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痛並快樂着

第1章 地平線斷想(代序)

假如諷刺、憤怒、偏激能夠解決中國全部的問題,我必定選擇以罵人爲職業。可是,激憤在中國於事無補,只有堅韌的改變纔是理想中國誕生的良方,哪怕在這種堅韌之中,你會有委屈甚至會有屈辱。安全

年輕氣盛,不少事情落實不到位,理想不能很快變成現實,內心就急,就氣憤,但慢慢終於明白,不少事情都有個曲折反覆的過程,非得持之以恆非得有耐心才成。因而,「不要急」就成爲他心中的警句。學習

第2章 告別校園:在但願與迷茫中出走

不少年後,每當我回憶畢業前那一幕,心頭都會涌上一種難言的情感。我不得不感嘆造物主的翻手爲雲和覆手爲雨,只是當時的我還沒法預知,這一幸運的結果又爲我在幾個月後種下了磨難的果子。但機遇的得到,於我畢竟是幸事。設計

我相信衆人的祝福是藥。進程

老白,哭是另外一種堅強。事件

傾盆而下的是淚雨。方法

第3章 鄉居一年:無所事事的歷練

媽媽老了。怎麼好像是一轉眼的事兒,從兒子哭哭啼啼,卻一轉眼長大了就要離開家鄉,雖然遠去北京,還算是一種安慰。但之後的日子對於母親來講,恐怕就更要孤寂一些。也許天下的母親老是這樣,孩子留在身邊,日子是歡快的,可又怎能把孩子束在本身的身旁。把一手培養大的孩子放到更大的世界中去,欣慰與悲涼千纏百轉地交織着,笑容與眼淚也就天然地交替着。技術

來回路途五十多千米,我都是騎單車往返,一天只吃上一頓飯,當時支撐個人就是:別人想要打倒你,但本身卻要努力站住。經驗

第4章 病中人生:不請自來的領悟

冰心老人,病牀上的世紀同齡人告慰後來人:「生命是最重要的,有了生命纔有一切。」一句看似簡單的話卻一語道破天機,讓我當時感慨萬千。總結

但悲觀並不意味着我每日都是消沉和絕望。過於樂觀就會把世界和人生看得很美,而結果每每十有八九不盡如人意,因而受的打擊就大,挫折感就多;可先把人生看得悲一些,就知道這條漫長的路上,老是會有或大或小的苦難在等着你,遭遇了也會以日常心去面對,躲過了更會竊喜。以這樣的心態走長路,苦,纔不會給咱們那麼多的打擊,咱們纔會有更多贏的機會,生命之路其實才真正走的樂觀。 所以,先把人生看透了,活着纔有但願。生活

第6章 走進電視:略顯偶然的相遇

平等智商的對話

而說到「無意」這兩個字,倒彷佛更像是一種感悟。當初走進電視是無意的,也許幹什麼事情都須要一點兒無意。正由於無意,抱的但願不大,失望也就不大;正由於無意,沒有刻意地鑽營與設計,我只能本本分分地作本身,少了表演,多了天然,少了模仿,多了本色。最後倒由於這種無意,使本身在沒有什麼壓力的狀況下一步一步上了電視路。 希望之後好多事,本身也能平靜地「無意」去作,最後可否成功其實並不重要,上路時的輕裝才最珍貴。

第8章 輿論監督:星星之火開始燎原

只有勇於揭本身短的人才會日益強大。

第9章 關於輿論監督的自問自答

歸根到底,媒介行使的只是輿論監督的權力,而不是事無鉅細地解決具體問題,由於媒體既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樣作的權力。它不過是天天在社會的夜空爲安全而常常敲起的警鐘。

到今天,人們依然搞不懂,爲何泰坦尼克這艘大船上的領航員居然忘了帶上望遠鏡。結果當他們用肉眼看見冰山的時候,一切都晚了,而若是他們可以帶上望遠鏡,那場海上悲劇是否是就能夠避免呢?

第11章 復關談判:中國與世界的磨合

1976年唐山發生大地震,城市變成平地,幾十萬人遇難、致殘,這樣空前的歷史性災難發生了,按國際慣例,全世界各國的政府和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然而災難中的中國,依然執拗地對援助說了一連聲的「不」,這件事在當時的世界上是被認爲「不可理喻的」,可不按國際慣例出牌的中國,在極左思潮中是無論別人「理喻不理喻」的。

談判是一種妥協的藝術,雙方若是不能互相知足,那只有先告別而後各自走人。

第12章 香港迴歸:起步的興奮與回首的遺憾

對報道的遺憾歸根到底在咱們本身的缺少經驗,怨天怨地怨環境不如抱怨本身,而抱怨本身也不如咬緊牙關,在心中對本身說:「是的,下一次我會對得起你,觀衆朋友!」

第15章 遭遇洪水:多買藥少買點棺材

有一幕頗使人感動。8月22日清晨,因爲咱們要坐直升機航拍水情,所以很早就從駐地出發,車駛過一個廣場,我看到那裏有幾百位市民正在清閒地打着太極拳。想必這是他們每日的必修課,那種平和的生活氣息不得不讓人感慨平靜生活的美好。然而一轉頭,在離他們打太極拳不到二百米的地方,就是堆滿了麻包的松花江大堤,上面依然有人在忙碌着,還有人就睡在麻包旁。 一邊是安靜的市民生活,一邊是寫着危險的抗洪大堤,這兩個反差極大的場景竟出如今同一幅畫面中。我突然在這幅畫面中感覺到一種人的尊嚴,無論危險怎樣在眼前,但生活仍在繼續。若是在災難面前,失去生活的尊嚴,那麼災難將會把咱們擊敗,而只要保有尊嚴,沒有哪一種災難會持續過久的。

此次抗洪的勝利,是人的意志發揮到極限後的勝利。除去沿江民衆,十八九歲的軍人用他們剛從少年走進青年的肩膀擔起了這個國家的危難,在感謝他們的同時,咱們不應自責嗎?對水利的投入一直不夠,雖然表面上每一年的數字在增加,但和國力增加的速度比起來,水利的增加速度是慢的。咱們怎能依靠人海戰術來彌補咱們金錢投入的不足呢? 在不少人內心,一直對洪水有僥倖心理,像賭徒同樣,總認爲洪水也許明年纔來,今年就先這樣吧!而洪水今年真的來了,就只有在慌亂中築一道人堤。 更況且還有腐敗。九江的堤防在沒出事以前還被當作固若金湯的樣板工程而被媒介宣揚,表揚的話音未落,九江大堤卻率先決口,原來「固若金湯」的大堤是一個「王八蛋」工程。這豆腐渣同樣的大堤裏埋藏着怎樣的腐敗和瀆職呢?而這還僅是九江一地,長江堤防中,還有多少這樣的蟻穴呢?所以當咱們都贊成「九八」洪水是天災的同時,是否是也能在內心悄悄地告訴本身,這其中也有至關多的人禍因素。 面對「九八」抗洪,還有一種經驗值得總結,因爲各類媒體獲得受權全面介入抗洪報道中,全中國人的心才凝聚到一塊兒,成爲打敗洪水的決定因素。不管怎樣的災情,人們應當有知情權,這樣救助纔會及時,勝利纔會來得早一些。在1999年,其實長江的洪水也不小,但因爲媒體忙於「齒輪功」的宣傳,水情的報道多少有些被忽略,這彷佛有些危險,由於水火歷來無情,讓人們更早的知道水情,也許會有更多一些人的生命被保全。希望之後新聞媒體在災情報道方面能有更多的自主權,以便好心的中國人能及早地伸出援手。 人和天然的關係也在這場洪水面前暴露無遺。上游的濫砍亂伐,中游的圍湖造田,行洪區成了人們的家園,這一切都使得「九八」洪水加劇了太多,而這一切的出現都不是一日之「禍」,是在人們只顧眼前利益的情形下一步一步累積起來的,最後給本身帶來了災難。

第16章 面對貧困:新世紀咱們會司空見慣嗎?

其實回憶中國歷史,「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觀念一直根深蒂固地駐紮在中國人的心裏深處,都窮誰都沒話說,而你富了我還窮着,那可不行。若是我一直還富不起來,那富人就是個人敵人,最好能有誰來幫着我「殺富濟貧」,或者從新回到大鍋飯的年月。這種心態到今日也頑固地有市場。 而這種心態對於中國改革進程來講,無疑是一個可怕的反向力量。

第17章 環保中國:拼出來的明天會怎樣

天是高的,讓人在地面上行走總會有一種通透而自由的感受;天是藍的,雲是立體而純白的,加上地平線上的那種嫩綠,時常提醒我本身是大天然中的一部分。不像在北京,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行走,經常以爲本身像是一部只會呼吸的機器。

在故鄉的時候,每日清晨彷佛都是在鳥叫聲中醒來,即便是在冬日,聽不見鳥叫,也時常在睡夢中聽到家人「又下雪了」的驚呼,而後看到窗外白茫茫的世界,沉醉一下子才慢慢起牀。

咱們在城市中獲得的越多,對這個城市越會產生一種反叛。也許今天咱們在城市中忘情地拼搏,正是爲了明天愉快地離開城市。

咱們畢竟是天然的動物。

「你是AB型血,天生的左右爲難,一邊有A型的理智,一邊有B型的情感,不在你心中製造戰爭纔怪。

1993年,《東方時空》剛剛開播半年以後,冬季,咱們來到清冷的武漢。在咱們的報道計劃中,本來沒有肖想莉這個名字,然而一名當地記者卻給咱們講述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女孩子,被父母遺棄後,被一對盲人夫婦收養,這對盲人夫婦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極其艱難。從六歲起,這個被收養的孩子肖想莉就擔起家務重擔,作飯、洗衣服,幼小的肩膀不堪重負卻執著地一干就是五六年。在學校,她仍是一個好學生,是學校排球隊的隊員,胳膊上掛着三道槓,深得老師和同窗的喜好。 故事講得就是這樣簡單,但咱們幾我的聽過以後都有一種深深的感動,也許是乾電視的緣故,在咱們的腦海中,一幅幅畫面出現了。咱們想幫她一把,也想把她的事情講給更多的人聽,讓不少同齡的孩子知道:在他們這個歡天喜地的年齡中,有一個叫肖想莉的女孩已經勇敢地擔起了一種責任。 出發點很善良,徹底是一種情感的天然流露,咱們一致經過了對這個片子的拍攝。

真實的肖想莉生活環境比咱們想象的還要惡劣。低矮的房屋中,若是不開燈,就會顯得有些看不見對方。收養她的盲人默默地坐在家中,用極其微薄的撫助金來面對生活。小小的肖想莉每日調度着這個家的生活:清晨早早起來,討價還價着買菜,而後回家作飯,處理完家事,上學。中午一放學便急急往家趕,作飯,給盲人夫婦夾菜盛飯而後洗碗收拾,下午繼續去學校上課。晚上回家,一日最後一餐又要從頭忙到尾,都忙完了,爬上本身的小閣樓,開始作功課。在這樣生活節奏中的肖想莉,從外表上看,要比她的同齡人瘦上一圈,臉色也幾乎看不到紅潤。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小的肖想莉就這樣度日。

咱們在感動中用紀錄片的方式拍完了這個片子,而後在《東方之子》節目中第一次把一個小女孩當成了主人公,在1994年初播出了。 節目播出以後,反響強烈,瘦弱的肖想莉讓屏幕前太多的觀衆憐愛同情和尊敬,資助與慰問天然雪片同樣飛向肖想莉。 事情開始有些不妥。 1994年5月1日,咱們《東方時空》節目開播一週年,因爲要拍特別節目,咱們在過去拍過的幾名「東方之子」中選出幾名從新尋訪,肖想莉是其中之一。 再進肖想莉的學校,大門口的標語牌讓咱們有些吃驚,上面寫着:「學習雷鋒,學習肖想莉。」看得出,咱們的節目和隨之而來的各類報道已經把肖想莉捧上了一個很高的位置。 常常有單位來學校請肖想莉去演講,肖想莉也學會了把本身的故事講給別人聽並感動別人。變化在肖想莉身上悄悄發生。

她的老師向咱們介紹說:社會各界捐款衆多,收養她的盲人夫婦也開始和學校產生矛盾,總以爲學校隱瞞了些什麼,而肖想莉因爲習慣了拆開夾着金錢的來信,所以,若是哪一封來信拆開以後裏面沒有錢,肖想莉就會露出不過高興的神態;新的自行車和洗衣機也搬進了肖想莉低矮的家中,生活明顯地改善了。 當肖想莉的老師把這一切講給咱們聽的時候,咱們開始不安起來,事情的發展並不像咱們最初想象的那樣簡單。

咱們開始懷疑:當初咱們情感的天然流露是愛這個孩子仍是害了這個孩子。 事態的發展比咱們想象的還要糟糕,又過了兩年,咱們聽武漢來的朋友講起,肖想莉已經不見了,臨走給家中留下話:學是不上了,本身要去南方闖天下,苦日子該結束了。 咱們聽到這個結果,都有一種當了兇手的感受。是否是正由於咱們的報道,肖想莉平靜的苦日子纔開始被打破,誘惑出現了,而最終,誘惑一步一步把肖想莉送上了另一條路。 理智開始遲到地出現,莫非善良有時也是一種錯誤? 見到貧弱的孩子,當即想伸出援手去拉一把是人之常情,然而一旦火候沒有掌握好,這隻伸出的援手卻使出了反方向的力,將被扶助者推動另外的苦難中。

理智和情感開始打仗,難分難解得讓我本身都不知該站到哪一方。肖想莉的事件走向有些特殊,姑且能夠算做特例,心裏的審判只在咱們幾我的心中進行就能夠了,更況且,據我所知,想流浪的肖想莉通過一段時間以後又回到了武漢的家中。生活一如往昔,不知她心裏經歷了怎樣的掙扎和抉擇,今日的平靜會有多久,但我做爲大哥哥,衷心地祝她之後的日子順暢些。而由此引開去,咱們都該想到這樣一個話題:咱們該如何扶危濟困?

目的只要善良就不顧及手段是否惡劣是咱們過去幾十年中的思惟定式,多少悲苦的後果不都是由於最初的善良願望嗎?所以當面對結果的那一座座廢墟,咱們都習慣於因爲最初動機的善良而原諒了肇事者。

然而面對1999年5月8日,咱們僅有悲傷、痛苦與氣憤是不夠的,咱們必須擁有清醒的頭腦和冷靜的認識。這個世界並不像善良的人們想象的那樣善良,霸權與侵略一直就在咱們身邊。要想世界真正和平,中國必須強大,讓咱們一塊兒加油,把心中強大的中國夢儘早變爲現實!」

第18章 改革記憶:並不是我的的歷史

一個決策者若是認爲全部的國民都應該以理想爲生活目的,世俗的誘惑都該被拋掉,全部的人都該「公而忘私」,「一心只想着別人,先人後己」……那他就大錯特錯,理想之火燒起來,最終會由於背離人性的特色而燒掉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

懂了人,懂了人性,而後順其天然,中國這艘航船便開始乘風破浪,每一個公民開始爲本身也終於爲國家創造了財富並改變了面貌,這就是決策者讀懂人性的最大好處。而只有讀懂了人性並作出順應人性決策的領導者,纔會把一個國家或民族真正引領走向富強,反之,則是毀滅和災難。 固然改革不只只這些。

第20章 答問之間:把觸動珍藏起來

被訪者:趙鑫珊 上海社會科學院歐亞研究所教授 問:爲何這個世紀的科學技術進步得很快,然而這個世紀的人們卻依然須要十8、十九世紀的音樂來安慰本身的心靈? 答:人性的進化是很慢很慢的。

面對這個新來的世紀,咱們會有不少的幻想,人們期待將來時老是樂觀的,然而人性的進化是很慢很慢的,這就註定,在新的世紀中,人類生存環境以及外在包裝還會急劇變化,咱們很難想象這個新的世紀中,人們會生活在怎樣全新的盒子中。然而這種變化卻絲毫改變不了這個新的世紀還會有戰爭,還會有欺騙,還會有以大欺小,還會有背叛、有猜疑、有嫉妒……人性中所能製造出的惡在新的世紀中都將會有。

人性的進化是很慢很慢的。這個回答告訴我,總爲表象的變化爭相鼓掌是愚蠢的。

也許咱們該經常靜下心來,走進人性深處,看看咱們有哪些緩慢的進步!若是真的能有少量,那才值得咱們快樂地鼓掌!

在不少人眼裏,莫扎特是個孩子,特別純潔,也有人以爲,他的苦難經歷其實決定了他最應該是接受別人安慰的,但他卻老是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同樣在用最美好的旋律安慰着別人,那莫扎特是你的一個安慰仍是你想要達到的一個境界?」

我認爲不是,是一個民族、一種氣勢也是一我的的較量,它不光是肌肉,不光是體能,它是整我的的體現。只有當你在綜合指標上超過他、超過別人的時候你纔有可能贏。肌肉發達、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我認爲不適合運動員,由於體育是人的競爭。 我一直不相信這樣的回答是出自運動員之口,直到蔣丞稷用這段回答告訴我:輕視運動員的思想是錯誤的。

第21章 生命故事:別問人生是什麼

食指在1968年寫成的《相信將來》可能到下個世紀的2068年依然會當作經典。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個人爐臺/當灰燼的餘煙嘆息着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執拗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將來/……」

惋惜的是食指相信的與熱愛的將來都以相反的方式回報了他。 寫完這首詩後不久,他和不少同齡人一塊兒去上山下鄉。短短几年之後,他的同齡人面對殘酷的現實依然用他的《相信將來》支持溫暖本身,可食指卻堅持不下去了。七十年代初,他因精神分裂回到北京,今後住進北京市郊的北京第三福利院。這是一個收養無依無靠、無經濟收入及復員退伍軍人中精神病患者的福利院。

他說的是一種美麗的謊話,

歷盡坎坷,性格早已外圓內方。

物理研究到了盡頭就是哲學,而哲學研究到了盡頭就是宗教。

第22章 閱讀體驗:從現實中逃離的方法之一

向外的閱讀是一種資訊依賴或者說是治療社會性孤獨的藥方。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雲。」「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膀痛哭一晚。

第24章 音樂歷程:從現實中逃離的方法之三

隨遇而安,隨樂而安,擁有什麼樣的心情便天然欣賞什麼樣的音符。

第29章 十年後的記(修訂版後記)

相信將來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個人爐臺 當灰燼的餘煙嘆息着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執拗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將來 當個人紫葡萄化爲深秋的露水 當個人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執拗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將來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陽的大海 搖曳着曙光那支溫暖漂亮的筆桿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將來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