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開源雲聯盟發佈國內首個容器白皮書《2016容器技術及其應用白皮書》,中國開源雲聯盟由英特爾、新浪網、中標軟件和上海交大共同於2012年8月發起創立。2016年,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的指導下,中國開源雲聯盟正式掛靠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截至目前,已有80多家我國開源雲計算生態圈產、學、研、用單位正式加入聯盟。
數據庫
近年來,容器技術逐漸成爲繼虛擬化技術出現後對雲計算領域具備深遠影響的技術變革。容器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爲各行業應用雲計算提供了新思路,同時容器技術也對雲計算的交付方式、效率、PaaS平臺的構建等方面產生着深遠的影響。容器技術能夠幫助客戶快速構建雲原生應用,實現持續集成和交付,加快應用迭代週期。不少企業都已經在實際項目中使用該技術,容器已變爲企業落地微服務架構改造及實現DevOps運維架構理念的重要支撐技術。
安全
容器的技術生態主要分爲核心容器技術、分佈式容器技術、容器平臺技術,以及容器原生輔助支持技術四部分。容器技術最先應用在Linux操做系統,稱爲Linux Container(LXC),在互聯網公司開始使用部署分佈式應用,以後隨着Docker、Rocket和CloudFoundary Garden等容器引擎的興起,定製容器宿主操做系統CoreOS、Ubuntu Snappy、Red Hat Atomic逐漸盛行,容器被有效構建和管理、並在各行各業廣泛使用和承認。廣爲人知的容器編排項目Mesos、Kubernetes和Swarm都已造成本身的生態體系,Mesos推出了Unified Container、Kubernetes推出了CRI-O(即以前的OCID),以及Swarm的Docker,持續豐富着整個容器技術生態,爲企業和開發者提供了豐富的選擇空間,大型組織中的基本計算單位正在逐漸從虛擬機轉向容器。
網絡
然而容器技術的應用仍然面臨着不少的問題,首先,技術多種多樣、多種平臺並存,但目前在容器方面沒有統一的標準。其次,企業在進行容器技術應用的過程當中一些傳統服務(例如數據庫服務等)很難與容器平臺進行一體化整合。;從盈利模式上看,容器技術(以Docker爲例)的快速傳播很大的因素之一在於開發者使用簡單,還沒有造成較好的盈利模式;最後就容器技術自己在穩定性、安全性、監控成熟度、管理平臺、網絡和存儲方面的成熟度還須要提升。
架構
爲系統研究分析容器技術和應用的發展趨勢,《2016容器技術及其應用白皮書》立足於容器技術發展的演進路線圖,分析了包括Docker Container以及Mesos Container、Rocket Container等容器技術在應用過程當中的應用場景以及面臨的問題和關鍵成功因素,並描繪了容器技術將來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白皮書的編制由中國開源雲聯盟完成,參與單位包括中國開源雲聯盟容器工做組組長單位數人云,副組長單位CNTV,以及國電通、國航、去哪兒網、Intel、天雲軟件、VMware、阿里雲、DockOne社區、hyper、華3、靈雀雲等企業。
app
《2016容器技術及其應用白皮書》的發佈推動了容器及相關技術在中國的落地與實踐,創建了順應國際技術發展趨勢並符合中國本地化特徵的容器標準體系。中國開源雲聯盟與業界分享了其在容器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中國開源雲聯盟呼籲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容器技術,共同推進容器技術的發展,提高容器技術在雲計算領域中實踐和服務能力。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