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盤分區、掛載及Ubuntu系統安裝

原文:https://blog.csdn.net/hurry0808/article/details/78882111html

硬盤分區基礎知識

硬盤安裝於計算機中用於存儲數據,出廠(初始)狀態時猶如一張白紙,是不能直接往其中寫入數據的,必須通過分區及格式化以後才能使用,分區及格式化至關於爲白紙劃分了不一樣區域(如正文區、註釋區等)並分別在不一樣區域內畫上了線條格以便於書寫。格式化以後的分區就是咱們一般見到的硬盤分區,如Windows系統中的C盤、D盤等等。
傳統硬盤採用MBR(Master Boot Record,主引導記錄)分區方式引導操做系統,與之配套使用的是BOI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主板,隨着技術和需求的不斷髮展,GPT(GUID Partition Table,全局惟一標識分區表)硬盤及UEFI(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統一可擴展固件接口)主板逐漸流行,後者現已常見並將成爲從此的主流方向。BOIS、UEFI是主板相關術語,MBR、GPT屬於硬盤相關術語,其不一樣組合及區別以下:linux

BOIS + MBR

可用,可啓動操做系統。傳統PC上最多見的組合方式,硬盤的主分區與擴展分區之和不能超過4個,硬盤容量最大識別到2T;操做系統啓動時,順序以下圖所示:
這裏寫圖片描述ios

BOIS + GPT

可用,可是沒法啓動操做系統。BIOS主板能夠搭配GPT硬盤來做爲資料盤,但不能引導系統;若電腦同時帶有容量小於2T的硬盤和容量大於2T的硬盤,小於2T的能夠用MBR分區方式安裝操做系統,大於2T的可使用GPT方式來存放資料,但必須使用64位操做系統。數據庫

UEFI + MBR

可用,可啓動操做系統。爲提升兼容性,近幾年出現的UEFI主板大多采用UEFI+BIOS共存的模式,而且在BIOS中集成UEFI啓動項。能夠把UEFI設置成Legacy模式(傳統模式)、打開CSM(Compatibility Support Module ,兼容性支持模塊)模塊以支持UEFI啓動和非UEFI啓動,其效果等同於BOIS + MBR 。windows

UEFI + GPT

可用,可啓動操做系統。目前最多見的組合方式,也是將來的主流組合。若是要將操做系統安裝於大於2T的硬盤時,必須如此設置,不然硬盤大於2T的部分沒法識別;且操做系統必須使用64位的,不然沒法引導。GPT方式可識別大於2T的硬盤,且理論上支持無限個分區(主分區最多爲128個),操做系統啓動時,順序以下:
這裏寫圖片描述
與傳統的BOIS + MBR啓動方式相比,少了BOIS自檢環節,會加快啓動速度;若是換上固態盤,啓動速度會明顯加快。安全

GPT 與 MBR

硬盤的GPT分區格式與MBR分區格式是能夠互相轉換的,但從GPT轉換爲MBR時,原分區數量不能超過4個,且大於2T的部分將不被識別;爲以防萬一,轉換前備份好數據。bash

文件系統

肯定好分區格式(MBR或者GPT)後,就可創建各分區,在進行分區格式化時,須要指定文件系統,Linux可用的文件格式包括,Ext四、Ext三、Ext二、btrfs、JFS、XFS、FAT1六、FAT32等,NTFS、FAT32則是Windows經常使用的文件系統。Ext四、Ext三、XFS是目前Linux經常使用的文件系統,關於Linux文件系統的進一步論述及區別,請點擊這裏async

Linux系統的目錄結構及硬盤分區掛載

對於一塊新硬盤,假定使用MBR分區格式,若是安裝Linux系統時不進行分區,Linux系統將被安裝在整塊硬盤中(整塊硬盤爲1個主分區),同安裝Windows時不進行硬盤分區時的效果同樣;具體來講,CentOS會自動在整塊硬盤中劃分出swap分區(大小與內存至關),Ubuntu則不會劃分swap分區(會在掛載配置文件/etc/fstab中設置swapfile參數)。爲便於系統維護和確保數據安全,在安裝操做系統前應對硬盤進行分區,將操做系統安裝於主分區。工具

Linux系統目錄結構

在linux系統中,目錄、字符設備、塊設備、套接字、打印機等都被抽象成了文件,即「Linux系統中一切都是文件」。Linux系統中的一切文件都是從「根(/)」目錄開始的,並按照文件系統層次結構標準(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FHS)採用樹形結構來存放文件,且定義了常見目錄的用途,文件和目錄名稱嚴格區分大小寫。以Ubuntu系統爲例,Linux系統的文件目錄結構以下所示:
這裏寫圖片描述優化

  • /usr
    這是一個很是重要的目錄,包含絕大多數的(多)用戶工具和應用程序,用戶的不少應用程序和文件都放在這個目錄下,相似於windows下的program files目錄。
  • /lib
    存放着系統最基本的動態連接共享庫,其做用相似於Windows裏的DLL文件,幾乎全部的應用程序都須要用到這些共享庫。
  • /var
    存放不斷擴充的內容,如常常被修改的目錄、文件(包含各類日誌文件)等。
  • /boot
    存放啓動Linux時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包括一些引導程序文件、連接文件、鏡像文件等。
  • /home
    用戶的主目錄,在Linux中,每一個用戶都有一個本身的目錄,該目錄名通常以用戶帳號命名,包含保存的文件、我的設置等。
  • /sbin
    s就是Super User的意思,這裏存放的是系統管理員使用的系統管理程序。
  • /bin
    s就是Super User的意思,這裏存放的是系統管理員使用的系統管理程序。
  • /etc
    存放全部的系統管理所需的配置文件和子目錄,如interfaces(Ubuntu)、ipcfc-*(CentOS)、fstab等。
  • /tmp
    存放一些臨時文件,在系統重啓時臨時文件將被刪除。
  • /snap
    Ubuntu 16.04及以後版本引入了snap包管理器,與之相關的目錄、文件(包括安裝文件)位於/snap中。
  • /lost+found
    該目錄通常狀況下是空的,當系統非法關機後會在該目錄生成一些遺失的片斷。
  • /media
    linux系統會自動識別一些設備,例如U盤、光驅等等,當識別後,linux會把識別的設備掛載到該目錄下。
  • /srv
    該目錄存放一些服務啓動以後須要提取的數據。
  • /cdrom
    光驅目錄。
  • /root
    該目錄爲系統管理員用戶目錄。
  • /opt
    該目錄存放安裝的第三方軟件,如Oracle數據庫就能夠安裝到該目錄下。
  • /mnt
    掛載其餘的文件系統(含硬盤分區)的目錄。
  • /lib64
    相似lib目錄,存放64位庫文件。

對於上述目錄,有些在安裝時能夠指定單獨分區,Ubuntu安裝時單獨指定分區(對應於掛載點)的界面以下所示:

這裏寫圖片描述

關於掛載點目錄,說明如下3點:

  • /boot分區不是必須的。對於陳舊的BOIS主板,沒法識別1024個磁柱之外的硬盤數據,從而會致使Linux沒法開機,此時須要專門劃分100M左右的磁盤分區做爲/boot分區,用以引導Linux正常啓動;但隨着硬件配置及Linux版本的提高,近幾年生產的主板已經解決了上述問題,且劃分/boot分區後,更新Linux內核幾回後會致使分區容量不足,所以若非使用陳舊BOIS主板,不建議單獨劃分/boot分區。
  • swap分區也不是必須的。swap分區相似windows系統的虛擬內存,當實際內存不夠用時,會使用swap分區做爲虛擬內存來交換數據,其大小通常設置爲實際內存的1-4倍。若安裝時不建立swap分區,CentOS系統會自動建立與實際內存大小至關的分區做爲swap分區,Ubuntu系統則不建立swap分區。
  • 可爲/usr/local、/opt、/home等目錄單首創建分區。Linux系統在使用過程當中,會不斷安裝軟件,此時將/usr/local、/opt單獨分區,可將新安裝的軟件放置於單獨分區中,從而節約根目錄所在分區的磁盤空間、優化系統目錄的管理結構,尤爲是當須要從新安裝Linux系統時,可僅格式化根目錄所在分區並將/usr/local、/opt指向原獨立分區,以保存/usr/local、/opt目錄中的原有數據;/home目錄單獨分區也有相似效果。在安裝時不建立上述目錄對應的單獨分區也沒有關係,可在系統安裝完成後再將硬盤分區掛載到/usr/local、/opt、/home等目錄,具體方法以下。

硬盤分區掛載

在linux操做系統中, 掛載是指將一個設備(一般是存儲設備)掛接到一個已存在的目錄上。 咱們要訪問硬盤分區中的文件,必須將文件所在的硬盤分區掛載到一個已存在的目錄上, 而後經過訪問這個目錄來訪問硬盤分區。能夠這樣認爲,掛載目錄是硬盤分區的一個快捷方式,是訪問硬盤分區的入口。

  • 查看硬盤分區
    在掛載硬盤分區前,應先查看分區結構,肯定待掛載硬盤分區的設備名稱。
 
 
  
  
           
  
  

    這裏寫圖片描述

    上圖顯示識別了2塊硬盤,設備名稱分別爲/dev/sda、/dev/sdb,前者容量爲232.9Gib,後者容量爲465.8Gib;兩塊硬盤均創建了MBR分區表,/dev/sda1表示第一塊硬盤上的第一個主分區,/dev/sda2表示第一塊硬盤上的擴展分區,/dev/sda5表示第一塊硬盤上的第一個邏輯分區,/dev/sda6表示第二個邏輯分區,/dev/sdb1 ~ /dev/sdb8的含義與之相似。

    • 臨時掛載硬盤分區
      假定咱們須要讀取/dev/sdb五、/dev/sdb6分區中的數據,則將其掛載到/mnt/D、/mnt/E目錄,步驟以下:
       
       
        
        
                 
        
        

      運行上述命令後即完成掛載,目錄結構以下圖所示:
      這裏寫圖片描述

      臨時掛載的硬盤分區,在系統重啓後會失效,若要再次訪問硬盤分區,需從新掛載,爲解決該問題,可永久掛載硬盤分區。

      • 永久掛載硬盤分區
        掛載信息存儲於/ect/fstab文件中,按規定格式編輯該文件,新增掛載參數,可在系統每次啓動時自動掛載設置好的硬盤分區,達到永久掛載的效果。命令以下:
           
           
            
            
                     
            
            

        新增參數的格式爲:「設備文件 掛載目錄 格式類型 權限選項 自檢 優先級」,各字段含義以下:

        1. 設備文件:通常爲設備的路徑+設備名稱,也能夠寫惟一識別碼(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 UUID)
        2. 掛載目錄:指定要掛載到的目錄,需在掛載前建立好
        3. 掛載格式:指定文件系統的格式,好比Ext三、Ext四、XFS、swap、iso9660(光盤設備)等
        4. 權限選項:若設置爲defaults,則默認權限爲:rw,suid,dev,exec,auto,nouser,async
        5. 自檢:若爲1則開機後進行磁盤自檢,爲0則不自檢
        6. 優先級:若「自檢」字段爲1,則可對多塊硬盤進行自檢優先級設置

        編輯完成的fstab文件以下圖所示,以後每次啓動系統時,均會自動掛載硬盤分區。
        這裏寫圖片描述

        掛載須要注意如下3點:

        • 掛載點必須爲目錄,不能爲文件
        • 掛載目錄需在掛載前建立好
        • 若掛載目錄含有子目錄或文件,掛載後該目錄內的子目錄或文件不可訪問

        在雙硬盤PC上安裝Ubuntu系統

        目前雙硬盤電腦愈來愈多,博主的PC也不例外,爲安裝互不影響的雙系統,博主計劃在硬盤位的固態盤中安裝windows系統,在光驅位的機械盤中安裝Ubuntu系統;爲保留機械盤中擴展分區的數據,只需在安裝時刪除原主分區,緊接着將該分區再次建立爲用於安裝CentOS的主分區、指定分區的掛載點爲「根(/)」便可。安裝具體步驟以下:

        • 設置第一啓動盤爲機械盤
          這裏寫圖片描述

        • 安裝類型選擇其餘
          這裏寫圖片描述

        • 刪除原主分區
          這裏寫圖片描述

        • 新建主分區並指定掛載點爲「根(/)」
          這裏寫圖片描述

        • 安裝完成,硬盤結構以下
          這裏寫圖片描述

        若要在同一塊硬盤上安裝雙系統且保留其餘分區的數據,也只需刪除、新建待裝CentOS的主分區,操做過程與上述步驟相似。

# 顯示全部可用的硬盤分區 $ sudo fdisk -l# 建立掛載目錄 $ sudo mkdir /mnt/D $ sudo mkdir /mnt/D # 臨時掛載硬盤分區 $ sudo mount /dev/sdb5 /mnt/D $ sudo mount /dev/sdb6 /mnt/E # 目錄結構樹形顯示軟件安裝 $ sudo apt-get install tree# 編輯/ect/fstab文件 $ sudo gedit /etc/fstab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