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277575/answer/169698662
設計模式
要了解控制反轉( Inversion of Control ), 我以爲有必要先了解軟件設計的一個重要思想:依賴倒置原則(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架構
什麼是依賴倒置原則?假設咱們設計一輛汽車:先設計輪子,而後根據輪子大小設計底盤,接着根據底盤設計車身,最後根據車身設計好整個汽車。這裏就出現了一個「依賴」關係:汽車依賴車身,車身依賴底盤,底盤依賴輪子。函數
這樣的設計看起來沒問題,可是可維護性卻很低。假設設計完工以後,上司卻忽然說根據市場需求的變更,要咱們把車子的輪子設計都改大一碼。這下咱們就蛋疼了:由於咱們是根據輪子的尺寸設計的底盤,輪子的尺寸一改,底盤的設計就得修改;一樣由於咱們是根據底盤設計的車身,那麼車身也得改,同理汽車設計也得改——整個設計幾乎都得改!單元測試
咱們如今換一種思路。咱們先設計汽車的大概樣子,而後根據汽車的樣子來設計車身,根據車身來設計底盤,最後根據底盤來設計輪子。這時候,依賴關係就倒置過來了:輪子依賴底盤, 底盤依賴車身, 車身依賴汽車。測試
這時候,上司再說要改動輪子的設計,咱們就只須要改動輪子的設計,而不須要動底盤,車身,汽車的設計了。設計
這就是依賴倒置原則——把本來的高層建築依賴底層建築「倒置」過來,變成底層建築依賴高層建築。高層建築決定須要什麼,底層去實現這樣的需求,可是高層並不用管底層是怎麼實現的。這樣就不會出現前面的「牽一髮動全身」的狀況。3d
控制反轉(Inversion of Control) 就是依賴倒置原則的一種代碼設計的思路。具體採用的方法就是所謂的依賴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其實這些概念初次接觸都會感到雲裏霧裏的。說穿了,這幾種概念的關係大概以下:xml
爲了理解這幾個概念,咱們仍是用上面汽車的例子。只不過此次換成代碼。咱們先定義四個Class,車,車身,底盤,輪胎。而後初始化這輛車,最後跑這輛車。代碼結構以下:blog
這樣,就至關於上面第一個例子,上層建築依賴下層建築——每個類的構造函數都直接調用了底層代碼的構造函數。假設咱們須要改動一下輪胎(Tire)類,把它的尺寸變成動態的,而不是一直都是30。咱們須要這樣改:接口
因爲咱們修改了輪胎的定義,爲了讓整個程序正常運行,咱們須要作如下改動:
由此咱們能夠看到,僅僅是爲了修改輪胎的構造函數,這種設計卻須要修改整個上層全部類的構造函數!在軟件工程中,這樣的設計幾乎是不可維護的——在實際工程項目中,有的類可能會是幾千個類的底層,若是每次修改這個類,咱們都要修改全部以它做爲依賴的類,那軟件的維護成本就過高了。
因此咱們須要進行控制反轉(IoC),及上層控制下層,而不是下層控制着上層。咱們用依賴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這種方式來實現控制反轉。所謂依賴注入,就是把底層類做爲參數傳入上層類,實現上層類對下層類的「控制」。這裏咱們用構造方法傳遞的依賴注入方式從新寫車類的定義:
這裏咱們再把輪胎尺寸變成動態的,一樣爲了讓整個系統順利運行,咱們須要作以下修改:
看到沒?這裏我只須要修改輪胎類就好了,不用修改其餘任何上層類。這顯然是更容易維護的代碼。不只如此,在實際的工程中,這種設計模式還有利於不一樣組的協同合做和單元測試:好比開發這四個類的分別是四個不一樣的組,那麼只要定義好了接口,四個不一樣的組能夠同時進行開發而不相互受限制;而對於單元測試,若是咱們要寫Car類的單元測試,就只須要Mock一下Framework類傳入Car就好了,而不用把Framework, Bottom, Tire所有new一遍再來構造Car。
這裏咱們是採用的構造函數傳入的方式進行的依賴注入。其實還有另外兩種方法:Setter傳遞和接口傳遞。這裏就很少講了,核心思路都是同樣的,都是爲了實現控制反轉。
看到這裏你應該能理解什麼控制反轉和依賴注入了。那什麼是控制反轉容器(IoC Container)呢?其實上面的例子中,對車類進行初始化的那段代碼發生的地方,就是控制反轉容器。
顯然你也應該觀察到了,由於採用了依賴注入,在初始化的過程當中就不可避免的會寫大量的new。這裏IoC容器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容器能夠自動對你的代碼進行初始化,你只須要維護一個Configuration(能夠是xml能夠是一段代碼),而不用每次初始化一輛車都要親手去寫那一大段初始化的代碼。這是引入IoC Container的第一個好處。
IoC Container的第二個好處是:咱們在建立實例的時候不須要了解其中的細節。在上面的例子中,咱們本身手動建立一個車instance時候,是從底層往上層new的:
這個過程當中,咱們須要瞭解整個Car/Framework/Bottom/Tire類構造函數是怎麼定義的,才能一步一步new/注入。
而IoC Container在進行這個工做的時候是反過來的,它先從最上層開始往下找依賴關係,到達最底層以後再往上一步一步new(有點像深度優先遍歷):
這裏IoC Container能夠直接隱藏具體的建立實例的細節,在咱們來看它就像一個工廠:
咱們就像是工廠的客戶。咱們只須要向工廠請求一個Car實例,而後它就給咱們按照Config建立了一個Car實例。咱們徹底不用管這個Car實例是怎麼一步一步被建立出來。
實際項目中,有的Service Class多是十年前寫的,有幾百個類做爲它的底層。假設咱們新寫的一個API須要實例化這個Service,咱們總不可能回頭去搞清楚這幾百個類的構造函數吧?IoC Container的這個特性就很完美的解決了這類問題——由於這個架構要求你在寫class的時候須要寫相應的Config文件,因此你要初始化好久之前的Service類的時候,前人都已經寫好了Config文件,你直接在須要用的地方注入這個Service就能夠了。這大大增長了項目的可維護性且下降了開發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