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十年職場之路(三)

老兵的十年職場之路(三)

前文再續
老兵的十年職場之路(一)
老兵的十年職場之路(二)html

在前面的文章裏,若是說第二段經歷是個人小高峯,那麼接下來我以爲算是一段平峯期吧。至少在技術成長上面是如此,而財富積累更是進入了黯淡期。
有個詞說的好,遇強則強,當你所在的環境讓你感到不適的時候,可能就是你成長的時候,固然也可能並非。但若是你身邊都是比你牛的人時,你必定會有不少提高的機會。前端

在開始創業以後,我感覺到了史無前例的自由,上班不打卡,用什麼技術也都是本身說了算,產品呢,也都會本身去作些研究。全部的一切全憑着興趣和熱忱在支撐着。
至於在我後來作自我反省的時候以爲,對於創業來講這仍是遠遠不夠的,有太多的東西會讓這些消失殆盡了。程序員

創業團隊

一個機緣巧合,幾位同事跟我組成了一個開發團隊,主要想作的是一款開放式的項目管理平臺,團隊裏有一個前端加兩個後端程序員,固然我是後端之一,而且主要負責了項目的開發框架搭建及技術把控。也是由於是初次創業吧,基本上你們都是卯足了勁,想着怎麼更快的把產品給作出來。當時也沒有所謂的 996制度之說,由於基本上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寫代碼了,時間變得很不規律。而後就是項目中出了很多的問題,好比產品定義不清晰,技術選型及實現上產生一些爭執等等,這些問題都體現了做爲初創團隊的各類不成熟面試

固然,最爲關鍵的可能仍是團隊對市場的缺少思考,總但願作一個大而全的東西,所以沒過多久,這個項目就夭折了。
與此同時,一位朋友的公司找到咱們,但願幫他們完成一個移動外包項目,這時候,爲了能繼續下去,咱們就開始了一邊外包,而另外一邊則作自主產品的日子。後端

摸爬滾打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裏,團隊過的很是的辛苦,若是要用最合適的詞來形容的話,我只想到了摸爬滾打這四個字。由於一旦進入外包的節奏以後,團隊幾乎邁入了一個持續的惡性循環中,爲了養活團隊就得不停的接單,爲了完成這些項目你幾乎就沒有時間精力能進行自主產品的開發。
儘管有些項目看着很大,但實際上是多手轉包,在支付週期上很容易就把你拖死。微信

微營銷的風

而後是大約在2013年的時候,微信營銷一度成了煊赫一時的風口熱點,基於微信公衆號開放平臺打造的各類營銷平臺也遍地開花了。那時候以爲這塊多是個突破口,因而也作了一個微營銷的產品,而後這也成了一次失敗的嘗試。架構

本質上這類產品的技術門檻並不高,不會涉及什麼高併發高性能的一些問題,而整個後端基本上是基於微信的開放接口來實現就好,產品上惟一能產生一些識別度的都是一些前端和UI上的事情。很惋惜的是,後來發現就是各家的微信營銷平臺的功能和界面都是我抄你,你抄我,很難區分。
既然技術上不能產生區分,那麼這類產品就只能看怎麼作好推廣和資源整合了。併發

最使人印象深入的是有一次給一家餐廳作微信點餐的功能後,咱們一夥人跑到了人家廚房裏拍了不少照片,而後給每一個餐桌上都貼上了二維碼。
並且,每次都能免費吃上廚師的自創甜點框架

若是那會能碰上靠譜的推廣合做夥伴興許還能賺點錢,但咱們的運氣並不大好,在產品開發出來後只有寥寥可數的客戶。
而儘管微信營銷很火,但市面上卻不多有此類產品成功融資的消息,惟一有一個被認爲是微營銷領域佼佼者的產品融了100W,相信這也讓許多人的心都涼了一截,相比同時期的一些移動互聯網產品,這種平臺卻如此的不值錢。高併發

這恰如陳皓(左耳朵耗子)的博客裏所說的,技術必定要關注價值點,若是都是僞造出來的需求,加上滿大街都同樣的東西,那可能就是供大於求,你的努力就很難得到回報。

微信營銷有多麼火
有一次,鄰居的一位阿婆問我工做在作什麼,我想了一會,就說個人團隊最近在作跟手機微信相關的系統。
阿婆馬上就說,「大家是否是作微信營銷,前段時間服裝市場就有一個團隊在搞微信營銷呢,只是作了兩個星期人就都散了…」

那一刻我居然無言以對,看吧,連老人家都知道微信營銷了,確實是爛大街了。

微營銷的經歷讓人很難忘,而這些活下來的產品演化出了各類花樣,就包括那些基於位置的精準營銷,微信機器人等等。
如今這些時不時會忽然加你微信的美女頭像大部分都是出自於營銷系統。

作不盡的外包

外包是整個團隊的收入來源,在微營銷產品沉寂了以後,基本上咱們都在接一些單子過活。在這個期間大大小小的項目接觸了許多,大體能夠分爲下面幾類:

  • 企業項目,這類項目的門檻最高,也就是拿到項目的條件很是苛刻。每每小團隊拿到的都是一些模塊級的部分,也就是底層框架或是平臺接口都已經作好了,只有一些前端或是APP會交給外面的團隊。而通常狀況下企業對於項目質量,進度的審查方面會把控得很嚴格,常常須要人員駐場,這樣對於創業人員的資源消耗很是的大。有時候你憑着能力提早完成了任務還不能走,企業的外包負責人會要求你必定要在辦公室呆着。除此以外,企業項目轉包的話在回款上都很拖沓,這令團隊很是的難受。

  • 政府項目,相比企業級的項目來講,這類項目難度都較小,比較多的是一些傳統型的系統,好比信息網站,公衆號求助系統等等。可是得到這類項目機會須要藉助一些資源,在審查方面的工做也得作到位了。不少項目是以招標的形式進行的,爲了得到資質每每還得找一些同行進行抱團。當時所接觸到的幾個項目額度都不大,除了流程比較慢以外,其餘方面都還比較順利。

  • 創業項目,這類的項目最多,但也是風險最高的。在移動互聯網創業熱潮中,有太多的人但願本身能締造神話了。而客戶裏面有許多來自於傳統企業,也是由於如此,客戶對於互聯網的認識都很淺,提的許多需求點子都來自於一些火爆的產品,這能夠用一個詞來描述就是:混搭!

就好比,但願作一個熟人社交的產品,但願能搭上支付寶的貸款功能,一個商城APP裏面要加個朋友圈,還有地圖導航…

爲了生存,因此許多項目都會先接下來,尤爲是創業類的項目作了不少,基本上這類系統的架構都很簡單,基本上是安卓APP一個、蘋果APP一個 ,後端掛一個Java Web Server 就能夠了。許多基礎組件也均可以使用雲上的服務,好比極光推送,友盟等,這樣開發難度大大下降了。

但儘管如此,由於同時進行的項目太多,開發團隊老是負重累累,最高峯的時候同時啓動了8個項目,而開發人員卻不足20人,並且團隊裏面有大量須要培養的應屆生,這樣一來質量和進度都沒辦法保證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員流動也很是的頻繁,許多人幹了兩三個項目就要提離職了,儘管團隊中也有一些比較好的苗子,但始終仍是沒能留住。
這裏提到了壓力,人員流動,其中的根源仍是來自成本模式的問題。從當時的外包市場上看,團隊能拿到的都以創業型項目爲主,額度都較小,同時還要忍受來自對手的壓價。爲了養活團隊則須要儘量接下更多的單子,那麼這樣就會形成前面所說的研發壓力過載,因而乎就會產生許多質量問題,這些都須要開發團隊在後面去兜底,長期持續下來就成了惡性循環。

展轉

這些糟糕的情況大約持續了近兩年,以後我選擇退出,主要的緣由仍是來源於本身,一方面這段時期內本身基本上沒有了收入上的積累,另外一方面則是對於自身成長上的焦慮,的確項目是作了很是多,也一直在承擔着管理者的角色,可是在我的能力上以爲已經到了瓶頸。
再者就是家裏人對於我離職創業這件事情沒法理解,也是由於這個事情跟家裏的關係鬧僵了。
在我以爲最困難的時候很可貴到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同時還意外發現本身產生了一些焦慮症。爲了擺脫這些現狀,本身決定去尋找一個新起點。

在離開團隊以後,我先是在一家小公司擔任技術負責人,在那邊負責開發了一套物聯後臺系統,主要用於服務其銷售的穿戴類設備產品(十萬級)。
除了技術選型、架構設計與普通的Web 項目存在較大不一樣以外,這個也是我以爲會是將來持續增加的一個領域。
只是後來因爲市場銷售及產品運做方面的問題,這塊業務也很快走向了下坡,我也被迫撤離了。

尋求深造

此後的時間裏,我面試了一些公司,其中不乏一些掛羊頭賣狗肉的,但最終我仍是去了一家大型企業的物聯網業務部門,也就是如今所在的地方,想在這裏邊繼續學習和深造。

在進入這家公司之時,也據說過其狼性文化和一些混亂不堪的項目管理,其中一點就是加班多且會很累,連身邊的朋友也很難理解我作這樣的選擇。
固然,這些狀況在後面的工做中都遇到了,但在適當的調整以後發現並不會形成很大的影響。關鍵的一點在於本身要知道爲何本身會作這個選擇

在過去的十年裏,我經歷了從技術到管理,再回歸到技術的路線。而正如許多文章都提到的,技術人到了中年會有不少無奈,除了身體和技能的老化,你的生活壓力也會驟增很多。
雖然的確是如此,可是做爲一名技術人來講,我認爲只要長期的進行學習,保持住一種工匠精神,那麼大齡技術人的競爭力就必定還在。

十年的感悟濃縮爲一句:
你能夠不夠聰明,但不能沒有熱愛

(完)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