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co LDP over RSVP
配置指導
技術應用背景
隨着MPLS TE技術的成熟,在運營商核心網絡中部署TE的應用愈來愈多,好比TE FRR、Hot-standby甚至DS-TE。可是在並非網絡中的全部設備都支持MPLS TE,可能僅有核心網絡設備支持TE,而在網絡邊緣使用LDP。所以產生了LDP over RSVP的應用場景,即便用TE隧道做爲LDP中的一跳。
應用場景示例
![緗戠粶鐨勬劅瑙?--](http://static.javashuo.com/static/loading.gif)
上圖是一個LDP over RSVP的典型拓撲,其中R1和R5表明網絡邊緣接入路由器,不支持TE功能,而R2、R3和R4表明網絡核心部分,部署TE功能,這裏採用這個最簡單的網絡拓撲對於LDP over RSVP的配置以及在整個網絡中的標籤分配狀況以及數據的轉發狀況進行簡單的分析,以達到對LDP over RSVP功能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網絡分析
整個網絡中部署IGP;
R1和R2、R4和R5之間創建LDP Session,而R2和R4之間經過雙向的TE隧道創建LDP Session或者Target LDP Session;
R2、R3和R4之間不使能LDP,只使能RSVP在R2和R4之間創建雙向的TE隧道;
因爲LDP Session有直連Session和Target Session之分,這樣對應對TE隧道的處理略有不一樣,在直連Session的方式下,TE隧道配置mpls ip,將其做爲一個普通的LDP接口;在Target Session的方式下,TE隧道不用配置mpls ip,只用在全局下創建Target Session的配置便可;
對於TE隧道,使能自動路由宣告,這樣可使得標籤映射可以和路由下一跳匹配,使LDP標籤流量可以經過LDP over RSVP引入TE隧道(這裏若是不用自動路由宣告而改用靜態路由方式也是能夠的)。
數據設計
Loopback地址:202.1.1.X/32,X=1、2、3、4、5,即路由器序號;
接口地址:80.X.Y.Z/24,X/Y=路由器序號,Z=1、2,路由器序號小的爲1,大的爲2;
IGP:全程部署OSPF,並在R2、R3和R4上使能OSPF支持MPLS TE;
LDP/TE部署:R1-R2、R4-R5部署LDP,R2-R4經過雙向TE隧道部署Target LDP,R2-R3-R4部署TE;
配置步驟
配置LSR的各接口地址;
配置OSPF保證LSR之間可達;
配置MPLS基本能力;
配置LDP Target Session;
配置MPLS TE隧道;
配置自動路由宣告。
詳細配置以及顯示信息
參看下面的第一個附件。
標籤分配狀況
標籤分配狀況分析
在R2上分別查看LDP鄰居,能夠看到有兩個LDP鄰居:
R2#show mpls ldp neighbor
Peer LDP Ident: 202.1.1.1:0; Local LDP Ident 202.1.1.2:0
TCP connection: 202.1.1.1.646 - 202.1.1.2.56248
State: Oper; Msgs sent/rcvd: 28/29; Downstream
Up time: 00:15:17
LDP discovery sources:
Ethernet4/1, Src IP addr: 80.1.2.1
Addresses bound to peer LDP Ident:
80.1.2.1 202.1.1.1
Peer LDP Ident: 202.1.1.4:0; Local LDP Ident 202.1.1.2:0
TCP connection: 202.1.1.4.11024 - 202.1.1.2.646
State: Oper; Msgs sent/rcvd: 28/31; Downstream
Up time: 00:15:00
LDP discovery sources:
Targeted Hello 202.1.1.2 -> 202.1.1.4, active, passive
Addresses bound to peer LDP Ident:
202.1.1.4 80.3.4.2 80.4.5.1
其中202.1.1.4爲經過TE隧道和202.1.1.4創建的Target LDP Session,若是去掉該TE隧道,那麼在R2上只會存在202.1.1.1這一個LDP鄰居;R4同理。
這樣,經過TE域創建起了一段完整連續的LDP Session。
具體的標籤分配狀況已經標在上面的拓撲圖中,藍色的數值爲LDP標籤,紅色的數值爲RSVP標籤,舉例而言,在R5上以源地址202.1.1.5 ping 202.1.1.1:
R5上爲該報文push標籤18發送到R4。
R4收到該報文後,執行swap標籤16,因爲TE隧道的自動路由宣告,到202.1.1.1的路由指向Tunnel,故在該報文外層繼續push隧道的出標籤17,走RSVP的標籤轉發,發送到R3;此時該報文就封裝了2層標籤,內層爲LDP標籤,外層爲RSVP標籤(具體的標籤報文詳情能夠參看下面捕獲的R3-R4之間的報文)。
R3爲TE域的中間節點,收到R4發來的報文,根據外層RSVP標籤執行swap,得到出標籤爲3,3爲隱式空標籤,本地執行pop(3標籤)後將報文發給R2。
R2收到的報文只帶了LDP標籤,最外層的RSVP標籤已經在TE域的倒數第二跳R3彈出了,此時走LDP域的標籤交換,同時因爲R2爲LDP域的倒數第二跳,故pop(3標籤)後,將報文(IP)發給R1。
R1響應報文。
捕獲報文驗證標籤正確性
參看下面第二個附件。
查看enc文件中的ICMP報文,能夠清楚的看到request echo爲兩層標籤,reply echo爲一層標籤,驗證了上面的分析。
PS:因爲如今工做很忙,時間很緊,寫的比較匆忙,主要是作個記錄,避免以後遺忘,待後續繼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