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本編輯器打開一個文件就是把一個文件讀入了內存中 ,因此打開文件的操做也是在內存中的,斷電即消失,因此若要保存其內容就必須點擊保存讓其存入硬盤中python
python解釋器執行py文件的原理 :瀏覽器
第一階段:python解釋器啓動,此時就至關於啓動了一個文本編輯器服務器
第二階段:python解釋器至關於文本編輯器,去打開test.py文件,從硬盤上將test.py的文件內容讀入到內存中(小複習:pyhon的解釋性,決定了解釋器只關心文件內容,不關心文件後綴名)網絡
第三階段:python解釋器解釋執行剛剛加載到內存中test.py的代碼( ps:在該階段,即執行時,纔會識別python的語法,執行文件內代碼,執行到name="jack",會開闢內存空間存放字符串"jack")編輯器
總結:python解釋器於文件本編輯的異同測試
相同點:python解釋器是解釋執行文件內容的,於是python解釋器具有讀py文件的功能,這一點與文本編輯器同樣ui
不一樣點:文本編輯器將文件內容讀入內存後,是爲了顯示/編輯,而python解釋器將文件內容讀入內存後,是爲了執行(執行前會識別python語法)編碼
字符編碼:將人輸入的字符轉換成計算機能識別的二進制數字的過程的定義的標準就叫字符編碼。spa
字符=====(字符編碼)====>二進制數操作系統
因爲計算機起源於美國,因此一開始設置的字符編碼只針對英文。最先的字符編碼叫ASCII碼,後來爲了知足更多國家的文字的需求,又定製了其餘的字符編碼。如中國的是GBK,日本的是shift_JIS,韓國是Euc_kr等等。
ASCII碼:一個Bytes表明一個字符(英文字符/鍵盤上的全部其餘字符),1Bytes=8bit,8bit能夠表示0-2**8-1種變化,便可以表示256個字符。(ASCII最初只用了後七位,127個數字,已經徹底可以表明鍵盤上全部的字符了(英文字符/鍵盤的全部其餘字符)後來爲了將拉丁文也編碼進了ASCII表,將最高位也佔用了)
GBK:2Bytes表明一個字符(一箇中文)
由於每一個國家有他們本身的標準,若同時使用多種語言時,標準不一樣會形成亂碼,這就須要設置一個通用的萬國標準,這就是Unicode和UTF-8
unicode:統一用2Bytes表明一個字符;優勢是字符->數字的轉換速度快,缺點是佔用空間大,由於英文只需1Bytes,而他統一使用2Bytes,就會形成資源浪費及佔用空間大
UTF-8:對英文字符只用1Bytes表示,對中文字符用3Bytes;優勢是節省空間,缺點是:字符->數字的轉換速度慢,由於每次都須要計算出字符須要多長的Bytes纔可以準確表示
注:存儲時,python2默認ASCII碼,python3默認UTF-8,可在文件開頭輸入#-*-coding:utf-8-*-,來指定解釋器用什麼字符編碼
規定:
註解:全部程序,最終都要加載到內存,程序保存到硬盤中不一樣的國家使用的是不一樣的編碼格式,可是到內存中咱們必須兼容萬國
(計算機能夠運行任何國家的程序緣由在於此),因此統一且固定使用unicode。
你可能會說兼容萬國utf-8也能夠,確實能夠,徹底能夠正常工做,之因此不用是由於unicode比utf-8更高效
(uicode固定用2個字節編碼,utf-8則須要計算),可是unicode更浪費空間,沒錯,這就是用空間換時間的一種
作法。而存放到硬盤,或者網絡傳輸,都須要把unicode轉成utf-8,由於數據的傳輸,追求的是穩定,高效,數據
量越小數據傳輸就越靠譜,因而都轉成utf-8格式的,而不是unicode。
重點!:文件在內存中使用的是Unicode,若要保存到硬盤中就要通過encode存爲UTF-8,硬盤中的文件是以UTF-8的形式存儲的,若要調用就必須通過decode成Unicode加載到內存中
注:在文件編輯器的右下角能夠選擇字符編碼,通常狀況下默認爲UTF-8
亂碼的產生有兩種狀況:
1、一份文件包含有各國語言,若保存時用的是某個國家的標準而不是萬國標準的話,其餘非本國的語言的文字就會以亂碼的形式被保存,之後再調用時一直爲亂碼,等於文件被損壞,亂碼沒法復原。
2、一份文件以本身國家的標準的形式保存,在調用時用了其餘的標準時,由於沒法加載就會產生亂碼,此時的亂碼經過變爲原來的標準就能夠恢復
結論:要避免亂碼的產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什麼字符編碼保存就以什麼字符編碼打開
瀏覽網頁的時候,服務器會把動態生成的Unicode內容轉換爲UTF-8再傳輸到瀏覽器
若是服務端encode的編碼格式是utf-8, 客戶端內存中收到的也是utf-8編碼的二進制。
文件處理的流程爲:
文件打開模式:文件句柄 = open('文件路徑', '模式')
注:打開文件時,須要指定文件路徑和以何等方式打開文件,打開後,便可獲取該文件句柄,往後經過此文件句柄對該文件操做。
open:
1 會向操做系統發起系統調用,操做會打開一個文件
2 在python程序中會產生一個值指向操做系統打開的那個文件,咱們能夠把該值賦值一個變量
回收資源:f.close() 必定要作,關閉操做系統打開的文件,即回收操做系統的資源
打開文件的模式有:
#r,文本文件:只讀模式,文件不存在報錯 f=open(r'aaaa.py','r',encoding='utf-8') print(f.read()) print(f.readlines()) print(f.readable()) print(f.writable()) #False f.close() #w,文本文件:只寫模式,文件不存在則建立空文件,文件存在則清空 f=open('new.txt','w',encoding='utf-8') f.write('1111111\n') f.writelines(['22222\n','3333\n','444444\n']) # print(f.writable()) f.close() #a,文本文件:只追加寫模式,文件不存在則建立,文件存在 f=open('new_2','a',encoding='utf-8') print(f.readable()) print(f.writable()) f.write('33333\n') f.write('44444\n') f.writelines(['5555\n','6666\n']) f.close()
"+" 表示能夠同時讀寫某個文件
"b"表示以字節的方式操做
注:以b方式打開時,讀取到的內容是字節類型,寫入時也須要提供字節類型,不能指定編碼
flush原理:
一、文件操做是經過軟件將文件從硬盤讀到內存
二、寫入文件的操做也都是存入內存緩衝區buffer(內存速度快於硬盤,若是寫入文件的數據都從內存刷到硬盤,內存與硬盤的速度延遲會被無限放大,效率變低,因此要刷到硬盤的數據咱們統一往內存的一小塊空間即buffer中放,一段時間後操做系統會將buffer中數據一次性刷到硬盤)
三、flush即強制將寫入的數據刷到硬盤
讀取的進度條,或者叫滾動條的代碼:
import time for i in range(10): print('#',end='',flush=True) time.sleep(0.2) else: print()
文件內光標的移動:
一: read(3):
1. 文件打開方式爲文本模式時,表明讀取3個字符
2. 文件打開方式爲b模式時,表明讀取3個字節
二: 其他的文件內光標移動都是以字節爲單位如seek,tell,truncate
注意:
1. seek有三種移動方式0,1,2,其中1和2必須在b模式下進行,但不管哪一種模式,都是以bytes爲單位移動的
2. truncate是截斷文件,因此文件的打開方式必須可寫,可是不能用w或w+等方式打開,由於那樣直接清空文件了,因此truncate要在r+或a或a+等模式下測試效果
上下文管理(即建立一個新文件,在源文件中讀一行就在新文件中寫一行)
with open('a.txt','r') as read_f,open('b.txt','w') as write_f: data=read_f.read() write_f.write(data)
循環讀取每一行的內容:
with open('a.txt','r',encoding='utf-8') as f: while True: line=f.readline()#只適用於小文件 if not line:break print(line,end='')
文件的修改:
import os with open('a.txt','r',encoding='utf-8') as read_f,\ open('a.txt.swap','w',encoding='utf-8') as write_f: for line in read_f: write_f.write(line.replace('alex_BSB','BB_alex_SB')) os.remove('a.txt') os.rename('a.txt.swap','a.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