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鬆之憂:央行不是藥神

寬鬆之憂:央行不是藥神

2018年07月26日07:40    做者:管清友   我有話說(148人蔘與)html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衆號kopleader)專欄做家 管清友 朱振鑫c#

  貨幣就像激素,GDP就是人的個頭,前三十年中國「年輕」(人口紅利)的時候打激素能夠長個頭,如今青春期已過(人口老齡化),激素只會讓人虛胖。過去十年三輪大寬鬆,效果愈來愈弱,反應愈來愈遲鈍。微信

  寬鬆彷佛成了一種癮,每隔三四年就會犯一次,一犯就要找央行求解藥。第一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後,央行5次降息4次降準。第二次是2011年歐債危機以後,央行2次降息3次降準。最近一次是2014年經濟逼近7%以後,央行前所未有的6次降準6次降息。2018年,咱們彷佛又要經歷相同的故事。臨近年中政治局會議,中央要對下半年經濟政策定調,在緊縮中吃盡苦頭的各方不斷給央行喊話。央行彷佛挺不住了,先是定向降準,而後是MLF,一切都很像2014年上半年。若是按照歷史的劇本發展,接下來就是全面降準、降息,直到地產、財政、金融全面放鬆。上次從定向降準(4月)到全面寬鬆(9月刺激地產、11月降息)用了半年左右,此次可能慢一些,但趨勢已經愈來愈明顯。性能

  過去一年多咱們堅決的收緊銀根,去槓桿、擠泡沫,很不容易,值得確定。若是如今轉向貨幣和信用的雙寬鬆,基本上能夠說是前功盡棄、負向激勵。貨幣緊縮,必定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而貨幣放水,也必定是一發不可收拾。上一輪貨幣寬鬆的傷疤還沒好,難道咱們就已經忘了疼?歷史一次又一次的告訴咱們,貨幣寬鬆絕對不是萬能藥,期望央行當藥神是不公平,也是不現實的。spa

  第一,貨幣寬鬆不能有效刺激實體,更多的是製造價格幻象。貨幣就像激素,GDP就是人的個頭,前三十年中國「年輕」(人口紅利)的時候打激素能夠長個頭,如今青春期已過(人口老齡化),激素只會讓人虛胖。過去十年三輪大寬鬆,效果愈來愈弱,反應愈來愈遲鈍。2008年第一輪寬鬆,兩個季度見效,GDP從6.4%反彈到12.2%,反彈5.8個百分點,持續4個季度。2011年第二輪寬鬆,5個季度見效,GDP從7.5%反彈到8.1%,反彈0.6個百分點,持續2個季度。2014年上一輪寬鬆,8個季度才見效,GDP只從6.7%反彈到6.9%,反彈0.2個百分點,持續2個季度。不是貨幣放水沒有效果,而是效果都體現到了價格上。同期名義GDP從6.9%大幅反彈到11.7%。中國經濟缺的是改革和創新,而不是貨幣,僅靠放水並不能創造實體財富,只會帶來虛擬的價格幻象。若是再寬鬆,見效時間會更長、反彈幅度會更弱、持續時間會更短。orm

  第二,貨幣寬鬆可能會重燃資產泡沫,致使經濟脫實向虛。中央經濟工做會議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列爲三大攻堅戰之一,眼下金融風險的確愈來愈多,這也是不少人支持寬鬆的緣由。但不要忘了,這些風險是怎麼來的?從2014年寬鬆到2016年末收緊,全部資產都被炒了一遍,2014年是債券,2015年是股票,2016年是商品和地產。金融的過分繁榮讓實體企業無意戀戰,上市公司甚至拿股東的錢來搞理財,2017年上市公司持有的理財產品超過1萬億,而五年前這個數字不到100億。更危險的是,貨幣寬鬆帶來的牛市很大程度上是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就會引起連鎖反應,2015年的股災給咱們敲響了警鐘,金融危機並無咱們想象的那麼遙遠,以致於2016年政治局會議上直接點名「抑制資產泡沫」。這個任務尚未完成,商品和地產都還在高位,但實際需求並不支持。歸根到底,實體經濟已經承載不了這麼大劑量的流動性,一旦放鬆,極可能又是脫實向虛,雞犬升天。htm

  第三,貨幣寬鬆可能讓去槓桿前功盡棄,帶來更大的金融風險。槓桿的風險無非是現金流覆蓋不了利息,甚至本金。過去能夠用貨幣寬鬆來穩槓桿,邏輯是貨幣寬鬆-實體復甦-企業利潤改善-償還債務,但如今貨幣寬鬆只會進一步惡化槓桿,由於單位債務創造的GDP愈來愈少。舉個例子,你借給企業100元,利息是8%,若是他能賺10元,那加槓桿就沒有問題,但若是他只能賺1元甚至還虧損,你放的這些錢就只能拖延續命,並且續命的成本會愈來愈高,一年還不上利息就會變成108,再還不上就繼續累積。對企業來講,槓桿風險會愈來愈大,對經濟來講,銀行壞帳必然增長,直至引起系統性金融風險。get

  有人說貨幣寬鬆能夠去槓桿,但過去十年的現實告訴咱們,這是不可能的。每一次寬鬆都會讓槓桿上一個臺階。十年前全社會槓桿率只有170%,2008年寬鬆後上升到190%左右,2011年寬鬆後上升到210%左右,2014年這一輪寬鬆後最高達到249%,而全球主要國家這個數字都在100-120%左右,最高的日本也只有200%。2016年貨幣政策收緊以來,去槓桿立竿見影。2016年槓桿率降到238%,2017年雖然又有所上升,但並未超過前期高點。若是2018年再次寬鬆,全社會槓桿率超過前期高點只是時間問題。產品

  第四,貨幣寬鬆不可能徹底定向,也不可能解決結構性問題,反而可能加重結構失衡。貨幣是自由流動的,不是你想讓它去哪它就去哪,每每它的選擇和咱們的意願是相反的。咱們不該該忘記上一輪寬鬆的教訓。咱們不斷的降息降準鬆信貸,但願流動性能去支持實體產業,但結果流動性堅決果斷的涌向了房地產,2016年居民中長期貸款(以按揭爲主)暴增90%,在貸款中佔比達到45%,個別月份甚至新增貸款所有是住房貸款(7月)。咱們但願流動性能去消化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庫存,但實際上流動性堅決果斷的奔向了一二線城市,這些本就沒有太多庫存、不愁房子沒人買的城市房價一會兒翻倍,不只沒有解決三四線問題,反而加重了一二線城市的高房價。咱們但願流動性能去支持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但實際上流動性堅決果斷的鑽到了上市龍頭、地方政府平臺和大國企的保護傘之下,2015-2017年國企利潤暴漲52%,而私企利潤僅增加2%,大量的上市公司拿着天上灑下的錢去買理財。相似的教訓太多,在此不一一列舉。能夠肯定的是,央行只能決定定向給到某些金融機構,但流動性經由金融機構去哪徹底不是央行能夠決定的。it

  第五,貨幣寬鬆會致使財產性收入遠遠跑贏勞動性收入,加大貧富差距。前面講了,貨幣寬鬆時代,金融跑的比實體快,泡沫跑的比工資塊,誰有資產、誰過去更有錢誰就賺得多,而不是誰努力誰賺得多,這樣的結果必然是收入差距拉大。就像上一輪寬鬆,擁有一套北京房子的人財富能夠得到翻倍的收益,而努力工做的人工資可能只漲了10%,甚至更少,這也是愈來愈多的剛需人口以爲買不起房的緣由,一旦貨幣寬鬆失控,你再努力工做也不可能跑贏印鈔機。

  第六,貨幣寬鬆會擾亂社會預期,阻礙改革和轉型。對企業和我的來講,資產泡沫不斷出現,人心浮躁,個個都想着套利,無法靜下心來修煉內功。就像不少企業甚至開始拿從銀行融來的錢炒股票、炒房、炒比特幣,這會脫離實體經濟的本源。對政府來講,原本經濟下行的壓力正在倒逼地方轉型,結果忽然傳統產業又好起來了,賺錢變容易了,轉型和改革的動力天然就不那麼強了。

  總的來講,貨幣寬鬆不能創造財富,只能孵化財富、維護財富。大水漫灌式的貨幣寬鬆不該該成爲刺激經濟的主要手段,經濟最終是要靠改革和創新,貨幣政策的做用更多的是相機抉擇對衝風險,同時配合改革激活經濟。眼下經濟的確有壓力,但沒辦法,這是咱們必須經歷的成長陣痛,若是咱們用新的寬鬆去解決過去寬鬆留下的問題,只會讓風險的雪球越滾越大。咱們更應該作的是迴歸本源,加快自身的改革和轉型。

  不要再走寬鬆的老路了,畢竟央行不是藥神,誰都不是藥神。

  (本文做者介紹: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