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齡10年,有些新認識跟你們分享

從在博客園寫第一篇博客到如今,已經整整10年。第一篇博客是我在大二的時候寫的,剛纔翻回去看了一下,寫的是.NET中關於委託的內容,不只文章排版稀爛,內容還慘不忍睹,仔細想了想,那篇文章好像是我在學校電信樓機房裏寫的。10年中,博客園網站卻是常常上,可是寫博客的頻率通常般,加上這篇一共都不到120篇,平均下來一個月不到1篇,這個頻率絕對比我聽郭德綱的相聲要小得多(你要高雅,哈哈)。10年間,經歷了博客園博客內容大變遷,剛註冊那會2010年先後,.NET的內容能夠說是如火如荼,那時候印象最深的好像是「老趙」和「anytao王濤」這兩個博主,都是.NET的代言人,記得當初正是Java和.NET大戰發生之際,你們都在吵吵誰抄誰誰是真的面向對象(如今好像沒有了,好久沒怎麼關注),趙劼的文章都是有深度地進行剖析,當時我幾乎是每篇文章都認認真真地研讀了一遍,而anytao王濤當時出了一本書叫《你必須知道的.NET》,在.NET圈貌似很是火爆。那時候一篇博客評論數量動不動200、300甚至更高,如今博客園的博客不多有這樣的評論數據了。10年已通過去,如今滿屏幕都是.NET Core,Python機器學習,神經網絡,再也看不到.NET 2.0、.NET 3.5的東西,我也轉行作深度學習視頻分析了,老趙生孩子出國了,anytao後來創業作了worktile(?),不知所蹤,兩我的最後的博客發表時間都停留在2014年。清楚這段歷史的人,估計如今基本都30往上,想必都已經爲人父爲人母了。程序員

畢業以後作過三四年的.NET工做,當時和幾個小夥伴創業,作民航類的模擬機系統。用的是win32/winform那套東西,主要涉及到TCP/UDP以及GDI+這些,技術比較簡單可是因爲都是剛畢業公司沒什麼積累,什麼東西都是本身一個輪子一個輪子造出來的。後來因爲各類緣由再加上一次偶然的機會,去微軟北京呆了2年,在當時的WDGC部門,這個部門如今不存在了,由於WDG都被撤了,Windows都被合併到其餘部門了。當時主要作在軟粉圈火極一時的UWP相關工做,後來結局你們都知道,UWP作不起來被邊緣化了,最後不了了之(從媒體大談特談到杳無音訊也就兩三年時間)。我去的時候微軟股票纔開始漲,我離開的時候微軟股票還沒漲到頂,惋惜了我那沒兌換完的股票了。算法

離開北京已經2年,目前主要從事交通行業智能視頻分析相關工做,剛開始團隊也是什麼技術積累都沒有,行業技術封閉嚴重,你們幾乎都是懵逼狀態。後來通過長時間的摸索,目前團隊已經有必定的技術積累,產品也有必定規模化的銷售(落地場景),還算有一些眉目。有這方面需求的小夥伴能夠聯繫我,城市交通、高速公路交通、安防都可。網絡

開博十年(固然主要是看別人的),工做八年,有些新的認識,分享給你們。機器學習

三個表明性能

這裏的三個表明不是咱們政治書上的三個表明。我認爲作爲一箇中層技術leader,要表明三種利益,首先固然是公司利益,具體作法就是千方百計帶領團隊將事情作好,爲公司創造價值,這個要擺在首位,由於團隊爲公司創造價值了纔有可能惠及到我的;第二是要表明手下員工利益,在適當時機爲團隊成員爭取最大利益,固然並非每一個人,而是爲你認爲值得去作的人,緣由很簡單,換位思考一下就能理解,恰當的激勵效果帶來的團隊回報超出你想象,這個具體作法不少,好比年終績效、好比年終獎;最後固然是表明本身利益了,這個不用多說,該爭取時就合理爭取,無需廢話。學習

我的和公司是合做關係,與手下員工一樣是合做關係,兩兩共贏纔是最靠譜的共存方式,各取所需。先把事情作好,事情作好是前提,說白了先要讓公司有錢掙,而後再談我的回報。網站

給我衝 和 跟我衝spa

帶頭示範起到的做用不容小覷,尤爲對於中底層管理者來說,整個團隊的規則/文化也要由團隊leader親自執行來造成,規則的創建越早越好,不要拖也不能拖。所以中底層管理者應該是「跟我衝」,這樣去作不只能將我的好的習慣/執行力灌輸給團隊每一個成員,還能讓團隊每一個人感覺到上下一體、團隊協做的融洽,要堅定避免只說不作的現象。「給我衝」存在於公司高層管理者,畢竟他們的平常工做跟底下一線員工不太同樣,這個就像三國中許褚、張遼、曹仁等人,幹起仗來帶頭衝,可是你看曹操通常都坐在最後面的馬車上,可能在商量什麼時候撤退。中底層的技術leader還沒到徹底「脫離羣衆」的時候,共同參與很是重要。另一個,技術leader在帶頭衝鋒陷陣的同時,也須要清楚,技術雖然是產品市場(銷售)的後盾,但反過來後者也是技術團隊能保持前進的動力,二者是互相牽制關係。從某種程度上講,技術管理者眼中不該該只有技術,一樣須要考慮到產品營收,由於它關係到團隊的生存。公司這個江湖,大部分時候是注重結果的地方,研發團隊再怎麼強、東西作得再怎麼牛逼,賣不出去掙不到錢,都是扯淡。在老闆眼裏、在其餘部門眼裏,都是如此。因此我認爲,不要自娛自樂,在不少時候,成就他人也就是成就本身,千萬別和卡住本身團隊脖子的部門和人過不去。orm

不要有過度的技術情懷視頻

作技術的人很容易產生技術情懷,一旦偏向某個技術棧,就會頭腦發熱看不清局勢。人到三十,若是還像年輕時候同樣一味腦殘地支持某個技術,就很幼稚了。世上技術千千萬,最適合本身應用場景的技術就是最好的,用某個技術把東西作好了,那麼這個技術就是合適的。做爲一個技術leader,更應該看得清楚,不要陷入技術偏見泥潭。咱們大部分人是技術的使用者,不是推進者,某個技術棧擅長解決個人應用問題、生態好、輪子多、人好招,咱們就選擇它。推進技術進步的前提是本身要能生存下來,我想大部分人解決溫飽問題更重要。

另一個,技術研究型團隊仍是須要掌握核心技術,像咱們團隊作視頻分析的,目標檢測算法、跟蹤算法總共也就那麼幾個,在性能上能到達實時性(或者硬件成本考慮)的更少,沒什麼選擇可言,可是這個領域技術封鎖嚴重,門檻較高,須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去研究,最後還不必定有成果,即便這樣,這塊的投入幾乎佔咱們整個團隊的一半。

警戒程序員大齡淘汰法則

這個話題家常便飯,其實不難理解,創造一樣價值的兩我的,公司固然選擇成本低的那個,不要說公司不講人情,就像你幫別人打工時也不該該談情懷,利益交換很正常,你給人創造價值,別人給你相應回報,其餘都不重要。

那麼如何避免大齡淘汰呢?我以爲應該是讓本身保值,這個作法太多了,若是能作到隨着年齡的增加,本身也能成長,我以爲問題就不大了。這裏的成長不只僅是技術,三十往上的人應該愈來愈清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技術是學不完的、有時也不是最重要的。技術以外就是其餘的軟實力了,交際、人脈、技術管理等等都算。固然退一萬步來說,若是真的不知道如何成長了,也請千萬不要作一個老油條,這種人別看平時好像沒什麼事,一旦公司要淘汰這種人首當其衝。國內大環境如此,想天天安安心心、什麼都不用操心,一直寫代碼寫到60歲、錢還多,在大部分公司可能有點困難。因此,首先要清楚這個事實,而後思考如何去應對。

作個有見識的有心人。有見識、有心不是一時半會兒就作得了的,我以爲是一種意識,若是有這種意識了,天然就看得高,不少行爲就會異於同齡人,它帶來的價值也是無形的,對我的的影響也是最長久的。前面說到人脈,這個東西起做用的前提是本身要有貨,人脈沒有單方面的,或者說大部分時候都是以共贏爲前提,你能給別人帶來價值別人能給你提供機會,這個才叫有效的社交人脈。

警戒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最後要說的是,前面說的均可以忽略,心理健康纔是最重要的。心理問題和身體問題不同,一是它多是無形之中本身毫無心識,平時本身關注得也少,二是一旦出現心理問題,它的嚴重性大機率比身體問題更嚴重。我以前一段時間深刻了解過抑鬱症,看過至關多的抑鬱症患者自述,發現抑鬱症病情很是廣泛(嚴重程度不一樣),一些人的焦慮症、狂躁症其實也是抑鬱症的一種,若是你發現本身有相似症狀請必定要認真看待,合理預防和治療,認識抑鬱症的存在,也接受有可能發生在本身身上的事實。縱觀歷史長河,個體的存在不管是在時間仍是空間上都至關短小,每一個人的去向最終都同樣,學會滿足常樂,若是你以爲不開心了思想開小差集中不了注意力,不妨丟下手裏頭操蛋的代碼,聽一段郭德綱和謙兒大爺無節操無下限的相聲,只要半小時。最後但願2020年每一個程序員都能心理健康。

再補充一段,這個也是去年總結的最後一段話,是關於夢想,對的,就是聽起來像是雞湯同樣的東西。夢想一直是讓人保持清醒、不隨波逐流的東西,我以爲人生任何階段談夢想都不好笑,兒時有長大後成爲科學家的夢想,青年時有找到本身另外一半終結單身狗幸福終老的願望,中年時照樣能夠有那種一想起就會讓你振奮不已的東西。雖然人生看似數十年,但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足一提,三十歲、四十歲更不算什麼。願你三十四十仍像二十歲同樣,雖再也不大喜大悲,但仍能笑看人生。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