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題目是沒有年齡的。只是在網上常看到「已經25歲是否還適合轉行當程序員」之類的問題,就以爲有必要暴露下個人年齡。前端
在過去的2018年,我重新媒體藝術的小圈子裏面跳出來,自學編程,轉行前端。現已經入職某大公司。故事有點長,仍是從辭職開始提及吧。程序員
辭職後我也不知道該幹啥面試
2017年的最後一個工做日,我作完了全部的工做交接,離開了上家公司。我不知道辭職以後怎麼辦,惟一明確知道的只是必須儘早辭職。算法
那時候的我,貌似選擇不少。我能夠找份工業設計的工做;能夠作交互設計;能夠繼續搞硬件;不轉行繼續作新媒體藝術;去二三流大學當講師;作青少年編程教育;回老家當個中小學老師。數據庫
這麼一說,我也算是個斜槓青年。不過,"斜槓青年"在個人語境下不見得是褒義詞。那就是什麼都會一點,可是幹什麼都不專。什麼事都作不成,只好用"斜槓"這麼一個概念給本身作掩飾。其實過上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也不是一件難事。只是仍是有點不甘心。在好幾個方向,我都能找到通常的工做,可是,沒有一個是「好」的工做。編程
我喜歡當老師,也曾經在新東方兼職當過老師。本身仍是挺喜歡當老師的感受的。當時的我,除了學歷就什麼沒有。那光有學歷能幹什麼?當老師唄。父母有點着急,甚至幫我打聽過一些作大學老師的途徑。後端
故事到這裏本該結束了,但是我沒有去當老師。前端框架
若是這時候去當老師,你是由於喜歡當老師呢,仍是由於走投無路呢?我以爲是由於走投無路。若是哪一天我作回老師,我但願是由於熱愛,而不是走投無路。微信
做爲一個17歲零一百多個月的年輕人,我心裏還有一個想法——但願走和父母不同的路,去看他們未曾看過的風景。框架
至於走哪條路,怎麼走,我也不知道啊~
搖擺不定牆頭草
上文說了一大堆可能性,接着我選了Unity遊戲開發的路。這算是一個"能進能退"的牆頭草選項吧。
Unity是一款三維遊戲引擎,不只能用於遊戲開發,還能應用於各類三維交互場景。在我之前從事的新媒體藝術行業中,也經常使用Unity做爲開發引擎。學會Unity這款軟件,既能夠在原來行業的跳槽,也能夠跳到遊戲行業——一個用生命賺錢可是能賺不少錢的行業。
我喜歡打機(粵語,玩電子遊戲的意思)。但我喜歡的是單機遊戲,不喜歡網遊。單機遊戲重視沉浸感和體驗感。網遊重視氪金PK,玩家間相互廝殺。當下賺錢的遊戲都是氪金網遊。轉行開發單機遊戲,恐怕仍是逃不過餓死的命運,那就不必轉行了。轉行開發網遊,心裏又多少不太願意。
這時候,我找了一個在網易遊戲工做的同窗諮詢。同窗勸我不要入坑。遊戲開發行業,太累太要命。能堅持下來的人,都是熱愛遊戲的人。想要在這個行業作下去,你就要花大量的時間去玩遊戲。若是業餘時間都是打遊戲,未免也太浪費了吧?
這個世界確實須要遊戲這種娛樂方式,中國也用遊戲對全世界進行着文化輸出。若是我轉行全職作遊戲,那就是爲了錢而賺錢了。沒什麼很差,只是,不算十分願意。
本科畢業設計時,我曾經對本身這樣說過:"你的笑容是我創造的不竭動力。"本身作的東西,能讓看到的人會心一笑,那種感受實在是太美妙了。可是作遊戲,我體會不到這種樂趣。無論願意不肯意,確實也沒有什麼選擇。那就選擇Unity遊戲開發吧~
故事到這裏本該結束了,但是春節期間我放棄了遊戲開發者這條路。
決定作前端程序員
搞遊戲搞着搞着,轉眼就到了春節。趁着各路同窗都從大城市回到老家,我也得以拜訪到平時難以拜訪的程序員同窗們。他們給了我不少信息和幫助。瞭解的信息廣度和質量不同,決策天然不同了。
決策前不考慮沉沒成本,決策後不考慮機會成本。這是我作判斷時的一條重要準則。
當時大熱的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對數學要求過高,作不起。互聯網程序員仍是挺適合個人。互聯網程序員,大致分爲前端後端。雖然這樣但分類不嚴謹,但非互聯網行業的讀者能夠先這麼理解。前端貼近用戶,上游通常對接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後端貼近機器,對接數據庫工程師和算法工程師等等用戶不直接感知的崗位。我是設計出身的,作前端程序員應該會有優點。
雖然辭職後徹底不知道該幹啥,雖然中間搞過本身不算喜歡的遊戲開發,雖然還有很多雜七雜八的探路。可是幸運的是,決定作前端以後,轉行方向就穩定下來了。
路走對了,就不怕遠。
回到學校,回到學生,回到純粹
站在母校圖書館的閘機前,我掏出了熟悉的校園卡,心裏竟然有點小緊張。都畢業半年了,已經不是學生,個人校園卡還能進去圖書館嗎?
「滴~」,閘機蜂鳴器發出清脆的聲音,竟然過了。開心之餘伴有一絲絲感動。雖然已經畢業,可是母校並無忘記咱們,還能讓咱們回到她的懷抱,實在是使人溫暖。說不定還能借書呢,到前臺問問畢業生有什麼權限吧。
(圖書館前臺)
——您好,我是畢業不久的校友,如今校園卡能進圖書館,請問這是一直能進嗎?仍是有什麼限制。
——什麼?!理論上是不能進的纔對,應該是系統那邊比較忙,尚未空把大家畢業生的數據清了
——Σ(⊙⊙"a
後去卡務中心辦了手續,校園卡能夠繼續合法使用十年了。進圖書館,刷食堂都OK。
在這個時期,學習環境仍是挺純粹的。我大多流浪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與廣州圖書館。廣外圖書館大學城分館去得最多,由於那裏有全大學城(說全廣州也不爲過)最好的自習室。
在個人心目中,我是廣外的走讀生。因此我對廣外老是有一種特別的感謝之情。
不只環境純粹了,手頭的工做也變得純粹。以前轉行作遊戲時,學編程之餘還要花很多時間去打遊戲,以多瞭解這個行業。作前端,固然須要看一些設計精美交互流暢的網站,但不會像打遊戲那樣影響編程學習。
環境與工做純粹了,心態跟着變純粹。編程水平老是跟不上就業水平,你擔憂嗎?擔憂。擔憂有用嗎?沒用。那你別擔憂好了。
我就像追趕一輛正在往前跑的車。只要我比車快,總有追上的一天。在此以前或許沒力氣了,或許沒時間了,或許其它許多許多。
彷佛須要擔憂其實也不須要擔憂,由於你改變不了。你能改變的,只有跑多快。你擔憂的事情,80%是不會發生的。(發生的意外,80%是你想不到的,哈哈)。不用想太多,只管盡己之力向前跑就是了。
而這段時間是最純粹穩定的。既不像開頭時找不到方向,也不像後期彈盡糧絕生活困頓。
實力太渣,內推都不敢接
我是出社會比較晚的人。之前同班的同窗,大多已在大公司幹了幾年,小有成就了。雖然離職時我沒有在朋友圈公佈,但一些同窗好友也知道我離職了,給我推薦工做。那時候內推機會反而是不缺的。騰訊、百度、網易等一線公司都能找到內推機會。
只是本身那時的水平實在是太渣,和正常要求差太遠。內推的話都不可能進,都很差意思去丟同窗的臉。那時候本身的水平之渣渣,能夠描述爲「神仙都救不了,內推都沒用」。摘錄一個同窗給我內推,個人回覆(XX是我同窗的名字):
準備4月份再去投簡歷。畢竟內推必定程度上會表明推選人面子的,我以爲如今的技術水平還不能很好表明「 XX 內推的求職者」。目前正呆在大學城像考研同樣瘋狂補習中,按計劃和進度比較適合4月份求職。
這種崗位確是挺對口的。再次謝謝 XX 的消息^_^
實際上計劃和進度都沒跟上。那時候水平實在是太渣渣了(也對轉行程序員的難度過於樂觀估計)。雖然沒敢接下同窗的內推,可是他們願意給我內推,給我帶來了很多信心。仍是至關感謝同窗們的。
出師不利,大水圍城,困頓無路
無論實力渣仍是不渣,都幾個月過去了,應該去試試面試了。投了一圈簡歷,我得到了兩個面試機會。有機會面試仍是挺高興的,轉行最怕的是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第一家公司,筆試下來,100分的卷子樂觀估計拿了30分。上午面完第一家,地鐵去第二家面試的途中,有獵頭主動找到了我。
那時我在地鐵上,筆記本連着手機的熱點,用時斷時續的4G信號,艱難地發送了簡歷給獵頭。獵頭問了一堆簡歷上已經寫得明明白白的問題,發現我不是計算機專業且沒有相關工做經驗,就說聲打擾掛了。留下我在挨挨擠擠的廣州地鐵上,左手手機右手電腦,肩上揹着來不及拉上拉鍊的雙肩包。
午餐沒吃好,好不容易來到了第二家公司,沒想到這其實連招聘公司都不是。「面試」時出一道很難的題目,須要在規定時間內用他們的不能上網的破電腦完成。牆上還貼着一個手指指着你,營造出壓力的氛圍。不得不說它確實成功讓我感覺到了很大的壓力。到時間後,「面試官」走過來,含蓄而委婉地批判你的水平很低,題目作得很爛,什麼都不是。
忽然「面試官」話鋒一轉,建議你上他們的培訓班。雖然得知這是培訓班以後,我情緒穩定了下來,可是整個面試過程感覺到的壓力還不能一會兒散去,久久不能忘懷。想着還要努力好幾個月,才能達到經過這個試題的能力,才能降薪轉行,去作這些醜破天際的網站,簡直是前途無路,使人難受極了。
更戲劇性的是,回來的時候遇到廣州特大暴雨,家(出租屋)附近全都水災了。地鐵口出來,就被圍在一個孤島上。過膝的水位,不是隨便能趟過去的。我圍在家周邊,轉了大半圈都找不到陸路回家。雨在嘩啦啦地下,餓累困,有家不能回。
我找了一輛共享單車,像開船同樣騎回家。這情景和這日子真的太般配了!騎着租來的單車,走在深水區,你永遠不知道水下是什麼鬼,會碰到什麼礁石。你惟一知道的是你不能停,停下來你就完了。你能作到的只有頂住壓力向前進。
不要被曙光曬暈
向前走向前走,慢慢地,我也有了第一個公司的offer。主試官說:你才學了幾個月,技術還不行,可是若是能把設計兼了,咱們立刻要你。並且還說我要的工資過低了,當場給我加了2500塊。我壓抑着心裏的興奮,仍是按照本身既定計劃,說考慮24個小時後再決定。
離開公司大樓,我心裏想:考慮什麼考慮,明天直接說OK。我已經在陰雨裏行走了足足半年的時間,這時候照進來一絲絲曙光。可是這一絲絲的曙光對我來講,已經夠炫目了。不能理解這種感覺的,能夠斷收入半年試試,必定能深入體會。
雖然不是按照既定計劃在廣州拿下第一個offer後去深圳找工做,雖然初期還要作一下設計,雖然不是互聯網公司。可是這半年實在太難熬,立刻解脫該多好!我打電話給爸媽,幾乎是宣佈要入職了。爸媽表示,如今最重要的是適合本身的職業發展,而不是急着反哺家庭。我聽了雖然很感動,但幾經糾結仍是準備入職。
故事到這裏本該結束了,但是我還有一個互聯網程序員舍友。
回到出租屋,我和這個「就業導師」聊起了這個offer。他很是明確地建議我不要去。雖然只是「兼顧」一下設計,但這對程序員職業發展來講是很不利的。最後,我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仍是忍住了想入職就地解脫的衝動,沒有接下這個offer。
不得不認可,有時候人的水平,和他身邊的朋友有關。和一個優秀的舍友在一塊兒住,無論願不肯意,本身的要求都會變得優秀。
這是曙光,但不能被曬暈。(微信公衆號:葉茂騰笑咩)
表面堅強,內心沒底
放棄第一個正式offer後,按照最初的計劃,我來到了深圳。這時候剛好碰到一個技術瓶頸(學習前端框架)。可否突破這個瓶頸,對找工做來講是至關大區別的。在瓶頸期期間,我察覺到本身心裏的「脆」弱。
整整一年,整體上個人情緒仍是至關穩定的,鬥志仍是中等偏上。畢竟在本身過去二十多年的生命中,這不算生活最困苦的時候,不算最悲傷的時候,不算最危險的時候,也不算最貧困的時候。可是,這種自我情緒高的「表」之下,是個人自信不足。能夠說,雖然本身表面上很堅強,可是心裏沒底。也能夠說,雖然心裏沒底,可是表面上很堅強。
這個「表面上」不是指對他人的表面上,而是本身對本身的表面上——自我感知。那段時間我就沒見幾我的,因此我也不知道對人是什麼表現。TED有句話,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本身僞裝到本身相信,直到真的實現它。無論你是真的仍是裝的,這個時候的自信真的很重要。即便全世界都不相信你的時候,都要本身相信本身。時間久了,我都分不清當初是裝做自信仍是真的自信。
可是,有一點我作到了。不管信心滿滿躊躇滿志,仍是深受打擊心情低落,都能持續穩定地保證學習時間和必定的效率。某種意義上來講,決定你可否經過技術面試的,不是你的心情和情緒,而是你的編程水平。學習能提升水平。堅持學,總有一天能達到就業的水平。問題是你的錢先沒了,耐心先沒了,仍是差距先沒了,哈哈~
這段時間最開心的事情是,天天晚上回家,深圳地鐵都會提醒我:下一站——翻身!
(注:我住在翻身地鐵站附近)
果斷而冒險的一次跳躍
不管脆弱仍是堅強,花了一個月時間仍是過了「前端框架」這個技術瓶頸。搞了個破破爛爛的小做品,開始在深圳的找工做之旅。深圳真是程序員工做的好地方呀,工做機會比廣州多不少。加上本身水平渣得沒那麼厲害了,深圳找工做相對比較容易。
重點講下大公司A和創業公司B。這兩家公司都是主動抓取個人簡歷後聯繫個人。
A是大公司,屬於上文中內推都不敢去面的那一類大公司。HR電話和我聊了一些基本信息以後,就讓我「回家等通知」了。
B是騰訊投資的一家創業公司,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因爲本身之前的一份兼職與該公司的業務強相關,加分很多,過面試了。過面試的當天我就把周邊走了一圈,看了好幾處的租房的地方,就準備這麼定下來。不久後,B公司的offer也發下來了。
故事到這裏本就該結束了,但這時A公司竟然打電話來講要下一步面試。
我感到震驚:原來「回家等通知」真的有可能有通知的!冷靜下來琢磨:A公司只有三成把握,B公司已有offer且快要入職。可是真的好想去大公司呀。因而,我在徹底沒有其它offer,A公司八字尚未一撇的狀況下,將B公司的offer拒了。
這算是整一年中最冒險的一次決策吧。回想起來,那時真的是果斷。
硬碰硬的面試
雖然說"大公司看作人,小公司看作事",可是大公司社招的感受仍是比較硬核的。簡歷篩選、電話技術面、性格測試、計算機機試、人力資源面試、主管面試。真有種「過五關斬六將」的感受(含中二幻想加持)。貌似校招流程更長,只是我沒有參加過任何校招,這社招流程我就感受很長了。
全流程中,對我來講最難的是計算機機試。機試只有一道算法題目。HR會給你一條連接。連接被點開後會開始計時,你須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題目。交卷後立刻就能知道結果。
拿到題目連接後我沒敢輕易點開,向HR要了幾天時間緩緩。那幾天天天十小時高強度練習算法。最後拖過久了,HR打電話問我考試了沒。我說:立刻考。考試前先去樓下買了一個大面包,吃了一半。接着是極度專一的考試時間,碰到的還恰好是一道不容易的題目。個人精神高度緊張,腎上腺素飆升。
驗證……過了!
那個瞬間,是整整一年來最開心的時刻,漫長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我能感受到頭頂騰騰的蒸汽。我拿起桌子旁邊的麪包,不注意地吃了起來。忽然,一隻蟑螂從個人麪包中爬了出來。在這極度興奮的狀態中,我沒有惶恐不安,只是默默地把麪包扔了,心想:這種生活,已通過了大半年了。
漫長的等待有些焦躁
故事到這裏本該結束了,但是我並無立刻拿到offer。
雖然A公司已經給了口頭offer,可是正式郵件offer並無立刻下發。前面的過五關斬六將以後,纔是公司內部層層上報審批的開始而已。時間等得越長,變數越大。
必須認可,轉行期間一貫平靜的我,在這個階段仍是心裏不安的。辭職大半年,連抽屜裏的硬幣都被我翻出來了。拖了這麼久,萬一最後沒下發正式offer,那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這時,通常的推薦作法,是繼續海投簡歷,刷offer,不要被動等待。可是,我並無這樣作,而是將狀態調整爲"平時"狀態。這樣,A公司聯繫個人時候就能立刻應答。避免了在別的公司面試的時候,A公司來電的尷尬。固然,另外一個緣由是和A公司同等條件的工做機會幾乎沒有,不必瞎試。
在等offer的時間,我在補一些計算機基礎,同時寫寫文章,而非應聘須要的東西。這確實是有些冒險。
整整40天后我才收到A公司的正式郵件offer。接下來,就是2018年底哀鴻遍野的互聯網裁人大潮。我算是幸運地遇上末班車吧。
新的啓程
故事到這裏本該結束了,可畢竟拖稿了幾個月,那就補充一些近況吧。
半年後的今天,已經轉正。雖然還經常以爲本身水平渣渣,但正常完成工做仍是能夠的。基礎欠缺,踏實慢慢追就是。
如今在深圳某地鐵站旁,一我的租了六十多平方的小區高層單間,視野風景都很好。沒有老鼠,沒有蟑螂。有直飲水和中央空調,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直線上升到新的臺階。及時獎勵本身也很重要嘛。
不找個舒服的地方好好休息,怎麼有精力去加班呢?
小尾巴:以前從技術角度總結過我轉行的經歷,感興趣的戳:我轉行前端花了11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