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接:http://www.iheima.com/article-178982.htmlhtml
感謝做者的知識分享!工具
學習的第一推進力學習
有那麼多知識須要學,可本身卻無從下手,焦慮一下也是應該。htm
何況,如今流行一個說法:人,生而懶惰,學習,自然辛苦。所以: 學習,是一件反人性的事。blog
哈哈,你看, 若是咱們老想着要作一件反人性的事情,不焦慮纔怪呢。產品
不過,要這麼說,那些愛學習的人,豈不是快要沒人性了——壓力山大啊……class
扯遠了,讓咱們回到主題裏,咱們剛纔提到:學習方法
(1)咱們以爲本身要學的知識太多,不知到底應該從何入手?技巧
(2)而學知識又是一個很辛苦的事情,要憑藉毅力才能堅持,因此這是逆人性的過程。方法
所以,咱們應該努力克服本身的懶惰,憑藉堅強的毅力,努力學習各類知識,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對不對?
我以爲這個結論,貌似正確,實際並不徹底。。。甚至可能會讓人誤入歧途。
爲何這麼說?
由於,學習根本不是一個逆人性、須要堅強毅力的過程。偏偏相反, 學習是最容易產生愉悅心流的事情,學習就是人之天性。
甚至學習不只是人的天性,也是人類近親猴子的天性。有研究發現,猴子在沒有任何外部獎懲的機制下,本身就會投入精力研究如何打開籠子裏的一把鎖。
而做爲人類,正是因爲有探索奧祕、發現新知識的天性,纔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積累創造了今天的豐富知識。
事實上,世界上本沒有知識,人探索的多了,才產生了知識。
但是,爲何咱們如今一提到學習,就以爲是一個很辛苦、逆人性的事情呢?
我想,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咱們總以爲學習最重要的能力是掌握知識,所以要頭懸樑,錐刺股。
然而對於真正會學習的人而言,其實他們並非簡單地靠着毅力來學知識--相反他們有一個隱形的關鍵能力,這個能力每每把「會學習的人」和「想學習的人」區分了出來。
這就是: 提出問題的能力。
記住: 真正要學習每每不是如何記住知識, 而是如何提出問題。
學習真正的動力不是來自記住知識,而是發現未知,探索好奇,研究問題,克服困難。
咱們在解答疑惑的過程當中,會聚精會神,會充滿鬥志,會沉浸其中。咱們在記憶概念答案的時候,卻抓耳撓腮。
你必定有這樣的經驗,當你專一於研究探索你好奇事情時,你真的會沉溺於學習沒法自拔,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而讓你死記硬背的時候,你必定更多地是充滿絕望。
因此,若是咱們只能提高一個學習能力的話,那就聚焦在 如何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由於, 提出你感興趣的問題,將是你開展學習的第一推進力 ,剩下的學習過程,均可以所以天然發生。
因此,當咱們遇到不少知識,不知道該學哪一個的時候,個人答案老是: 若是你不知道你該學什麼,就去學你最好奇的。
提問能力是一系列的能力集合
知道、記住「學習的起點是問題」很簡單,但是,要真正可以作到這一點,卻並不容易。
由於,要作到這一點,須要改變的並不只僅是理念,而是整個學習流程體系—— 從學習方法、輔助工具到習慣培養的一系列內容。
好比,說是學習的起點是問題。但是,你一具體操做起來,就會發現:
我過去沒有提問這個習慣,不知道該問什麼問題啊?
或者我天天工做很忙,沒時間想問題啊?
又或者,若是我想出不少問題,但是仍是回答不了啊……
相似的一系列問題,都是咱們要去面對和解決的。然而,不多有一本書或文章,幫咱們回答這些問題。
我本身在踐行中發現, 任何一個習慣和能力的培養,真正的阻礙每每在執行的細節裏 ,正是這些具體的操做障礙,影響了不少人學習能力的提升。
所以,接下來我稍微多說幾句細節的方法,但願對你實際訓練能力時會有幫助。
書歸正傳,在實踐中,我把培養提問的習慣,分紅兩個環節:
(1)提出問題;
(2)處理問題。
咱們這篇文章,主要討論提問能力,就讓咱們聚焦在第一個問題吧。
說到提問題能力,我發現有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人們一旦開始訓練本身提問能力的時候,就發現本身——提不出問題。尤爲是當你提問提過3天以後,彷佛全部問題都被咱們問完了,剩下的事情彷佛都沒毛病啊~Everything is ok(一切都沒問題),你讓我提什麼?
有一次,咱們團隊開月度反思會,輪到一個剛入職的新同事發言時,他說:我找不到要反思的內容,感受就是正常工做,沒以爲有什麼問題。
當時我就一巴掌抽到本身臉上——好在是在我腦海裏抽的……
我怎麼忘了提醒, 提問不是遇到問題才進行的——相反,極端點講,你得有種「雞蛋裏挑骨頭」的精神。
咱們以爲本身沒問題,就等於咱們真的沒問題嗎? 固然不是。 不是沒有問題,是咱們沒有發現問題的能力。
我當時問這個同事:你今天的工做,若是換一個你認識的最優秀的人來作,他會和你的作法同樣嗎?
同事馬上明白了,對本身「正常」的一天,可能對別人就是「不正常」的一天,只是本身沒有發現而已。
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 提問這件事情,沒咱們想的那麼簡單,是須要用心挖掘的。
既然提問的內容很重要,那咱們怎樣才能找到比較好的提問角度呢?
我有一個小技巧能夠和你分享: 當你感到本身「動了感情」的時候,就能夠動手動腳動腦提問了。
這裏說的動感情,不是說你上大街看到美女或帥哥,就上去動手動腳,向人家提問:請問,這塊磚頭是你掉的嗎?
雖然那也是動感情,也是提問。。。可是,那個跑題了!
咱們這裏指的動感情是——
看電影的時候,能夠問:爲何這個橋段會讓我感動?發生了什麼?
看到喜歡的電子產品時會問:爲何這個產品讓我這麼喜歡,是什麼讓它不同凡響?
看小說入迷到忘卻時間會問:爲何我不禁自主地沉溺到這段劇情了?
點完付款按鈕以後,會問:我爲何又剁手了,怎麼會這樣?我是誰?我在哪裏?要到哪裏去……
哈哈~
事實上,全部讓你「感興趣」、想要弄明白的事情,你均可以提出問題:爲何這首歌這麼好聽?爲何金融業的人收入那麼高?爲何老闆最近看個人眼神不對了……
發現本身「感興趣」的事情,就提醒本身,要有意識地追問緣由。
所以,每當我意識到本身被一件事物擊中了某種感情的時候,我就會拿出手機,記錄下個人感覺和問題。
這些積累的問題,都是激發我學習新領域的星光火把——每每我會由於對一個問題的好奇探索,最後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學習。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由於想了解如何能讓員工學習能力提高,結果後來反而在學習和知識管理領域作了大量的研究,結果你才能看到《好好學習》和今天的文章,哈哈~
固然,除了隨時隨地對感興趣、好奇的事情提問以外,我還會在每日晨修之時列一個問題: 「昨天發生的事情裏,我能夠提出什麼問題呢?」
我把記錄晨修日記的過程,看成訓練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思考訓練,這也是一種很是有效的方式。不過,這個方法只是輔助,目的是有一個固定時間提問的儀式感,提醒本身更好地堅持下次。
好了,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一、一個重要的學習理念:學習的起點是問題,而不是知識。
二、提出感興趣的問題,看似簡單,但是能持續作到並不容易,是一系列能力的綜合體現。
三、有一個技巧能夠幫助訓練提問能力:在本身動感情的時候,趕忙動手動腳,追問問題。
固然,不管咱們文章中介紹了什麼方法,都須要踐行。正所謂,爲者常成,行者常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