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S Z97-DELUXE(NFC & WLC) 評測

序言
        毫無疑問,9系列芯片組就是Intel在2014年要給PC DIY玩家們帶來的一年一度的例行升級。儘管做爲有史以來變化最小的一代,相信必定也有玩家仍然願意把它做爲本身心癢敗家的正當理由之一。此次首先給你們帶來的是ASUS的Z97-DELUXE(NFC&WLC),這也是本代ASUS在1150平臺上,主打「智能、多媒體、家庭雲」的ASUS普通系列主板中的旗艦型號。

產品規格

        

        Z97芯片組自己的硬件規格和Z87芯片組其實並無什麼區別,說馬甲都不爲過,坊間更有笑稱其Z(8+1)7,不過已確認將會支持下一代處理器。其實也不用太糾結或者高呼8系已死,拿舊主板上下一代處理器歷來都是攢機者在裝機前的三大錯覺之一。
        不過Z97芯片組的一個重要特色是正式聲明瞭對SATA Express和M.2這兩種新型存儲用接口的支持,這些新型的接口能夠提供到10Gb/s的帶寬,超過現有主流SATA 6Gb/s。所以大多數中高端的Z97都會選配這兩種接口之一,而Z97-DELUXE更是兩種都支持。
        從規格簡表上看到從標稱支持內存超頻到3300MHz,到擁有雙網卡、遠高於原生數量的SATA、USB接口以及同時配置了兩種新型接口就應該明白Z97-DELUXE是一款定位並不低的板子。事實上ASUS的DELUXE之名主板早也已是鼎鼎大名,只惋惜近年來始終活在ROG的陰影之下。

 
 
包裝和附件
首先是全新外觀風格設計的包裝盒,突出了新的「五重優化」賣點。上一代是四重優化,包括數控供電調節(Digi+ Power)、自動與高級超頻(TPU)、自動關閉閒置部件節能(EPU)和風扇轉速調節(Fan Xpert)。這一代除了對既有的功能進行例行升級外,新增了一個名爲「Turbo App」的功能,簡單來講就是爲不一樣的應用預設不一樣的音效、網絡、頻率設置。

 
DELUXE後綴在ASUS普通主板系列裏定位首屈一指,配件也對得起這個「豪華」這個名字。Z97-DELUXE就附帶了一塊Thunderbolt(雷電)接口擴展卡:ThunderboltEX II/DUAL,因爲主板集成了無線網卡天然還有可拆卸的天線一組。而此次收到的是NFC&WLC版的Z97-DELXUE,相比普通版更多了NFC Express 2(提供了NFC功能)和無線充電器一套。

 
其餘附件則包括6條SATA Gb/s線、1塊背部接口擋板(黑底彩印註釋,帶鋁箔與緩衝墊,即Q-Shield)、1條DisplayPort線、1條mini DisplayPort 轉DisplayPort線、1組簡化機箱面板接線的接頭(Q-Connector)、1組用於ThunderboltEXII/DUAL擴展卡的鏈接線(9pin-9pin線與9pin-5pin線),還有一個雙路SLI軟橋,還有就是屬於NFC&WLC版的專屬配件:一條USB3.0線(用於鏈接NFC Express 2)、一個5V 2A的適配器和一條MicroUSB轉USB線(用於給無線充電器供電)。

 
說明手冊和驅動盤也有三套(各帶藍色ASUS Logo貼紙一張),分別針對ThunderboltEX II/DUAL擴展卡、ASUS Z97系列主板擴展功能及NFC&WLC套件以及兩款Z97 DELUXE主板。ThunderboltEX II/DUAL擴展卡因爲不算真正的新品,封面仍是上一代的設計。

 
ASUS ThunderboltEX II/DUAL 是一塊PCIe x4的Thunderbolt/Displayport擴展卡。提供了兩個Thunderbolt 2接口和兩個DisplayPort IN 1.2接口。附件中附帶的兩條DisplayPort相關的鏈接線就是爲將該卡上兩個DisplayPort IN接口與主板上的DisplayPort/mini DP接口相連。

 
卡的上方有一個9pin接口,須要用附件中提供的9pin線接上附件中一樣提供的轉接5pin線鏈接到主板上的TB_HEADER插座上。

 
這個黑色的小盒子則是一個無線充電器,經過附件中的MicroUSB-USB線鏈接到附件中帶USB接口的5V電源適配器上供電。能夠給支持無線充電的設備充電。目前支持無線充電的手機雖然少不過它們自身每每尚未附帶無線充電器。ASUS也是看準這個機會將這個玩意兒和自家的高端主板捆綁搭售。

 

 
另外一個稍大一些,帶兩個USB3.0接口的則是ASUS的NFC Express 2。可讓支持NFC的設備和一部分ASUS主板的電腦經過這個進行配對通訊鏈接,同時也是一個提供了兩個USB3.0接口的USB HUB。以前我曾在論壇裏發過第一代NFC Express的使用體驗(http://www.chiphell.com/thread-1003082-1-1.html)。二代在外形上作出些改變,修正一代對於一些背殼平且體型較大手機難以接觸配對的問題,而且搭配了新的配套軟件,支持更多配對與傳送方式。

 

 
 
產品解析
主板本體。外觀方面,估計是8系列時代的真土豪金不是那麼遭人待見,此次9系列改用比較淡雅的金色,看起來舒服了不少,插槽顏色也改成了黑灰雙色,在保證配色統一和諧的狀況下也方便爲用戶在裝機過程當中做出標識(固然對於色弱羣體依然不友好),同時PCB也使用了消光黑顯得更有質感。板型方面爲全尺寸(24.4cm寬)的ATX,同時由於擴展比較充足,再加上印刷上的一些小把戲,沒有給人形成看起來很空曠的感受。

 
傳統南橋位置處的芯片組的發熱並不大,散熱片更多被用來做外觀裝飾設計。此次ASUS選擇的圓形金色的設計顯得搶眼,也和包裝圖案照應。

 
主板背面,CPU供電處mosfet散熱片也提供了背板(主要是背部也有mosfet)

 
繼ASRock和MSI以後ASUS也開始用這種風騷的PCB層數標註了,對於Z97-DELUXE的規格來講妥妥6層。PS:啥時候顯卡和內存也這麼玩呢?

 
背部接口,ASUS算是比較喜歡去PS/2的廠商了,接口依次爲1×S/PDIF光纖輸出、1×HDMI、1×DisplayPort | 1×mini DisplayPort | 1組Wi-Fi模塊天線接口(2個) | 4×USB2.0 | 2× USB3.0 | 1× LAN、2× USB3.0 | 1× LAN、2× USB3.0 | 1組支持8聲道、麥克風、音頻輸入的音頻接口(6個)。

 
回到正面再來看CPU供電以及傳統北橋位的散熱片。這套散熱片由兩組組成,一組處於爲左上位經過熱管鏈接,覆蓋部分mosfet與傳統北橋位上的PCIe快速切換開關,另外一組獨立負責供電其他部分的mosfet。

 
asus DESIGN,華碩設計,嘖嘖。

 
這個「Dual Intellgent Processors(雙智能處理器)」的賣點也打了多年了,現在都到第五代了。不過這塊散熱片下方只有一些PCIe快速切換開關,所謂的雙智能處理器(即TPU和EPU芯片)並不在這裏。

 
老規矩,散熱片都是用導熱貼與熱源接觸,壓痕顯出很緊。

 
「光板」一覽。這一代即使是ASUS普通系列主板也用上了強化版的集成聲卡,只不過沒有風騷的燈帶做爲裝飾,主觀聽感仍是蠻不錯的,算是提升普通系列的競爭力了。除了聲卡部分外全板也用上了所謂的「黑金電容」(富士通FP10K系列,105℃下10000小時壽命)。CPU、顯卡、內存等都有偵測LED指示燈(Q-LED),全板還有6個4pin風扇口(2個標記爲CPU用,4個標記爲機箱用)且均支持PWM和電壓兩種調速模式。

 
你們都很是熟悉的LGA1150 CPU插座,支持目前已有的Haswell處理器以及最新同步上市的Haswell Refresh處理器,也就是採用該接口的第四代Core i3/i5/i7以及衍生的Pentium與Celeron等。附近PCB部分還多了很多條紋印刷提高感官,至於扣具依然沒有作黑色化的外觀處理。

 
因爲Haswell已經內置供電控制的緣由,在8系列上面咱們沒有看到ASUS在主板部分採用如此誇張的設計(16相)。不過面子仍是要的,加上8系列不管旗艦仍是中端都最多給了8相也沒見當時ASUS賣得便宜過。

 
帶土豪金Logo的定製外觀電感,外形稍微有些變化再也不有兩邊的翼型。

 
PWM芯片爲Digi+ VRM ASP1257,和過去ASUS主板上所使用的型號都不一樣,規格未知。

 
背面還有16顆mosfet,構成每相每電感一上橋兩下橋的配置。

 
四條DDR3 DIMM,支持雙通道,規格表號稱最高支持超頻到3300MHz的DDR3 Non-ECC Unbuffered內存。相比8系列時期標定的支持頻率更高了(甚至超過了8系列時期提供的最大設定選項),固然也要CPU與內存的體質容許才行。卡扣依舊是單邊型(Q-DIMM)。

 
內存供電的PWM芯片爲Digi+ VRM ASP1103,兩相設計。-

 
除了一直都有的用於應對內存兼容性救急用的MemOK!按鈕之外,此次還新增了一個EZ XMP開關,開啓後能夠自動應用內存的XMP頻率和時序設定檔。考慮到通常市售的高頻率DDR3內存條都會將其高頻率的配置存爲XMP設定檔,過去若是不在BIOS設置界面裏找到相應選項打開則只會以標準的1333/1600低頻運行。這個開關顯然簡化了新手設置的操做,也避免新手高價購入的高頻內存裝機後稀裏糊塗仍以低頻運行的尷尬。

 
擴展槽方面爲①PCIe 2.0 x1 | ② PCIe 3.0 x16| ③PCIe 2.0 x1 | ④ PCIe 2.0 x1 | ⑤ PCIe 3.0 x16(最大x8模式) | ⑥ PCIe 2.0 x1 | ⑦ PCIe 2.0 x16(最大x4模式)。其中②與⑤經過CPU上的System Agent提供並共享帶寬。其他的插槽均由Z97芯片組提供帶寬,而⑦還要與板載的一組SATA Express和一組USB3.0共用帶寬。PCIe x16插槽卡扣都採用了按下彈出式的設計(Q-Slot)。

 
Z97芯片組,主板上最重要的芯片,提供主板上大部分擴展口和通道。其他開篇已經提過。

 
外置存儲接口方面Z97-DELUXE提供了6個SATA 6Gb/s和2個SATA Express。其中四個灰色的SATA 6Gb/s與下方的SATA Express(簡稱SATAe或SATA-E)來自Z97芯片組原生的SATA控制器,支持RAID0/1/5/10和Intel Desktop Resonsiveness (即SRT/RStrt/SCT),其中這組SATAe還與主板上的M.2(Socket3)共享。2個黑色的SATA 6Gb/s來自Asmedia ASM1061 SATA 6Gb/s控制器,而上方的SATAe來自Asmedia ASM106SE SATA Express控制器。注意Asmedia芯片提供的這些接口只支持安裝硬盤,不支持ATAPI設備。SATAe是一種結合SATA與PCIe複用的接口,能夠提供10Gb/s的帶寬,而且外形也能夠看出1個SATA Express能夠向下兼容兩個SATA 6Gb/s。

 
除了上述的SATA和SATAe之外還有一個M.2插槽,算是以前被稱做NGFF的正式名。M.2一樣是同樣是一種複用通道的接口,因爲要應對各類狀況,M.2接口也有多種,經過鍵位區分,其中M鍵類型插槽則是和SATAe同樣爲SATA與PCIe複用。此外M.2的設備根據外形長度有分不少種類型,由於這還涉及到固定問題所以也有標準。Z97-DELXUE上的M.2爲M鍵插槽,支持2260和2280類型(指長度,對應位置有螺絲位,並附有手擰螺絲)。前面也提到這個的M.2插槽和SATAe接口共享,二者同時只能使用一個。這也代表這個M.2插槽表示也是走芯片組的PCIe2.0與SATA通道,能夠達到10Gb/s。要怪就怪Intel留給1150平臺的PCIe通道太少了吧。

 
兩個前置USB3.0接線座,經過Asmedia ASM1074芯片而來。

 
提供前置USB3.0接線座的Asmedia ASM1074 USB3.0 HUB芯片。

 
Asmedia ASM1061提供兩個黑色的SATA 6Gb/s接口。

 
Asmedia ASM106SE SATA Express控制器。

 
可插拔BIOS芯片,以及上方提供BIOS Flashback功能的芯片。ASUS 的BIOS Flashback也不是啥新功能了,不安裝CPU便可經過U盤和指定USB口進行BIOS刷入。位置在主板⑤號卡槽卡扣右側。

 
ASUS TPU芯片,提供更細緻的調節項,位於M.2固定螺絲位附近。

 
TPU、EPU快速設置開關,位於主板一角。能夠快速設置自動超頻和自動節能。TPU開關有三檔,分別爲「不自動超頻/自動超CPU倍頻/自動超CPU BCLK(外頻)和倍頻」,均有指示燈提示。DirectKey(開機/重啓直接進入BIOS設置界面)按鈕接口也保留。這些也都是ASUS自豪的老把戲了。

 
BIOS Flashback按鈕、Clear CMOS按鈕、兩位的debug指示器(Q-Code)、Reset按鈕和電源開關按鈕,若是有DirectKey按鍵就更好了。

 
Nuvoton NCT6791D Super I/O芯片,提供一些基本接口以及監控功能。

 
Asmedia ASM1187 PCIe 2.0  1轉7芯片。Z97平臺自己只有CPU上System Agent提供的16條PCIe 3.0通道和Z97芯片組提供的8條PCIe 2.0,在ATX的主板上除了要協力佈置7條擴展槽外,額外的SATA和USB芯片等等也要佔用芯片組的PCIe通道,因此這也是任何一塊1150平臺大板接口豐富不空曠必需的代價。

 
音效方面此次就算是普通系列的主板也有幸用上了流行的強化設計,不過和以前在ROG與GAMER上略有的不一樣。此次的命名爲Crystal Sound 2。Codec的真身依然爲Realtek ALC 1150,支持112dB SNR輸出、DTS UltraPC II 和DTS Connect。屏蔽罩和獨立PCB分隔包羅萬象,可是沒有燈帶裝飾,不過作了些印刷裝飾。

 
配合R45801運放和尼吉康的FG系電容,據稱還採用了左右聲道分離設計,以及消除開機爆音的設計(糾結黨們會很開心)。這裏多嘴幾句,竊覺得集成聲卡就像手機上的攝像頭同樣,其實也就是讓外行們聽起來或看起來舒服不舒服的問題。隨着設計的改進確實一直都有進步,也足以讓任何一個稍微上心的用戶感受出高下差別,歷來就不是一部分人想固然的認爲的「根本聽不出區別」,可是非要和專業設備PK那隻會是自尋死路。

 
網卡1:Intel I211AT,規格稍高一些。

 
網卡2:Intel I218V。相比8系列時期的主板上ASUS主板常見的Intel I217V和I210-AT來講應該算是例行更新了。

 
Asmedia ASM1042 USB3.0 HUB,提供背板上其中兩個USB3.0(標示USB3_E56的兩個,即不與LAN接口共列的那組)

 
Asmedia ASM1442K,提供集顯的HDMI等輸出信號轉換。

 
這個固定在主板上的ASUS Wi-Fi GO! Card提供了藍牙4.0和WiFi (802.11 a/b/g/n/ac,雙通道2.4GHz/5GHz)。

 
而在主板的背面還有第二顆TPU芯片。

 

BIOS解析
        ASUS在這一代主板上再度升級了其BIOS選項設置界面,能夠說是ASUS自Intel 6系列採用圖形化UEFI BIOS以來最大的一次界面升級。除了保持其一向的界面美觀清晰、選項分類合理、按鍵效果與屏幕指示友好的優勢外,也吸取了近來其餘品牌在界面顯示功能上的部分長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中文版BIOS界面漢化的程度仍是比較好的,在前代主板上出現過與這代公有的那部分選項基本都沒有遺漏,翻譯也不差,相信新增的選項隨着從此的版本升級也會慢慢補全,再加上字體、界面等作得比較合理,至少第一次讓我以爲就算不切換回純英文的原版界面也不錯的感受。不過下文的截圖部分依然仍是用英文界面來介紹。
        首先是主界面。雖然硬件外觀已經換成了比較淡的金色,BIOS界面仍是暴露了其土豪本色。(ASUS的普通系列主板的BIOS界面配色彷佛老是相差一代的節奏)
        功能方面與前代相似,包括了基本配置的顯示、時間和語言設置、啓動順序設置、風扇方案設置,還有預設性能檔的設置。但SATA Information從下方按鍵後顯示改成直接在主界面上列出,並新增了一鍵切換AHCI與RAID模式的選項(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而風扇策略終於也引入了圖形化的顯示與設置。內存方面也直接把調用XMP的選項放在了前方。EZ Mode的實用程度相比以前要好很多。

 
        上方能夠看到新增了一個EZ Tuning Wizard(F11),這也是一個新增的功能。包括了根據使用情景簡易設置超頻選項和RAID選項。
        超頻選項。第一屏包括現有設置,第二屏選擇使用環境(平常仍是影音遊戲),第三屏選擇安裝了的散熱器(原裝仍是塔式仍是水冷),最後給出一個將對CPU和內存超頻的幅度提示。
        完成後重啓便可。不過這個自動超頻依然是會依靠小幅提升BCLK來完成,我的以爲多少有點做死。並且這個設置嚮導其實與EZ Mode中右上方的幾個預設檔選擇有所衝突。

 
        而RAID部分,首先若是還沒設置SATA模式爲RAID的話首屏會提示將要修改模式,點擊下一步都則會切換成RAID模式並自動重啓。然後第二屏會列出將要加入RAID陣列的硬盤,第三屏則是選擇用途(備份用仍是提速用),第四屏則是選擇須要使用的RAID模式,選擇備份的話就是RAID1或者RAID10,選擇提速用則是RAID0或RAID5,再點擊下一步以後就會有幾個確認界面就能夠完成RAID設置(不過這幾個界面依靠BIOS自帶的截圖界面沒法截圖)。
        不過要刪除RAID陣列的話,則仍是要按照老方法到高級模式中去找RAID設置界面。但願下一代這個簡單向導能夠再照顧一下這部分,順帶第二屏的時候最好能作成可選擇加入陣列的硬盤就更好了。

 
        再來看此次新增的圖形化風扇設定界面。這功能對於想把電腦搞靜音的玩家來講有多爽應該都知道。在Z97-DELUXE上有兩個CPU用風扇位和四個機箱用風扇位。其中CPU公用一套策略,四個機箱風扇位都支持獨立設定。這裏要贊一下五組風扇位都支持PWM調速或者電壓調速,避免了風扇類型的問題形成沒法調速的尷尬(相信有必定裝機經驗的玩家都遇到過這種操蛋事情)。其中四組機箱風扇還支持低負載下關停的設定。而且全部的五組此次在「轉速-溫控點」的選擇上都支持三個設定點,這樣一來就算是在BIOS裏面也能直接調節到比較使人滿意的程度。

 
        從右下角的Advanced Mode能夠直接切換到高級模式之中,包括切換回EZ Mode也是,這一次兩套界面之間由於去掉了確認對話框,切換更暢快。
        Advanced Mode(高級模式)裏面依然是和以前同樣的8個欄目。屏幕右側的欄目從選項說明和快捷鍵指示更換成了頻率、溫度、電壓的實時監控顯示,而原來的快捷鍵指示則隱藏到頂欄的Hot Keys裏面,項目說明則擺在了左下方的框內。記事本功能依然能夠經過點擊頂欄的Quick Note(F9)調出
        Main(主要)欄目依然是包括版本號顯示、時間語言切換和密碼設置。

 
        My Favorites(收藏夾)則是本身添加經常使用的設置,相比前代界面少了操做指示,能夠經過頂欄的「My Favorite(F3)」調出增減界面,裏面列出了BIOS界面裏全部的選項。這個功能對於查閱選項也頗有幫助。

 
        Ai Tweaker界面和選項和8系列時期相似。各類頻率、電壓、時序等等設置均在這裏設置。最頂上的黃色字顯示了更改選項後的目標設定頻率。經測試所有核心鎖定最大睿頻倍率的「福利」依舊有效。另外若是有極限超頻的需求須要設定高電壓的話,須要先將主板上一個標記爲CPU_OV的跳線位置(在TPU、EPU開關附近)修改一下,而後才能夠在BIOS界面中開啓「Extreme Over-Voltage」選項,進行更改。

 
        而正如規格表所言,內存頻率的最大選項已經開放到了3400MHz。

 
        DRAM Timing Control二級選單裏依舊是能夠獨立控制的雙通道全三級時序選項。

 
        隸屬於DRAM Timing Control之下的另兩個三級選單:RTL IOL Control和Skew Control。

 
        External DIGI+ Power Control二級選單。也就是主板上的供電部分的控制,包括CPU和內存供電的相位、限流等。經常使用的防掉壓選項「CPU Load-line Calibration」在此。

 
        Internal CPU Power Management二級選單裏則包括了CPU內集成的供電部分的控制選項,包括CPU自己的一些節能特性,功耗限制等。

 
        Advanced欄目和前代主板無二,包括了主板和CPU上的各項選項,按照各模塊再下分爲二級選單,很是清晰。若是打開RAID模式的話,最底下還會多出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的選擇項。

 
        CPU Configuration包括CPU自己特性一覽以及設置。虛擬化(VT-x)以及用於提升節能開啓時磁盤性能的「Intel Dynamic Storage Accelerator」也在此處。DSA目前也是1150平臺上Core i3/i5/i7和Z字頭芯片組的獨有功能。其下還有一個CPU Power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三級選單,設置一些CPU自己的節能特性,裏面部分選項和以前Ai Tweaker中有所重複。

 
        PCH Configuration則包括芯片組控制的一些相關設置。包括設置芯片組上的PCIe通道的速度,以及兩個Intel Desktop Resonsiveness功能的開關。

 
        PCH Storage Configuration則包括芯片組原生的SATA等存儲用接口的設置,包括設置接口是否支持熱插拔等,可是識別爲外置設備的選項依舊沒有出現。在Z97-DELUXE上因爲其中一個SATA Express和M.2接口共享通道,能夠在此處強制選擇使用哪一路進行切換。很明顯在這塊主板上的原生SATA Express和M.2接口都是借用原生的SATA控制器而來,並無採用走System Agent上PCIe通道的方式實現。
        值得一提的是,注意下方每一個接口(如SATA6G_1(Gray))單獨選項處,接口名字左側的小箭頭意味着能夠調出下一級選單,點擊後能夠在界面中從新命名,方便標示。惋惜重命名界面依舊沒法利用自帶的截圖功能獲取到,因此這裏沒有貼出。

 
        System Agent Configuration。System Agent就是現在集成在CPU上過去被稱爲「北橋」的部分。包括了集成顯卡、DMI總線、由這部分控制的PCIe通道以及內存控制器的選項。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由System Agent提供的PCIe x16僅爲前兩條。Z97-DELUXE這塊主板的三條PCIe x16插槽並不支持從System Agent提供的PCIe中分爲x8+x4+x4模式。

 
USB Configuration除了常規的開關以及xHCI模式開關以外。一如既往支持更改當且接駁的存儲類USB設備的識別類型以得到更好的啓動兼容性。下方的二級選單控制USB接口的開關功能也繼續保留。

 
        Onboard Devices Configurations則包括主板上各種第三方芯片的選項,包括聲卡、網卡以及額外的SATA、USB控制器等。

 
        對於Z97-DELUXE來講因爲第三條PCIe x16與背板上集成的Asmedia USB3.0以及Asmedia SATA Express共享帶寬,同時在設計上也是爲安裝那塊Thunderbolt擴展卡預留的插槽,相似於此前M.2接口與原生SATA Express接口的選擇同樣這裏也有一個模式強制選擇。

 
        Misc/APM/Network Stack二級選單則包括了一些電源管理類以及網絡堆棧相關的項目。

 
        Monitor欄目也和前代相似,包括當前的電壓、溫度、風扇轉速的監控顯示。下方則包括文字形式顯示的風扇轉速控制策略,以及防禦開關選項等。既然有了上方的圖形化設置界面模式,其實也不用費心在這種界面裏多鬧騰了。
        值得一提的是界面中的第一個選擇項:QFan Tuning,這是個新增的選項,點擊後會要求進行對風扇轉速的校準,以肯定當前鏈接風扇的啓動轉速,這樣在以後設定數值的時候便不可設定成低於最低轉速的狀況。

 
        Boot欄目和前代也是徹底同樣,包括了啓動畫面,快速啓動開關,CSM(兼容性引導模塊的)開關以及選項,還有啓動項目順序調整等。對於同一個大類中各設備的順序依然要進入「xxx Priorities」二級選單中設置。

 
        在UEFI引導下防止別人換系統的Secure Boot設置天然也在,默認加載了Windows的key。

 
        Tools界面依然三件套:EZ Flash 2刷新BIOS,OverClocking Profiles存BIOS設置(支持從U盤導入導出),SPD Information查看內存SPD信息。另外還多了個Setup Animator的開關,能夠開關BIOS設置界面中界面切換時的動畫過渡效果(這個選項難道不該該在Main欄目裏?)。

 
        保存設置時列出更改的項目,以及查看上次修改的項目的實用功能天然仍保留着。

 
軟件解析
核心功能部分
 
        看完了BIOS再來看Windows下的配套軟件。這方面其實和前代也差很少。大多數功能集中經過Ai Suite 3提供。
        Z97-DELUXE在Ai Suite 3裏擁有的項目包括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s 五、Ai Charger+、USB3.0 Boost、EZ Update、System Information、USB BIOS Flashback、USB Charger+、Wi-Fi Engine、Push Notice。
        Ai Suite 3的界面依舊包括上部分的主體,以及下部分的狀態監控,下部分的狀態監控還能夠設置警報閾值以醒目提示異常。

 
        首先是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s 5,名字雖然響亮其實又包括了TPU、EPU、Fan Xpert 三、DIGI+ Power Control和Turbo App五個欄目。相比前一代來講,Turbo App是新功能,而風扇轉速控制模塊則升級到了第三代。

 
桌面上的Mini Bar功能有所擴展,除了保留EPU模式切換還加入了Fan Xpert和Push Notice通知設定。

 
        全自動設置依舊是從左上角的「5-Way Optimization」(五重優化)進入。不過從選項來看其實新增的Turbo App並無加入。在這個界面裏能夠檢查風扇的狀況,以及接下來要自動設置的項目。完成後開始便可。

 
        TPU部分的設置其實就是和BIOS中相同的CPU和GPU的頻率設置。能夠將設定值保存爲專案,方便調用。不過內存時序的設置和過去同樣沒有提供,Windows下設定內存時序仍然做爲ROG專屬獨立應用,做爲ROG的特點存在。

 
        Fan Xpert 3 

 
        點擊風扇調校後或給出風扇的轉速比-轉速曲線。更精確控制轉速。

 
        點擊主界面上各風扇的轉速比率-溫度設定曲線圖能夠進入設置。一樣保留了智能調速和定速兩種。此外還新增了風扇加速時間和減速時間的選擇,而極致靜音模式則容許更爲激進的曲線策略設定。看來即便BIOS自帶的風扇轉速選項和界面有很大進步,Fan Xpert軟件依然走在更前面。

 
        DIGI+ Power Control基本也是BIOS中External DIGI+ Power的翻版。

 
        新功能:Turbo App,左側列出了當前運行的進程,能夠添加到列表裏,或者手動添加。而後選擇想要在所選進程活動時應用的性能設置檔、音效設置檔和網絡設置檔。設置列表中的進程名稱順序爲優先級(當有多個進程對應的方案在列表中且同時運行時),其中性能設置檔與TPU中存儲的專案相關聯,音頻的設置檔彷佛是與DTS UltraPC II音效功能相關聯,而LAN的設置檔則是一個優先級的設定。不過Turbo App只有在主界面中的省電方程式中設爲Auto時才能用,而且尚不支持Windows 8的應用商店應用(也就是俗稱的Metro/Modern應用)

 
        EPU設置依然是四個預設檔和對應的節能設置。此次還新增了關停不使用的SATA接口的選項。

 
 
        Ai Charger+,基本上目前全部ASUS主板都支持的快速充電功能。

 
        USB 3.0 Boost,在前代主板上也已經應用過,對不支持UASP協議的狀況進行提速。若是設備支持UASP則能夠繼續經過UASP模式,切換到加速模式後的USB存儲設備會加載新的驅動。對於極少數軟件會有兼容問題,此時切換回來便可。

 
        EZ Update,檢查更新BIOS和驅動的功能,也能夠在這裏更改開機畫面(經過修改BIOS後刷入的方式)。

 
        System Information提供了CPU、主板和內存的一些基本參數的顯示。 

 
        USB BIOS Flashback,在Windows下這個應用提供按期下載BIOS文件備份在U盤中的功能。

 
        USB Charger+,另外一個增強充電的應用,只有一些定位比較高的型號的主板才支持的功能。從選項上看對於ASUS、Apple和Kindle的移動設備有所優化。能夠選擇鏈接電腦時僅充電不進行數據通訊。

 
        Z97-DELUXE集成了一個無線網卡,其功能設置面板也在這裏提供,除了看成傳統的無線網卡外還能夠切換成AP模式,將當前鏈接的網絡中轉出去。(就像如今炒得比較火的360WiFi之類的玩意兒,其實就是開啓無線網卡AP模式的產物)。

 
        這個Push Notice算是新增的功能,根據設定推送警報信息到相關聯的手機上。對本身電腦情況不放心想檢查狀況的能夠打開這個功能記錄和提醒。另外也須要手機上安裝配套軟件。

 
        最後的Version則是列出各組件的版本號。

 
        ASUS很自信地表示只要靠Intel的集成網卡同樣能夠不輸高通Killer E2200系列網卡,不過我這裏也沒有辦法驗證。(惟一能夠相信的是在一些特定狀況下,Intel網卡的驅動程序能夠比較好找一些)。而以前集成在Ai Suite 3裏的Network iControl組件已經廢除,而和ROG系列同樣改用一個OEM版的cFosSpeed軟件來控制,固然名字也得換一個,叫Turbo LAN。
        基本界面提供了當前速度顯示,預置了一些經常使用應用的設置選項並分類。同時下方提供一些經常使用功能的按鍵。

 
        這些按鍵除了有進入高級設置、一鍵切換「Ping優化/帶寬優化」以及打開測速網頁以外,還有詳細的使用流量圖表和當前鏈接狀況。

 
        固然平時桌面右下角也有個小的監視欄。

 
        至於高級選項,包括優先的協議、應用、聯機策略、網卡信息等。事實上這套軟件披上不一樣的皮基本已經成爲當前主板界的標配了。

 

 

 

        至於音頻部分。其實一直以來ASUS都有在其中高階主板上購買過DTS的音效。多聲道狀況下能夠打開DTS Connect/DTS Neo PC的設置,而雙聲道則可使用DTS UltraPC II的設置。至於主觀效果,老實說之後還不如關掉來得順耳,論這類「磨皮軟件」的素質仍是比不上Creative的那套。

 
        其餘實用工具包括Boot Setting,自從有了UEFI引導快速啓動以後要進入BIOS設置界面就成了一個麻煩事,各家也都推出了這樣的一個小程序來解決這個問題。

 
        ASUS非ROG系列主板還捆綁一個黑色界面的ASUS定製版CPU-Z也是傳統了。

 
        最後再多嘴一句,啥時候有簡化Intel Desktop Resonsiveness功能設置的小工具?雖然這三個Intel號稱的智能功能對於在SSD上安裝系統的用戶而言壓根沒用。
 
HomeCloud解析
 
        若是對上一代土豪金系列中的帶WiFi的型號有印象的話會記得有個集成在Ai Suite 3里名爲WiFi GO!的「重磅」功能(不帶WiFi的則爲Remote GO!),能夠經過這個軟件客戶端配合智能手機上對應客戶端實現電腦遠程(或短距離)操控、文件傳輸、DLNA等功能。現在這部分功能被ASUS趕到了他更大的HomeCloud(家庭雲)套件裏面,所以從主板的控制檯Ai Suite 3中消失了。
        這裏小小BS一下ASUS,收到的主板包裝裏附帶的驅動盤裏根本沒有附帶這個HomeCloud套件。而配套的移動設備客戶端軟件的Android版本也只能經過Google Play商店獲取,對於國內的Android設備用戶來講很不友好。
        在Z97-DELUXE上面安裝ASUS HomeCloud後,會安裝包括Media Streamer、HomeCloud服務器以及WiFi GO!套件。

 
        Media Streamer提供將音樂、視頻轉播到其餘設備上的功能。

 
        而HomeCloud則是經過將ASUS帳戶與本地磁盤空間綁定,創建私有文件存儲服務器的功能。
        在服務器端運行HomeCloud Server應用,註冊並登陸一個ASUS帳戶並分配一個硬盤做爲空間。以後只要這臺電腦保持開啓並接入網絡。在別處就能夠用其餘電腦或者手機利用登陸客戶端登錄ASUS帳戶來訪問上面的文件。操做步驟很簡單:註冊、登錄、看介紹、選擇硬盤。

 
        創建完成後做爲管理員帳號的主機還能選擇添加其餘容許的成員帳號。

 
        其餘設置界面,包括設置網絡喚醒,追加硬盤,是否關停服務器等。

 
        而登錄訪問則須要啓動這個HomeCloud Drive的應用。登錄成功後「個人電腦」裏就會多出相應的盤符。固然手機端也有相應的客戶端,在AppStore/Google Play/Windows應用商店裏搜索HomeCloud並下載安裝便可。

 
        而後就是WiFi GO!了,爲了將普通系列與ROG、TUF等系列做差別化而存在的功能。實現手機、平板遠程控制PC、文件傳輸、以及做爲觸摸板使用的功能。
        其手機客戶端與NFC Express的手機客戶端共用。事實上NFC Express的高級功能亦要經過WiFi GO!/Remote GO!來實現。新版界面已經和PC版本的藍+灰色統一了。

 
        WiFi GO!包括四個模塊。Cloud GO!用於同步一些網盤上的文件,Remote Desktop用於遠程遙控PC,File Transfer用於電腦與移動設備件文件互傳,Remote Keyboard & Mouse可將移動設備模擬成觸摸板來對電腦操做。界面的右側則是WiFi GO!移動設備客戶端版本的官方商店連接的二維碼。

 
        PC界面中又上的鎖型圖標提供設置密碼,以及登錄ASUS帳戶功能。登錄ASUS帳戶後則能夠不侷限於在局域網內鏈接,哪怕移動設備出門在外也可使用。不過不知道是否是由於國內網絡的特殊情況,登錄每每提示出錯,不管是手機端仍是電腦端。

 
        Cloud GO!提供了爲多個網盤同步文件的功能。支持的網盤包括ASUS WebStorage、Google Drive、Dropbox和SkyDrive(OneDrive)。相比以前版本多了SkyDrive(OneDrive)的支持。不過移動設備上的Cloud GO!功能只是PC端的一個皮囊。

 
        Remote Desktop則是一個遠程遙控電腦的功能。相似於Splashtop那種方式。在手機上安裝了Push Notice信息推送接收的應用並配對的話,也能夠經過PC端的界面向手機發出鏈接邀請。

 
        移動設備端支持局域網內開啓了該遠程桌面服務的電腦,或者在非同一個網段內,經過登錄同一個ASUS帳號來鏈接。前文也說了目前很難鏈接上,至少我尚未成功過。不過這個服務是長期有效的話卻是不錯的,畢竟相似的功能的Splashtop目前已經不提供終身買斷式,只有靠每一年17刀或者每個月2刀的訂閱來得到,固然前提也得是ASUS能讓國內用戶都能順利登錄才行。

 
        Android上的ASUS Push Notice應用的主界面,以及收到通知後系統通知欄上的通知。以前Ai Suite裏的那些警報設置也是往這個應用上推送。

 
        成功鏈接上之後移動設備的屏幕上就出現了完整的電腦端畫面,兩邊操做與顯示都是同步的。

 
        文件傳輸則提供了不該用數據線而直接在PC與移動設備間傳文件的功能。兩邊均可以設置各自功能的文件夾位置。

 
        最後Remote Keyboard & Mouse則是讓觸摸屏移動設備變身觸摸板的功能。

 
        成功鏈接後移動設備屏幕就變成下面這樣,能夠當觸摸板用來控制電腦了。

 
        移動端的軟件的設置包括遠程桌面顯示在移動端上的畫質,文件傳輸功能是否容許電腦端向移動端發送以及觸摸板的靈敏度。

 
        再來講說NFC Express 2的使用。此次的NFC Express軟件也從Ai Suite 3中獨立出來,算是併入了HomeCloud部分,界面也和HomeCloud統一,也再也不和以前的1.00.19版本那樣和Ai Suite 3衝突。新版本(2.0)的軟件也支持第一代的NFC Express,不過這個新版軟件目前尚未在ASUS的產品頁面上找到下載,不管是帶(NFC & WLC)名稱的主板仍是第一代的NFC Express裏都缺乏了這部分,而獨立的NFC Express 2頁面都還沒上線,暫時只能靠附帶的驅動光盤得到。看來ASUS雖然想大力推廣移動端和雲端服務,不過一些配套交接的細節處仍然沒有作到位,以前驅動光盤裏缺失HomeCloud也是這個問題。
        其實這個NFC的玩意兒主要就是起到一個讓移動設備和PC配對的功能。靠照一下機器,而不是在軟件界面裏找到設備名字點選的方式,裝X的感受十足。
功能上相比1.0版本的軟件增長了Video-to-go和Bluetooth Pairing。前者是接入Media Streamer軟件將庫中影音文件在移動設備上播放,後者則是經過NFC來設置二者的藍牙配對。而以前我在試用第一代NFC Express時失敗的Remote Desktop和Photo Express,也證實這些部分確實要PC上支持並配置了WiFi GO!和Remote GO!功能才能夠作到。

 
        Windows 8 Login功能。若是你的Windows 8系統帳號設置了密碼,則能夠把帳號和密碼名經過這個PC端設置界面寫入NFC tag裏。而手機端也是須要自行輸入帳號名稱和密碼才能完成設置,只是能夠添加多組。手機端應用相比舊版本的改進在於只要將選項框置於所選項上便可激活,更爲直觀一些。這個功能對那些用微軟帳號登錄Windows 8的用戶來講會稍微有點用。

 
        Quick Launch。將經常使用的軟件或者文件路徑記錄在NFC tag裏,只要在NFC Express上刷一下tag或移動設備就能夠打開它。手機端的軟件操做一樣簡化,只要選擇框停留在對應的Profile上就已經激活可用了。

 
        以後的四個功能都是配對用的。經過NFC來激活WiFi GO!/Remote GO!裏的Remote Desktop並鏈接上、激活照片傳送功能、激活Media Streamer的傳送播放功能以及和帶藍牙的PC進行配對。

 
        NFC在PC上雞肋的情況其實很難改變。ASUS此回推出的二代改進了下軟件以及硬件的外型些許提升了些適用性,不過估計仍是難逃擺設之用。
ASUS HYPER EXPRESS與SATA Express/M.2 解析
此次還收到了ASUS的一款概念品:Hyper Express。這是一個SATA Express硬盤盒子,其中可安置兩塊M.2或者mSATA的SSD經過內部組建的RAID0,再對外以SATAe鏈接主板。收到的樣品中已經預置了兩塊來自Apacer(宇瞻)的SSD。

 

 
SATA Express的鏈接線,與硬盤側鏈接的則是數據、電源一體的頭,另轉接出一個15pin SATA電源接口以鏈接電源

 
另外一邊要和電腦鏈接的則是SATAe接口對應的公頭。

 
再往下就是不服跑個分時間。參與跑分的除了這款ASUS Hyper Express以外,還有一款M.2 2280的Sandisk x300s 256GB以及一款SATA 6Gb/s的Sandisk x300s 128GB。
三款設備均接在Z97-DELUXE原生的接口上,掛從盤跑測試。測試機的處理器與內存配置爲Core i7 4790和兩條A-DATA 2GB DDR3-1333內存,操做系統爲Windows 8.1 with Update。AHCI驅動程序爲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 v13.0.0.1086。系統全部設置均爲默認狀態。
測試軟件爲CrystalDiskMark 3.0.三、AS SSD Benchmark 1.7.4739.3808八、TxBENCH 0.95和PCMark 7 1.4.0。
首先是ASUS Hyper Express,SATA Express接口。

 

 

 
PCMark 7 Secondary storage和Raw Secondary storage得分分別爲5225和4802。

 
而後是M.2接口的Sandisk x300s 256GB。

 

 

 
PCMark 7 Secondary storage和Raw Secondary storage得分分別爲5341和5683。

 
最後則是SATA 6Gb/s接口的Sandisk x300s 128GB。

 

 

 
PCMark 7 Secondary storage和Raw Secondary storage得分分別爲5262和5475。

 
        依靠着RAID0的加成在某些數據方面(例如持續讀取),Hyper Express取得的不錯的效果,也完成了超越SATA 6Gb/s的目標,實際上內部兩個盤加上消耗掉兩個SATA 6Gb/s接口這樣的結果也不算意外,而寫入方面以及更容易反映實際應用的PCMark反而出現了大暴死。M.2接口方面不管是主板供應方式仍是跑分的Sandisk x300s 256GB SSD自己,更多還只能算是SATA 6Gb/s的馬甲程度,跑分上並無「爆表」,而真正SATA 6Gb/s接口的Sandisk x300s 128GB SSD,在接口之外的規格上也並不佔優,寫入速度相比M.2接口的256GB版本相去甚遠。
        第一代產品受限於主板芯片組自己帶寬與存儲設備自己研發上的準備時間等緣由並無法帶來很大的驚喜,無論怎樣,下一代存儲接口已經擺在你們的面前了,標準既然已經定下並已經投放了市場,廠商天然也再也不畏首畏尾,相信再過個一兩年這些新接口已經不用被拿來看成一個特殊存在進行說明了。
總結
        因爲芯片組自己沒有通過大改,這一代主板的主要看點就在於新型的接口以及各廠家對自家特點功能的改進。就目前而言新接口只是爲下一代設備所立的風向標,象徵意義更大一些。而在特點功能的問題上,這一代ASUS主板在BIOS界面設置與風扇設置上相較於前代都有了明顯的進步。而其中的普通系列除了延續上一代偏向多媒體與網絡互聯的特色外,聲音效果與網絡優化方面也終於跟上了品牌內其餘系列以及其餘品牌的步伐,再加上通過改良的黑色+金色配色以及全新的外觀,說不定能打破近年來紅黑配在玩家心目中選擇的壟斷地位。
        Z97-DELUXE做爲ASUS打頭陣的高端Z97主板,除了包括上述提到的種種改進外,也擁有和以往的DELUXE系列相似的豐富擴展和豪華的配件組合,同時NFC&WLC版本附帶的NFC模塊和無線充電器也給人帶來必定的新鮮感。最後再說下普通系列主板中做爲體現系列之間差別化的功能:HomeCloud,儘管仍然不算很成熟也算是提供了一整套設置簡易的家用的「雲」存儲方案,其中WiFi GO!部分也整合了一些加強了移動設備與PC的互動性的應用,也具有必定的實用性,對於已經看膩了各類「超頻」和「遊戲」主題的玩家來講或許能夠考慮轉換一下口味。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