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時間:一輪測試從開始到結束所使用的時間
併發線程數:測試時同時訪問被測系統的線程數。注意,因爲測試過程當中,每一個線程都是以儘量快的速度發請求,與實際用戶的使用有極大差異,因此,此數據不等同於實際使用時的併發用戶數。
每次時間間隔:測試線程發出一個請求,並獲得被測系統的響應後,間隔多少時間發出下一次請求。
平均響應時間:測試線程向被測系統發請求,全部請求的響應時間的平均值。
處理能力:在某一特定環境下,系統處理請求的速度。
cache影響係數:測試數據未必如實際使用時分散,cache在測試過程當中會比實際使用時發揮更大做用,從而使測試出的最高處理能力偏高,考慮到這個因素而引入的係數。
用戶習慣操做頻率:根據用戶使用習慣估算出來的,單個用戶在一段時間內,使用此類功能的次數。一般以一天內某段固定的高峯使用時間來統計,若是一天內沒有哪段時間是固定的高峯使用時間,則以一天的工做時間來統計。
預期平均響應時間:由用戶提出的,但願系統在多長時間內響應。注意,這個值並非某一次訪問的時間,而是一段時間屢次訪問後的平均值。
最大併發用戶數:在給定的預期平均響應時間下,系統最多能支持多少個併發用戶。這個數據就是實際能夠同時使用系統的用戶數。併發
計算公式:
成功率=成功次數÷(成功次數+失敗次數)
處理能力=成功次數÷測試時間
最短平均響應時間=MIN(平均響應時間)
最高處理能力=MAX(處理能力)×(1-cache影響係數)
最大併發用戶數=(最高處理能力-1÷(預期平均響應時間-最短平均響應時間+(1÷最高處理能力)))÷用戶習慣操做頻率,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