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腳踏實地,阿里巴巴有羣鳳毛麟角的天才應屆生

阿里巴巴有一羣天馬行空腳踏實地的阿里星。

阿里巴巴的春季校招已經啓動。在阿里的技術大咖儲備團隊中,有三分之一是來自高校招聘,這當中,有一項名爲阿里星的神祕計劃。這是校招中專門針對高校頂尖大學生的一個培養計劃,每一年平均錄取人數不到20人,錄取比例不足1%。面試

鳳毛麟角的阿里星

做爲阿里面向應屆生的頂級人才計劃,只有精英中的精英才有機會得到阿里星稱號。算法

自2011年起,每一屆阿里星都是鳳毛麟角的人才,他們大可能是博士,通過十幾輪面試,入職前就自帶各類主角光環,好比「高考狀元」「清華博士」「SCI期刊審稿人」等等。數據庫

在以阿里星身份入職後,這些精英應屆生將得到上不封頂的年薪,由副總裁級別擔任主管進行重點培養,按期和阿里合夥人面對面交流,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機會直面最具挑戰性的項目。編程

8年來,歷屆阿里星中有人成爲了阿里雲高級安全工程師,有人成爲了菜鳥高級算法工程師,也有人直接踏進達摩院科學家的戰隊。在最近一屆的阿里星中,也有很多新星嶄露頭角——好比中科大畢業的陳謙,年僅27歲就獨立研發人機對話系統,在國際大賽中接連擊敗IBM、麻省理工等機構,拿下兩個世界第一,將人機對話準確率的世界紀錄提高至94.1%。安全

「前幾年傳得很神,說阿里星都是3歲會編程,10歲奪國際獎項的天才。」菜鳥高級算法工程師丁見亞第一次據說阿里星時,還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旁人偶爾提及,自動化專業的師兄蓋坤是第一屆的阿里星,目前已經是阿里的算法研究員。網絡

從小學編程的天才

2018年,直到丁見亞本身也成了阿里星,他才明白「3歲會編程」的標準或許有點誇大其詞,然而不能否認的是,阿里星們大都是從小接觸編程。架構

丁見亞的第一行代碼,就是在小學的機房裏寫下,用來控制屏幕上一隻小烏龜的運動軌跡。而2018屆阿里星中年紀最小的劉煜堃,小學六年級就會熬夜翻看論壇,經過視頻偷偷學習黑客知識。機器學習

相比其餘一帆風順順水的同窗,劉煜堃可算是一個經歷過失敗的天才。上高中後,他又迷上了網絡遊戲,尤爲到寒暑假,一天能玩上七八個小時,影響了學習,最終高考發揮失常進了福州大學,就讀信息安全專業。學習

劉煜堃參加CTF競賽

大二暑假,導師推薦劉煜堃與同窗組隊,參加了CTF(網絡安全技術)競賽,做爲「萌新」卻意外打進決賽,劉煜堃由此入坑,回校後組建了一支戰隊。每週六早上9點,戰隊成員圍坐在電腦前,在規定的48小時內輪流上線解題,經過挖掘漏洞攻擊對手得分,修補漏洞避免丟分。優化

劉煜堃的參賽照

從兩週一賽,到一週一賽,劉煜堃一路「打」進了清華大學網絡與信息安全實驗室,成爲清華藍蓮花戰隊的一員。2016年,藍蓮花戰隊表明中國參加世界黑客大賽DEF CON CTF決賽並得到亞軍。

實踐經歷成敲門磚

在2018屆阿里星中,只有劉煜堃是碩士,但多年CTF的戰績成爲他入選阿里星的敲門磚,最終成爲阿里雲智能安所有的高級安全工程師。

這也是阿里在歷年校招中始終秉承的理念——文憑只是衡量人才的一個方面,實踐能力也很重要,而最能反映實踐能力的就是實踐經歷。

丁見亞

丁見亞曾在滴滴實習,須要分析供給側與需求側的訴求,創建合理的訂價模型,以做爲平臺訂價的參考。2017年暑假,丁見亞還跟着導師作過一篇關於「分享經濟」的論文。

這兩次經歷成爲丁見亞在阿里星面試時與主管的談資。「主管一聽個人論文,就問我對滴滴的訂價怎麼看,這恰好是我下一趴要講的內容。」

通常狀況下,阿里星的面試起碼進行4輪,有些人的面試高達13輪。劉煜堃的主管曾告訴他,在面試時,本身最看重的是阿里星的技術功底、技術視野和求知慾,光靠理論知識,很難達到這個標準。

![清華求學的胡慶達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

丁見亞一樣有着豐富的實踐經歷,他還在EJOR等高水平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並數次擔任SCI期刊審稿人。一樣來自清華大學的2018屆阿里星胡慶達,在成爲阿里雲數據庫技術專家以前,除了有「多篇頂級會議論文」的標籤,也在工業圈的實踐經驗上,積累了近20萬行的代碼。

到阿里就爲了戰鬥

都說結業是一項雙向選擇,那麼做爲應屆生中鳳毛麟角的精英,阿里星們爲何選擇了阿里?

阿里巴巴ET城市大腦

2018屆阿里星楊濤,是安徽省蕪湖市高考狀元。一次,他在清華大學的報告廳裏,聽到阿里巴巴達摩院副院長華先勝關於城市大腦的演講,被「用數據智能助力城市管理和服務」這一目標感染。2018年6月,博士畢業離校前夕,楊濤在清華的老圖書館裏,接到了阿里HR的面試電話,但願他以阿里星的身份加入達摩院。「懂技術的人,對技術是有一種敬仰和嚮往。」楊濤接下了這份邀約。

在內蒙旅行的楊濤

劉煜堃則是在面試時,被主管一句話擊中,「阿里雲上的場景是自然的戰場,你打過仗,能力纔會獲得提高。」

成就感,也是將來星選擇阿里的重要因素。丁見亞放棄了在美國名校讀博後的機會,加入了阿里旗下的菜鳥網絡。阿里一直鼓勵工程師把技術和業務場景結合起來,在加入菜鳥大快遞智能化部門後,暢遊在「數據場景」中的丁見亞更是堅決了最初的選擇。

偶然聽到周圍朋友刷着手機感嘆「如今快遞越送越快了」,丁見亞會暗自竊喜。在物流車調度場景中,丁見亞和同事經過機器學習的算法挖掘物流車的歷史線路規律,甚至連司機愛超的小道,以及中途停靠抽菸片區的偏好,也被歸入計算因子,這套算法替代了人工調度,輸出一套最優化的方案。「數據配合當下場景增強用戶的體感,這知足了我在數學建模中的夢。」

馬雲曾經對來阿里求職的人說過,「我不能保證你有錢,也不能保證你成名,但能保證必定有更多歷練。」阿里星計劃正是憑藉着更多更豐富的實戰場景和歷煉的機會,吸引着高校中最年輕、最頂級的競賽控、學習控、技術控、邏輯控、實戰控。

天馬行空腳踏實地

奮鬥在阿里巴巴生態圈裏,阿里星們「高考狀元」「清華博士」「論文達人」的光環早已褪去,可是不斷學習,不斷接受挑戰,仍然是這些學霸的本色。

熱愛運動的丁見亞

「清華流行一句話,不要讓考上清華成爲你的人生巔峯。」丁見亞每週至少閱讀兩篇論文「補充能量」,他也喜歡經過「擼鐵」釋放壓力,午飯前的一個小時,他會先在菜鳥園區內的健身房完成一系列的力量訓練。

丁見亞還有個堅持十年的習慣——隨時隨地思考,隨時隨地記錄,哪怕在洗澡時想出的點子,他也會立馬擦乾雙手,把想法記錄到手機上。

劉煜堃的主管,常常對他提出高出職級範圍的要求。「目前安全攻防人才多數關注於單點突破,而安全架構的設計必須考慮周全。」在推動的可信雲項目中,主管要求劉煜堃在保持現有攻防技能的狀況下,承擔更多的安全架構設計,在項目結束後能完成從一個頂級的攻防人才到安全架構人才的轉變。

如何縮短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的距離,則是胡慶達要攻破的難題。他還記得剛入職那天,主管說過「造火箭得先學會擰螺絲」。楊濤到了達摩院後,與優酷合做,用算法來選擇個性化的視頻封面分發,實現視頻領域的「千人千面」,他明白了「阿里的科研並非天馬行空的科研,是始終面向商業需求」。

「天馬行空,腳踏實地。」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的這句話很契合阿里星們的真實狀態,2019年春季校招初始,更多的「最強大腦」將會加入阿里巴巴的生態圈,遇上這場技術創造新商業的變革時期。



本文做者:王安憶

閱讀原文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做夥伴「 天下網商」,如需轉載請聯繫原做者。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