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程序員 && 做者 && 設計師的 2018 年終總結

有人常常問我,什麼每一年能作這麼多東西。個人答案一直、老是、總是:不加班。前端

不加班,錢少,多了點 x 生活。人生老是要作不少的抉擇,如我這通常窮的人作的抉擇,便更加有限了。上一年裏的收入幫家裏還了錢,這一年下來賺得很少,攢下的錢也就十一二萬,勉勉強強算是本身的全部金錢財富。儘管又借給朋友買房了,可大抵本身總算留下了幾塊錢。雖然遠不如一個自媒體一個月的收入,遠不如別人一套房的漲跌,遠不如比爾·蓋茨/貝佐斯彎個腰,但仍是攢了錢,還算蠻開心的。程序員

這樣一看,有些人可能會說:「混得這麼差,還寫一篇這麼長的文章,那得是有多驕傲」。如果你以爲很差,卻是也沒必要要往下看,時間於你和我都是至關的寶貴。於我而言,記錄過去,記錄過去的好的、壞的、困惑,對個人幫助都至關的大。於你,道理也類似,除非你已通過得至關的好。編程

每一年固定的時間,它總會提醒我,哪些地方在變好。雖遠遠趕不上別人的水平,也沒有必要和力氣去追趕。而不少事情都在持續不斷地變好,又或者是不幸地在變差——如不斷增加地年齡。活着,須要活在本身的感受裏。小程序

編程:Think Big

工做:MOVE BIG

ONE。 年初,我先是在一個 Android 項目裏,努力 「奮鬥」 了一個多月。雖然說在我看來有點划水的味道,可真真實實地仍是在寫編寫精力代碼、完成需求。說是混,那到底仍是對不住本身的學習;說是貢獻吧,也沒有什麼優異的表現。除卻更熟悉 Android、Java、Kotlin 以外,惟一作的可圈可點的事,裁剪了預約的 Android 與 JavaScript Bridge 的複雜設計,轉成用 URL Scheme 喚醒的方式,下降了沒必要要的技術成本。後端

TWO。過完農曆新年,我變身成爲了一個 Tech Lead——事隔 2 年多以後,從新回到了這個坑位上。兩年多的漫長日子裏,個人提高都在技術上;在技術管理上,仍是沒有多少的長進——在項目最初的節點上,缺少與關鍵利益者的溝通。可也說不上缺少吧,溝通仍是至關的多,多是不得要點。好在這個問題,在後來的項目裏,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改進。它也充分說服了持證上崗的重要性。在快結束這個項目的時候,終於又被培訓了(持證),培訓的主題是:Team Lead。一樣是 TL,差異仍是蠻大的,雖然不同,多多少少還能學到點東西。微信小程序

再回到項目上來講,我終於算是完完完完整整整整地經歷一個項目,Inception、Interation 0、交付、收尾。除此,還 GET 了微前端的技能——我在 2017 年裏,心心念念想實踐的架構,勉勉強強獲得了充分的施展。此刻,按我司的 Tech Lead 的維度,我大抵能夠算得上是一個 Tech SME(Subject Matter Expert)。微信

THREE。而在年末的項目裏,我則是經歷了售前、Inception、Iteration 0 的階段。在 Google Play 上上架了七八個混合應用的我,成爲了一個混合應用框架的建立者,而再也不是使用者;與此同時,進一步地思考了大前端相關的內容,從頭建立前端相關的組件庫、腳手架等一系列的工具。按我司的 Tech Lead 的維度,大抵在這樣的項目裏,能夠朝向 System Architecture 的方式發展。幾回不一樣的經歷,讓我從新思考了角色的定義,難免在下一個項目裏,我須要在開始時從新定位本身——須要以怎樣的角色存在。架構

經歷了一系列的原生應用、混合應用、半混合應用、RN 應用的開發以後,對於如何整合再有應用,有了更深的經驗。與此同時,對於內部的政治仍是深有體會,只是尚不能理解緣由。與過去相比,我以爲作底層框架支持頗有意思,可是長時間的投入以後,發現仍是業務代碼更有成就感一些——有穩定的上線計劃。框架

幾個不一樣梯度的項目,考慮問題時的方式,都各有所不一樣。過去,只關注於團隊內部的能力成長,相關的架構實踐。在第 2 個和第 3 個項目裏,則關注於更高維度的架構事宜,致力於提高整體的開發效率。所需理解的非技術因素更多,而且面向的受衆更廣。不遠的未來,也須要從更高、更寬的角度,來考慮整個系統。less

業餘編程:FOR LIFE

在這一年裏,由於過去的幾年裏翻譯、查閱了大量 IoT 相關的內容,相關的資源至關地 「匱乏」——要麼重複,要麼質量低。我中止了玩點什麼的文章翻譯計劃以及相應的 Play 應用開發,可是它仍然有着一絲絲的訪問量——天天有 100 次左右的點擊量。在可見的將來幾年,這個網站仍然至關有前途。只是在互聯網巨頭們,各自推廣本身開發社區的這幾年,大抵會慢慢下滑。

在這一年裏,關於 Serverless 的投入卻是有些變少了,但仍仍是使用了 Serverless 架構 + 微信小程序 + AI 寫了一些(個)應用,如 CODE 應用。用戶量仍是上了 8k 左右,這樣一看,倒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在下一年裏,或許能夠在這一方面有更多的探索,能面向普通的用戶,而非程序員——想從程序員身上賺錢太難了。諸如小遊戲的開發,這樣一看倒也是可貴難得,到了這個年紀,還有探索計算機的好奇心。以至於那些上年紀的程序員,想的也都只能割割知識付費的韭菜。

上一年裏,我制定了一個粗略的計劃,用於替換平常工做的一些軟件。如去年年末編寫的 ADR (架構決策記錄)工具,已經成爲了我平常管理開源項目需求的一部分,而不只僅是架構決策相關的內容。在這一年裏,又有了兩個新的小夥伴加入了:

Mifa Design。設計的初衷是面向個人開源項目的設計系統,最開始的形式是 UI 框架(CSS 架構)。就目前而言,它已是我默認的 GitHub Pages 的主題,默認的 GitHub 電子書主題,默認的開源項目的 CSS 框架。我能夠毫無顧忌地說,它達到了普遍的驗證,hiahia~。

Phodit 編輯器。它知足了我平常的寫做需求,如在我寫本文時,還做爲了新書(TBD)的編輯器。儘管過程當中,充滿了至關數量的 bug,如重命名文件的時候,不會替換當前窗口的文件——需求小的 bug,都懶得改。

在將來的一年裏,仍然想的是繼續創造本身的工具。諸如,隨着輿論的不斷收緊,對於隱私問題的擔心。關於隱私,我有了一些更多的想法:

  • 輸入法,是一個至關危險的工具,它可能會隨時出賣你。要麼接入原生開源,要麼使用雲的方式。
  • 物理密碼生成器,作了一些瞭解,諸如 Raspberry Pi Zero,只是須要保證便攜性。
  • iOS 仍是 Android?惋惜 Ubuntu Touch 仍是半死不活,支持不了主流的設備。

倒也不是擔憂本身說了什麼,怕被追責——天生就不喜歡一種被監視感。要麼屈服,要麼天性自由,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國內的聊天工具,無時無刻不在被審視着,於個人感受就好似 「達摩克利斯之劍」。假若能作一個物理上的輸入法,卻是會更加的方便。

寫做:HIGH QUALITY -> 非技術寫做

依舊地,我仍然在爲 Packt 幹着廉價的技術審閱工做,它們又出版了兩本印有帶上我名字的書《Mastering Angular Components - Second Edition》和《Angular 6 by Example - Third Edition》。便可以避免費地看技術書籍,又能夠練習英語,有時還有收入,倒算是不錯的買賣。

原先打算在這一年寫完的書,終究仍是沒有寫完,兩年了。卻是《本身動手設計物聯網》繁體版——《物聯網原來這麼近:當即手動實做一個》,能爲平淡的生活添加幾多的色彩。從國內到到港澳臺地區,倒也是個不錯的進步。哪天要是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這樣的國家裏,看到本身的書,倒能夠自誇說走向了國際化。將來,假若有本書,要是能寫做出版到西方國家,那即是個更大的突破,就這麼放個心願吧。

在 2017 年,我寫了一系列的熱點文章,在年末總結的時候,我開始意識到了這些文章的問題——它們不能幫助我成爲一個更好的程序員。與此同時,依賴於熱度的文章,在熱度散去的時間,也就沒有不存在的價值。因而,2018 年,我調整了寫做的策略——嘗試在閱讀量與質量之間平衡,再也不去追求更高的閱讀量,轉而是我眼中的 「高質量文章」。

高質量的文章,大抵也是有好有壞,一來,一篇文章要花費一天的時間編寫,文章的長度每每太長了,不適合全部的人閱讀。二來,高質量的文章,並不必定帶來好的閱讀量,可是對於本身來講,心裏是知足的——寫的是給本身看的文章,對本身的幫助更大。

我嘗試以 《架構拾集》做爲標題,做爲其中的一個方向,用於記錄我在使用架構方面的所見所聞,並將其做爲個人知識庫來儲備。練習它們,而後記錄其中的關鍵部分,相關的核心思想。要是說成長吧,那還有一點相關的不錯,吐槽一些 「很差」 的架構實施。每每,咱們一直講的是某個架構中的好處,而一直刻意忽略其中的一些缺點。在使用的過程當中,由於一些使用的不當,反而帶來更多的問題。諸如《微 「害」 架構》和《先後端分離的資源浪費問題》,即是在講述其中的一些問題。如果直接放大缺點,吐槽一番,那卻是至關的不錯。

只是寫多了技術文章以後,寫通常的文章有了些許的不合適。技術文章,特性是簡潔、幹煉,少了些許廢話,也就沒有人情味。濃縮了精華,便也意味着須要一遍一遍的深思熟慮,刪刪減減,時間也就過去了——沒有了愉快地寫做感。漸漸變得沒有本身的風格,千篇一概,也就失去了本身的個性。

每晚的睡前,都在閱讀技術以外的文學類書籍,想尋找一些新的寫做手法。這些日子下來,尚未太大的突破,或許是量變還不夠,又或者是須要多練習,寫寫非技術文章。

設計:PRACTISE -> MORE PRACTISE

爲了響應 2017 年留下的遺憾,在這一年裏,我練習了不少設計相關的工做。

設計上最大的長進,莫過於結合編程相關的知識,設計(複製)出了 Mifa Design。推廣在了開源項目上,公號的排版上,本身的博客上……。就目前而言,倒也只是普普統統的排版和樣式,論不上豐富的我的風格,卻是應用得有點普遍。起初呢,打算做爲 Design System 來使用的,但關於 Design System 相關的設計、技術,倒也沒有落到實踐上。這樣一推論,倒也是頗爲遺憾的,只用在了術上,卻沒有掌握道。

我開始手繪文章中的流程圖,倒也是蠻有趣的,卻又稍微顯得有些麻煩。先將流程圖繪製在 Wacom Folio 的設備上,再同步到雲上,即可以在電腦上、平板上,進行編輯和上色。好用(貴)的 Wacom設備,能夠直接在上面繪製、上色、導出,省去了轉換過程稍許的麻煩。而設計的最早步驟,仍是得先在紙上繪製相應的草稿。

心情好的時候,又或者是閒暇時間,便會畫上點東西,做爲封面。雖只能算上塗鴉,做爲封面,卻有了一點個性——再也不是千篇一概。偶然間,也和 @花仲馬 一塊兒參加了公司的週末活動,嘗試了畫一張油畫,儘管畫出了水墨畫的感受。多多少少,仍是有了點信心,將來在時機合適的時候,可是會發揮更大的價值。只是於本身而言,仍是至關的缺少練習。在將來的一年裏,寫累代碼的時候,倒能夠投入部分的精力,以放鬆一下神經。掌握了門道,多加練習,快速地畫上一張畫,倒也是蠻興奮的。也許還能夠結合一些 AI 圖像相關的內容,完善相關的我的風格化圖像。

除此,和 @花仲馬 的馬來西亞之遊裏,我還 GET 了一個攝影相關的技能:連拍——一千張圖裏,總有一張是合適的。攝影、漫畫和電影,存在相仿的地方,對於鏡頭的把握,便也是一個值得掌握的技巧。平常多加了解,多加註意,即是也會 GET 到新功能。

總得嘗試新的方式,突破渴望,才能知道本身會什麼。

其它

這一年下來,看了幾本關於人生的文學、人說書籍。也算領悟了一個基本的道理,想在某一個行業裏幹下去,靠的不是年輕時候的熬夜、學習,而是持續保持穩定的投入以及穩定的輸出,也就是長期的職業生涯。作喜歡作的事情,尋找提升點,不斷突破本身。如此一看,關於編程-設計-寫做,都有了各自的場景、應用、規則和計劃。時間一長,問題倒也是不大,都有各自發揮的空間。

可生活和工做,不止是這些我的興趣,還得花些時間在其它的方方面面,如各類各樣的軟技能。

好比說,溝通,如何達到使人信服的溝通能力。

好比說,成爲一個栽培者、Coach、導師。

好比說,影響力,面向更高 title 人級的技術和非技術影響力。

如果要考慮將來,便總會想着成爲自由的職業者,而不是成爲螺絲釘。

Hello, 2019

2019 大抵會是一個艱苦的開始。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