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NIO 中的 Buffer 用於和 NIO 通道進行交互。如你所知,數據是從通道讀入緩衝區,從緩衝區寫入到通道中的。java
緩衝區本質上是一塊能夠寫入數據,而後能夠從中讀取數據的內存。這塊內存被包裝成 NIO Buffer 對象,並提供了一組方法,用來方便的訪問該塊內存。編程
使用 Buffer 讀寫數據通常遵循如下四個步驟:數組
當向 buffer 寫入數據時,buffer 會記錄下寫了多少數據。一旦要讀取數據,須要經過 flip() 方法將 Buffer 從寫模式切換到讀模式。在讀模式下,能夠讀取以前寫入到 buffer 的全部數據。併發
一旦讀完了全部的數據,就須要清空緩衝區,讓它能夠再次被寫入。有兩種方式能清空緩衝區:調用 clear() 或 compact() 方法。clear() 方法會清空整個緩衝區。compact() 方法只會清除已經讀過的數據。任何未讀的數據都被移到緩衝區的起始處,新寫入的數據將放到緩衝區未讀數據的後面。app
//1. 分配一個指定大小的緩衝區 ByteBuffer buf1= ByteBuffer.allocate(1024); System.out.println(buf1); // [pos=0 lim=1024 cap=1024] //2. 利用 put() 存放數據到緩衝區 buf1.put("abc".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buf1.array())); // abc System.out.println(buf1); // [pos=3 lim=1024 cap=1024] //3. buf1.put(0, (byte)'z')時position不變 buf1.put(0, (byte)'z');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buf1.array())); // zbc System.out.println(buf1); // [pos=3 lim=1024 cap=1024] //4. 切換到讀模式 buf1.flip(); System.out.println(buf1); // [pos=0 lim=3 cap=1024] //5. get() 讀數據,position + 1 for (int i = 0; i < buf1.limit(); i++) { System.out.println(buf1.get()); } System.out.println(buf1); // [pos=3 lim=3 cap=1024] //6. get(0) 讀數據,position 不變 buf1.get(1); System.out.println(buf1); // [pos=3 lim=3 cap=1024] //7. rewind() 重讀模式,postion = 0,limit 不變 buf1.rewind(); System.out.println(buf1); // [pos=0 lim=3 cap=1024] //8. buf.get(bytes)讀一個字節數組 byte[] bytes = new byte[buf.limit()]; buf.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new String(bytes)); //[pos=3 lim=3 cap=1024] //9. buf.hasRemaining() if (buf.hasRemaining()) { System.out.println(buf.remaining()); } //10. buf.duplicate() ByteBuffer buf2 = buf.duplicate(); //11. mark() 和 reset() buf1.mark(); buf1.reset(); //12. compact() 保留未讀的部分切換到時寫模式 buf1.position(1).limit(3); System.out.println(buf1); // [pos=1 lim=3 cap=1024] buf1.compact(); System.out.println(buf1); // [pos=2 lim=1024 cap=1024] //13. clear() 切換到時寫模式 buf1.clear(); System.out.println(buf1); // [pos=0 lim=1024 cap=1024]
緩衝區本質上是一塊能夠寫入數據,而後能夠從中讀取數據的內存。這塊內存被包裝成 NIO Buffer 對象,並提供了一組方法,用來方便的訪問該塊內存。post
爲了理解 Buffer 的工做原理,須要熟悉它的三個屬性:this
position 和 limit 的含義取決於 Buffer 處在讀模式仍是寫模式。無論 Buffer 處在什麼模式,capacity 的含義老是同樣的。code
這裏有一個關於 capacity,position 和 limit 在讀寫模式中的說明,詳細的解釋在插圖後面。對象
Java源代碼: java.nio.Bufferblog
// Invariants: mark <= position <= limit <= capacity private int mark = -1; private int position = 0; private int limit; private int capacity;
(1) capacity
做爲一個內存塊,Buffer 有一個固定的大小值,也叫 「capacity」。你只能往裏寫 capacity 個 byte、long,char 等類型。一旦 Buffer 滿了,須要將其清空(經過讀數據或者清除數據)才能繼續寫數據往裏寫數據。
(2) position
當你寫數據到 Buffer 中時,position 表示當前的位置。初始的 position 值爲 0。當一個 byte、long 等數據寫到 Buffer 後, position 會向前移動到下一個可插入數據的 Buffer 單元。position 最大可爲 capacity – 1。
當讀取數據時,也是從某個特定位置讀。當將 Buffer 從寫模式切換到讀模式,position 會被重置爲 0。 當從 Buffer 的 position 處讀取數據時,position 向前移動到下一個可讀的位置。
(3) limit
在寫模式下,Buffer 的 limit 表示你最多能往 Buffer 裏寫多少數據。 寫模式下,limit 等於 Buffer 的 capacity。
當切換 Buffer 到讀模式時, limit 表示你最多能讀到多少數據。所以,當切換 Buffer 到讀模式時,limit 會被設置成寫模式下的 position 值。換句話說,你能讀到以前寫入的全部數據(limit 被設置成已寫數據的數量,這個值在寫模式下就是 position)。
(4) mark
標記,表示記錄當前 postion 的位置。能夠經過 reset 恢復到時 mark 的位置。
注:mark <= postion <= limit <= capacity
Java NIO 有如下 Buffer 類型
如你所見,這些 Buffer 類型表明了不一樣的數據類型。換句話說,就是能夠經過 char,short,int,long,float 或 double 類型來操做緩衝區中的字節。
MappedByteBuffer 有些特別,在涉及它的專門章節中再講。
要想得到一個 Buffer 對象首先要進行分配。 每個 Buffer 類都有一個 allocate 方法。下面是一個分配 48 字節 capacity 的 ByteBuffer 的例子。
ByteBuffer buf = ByteBuffer.allocate(48);
這是分配一個可存儲 1024 個字符的 CharBuffer:
CharBuffer buf = CharBuffer.allocate(1024);
寫數據到 Buffer 有兩種方式:
從 Channel 寫到 Buffer 的例子
int bytesRead = inChannel.read(buf); //read into buffer.
經過 put 方法寫 Buffer 的例子:
buf.put(127);
注意: buf.put(127) 和 buf.put(0, 127) 區別,前者 postion 會 +1,後者不變,buf.get() 和 buf.get(0) 相似。
put 方法有不少版本,容許你以不一樣的方式把數據寫入到 Buffer 中。例如, 寫到一個指定的位置,或者把一個字節數組寫入到 Buffer。
public final Buffer flip() { limit = position; position = 0; mark = -1; return this; }
flip 方法將 Buffer 從寫模式切換到讀模式。調用 flip() 方法會將 position 設回 0,並將 limit 設置成以前 position 的值。
換句話說,position 如今用於標記讀的位置,limit 表示以前寫進了多少個 byte、char 等,如今能讀取多少個 byte、char 等。
從 Buffer 中讀取數據有兩種方式:
從 Buffer 讀取數據到 Channel 的例子:
//read from buffer into channel. int bytesWritten = inChannel.write(buf);
使用 get() 方法從 Buffer 中讀取數據的例子
byte aByte = buf.get();
get 方法有不少版本,容許你以不一樣的方式從 Buffer 中讀取數據。例如,從指定 position 讀取,或者從 Buffer 中讀取數據到字節數組。
public final Buffer rewind() { position = 0; mark = -1; return this; }
Buffer.rewind() 將 position 設回 0,因此你能夠重讀 Buffer 中的全部數據。limit 保持不變,仍然表示能從 Buffer 中讀取多少個元素(byte、char等)。
一旦讀完 Buffer 中的數據,須要讓 Buffer 準備好再次被寫入。能夠經過 clear() 或 compact() 方法來完成。
public final Buffer clear() { position = 0; limit = capacity; mark = -1; return this; }
若是調用的是 clear() 方法,position 將被設回 0,limit 被設置成 capacity 的值。換句話說,Buffer 被清空了。Buffer 中的數據並未清除,只是這些標記告訴咱們能夠從哪裏開始往 Buffer 裏寫數據。
若是 Buffer 中有一些未讀的數據,調用 clear() 方法,數據將「被遺忘」,意味着再也不有任何標記會告訴你哪些數據被讀過,哪些尚未。
public ByteBuffer compact() { System.arraycopy(hb, ix(position()), hb, ix(0), remaining()); position(remaining()); limit(capacity()); discardMark(); return this; }
若是 Buffer 中仍有未讀的數據,且後續還須要這些數據,可是此時想要先先寫些數據,那麼使用 compact() 方法。
compact() 方法將全部未讀的數據拷貝到 Buffer 起始處。而後將 position 設到最後一個未讀元素正後面。limit 屬性依然像 clear() 方法同樣,設置成 capacity。如今 Buffer 準備好寫數據了,可是不會覆蓋未讀的數據。
public final Buffer mark() { mark = position; return this; }
public final Buffer reset() { int m = mark; if (m < 0) throw new InvalidMarkException(); position = m; return this; }
經過調用Buffer.mark()方法,能夠標記Buffer中的一個特定position。以後能夠經過調用Buffer.reset()方法恢復到這個position。例如:
buffer.mark(); //call buffer.get() a couple of times, e.g. during parsing. buffer.reset(); //set position back to mark.
可使用 equals() 和 compareTo() 方法兩個 Buffer。
equals
當知足下列條件時,表示兩個 Buffer 相等:
如你所見,equals 只是比較 Buffer 的一部分,不是每個在它裏面的元素都比較。實際上,它只比較 Buffer 中的剩餘元素。
compareTo
compareTo() 方法比較兩個 Buffer 的剩餘元素(byte、char等), 若是知足下列條件,則認爲一個 Buffer 「小於」另外一個 Buffer:
(譯註:剩餘元素是從 position 到 limit 之間的元素)
轉載自併發編程網 – ifeve.com,本文連接地址: Java NIO系列教程(三) Bu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