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bet 和谷歌一直有兩位 CEO 和一位總裁。web
直到今天(北京時間 12 月 4 日),其中的兩位 —— 46 歲的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正式向 47 歲的皮查伊交接大權。api
從今日後,Alphabet 將不設主席,而新 CEO 將由現任谷歌 CEO 桑達爾 · 皮查伊(Sundar Pichai)擔任,佩奇和布林則以大股東身份繼續留在公司董事會。瀏覽器
今年 6 月,谷歌另外一名元老級人物埃裏克 · 施密特宣佈退出 Alphabet 董事會。他和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曾被並稱爲谷歌的「三駕馬車」。微信
現在三駕馬車所有以不一樣的方式離開谷歌的正面戰場,外媒對此的評價爲 —— 一個時代的落幕。網絡
佩奇和布林,此次是用公開信的方式宣佈了這個消息。機器學習
在公開信中,佩奇和布林表示當公司有更好的管理方式時,就會騰出本身的管理位置。如今的 Google 和 Alphabet 再也不須要兩位 CEO,而皮查伊是接棒的最佳人選。工具
「現在,Alphabet 已經很是成熟,谷歌和其餘業務做爲獨立公司已經能夠有效運做,因此如今是時候簡化咱們的管理結構了,當咱們認爲有更好的經營公司的方法時,咱們就會騰出管理崗位。」
雖然兩人仍然持有大量 Alphabet 股票,而且保留了董事席位,但此次的卸任意味着他們將正式的從臺前轉向幕後。學習
兩位創始人在公開信中表示:Google 創辦於 1998 年,到 2019 年,已是 21 歲的成熟年輕人了。他們以後更多將以父母的身份來關注和提供指導了。搜索引擎
而且皮查伊自從 15 年前加入谷歌後,已經在 Google 證實了本身,佩奇和布林認爲沒有人比他更合適帶領 Google 和 Alphabet 走向將來。雲計算
谷歌最先是由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在 1996 年與史丹佛大學合做組建的一套名爲 BackRub 的搜索引擎,在 1997 年以 10 的 100 次方爲衍生,將這套搜索引擎從新命名爲 Google。
谷歌創立的 20 多年來,業務不斷擴大。目前新增的業務有:地圖、照片和 YouTube;由 Android 和 Chrome 平臺的設備組成的全球生態系統;Google 雲服務;圍繞機器學習、雲計算和軟件工程的技術。
正是隨着谷歌的不斷壯大,公司在 2015 年宣佈了資產重組計劃,成立了 Alphabet 母公司,谷歌成爲其旗下最大子公司,專一於核心搜索和廣告業務。
目前子公司包括:DeepMind、GV、CapitalG、Google X、Google Fiber、Verily、Waymo、Wing 和 Loon 等等,這些子公司分別負責投資、無人車、寬帶網絡、無人機、前沿實驗項目。
當時對企業結構的設定是,核心業務繼續組成 Google,由皮查伊擔任 CEO。母公司 Alphabet 則由佩奇擔任 CEO,布林擔任總裁。
佩奇和布林在重組前一度還很是活躍,但在重組以後便逐漸「隱身」,在當時被視爲兩人退居二線的標誌,尤爲是佩奇,甚至一度有人猜想他將就此隱退。
很多媒體報道也稱,佩奇愈來愈頻繁地消失在他的加勒比小島私人白色沙灘上。在 46 歲的時候,就已通過着世外桃源式的隱士生活了。
而布林的上一次公開露面甚至要追溯到 2012 年的 I/O 開發者大會。由於二人已經不多在公開場合露面,不管是投資者電話會議,仍是 Google 最重要的開發者大會,因此業界對於二人這次的卸任並不感到意外。
對於這件事情,外媒針對性的發表了一些觀點與評價:
《 紐約時報》:兩名創始人的離去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對於谷歌來講,兩名創始人的離去能夠說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在創立了谷歌以後,佩奇與布林一直都是谷歌的象徵,同時在過去 20 年中也成爲了科技行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們之於谷歌,就像是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之於蘋果,以及比爾·蓋茨(Bill Gates)之於微軟同樣。
佩奇與布林退居二線,也正式扶正了皮查伊。現年 47 歲的皮查伊在過去4年中一直在掌管谷歌的核心業務,他也成爲了科技行業的核心人物之一。
《CNBC》:Alphabet可能須要更多地依靠其餘業務
因爲 Google 的核心數字廣告業務顯示出放緩的跡象,Alphabet 可能須要更多地依靠其餘業務。谷歌顯示其 2019 年第一季度的廣告收入增速放緩,而第三季度的利潤卻低於上一年。儘管其雲業務在增加,但該公司仍在努力爭取大量的硬件收入。
因爲 Google 員工表達了對公司政策的不滿,佩奇和皮查伊在動盪的幾年裏監督了公司。據《紐約時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去年,成千上萬的 Google 員工走出了世界各地,抗議據稱 Google 向前 Android 領導人安迪·魯賓(Andy Rubin)支付了 9000 萬美圓的離職補償金,儘管他發現性行爲不端指控是可信的。
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1972 年出生於印度。
皮查伊本科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讀的是冶金工程專業。以後在斯坦福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上,得到了理學碩士學位,此後又拿下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 MBA。
2004 年,桑達爾·皮查伊加入谷歌。加入以後,他爲 Google 的客戶軟件產品進行了有效的管理與創新,好比帶領 Chrome 一舉戰勝當時市場上還佔主要份額的 IE 瀏覽器。
但皮查伊在谷歌的第一個項目就是谷歌工具欄,當時他的任務是找到不一樣客戶端消費者進入 web 的方式,該工具欄也爲皮查伊在谷歌從此十年的工做鋪就了道路。
2014 年 10 月,Google 進行了一次管理層的調整,皮查伊的權力範圍進一步擴大:除了繼續負責核心 Android 和 Chrome 業務,還接管了研究、搜索、地圖、Google+、商務和廣告產品,以及基礎設施等業務。
2015 年 8 月,Google 再次宣佈進行組織重整,皮查伊出任新 Google 公司董事長及 CEO。
2017 年 7 月,皮查伊加入了 Alphabet 董事會。此舉也被認爲是佩奇培養其爲接班人的體現。此次正式接過「老谷歌三駕馬車」的接力棒,成爲了谷歌名副其實的「第一人」。
在沈向洋公佈離任的時候,我曾和你們一塊兒討論過海外華人高管的現狀(點擊右側標題回顧:《微軟副總裁沈向洋即將離任,海外科技巨頭恐再無華人高管》),其中就提到了爲何印度裔在美國科技行業如魚得水,而華裔則不斷遭遇到玻璃天花板。
愈來愈多的印度裔人才晉升高管乃至出任 CEO,已是整個美國科技行業不爭的事實。
據網上資料統計,除了谷歌、微軟,摩托羅拉、百事可樂、諾基亞、到 Adobe、SanDisk、聯合利華、再到萬事達卡、標準普爾,目前都有一位印度籍 CEO。
在當時的文章中,咱們分享了鄭峻老師在他我的公衆號給出了三個觀點:
1.溝通能力。印度裔的英語水平廣泛較高,即使存在口音問題,也徹底不影響他們和美國同事的表達能力;而中國人才因爲文化因素,相對比較低調和謙遜,缺少主動表達和展示自個人意願。
2.印度裔人才內部團結。印度籍在公司內部互相扶持提攜,帶動了整個部門高層、中層和基層的印度裔化。因爲華裔中高層近年來的嚴重斷層,華裔科技人才必須依靠更強的能力才能獲得上層的承認。在不少狀況下,他們還須要克服來自印度裔同事的排擠。
3.印度和中國的科技行業徹底不在一個級別。大量華裔技術人才都選擇了回國創業或者加入中國科技巨頭,有着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就業選擇,而印度裔技術人才不多有回國創業的機遇,留在美國科技公司發展是更可行的選擇。因爲綠卡排期的限制(印度裔等待綠卡須要長達8-10年),他們可能更傾向於在一家公司長遠發展。
你以爲致使這個狀況最大的緣由是什麼呢?
歡迎你們在文末留言或加我微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