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 支持製做動態的圖表。有時候,圖表的變化須要緩慢的發生,以便於讓用戶看清楚變化的過程,也能給用戶不小的友好感。數組
前面製做的圖表是一蹴而就地出現,而後繪製完成後再也不發生變化的,這是靜態的圖表。app
動態的圖表,是指圖表在某一時間段會發生某種變化,多是形狀、顏色、位置等,並且用戶是能夠看到變化的過程的。例如,有一個圓,圓心爲 (100, 100)。如今咱們但願圓的 x 座標從 100 移到 300,而且移動過程在 2 秒的時間內發生。這種時候就須要用到動態效果,在 D3 裏咱們稱之爲過渡(transition)。svg
D3 提供了 4 個方法用於實現圖形的過渡:從狀態 A 變爲狀態 B。函數
啓動過渡效果。其先後是圖形變化先後的狀態(形狀、位置、顏色等等),例如:spa
.attr("fill","red") //初始顏色爲紅色
.transition() //啓動過渡
.attr("fill","steelblue") //終止顏色爲鐵藍色
D3 會自動對兩種顏色(紅色和鐵藍色)之間的顏色值(RGB值)進行插值計算,獲得過渡用的顏色值。咱們無需知道中間是怎麼計算的,只須要享受結果便可。code
指定過渡的持續時間,單位爲毫秒。如 duration(2000) ,指持續 2000 毫秒,即 2 秒。blog
指定過渡的方式,經常使用的有:ci
linear:普通的線性變化rem
circle:慢慢地到達變換的最終狀態it
elastic:帶有彈跳的到達最終狀態
bounce:在最終狀態處彈跳幾回
調用時,格式形如: ease(「bounce」)。
指定延遲的時間,表示必定時間後纔開始轉變,單位一樣爲毫秒。此函數能夠對總體指定延遲,也能夠對個別指定延遲。
例如,對總體指定時:
.transition() .duration(1000) .delay(500)
如此,圖形總體在延遲 500 毫秒後發生變化,變化的時長爲 1000 毫秒。所以,過渡的總時長爲1500毫秒。
又如,對一個一個的圖形(圖形上綁定了數據)進行指定時:
.transition() .duration(1000) .delay(funtion(d,i){ return 200*i; })
如此,假設有 10 個元素,那麼第 1 個元素延遲 0 毫秒(由於 i = 0),第 2 個元素延遲 200 毫秒,第 3 個延遲 400 毫秒,依次類推….整個過渡的長度爲 200 * 9 + 1000 = 2800 毫秒。
var width=400,height=400; var svg = d3.select("body").append("svg").attr("width",width).attr("height",height); var circle=svg.append("circle").attr("cx",100).attr("cy",100).attr("r",50).style("fill","green"); circle.transition() .ease("bounce") // 終點彈跳
.duration(2000) //過渡時長2s
.attr("cx",300) //圓心座標從100變爲300
.attr("r",25) //半徑變爲25
.style("fill","red") //顏色變紅色
.delay(1000); //延時1s執行
Update、Enter、Exit 是 D3 中三個很是重要的概念,它處理的是當選擇集和數據的數量關係不肯定的狀況。
前幾章裏,反覆出現了形如如下的代碼。
svg.selectAll("rect") //選擇svg內全部的矩形
.data(dataset) //綁定數組
.enter() //指定選擇集的enter部分
.append("rect") //添加足夠數量的矩形元素
前面提到,這段代碼使用的狀況是當如下狀況出現的時候:有數據,而沒有足夠圖形元素的時候,使用此方法能夠添加足夠的元素。當時並無深究這段代碼是什麼意思,本章將對此進行講解。可是,因爲此問題相對複雜,本章只進行最初步的介紹。
假設,在 body 中有三個 p 元素,有一數組 [3, 6, 9],則能夠將數組中的每一項分別與一個 p 元素綁定在一塊兒。可是,有一個問題:當數組的長度與元素數量不一致(數組長度 > 元素數量 or 數組長度 < 元素數量)時呢?這時候就須要理解 Update、Enter、Exit 的概念。若是數組爲 [3, 6, 9, 12, 15],將此數組綁定到三個 p 元素的選擇集上。能夠想象,會有兩個數據沒有元素與之對應,這時候 D3 會創建兩個空的元素與數據對應,這一部分就稱爲 Enter。而有元素與數據對應的部分稱爲 Update。若是數組爲 [3],則會有兩個元素沒有數據綁定,那麼沒有數據綁定的部分被稱爲 Exit。示意圖以下所示。
看到這,我想你們能體會到爲何本節最開始處的代碼可以給 SVG 內添加足夠數量的元素了吧。它的意思實際上是:
此時 SVG 裏沒有 rect 元素,即元素數量爲 0。有一數組 dataset,將數組與元素數量爲 0 的選擇集綁定後,選擇其 Enter 部分(請仔細看上圖),而後添加(append)元素,也就是添加足夠的元素,使得每個數據都有元素與之對應。
當對應的元素不足時 ( 綁定數據數量 > 對應元素 ),須要添加元素(append)。
如今 body 中有三個 p 元素,要綁定一個長度大於 3 的數組到 p 的選擇集上,而後分別處理 update 和 enter 兩部分。
var dataset = [ 3 , 6 , 9 , 12 , 15 ]; //選擇body中的p元素
var p = d3.select("body").selectAll("p"); //獲取update部分
var update = p.data(dataset); //獲取enter部分
var enter = update.enter(); //update部分的處理:更新屬性值
update.text(function(d){ return "update " + d; }); //enter部分的處理:添加元素後賦予屬性值
enter.append("p") .text(function(d){ return "enter " + d; });
請你們記住:
update 部分的處理辦法通常是:更新屬性值
enter 部分的處理辦法通常是:先添加元素後,再賦予屬性值
當對應的元素過多時 ( 綁定數據數量 < 對應元素 ),須要刪掉多餘的元素。
如今 body 中有三個 p 元素,要綁定一個長度小於 3 的數組到 p 的選擇集上,而後分別處理 update 和 exit 兩部分。
var dataset = [ 3 ]; //選擇body中的p元素
var p = d3.select("body").selectAll("p"); //獲取update部分
var update = p.data(dataset); //獲取exit部分
var exit = update.exit(); //update部分的處理:更新屬性值
update.text(function(d){ return "update " + d; }); //exit部分的處理:修改p元素的屬性
exit.text(function(d){ return "exit"; }); //exit部分的處理一般是刪除元素 // exit.remove();
請你們記住:
exit 部分的處理辦法通常是:刪除元素(rem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