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是每一個網站中都常常用到的一個功能,在頁面上咱們輸入帳號密碼,敲一下回車鍵,就登陸了,但這背後的登陸原理你是否清楚呢?今天咱們就來介紹幾種經常使用的登陸方式。前端
HTTP 是一種無狀態的協議,客戶端每次發送請求時,首先要和服務器端創建一個鏈接,在請求完成後又會斷開這個鏈接。這種方式能夠節省傳輸時佔用的鏈接資源,但同時也存在一個問題:每次請求都是獨立的,服務器端沒法判斷本次請求和上一次請求是否來自同一個用戶,進而也就沒法判斷用戶的登陸狀態。算法
爲了解決 HTTP 無狀態的問題,Lou Montulli 在 1994 年的時候,推出了 Cookie。數據庫
Cookie 是服務器端發送給客戶端的一段特殊信息,這些信息以文本的方式存放在客戶端,客戶端每次向服務器端發送請求時都會帶上這些特殊信息。
有了 Cookie 以後,服務器端就可以獲取到客戶端傳遞過來的信息了,若是須要對信息進行驗證,還須要經過 Session。後端
客戶端請求服務端,服務端會爲此次請求開闢一塊內存空間,這個即是 Session 對象。
有了 Cookie 和 Session 以後,咱們就能夠進行登陸認證了。api
Cookie + Session 的登陸方式是最經典的一種登陸方式,如今仍然有大量的企業在使用。瀏覽器
用戶首次登陸時:
安全
a.com/pageA
,並輸入密碼登陸。服務器端的 SessionId 可能存放在不少地方,例如:內存、文件、數據庫等。
第一次登陸完成以後,後續的訪問就能夠直接使用 Cookie 進行身份驗證了:服務器
a.com/pageB
頁面時,會自動帶上第一次登陸時寫入的 Cookie。雖然咱們使用 Cookie + Session 的方式完成了登陸驗證,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微信
爲了解決 Session + Cookie 機制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咱們可使用 Token 的登陸方式。cookie
Token是服務端生成的一串字符串,以做爲客戶端請求的一個令牌。當第一次登陸後,服務器會生成一個 Token 並返回給客戶端,客戶端後續訪問時,只需帶上這個 Token 便可完成身份認證。
用戶首次登陸時:
後續頁面訪問時:
a.com/pageB
時,帶上第一次登陸時獲取的 Token。根據上面的案例,咱們能夠分析出 Token 的優缺點:
最多見的 Token 生成方式是使用 JWT(Json Web Token),它是一種簡潔的,自包含的方法用於通訊雙方之間以 JSON 對象的形式安全的傳遞信息。
上文中咱們說到,使用 Token 後,服務器端並不會存儲 Token,那怎麼判斷客戶端發過來的 Token 是合法有效的呢?
答案其實就在 Token 字符串中,其實 Token 並非一串雜亂無章的字符串,而是經過多種算法拼接組合而成的字符串,咱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JWT 算法主要分爲 3 個部分:header(頭信息),playload(消息體),signature(簽名)。
header 部分指定了該 JWT 使用的簽名算法:
header = '{"alg":"HS256","typ":"JWT"}' // `HS256` 表示使用了 HMAC-SHA256 來生成簽名。
playload 部分代表了 JWT 的意圖:
payload = '{"loggedInAs":"admin","iat":1422779638}' //iat 表示令牌生成的時間
signature 部分爲 JWT 的簽名,主要爲了讓 JWT 不能被隨意篡改,簽名的方法分爲兩個步驟:
base64url
編碼的 header 部分、 .
、base64url
編碼的 playload 部分,輸出 unsignedToken。const base64Header = encodeBase64(header) const base64Payload = encodeBase64(payload) const unsignedToken = `${base64Header}.${base64Payload}` const key = '服務器私鑰' signature = HMAC(key, unsignedToken)
最後的 Token 計算以下:
最後的 Token 計算以下:
const base64Header = encodeBase64(header) const base64Payload = encodeBase64(payload) const base64Signature = encodeBase64(signature) token = `${base64Header}.${base64Payload}.${base64Signature}`
服務器在判斷 Token 時:
const [base64Header, base64Payload, base64Signature] = token.split('.') const signature1 = decodeBase64(base64Signature) const unsignedToken = `${base64Header}.${base64Payload}` const signature2 = HMAC('服務器私鑰', unsignedToken) if(signature1 === signature2) { return '簽名驗證成功,token 沒有被篡改' } const payload = decodeBase64(base64Payload) if(new Date() - payload.iat < 'token 有效期'){ return 'token 有效' }
有了 Token 以後,登陸方式已經變得很是高效,接下來咱們介紹另外兩種登陸方式。
單點登陸指的是在公司內部搭建一個公共的認證中心,公司下的全部產品的登陸均可以在認證中內心完成,一個產品在認證中心登陸後,再去訪問另外一個產品,能夠不用再次登陸,便可獲取登陸狀態。
用戶首次訪問時,須要在認證中心登陸:
a.com
下的 pageA 頁面。www.sso.com?return_uri=a.com/pageA
,以便登陸後直接進入對應頁面。a.com?ticket=123
帶上受權碼 ticket,並將認證中心 sso.com
的登陸態寫入 Cookie。a.com
服務器中,拿着 ticket 向認證中心確認,受權碼 ticket 真實有效。a.com
和 sso.com
的登陸態)。認證中心登陸完成以後,繼續訪問 a.com
下的其餘頁面:
這個時候,因爲 a.com
存在已登陸的 Cookie 信息,因此服務器端直接認證成功。
若是認證中心登陸完成以後,訪問 b.com
下的頁面:
這個時候,因爲認證中心存在以前登陸過的 Cookie,因此也不用再次輸入帳號密碼,直接返回第 4 步,下發 ticket 給 b.com
便可。
目前咱們已經完成了單點登陸,在同一套認證中心的管理下,多個產品能夠共享登陸態。如今咱們須要考慮退出了,即:在一個產品中退出了登陸,怎麼讓其餘的產品也都退出登陸?
原理其實不難,能夠回過頭來看第 5 步,每個產品在向認證中心驗證 ticket 時,其實能夠順帶將本身的退出登陸 api 發送到認證中心。
當某個產品 c.com
退出登陸時:
c.com
中的登陸態 Cookie。sso.com
中的退出 api。在上文中,咱們使用單點登陸完成了多產品的登陸態共享,但都是創建在一套統一的認證中心下,對於一些小型企業,未免太麻煩,有沒有一種登陸可以作到開箱即用?
實際上是有的,不少大廠都會提供本身的第三方登陸服務,咱們一塊兒來分析一下。
這裏以微信開放平臺的接入流程爲例:
a.com
的運營者須要在微信開放平臺註冊帳號,並向微信申請使用微信登陸功能。a.com
上選擇使用微信登陸。a.com
的回調地址。a.com?code=123
,這時帶上了一個臨時票據 code。a.com
會拿着 code 、appid、appsecret,向微信服務器申請 token,驗證成功後,微信會下發一個 token。a.com
就能夠憑藉 token 拿到對應的微信用戶頭像,用戶暱稱等信息了。a.com
提示用戶登陸成功,並將登陸狀態寫入 Cooke,以做爲後續訪問的憑證。本文介紹了 4 種常見的登陸方式,原理應該你們都清楚了,總結一下這 4 種方案的使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