APP設計的發展趨勢應當有更清晰的瞭解。今天,讓咱們來仔細梳理一下目前的APP設計的趨勢。工具
一、爲大屏手機設計
佈局
對,沒錯,無論你喜歡與否,大屏幕手機出來已經好久而且成爲主流了,可是針對大屏的UI和用戶體驗設計一直不理想。字體
設計人員和開發者須要面對逐漸變大的屏幕和拇指長度之間的矛盾,曾經一直被詬病的iPhone的左上角返回鍵,在如今看來也只是諸多「反人類」設計中好不起眼的一員。與此同時,你不能將全部平常控件都放到右下角,畢竟還有10%左右的用戶是左撇子,更不用說許多右撇子用戶一樣會用左手操做!設計
固然,給予用戶定製空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年紅極一時的「快播」移動APP就曾以「左手模式」而出名,而UC瀏覽器這樣的移動端霸主也在很早的時候加入了左右手習慣判斷的設計。固然,這只是大屏手機界面設計的諸多問題中的一個。對象
排版、交互、使用情景的切換、用戶體驗設計的變動都是須要設計師設身處地仔細思考的地方(好比我一直不習慣FlymeOS的默認字體尺寸,能夠看可是很差看)。目前的設計不夠好,好在它正在逐漸發展。blog
接下來的設計趨勢,也與大屏手機的設計息息相關。圖片
二、滑動交互成爲主流
當webOS剛剛興起的時候,精緻的卡片、大量的滑動交互、手勢操做驚豔了整個移動端設計領域。7年後的今天,滑動手勢操做已經成爲主流了。實際上,在iPhone剛剛問世的時候,滑動操做和雙指縮放這種更貼近物理世界的直覺操做,就已經被廣大的設計師所關注到,而且這種設計無疑更符合用戶的需求——不用在侷促的屏幕上點擊更加侷促的小按鈕了。
滑動操做是直覺式的操做,毫無疑問。咱們慣於經過連續的觸摸來認知外在的事物。在屏幕上滑動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多種多樣的對應操做,刷卡,滑動門閂等等等等,經驗的轉嫁也是如此的直接而天然。
主流的移動端平臺已經將滑動交互融入到系統的每個細節了,而且會有意識地引導開發者運用這種交互方式。如今當你打開應用的時候,你會下意識地經過滑動操做來切換界面,返回上衣級,刪除或者查看菜單,難道不是麼?
三、可穿戴設備開始影響移動端設計
手機屏幕愈來愈大,可是可穿戴設備的屏幕則要求夠小夠好用,尺寸上的巨大差異令APP的界面設計面臨更大的挑戰。雖然Apple Watch並無你們想象中那麼火爆,可是IDC的數據則代表,2015年廠商出貨的可穿戴設備高達4570萬臺,其中涵蓋了手腕上所佩戴的手錶/手環類設備、身上佩戴的和眼鏡類。
不過,目前關注度最高的依然是Apple Watch和基於Android Wear 的設備,也正是這兩大平臺將可穿戴設備的熱潮帶動了起來。可穿戴設備不再是侷限於檢測心率和睡眠質量的工具了,它們能夠告訴你會在路上走多久,明天的天氣,會提醒你爲姑媽帶晚飯等等等。手腕上的這個小東西有着很是巨大的潛力和無限的可能性,那麼它又是如何影響着設計師和開發者的工做的呢?
不管是Apple Watch 仍是Android Wear 都強調一目瞭然的重要性。不一樣於手機和平板,智能手錶的使用場景大相徑庭,用戶不會長時間盯着看,內容顯示要快,要直觀,要易於消化,甚至要考慮到用戶用眼角掃視這樣的狀況。這就意味着,這塊小屏幕上的版式、色彩、對比度的控制尤爲重要。另外,許多應用本來就有手機和平板可用的版本,再設計可穿戴設備的版本之時,須要考慮功能、體驗等各方面的取捨。
因爲可穿戴設備是新興領域,現階段針對它們的設計尤爲須要注意應用的可用性、用戶反饋,而且針對需求即時更新。雖然Apple 和Google 對於各自的平臺各有一套規範,可是用戶的訴求一樣是塑造將來設計走向的重要因素。
四、分層佈局
扁平化和擬物化自己是就是不一樣風格傾向下的產物,二者趨近於兩個極端,可是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完全的對立,咱們以前所說的扁平化2.0和此刻所提的分層佈局,就是二者之間的「灰色地帶」。儘管近年來的數字美學天然而然地催生了扁平化風潮,可是在過去幾年的摸索中,咱們瞭解了複雜紋理和高度擬物的過分裝飾性,一樣也意識到了陰影和小幅度漸變即便在扁平化的設計中,同樣很重要。
Google 的Material Design 就很是坦誠地將陰影和分層佈局推到臺前。儘管總體風格依然很是的扁平化,可是Google的設計師從擬物化設計中借鑑來的元素令整個設計語言趨於完善,也更富有人性(若是你是Mac用戶,那麼你會發現目前的OSX和Material Design 一樣是扁平和擬物的融合體)。Material Design中的分層結構源於天然,取自於「紙」的物理隱喻,將物體和物體之間的相互關係用色塊和陰影表達出來。
這種典型的分層結構,令虛擬的對象擁有了物理屬性,色彩和陰影構建出空間關係,相對運用的速度反映出對象的重量和慣性,透過觸摸屏你彷佛在和實實在在的物體進行交互,這又未嘗不是更爲高明的「擬物」呢?優雅的體驗,擬真的操做,這就是分層佈局的獨到之處。
五、更多動效
咱們的手機所擁有的計算能力,已經超過了登月時的整個NASA。4G通信協議的覆蓋使得應用對於信息的獲取也比上一個時代更加快捷高效。加之技術的發展,APP所能承載的信息量也不斷增長。全部的這一切造就了今天的APP設計,過分愈來愈有味道,動效開始承載着引導、提醒、過渡的功能,APP也再也不全是藉由簡單的通知來同用戶進行信息溝通,每個震顫和回彈的效果均可以傳達出信息,而這一切,讓APP更加天然而智能。
六、更加簡單柔和的色調
就像時尚圈每一年都有流行色同樣,設計圈的用色習慣每一年也都在改變。從大的方向上來看,咱們彷佛愈來愈着迷於簡單柔和的色調了,而這也是整個設計方向向着極簡主義進化的天然結果。這種配色在目前的需求下有着自然的優點,若是採用某個單色不一樣色度的配色方案,搭配白色字體和少許有對比的元素,或者試試兩三款清爽柔和配色,你能夠很快出一套很是不錯的視覺稿。
考慮到用戶長時間盯着屏幕,柔和的色調和清爽的配色會讓用戶注意力更少分散,畢竟強對比度的色彩還會加劇視覺負擔。若是你的APP設計採用這種配色,不只會更富於設計感,並且讓用戶以爲更流暢,更溫馨。
七、更注重排版
視網膜屏幕的興起畢竟是近幾年的事情,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移動端和網頁上的字體分辨率都比較低。隨着移動端的高度進化和Typekit等服務的出現,字體清晰度的提高,讓網頁和APP的排版佈局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設計師能夠藉由不一樣的字體和多樣的圖片搭配出更有表現力的設計,即便是在移動端設計上,這種趨勢也愈加明顯。文字和內容很重要,藉由字體、排版、圖片的搭配來合理呈現,就不是1+1=2這麼簡單了。
八、APP內置模糊效果
藉由背景虛化和半透明效果來提高APP在視覺上的可用性也是設計趨勢之一。相比於純色背景,用戶更傾向於使用圖片,雖然提升了個性化,可是會讓背景層以上的圖標、控件在視覺上沒法清晰分辨。APP內置模糊和半透明效果能夠緩解這種視覺上的障礙,確保可讀性,又保留了用戶所追求的定製化效果。
九、移動端可訪問性的創新
設計和技術的革新讓各類設備和APP的可訪問性獲得了極大的提高。滑動手勢、TypeKit、動效等都是可訪問性創新和提高的產物。目前國產手機中內置的「老人機」模式就是可訪問性創新的成果之一,它簡化了交互,解決了一部分視覺障礙用戶的閱讀問題。
不過,提高可訪問性和可用性並非簡單的放大字體或者調整就能夠解決的。確保APP的可用性,你須要對它的可訪問性有更深刻的批判性思考。當它進入「老人機」模式的時候,佈局可否適應字體大小調整以後的界面?多選控件是否會隨着放大而且看起來協調而易於操做?等等等等。
十、更智能的原型
移動端APP的設計愈來愈複雜,隨之而來的設計和開發也愈加的系統、瑣碎。簡單的靜態圖和線框、引線已經不足以呈現整個設計的細節,一味地要求客戶腦補也解決不了問題。好在咱們如今擁有了諸如UXPin、Proto.io 這樣的新工具。
無需進行復雜的編程來呈現原型的細節和過程,設計師能夠藉由這些進化中的新工具無縫地呈現他們的想法和構思。原型設計會愈來愈智能,設計流程也會隨之調整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