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技術起源於歐洲。國際計算機界公認、當之無愧的計算機之父,系19世紀英國劍橋大學的巴貝奇教授。然而,因爲缺少政府和企業的資助,巴貝奇直到逝世,亦未能完成他所設計的差分機和分析機。英國人很快便遺忘了巴貝奇的理論。可是,100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的艾肯教授卻在IBM的資助下,將巴貝奇的夢想變成了現實,1944年,艾肯根據巴貝奇理論研製的MARK I成爲IBM大型機的鼻祖,它奠基了IBM在國際IT市場大型機領域的領導者地位。
英國人圖靈被尊爲計算機科學之父。二戰期間,圖靈一次又一次地幫助英國政府破譯了德國人的密電,使盟軍艦隊一次又一次地避免了德軍潛艇的襲擊爲他的祖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可是,英國人卻彷佛並不像美國人那樣在乎圖靈在計算機理論科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1966年,在圖靈去世的第12年,美國計算機協會ACM(而並不是英國計算機協會BCS)專門設立了圖靈獎。該獎被看作是國際IT界的諾貝爾獎,它極大地鼓勵了美國IT領域的科學家,置身於相對寂寞的研究室,潛心從事那些基礎、前瞻和長期性IT項目的研究。
50
年漫長的助跑
1946年,在政府資助的美國賓洲大學國立實驗室,馮·諾依曼教授等4位科學家在通過了7年艱苦的研究工做以後,終於推出了全球第一臺電子管數字計算機。1948年,在AT&T貝爾實驗室從事長期基礎×××的物理學家發明了晶體管,並所以得到了諾貝爾獎。緊接着,1954年,全球第一臺晶體管計算機在貝爾實驗室投入運行。1955年,晶體管的發明人之一,肖克利先生創立了肖克利實驗室和他本身的公司。兩年後,包括諾宜斯和摩爾在內的8位年輕的科學家離開了肖克利實驗室,創立了仙童公司。在貝爾實驗室晶體管技術的基礎之上,諾宜斯發明了晶體管的集成電路技術,而摩爾則於1965年發表了摩爾定律,1968年,諾宜斯、摩爾和格羅夫離開仙童,創立了Intel,諾宜斯的晶體管集成電路技術和摩爾的理論,爲Intel後來的騰飛提供了領先於全球的技術基礎。同年,仙童還孵化出了AMD。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今天的Intel和AMD,甚至包括摩托羅拉等公司的芯片技術,實際上受益於半個世紀之前貝爾實驗室3位物理學家所作的基礎研究。
在軟件的核心技術方面,政府投資的MIT國立實驗室發明了Muldics分時操做系統,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則發明了XDS?940分時操做系統,這兩項發明爲此後貝爾實驗室編寫第一個Unix版本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源於政府投資的發明還有BASIC和PL/I語言等。另外,IBM的科學家發明了FORTRAN語言。貝爾實驗室發明了C語言,並正式發佈了Unix操做系統。施樂公司的Xerox PARC開發了著名的以太網、激光打印技術,特別是其發明的可應用於PC上的圖形界面、鼠標設置和"所見即所得"編程語言,爲12年後×××出Macintosh、微軟推出Windows操做系統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歐洲人發明了Pascal以及後來的Linux。
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基爾代爾教授使用其自創的PL/M語言編寫了世界上第一個微機操做系統CP/M,但PL/M語言被廣泛看作是PL/1的翻版。微軟公司1981年爲IBM PC所開發的DOS,則被認爲汲取了PL/M、BASIC等衆多基礎研究成果的養分,然後來的Windows更被看作是創建在前些年基礎研究成果之上的實用型產品。DOS自己並沒有驚人之處,在技術方面比爾·蓋茨除了熟稔於BASIC之外,別無所長。與其說他是一位技術天才,不如說更多地是一位幸運的市場天才。
半個世紀以來,若是說美國人在高性能機和軟硬件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了成就,那麼其中企業的投資與政府的投資發揮了一樣舉足輕重的做用。然而,因特網產業在美國得以迅速膨脹,則幾乎徹底得益於政府的投資以及相關的政策。1968年,美國政府高級研究計劃局投資興建了阿帕網即ARPAnet,阿帕網的初衷擬在高校、國立研究所和政府機構之間互通訊息。
1969
年
9
月
2
日
,加州大學的克萊因羅克,首次破天荒地將計算機連上了一臺冰箱大小的路由器,並實現了相互之間的對話,克萊因羅克後來被尊爲因特網之父。
1995
年
4
月
30
日
,在克林頓政府的倡導下,ARPAnet的經營權正式被交付給了AT&T、MCI等私營公司,ARPAnet終於步出象牙塔,走向商業化,演變成了今日真正意義的Internet。當時Internet的網民僅爲數百萬人,但在現在僅僅不足5年的時間內,網民數量就已接近兩億。Internet產業被廣泛看作下一個世紀美國經濟新的增加點。
19
世紀,英國的IT研究水平比美國整整領先了100年,卻因爲缺少研究經費而中途夭折。直到20世紀中葉,在圖靈的時代,英國在IT理論領域的研究水平仍舊遙遙領先於美國人,但因爲美國政府和以IBM、 AT&T爲表明的企業對IT技術的基礎性、長期×××項目給予了空前的重視和慷慨的投入,才使美國在IT領域前瞻性、基礎性、高風險×××項目方面逐漸超越了英國和整個歐洲。可是,從二戰之後一直到80年代,長達30多年的時間內,美國人在IT基礎研究領域辛勤的耕耘顯然並未馬上轉化爲生產力,也並未馬上替美國的經濟和社會帶來明顯的回報。50~60年代,美國人藉興建高速公路,而在汽車等傳統工業中找到了新的經濟增加點;70~8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了漫長的低迷期,領先於全球的IT領域基礎研究方面的成果,仍處於醞釀和積蓄能量的階段。直到90年代以來,通過了將近50年的助跑,IT技術終於爲美國的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日本人"凝固"的微笑
數年前,日本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曾經志得意滿地批評美國IT業界,雖有傑出的基礎研究水準,卻缺少將發明迅速轉化爲生產力的能力,因此在美日產品和貿易的競爭中屢遭失敗。盛田昭夫認爲,貝爾實驗室雖然發明了半導體,但卻將它束之高閣。盛田十分滿意本身的索尼公司將技術買去後迅速製成了小巧玲瓏的半導體收音機,索尼所以得到了巨大的市場收益。然而,不久後,人們便發現美國人雖未將半導體技術用於收音機、電視機等家用電器,但也從未將其束之高閣,事實上,貝爾實驗室的發明很快演變成了IT領域的大中型機、PC機以及信息電器等硬件的核心技術。
因爲日本人過度強調產業化、過度追求短時間的市場收益,日本的政府和企業從無耐心在IT領域的基礎性、高風險性、長期研究項目方面進行大規模的投入與辛勤的耕種,導致日本在IT的技術水準與產業發展方面,其總體水平始終落後於美國。美國人掌握着IT領域的核心技術,日本的IT產業迄今爲止基本上始終處於一種"跟風"的狀態。即便索尼的半導體收音機、佳能的打印機等低端產品取得了局部的市場成功,亦遠遠未能從整體上改變這一態勢。被譽爲"光通訊之父"的日本物理學家西澤潤一先生不久前對傳媒誠懇地指出:"最爲重要的是,要有本身的科學技術,不能純粹模仿別人,日本在這方面就失敗了!"最近兩年,日本經濟繁榮的泡沫被擠碎以後,陷入了亞洲經濟危機的萎頓,一時間難以自拔。在現在日本的頂級科學家西澤潤一先生的臉上,再也找不到昨日精明的企業家盛田昭夫式的竊喜,西澤先生表情沉重。然而,幾乎與此同時,IT技術帶給美國新經濟的奇蹟,卻令全世界瞠目結舌!
前人栽樹 後人納涼
最近10年以來,美國彷佛迎來了有史以來最漫長的經濟繁榮期,增加提高、生產力提高,一些日本和美國的經濟學家一直預計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彷佛全都消失了。據英國《經濟學家》載,1998年,IT業在美國GDP中比例已升至8.2%,超過了汽車等傳統產業,首次成爲美國第一大產業。1995~1998年,全美經濟增加額平均有35%源於IT業,其他沒有任何一個產業的貢獻可與之相提並論。IT產業孵化了數百萬個就業機會,並使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遠遠高出普通美國人的平均收入。美國生產力權威——西北大學的羅伯特·戈登教授指出:一樣在1995~1998年,美國製造業的生產力表現如墜無底深淵,非耐久製造業生產力增加趨緩、除電腦之外的耐久製造業生產力亦趨緩!美國商務部的最新報告《新興數字經濟Ⅱ》預計,到2006年,將近一半的美國勞動力將投入IT業。老成持重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終於在今年年初當心翼翼地發表了講話,認爲IT業系20世紀90年代美國新經濟增加最大的動力。而因特網經濟則被廣泛看做21世紀美國經濟增加新的市場興奮劑和將來經濟的核心。
不少人將美國90年代以來的新經濟奇蹟歸功於克林頓政府,該屆政府爲因特網經濟一路擰亮了綠燈,首次倡導了"信息高速公路"、"數字地球"等概念,併爲此進行了大規模的投入。新經濟奇蹟被看做了克林頓的政績,正是倚靠於斯,克氏的民意支持率居高不下,始終未被斯塔爾、共和黨等趕下臺去。
1997
年,克林頓總統親自倡導創建了"總統信息技術諮詢委員會"即PITAC,該委員會匯聚了美國IT領域學術界和企業界近百名頂級人物。去年年初,在該委員會每一年一度最新提交的報告當中,卻對克林頓在IT領域顯赫的政績隻字未提。該委員會認爲,今日美國新經濟的奇蹟,得益於歷屆美國政府在IT領域高風險性長期研究項目當中長達50年的積累性投入,這種投資早在艾森豪威爾和肯尼迪總統執政時期便開始打下了基礎。言下之意,克林頓只不過是一個順勢而爲的享福之輩。不只如此,總統諮詢委員會還對克林頓執政期間,在政府投資的IT研究領域所出現的輕"基礎"重"應用",趨"短"棄"長"的嚴重誤差,展開了尖銳的批評。該委員會指出,政府投資在IT研究領域出現了洶涌的應用化大潮,這股潮流將把將來的美國置身於一種危險的境地。值得一提的是,克林頓對此說法深覺得然。年初以來,克林頓除了繼續處處宣講"電子商務"、"數字政府"以外,政府投資的應用化潮流已經開始獲得了扭轉。
事實上,從二戰期間直到80年代,長達40年的漫長歲月裏,以IBM、AT&T爲表明的美國IT企業,在IT領域基礎性、前瞻性長期研究項目方面,不管從資金投入仍是從所作出的貢獻來看,絲絕不遜色於歷屆美國政府曾經付出的努力。IBM公司在這方面的投入爲其自身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它保證了IBM數十年以來,始終在國際IT市場的大型機領域佔據領導者的地位。然而對於AT&T和美國施樂等公司而言,它們在IT領域基礎性、前瞻性長期研究項目方面的慷慨投入,卻更多地演變成了國際IT業界的公共財富。80~90年代,當Intel、AMD、微軟以及蘋果等公司迅速崛起之際,貝爾實驗室和施樂Xerox PARC中心在50~70年代所作出的有關晶體管、有關"所見即所得"等基礎性、前瞻性的IT研究成果,事實上分別演變成了這些後來居上的年輕公司們迅速發跡的墊腳石。
21
世紀,美國的領導者地位朝不保夕?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方面,厚積薄發的IT技術爲美國經濟插上了夢幻般飛翔的翅膀。另外一方面,克林頓總統的"信息技術諮詢委員會"PITAC在最新的調查中,也驚異地發現,最近10年,美國的IT公司們紛紛大幅削減了其在長期基礎研究領域方面的投資,轉向短平快的可以迅速帶來商業利益、所謂任務導向型市場項目的開發,這些短時間項目的平均週期最長的不超過兩年,最短的大約僅爲3個月。
PITAC
認爲,致使這種變化的主要緣由在於IT產品、通訊設備以及服務市場所出現的平民化浪潮。PC、信息電器等產品的大量涌現,加重了IT公司之間的市場競爭,這種競爭已經從80年代技術競爭佔據主導地位的階段轉向了包括價格、服務、包裝、營銷方式和技術在內的全面競爭,多數IT公司的低端產品利潤率下滑。全球前5大PC廠商中,竟有包括IBM在內的3家公司在PC營銷中出現了虧損。而贏利的Dell,以及蘋果等最近的成功徹底依仗的是其獨特的營銷手段,甚至於特殊的外觀形象,技術在PC市場的競爭當中彷佛已經不復重要。PC、信息電器等IT產品淪落爲製造業,已經再也不被稱做高科技。在有關價格和利潤率強大的競爭壓力之下,IT公司不得不調整其研究方向、取消其在長期前瞻性基礎研究領域方面的投入,縮短研究週期,以下降成本,牢牢跟隨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從而在競爭中保持優點。90年代,全美的IT公司用於知足市場需求短時間產品的研發經費高達每一年300億美圓,佔據所有IT研究經費超過90%的比例,比80年代多出了兩倍。如今,即便在美國,也已經不多有IT公司願意爲10年之後纔會得到的收成而投資了。
AT
&T的貝爾實驗室曾經專一於基礎研究,前後產生了3項獲諾貝爾獎的成果、8名諾貝爾獎得到者。貝爾實驗室爲國際IT業界所作出的貢獻,曾經爲AT&T贏來了極高的聲譽,但其所以而得到的經濟收益卻微乎其微。AT&T和施樂等公司實際上長期承擔了本該由美國政府承擔的投資和義務。這對於美國的社會而言,不啻爲一件幸事,但對公司自己而言,卻被一些人看做得不償失、愚蠢的商業行爲。近年來,在貝爾實驗室被劃歸朗訊公司之後,精明的朗訊人大幅縮減了其在長期基礎研究領域方面的投入,轉向短時間項目,其研究成果的平均轉化週期從原來的10~13年,迅速縮短爲2.5年。即便IT業的頭牌明星IBM,最近5年以來,迫於競爭的壓力,也相對增長了對短時間應用型項目的研發投入。而PC工業的靈魂——Intel和微軟等公司更甚,其研究成果更新換代以及投入市場的週期最快的已經縮短到了半年甚至3個月。
不只如此,PITAC還發現,即便由政府投資的IT研究項目,一方面整體投入嚴重不足,美國國家天然基金會1998年收到了1100封信和850個IT申請項目,但最終只能給75個項目投放資金。2級中心ASCI等的情形相似。爲了取得入圍資格,研究者們不得不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寫信提出建議上,這對他們的研究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資源的浪費。PITAC認爲,聯邦政府投放在IT技術研究方面的資金太少了。對此,最大的受害者並不是這些研究人員,而是政府自己。它直接危及了美國在將來IT產業方面的創新能力和在21世紀信息經濟中的領導地位,這致使了當前對於IT技術庫存資源方面的掠奪性開發。另外一方面,政府投資的IT研究項目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急功近利、轉向應用的趨勢。大量的政府投資沒有被運用到保持IT經濟的增加、戰略的制定、和美國社會重要的領域。50~80年代,美國政府在IT研究領域方面的投資絕大多數被用於基礎性、長期性、前瞻性、高風險性的IT項目,最著名的例如Internet的前身——阿帕網ARPAnet,以及高性能並行處理機、HPCC的研究計劃等。可是最近10年,應用型、短時間的IT研究項目大量涌入。1995年,超過2/3的政府投資項目轉向了短時間的應用項目,最近兩年,政府在短時間應用項目方面的投資持續上升,甚至已經佔據了高達95%的額度。
即使如此,PITAC仍舊認爲,美國政府不該所以而苛求私營化的IT公司,強行承擔IT領域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的長期研究工做,除非這些公司出於自身市場需求,自願地進行投資。可是,PITAC大聲疾呼,當前,政府所投資的太多的錢被用於短時間應用型、任務導向型的IT研究計劃,而長期基礎性的研究項目比率過低,其比率不足5%。這是以失去明日領導權做爲代價所換來的短時間的超速發展。這是對於明日的IT資源所進行的掠奪性開發。美國政府必須儘快扭轉出如今政府投資IT研究項目當中,洶涌的應用大潮。不然,美國將不得不在將來的10年內面對經濟增加的嚴重萎縮,新經濟增加的夢幻將所以而破滅。美國將在2010年之後失去其在國際IT領域領導者的地位。由此而使美國經濟所遭受的損失將遠遠大於政府理應支付的長期性IT項目的研究經費。
投資於將來
PITAC洞察到,一個單獨的IT公司愈來愈無力爲那些不可能被它本身所收穫的長期項目進行投資。長期的基礎×××項目,每每演變成了IT領域的公共資源。它們爲IT產業創造了更多新的思想庫、知識庫和方法庫,並準備了充足的人才資源,它有助於催生新的公司,也爲現有公司提供了相當重要的智力資源的庫存,同時,它還爲美國社會創造了更多新的工做機會和更多的稅收,進一步提高了美國經濟的生產力、公民的生活質量,以及美國經濟在21世紀的競爭力。PITAC認爲美國政府義不容辭,應當全面地承擔在IT領域基礎性、前瞻性、具備高風險性長期研究項目方面進行大規模投資的義務。PITAC認爲,政府播種在IT長期研究領域的投資,其收成並不必定能在下一個10年當中得到,但卻必定會在下一個40年當中得到。
PITAC
建議大幅追加美國政府在IT研究領域方面的整體投資。這些資金將被追加到軟件、高速因特網、高性能並行計算機和IT做用於美國社會與經濟方面的影響等長期的研究課題。PITAC建議將25個國立研究機構中大約1000名科學家的研究經費從每一年15萬提高到50萬美圓。將另外50個機構中2000名科學家的研究經費從每一年10萬提高到25萬美圓。PITAC認爲,應當以豐厚的研究經費吸引更多的、剛剛畢業的IT博士投身於學術環境,致力於長期基礎性領域的IT研究項目,從而避免所須要的技術人才被私營的IT公司奪走。PITAC預計在將來5年內吸引2500名博士,其中1000位博士將得到每一年25萬美圓的經費,另外1500名博士將得到每一年10萬美圓的經費。PITAC認爲,只有大幅提高政府投資在長期高風險性IT研究項目方面的人均研究費用,纔可以從新奪回高校、國立實驗室和優秀的IT研究人才的注意力,促使他們從新投身於寂寞的"象牙塔",致力於長期IT項目的研究。避免IT公司以高投入和高薪奪去寶貴的智力資源。
PITAC指出,1990年以來,在有關高性能並行計算機和通訊設備的研究計劃即HPCC計劃當中,許多研究項目爲了快速投放於應用而囿於研製日期的限制,迫使研究人員不得不放棄了大量有價值的探索。70和80年代,計算機科學的研究者們被鼓勵去想像和現實富於戲劇性差別的將來,而且去探索將來。研究所給出了足夠的資源和時間使他們專一於這些難題。其結果是戲劇性地提升了咱們的認知程度、機器人學、晶片設計、高性能計算機、機器視覺人工智能和虛擬實體的研究。委員會但願看到這種精神從新煥發在今天的IT研究項目當中。
PITAC
認爲,政府應當估計到個別的研究項目有可能得出無用的研究結果,但政府仍舊應當鼓勵科學家的探險精神,併爲他們提供充足的經費和寬鬆的環境,唯其如此,那些革命性、意想不到的發明纔有可能從中產生;纔有可能給這個產業帶來不曾預期的將來;給美國帶來意想不到的經濟奇蹟、更多的工做機會、社會與經濟的巨大利益;美國經濟的增加纔有可能從中得到持續不斷的燃料。它將保證美國在下一個千年得到持續的繁榮與興旺。但PITAC亦強調,每個研究項目都須要接授權威機構的測試,以肯定其在將來若干年後可以得到現實的應用。
中國人的遠見
在中科院計算所,專事高性能機理論研究的唐志敏先生告訴記者,其科研經費大約爲人均10萬元人民幣/年,已經比前些年提升了數倍,但仍遠遠低於從事短時間市場產品開發的研究人員經費,由聯想所投資一些項目的研發費用最高的已經超出了100萬元人民幣/年。然而唐志敏仍舊更願意固守於"象牙塔"中,享受那份寂寞和自由。計算所的夏培肅院士指出,若是從事基礎理論研究人員的人均經費可以提高到50萬元/年,便將極大地加強國家在IT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競爭力。
其實,最近若干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有計劃地逐步提高國家在基礎科學方面的投入。1999年6月,×××正式批准興建中關村高科技園區,並在高科技公司的融資、上市和人才等方面給予了史無前例的優惠政策。8月,×××總書記在一次講話中再次強調,我國應珍惜高科技所帶來的史無前例的機遇。×××總書記明確指出,國家對於中科院的定位是致力於前瞻性、基礎性和戰略×××工做。1998年,中國政府在遭遇洪災、亞洲經濟危機等嚴峻的經濟形勢面前,仍舊對中科院增長投入了10億元人民幣。1999年,國家特別批准"知識創新工程"在中科院進行試點,爲此進一步加大了對中科院基礎研究工做進行投資的力度。中科院高技術管理局的桂文莊局長指出,目前,中科院每一年的事業費比往年提升了約一倍,達每一年48億元人民幣。與聯想"分家"以後的計算所將和軟件所等一同被併入中科院下屬的北京信息技術發展基地。屆時計算所"象牙塔"中的基礎研究項目將有望從中科院的"知識創新工程"等計劃中獲得更多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