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協議篇(一):多路複用、數據流

管道機制、多路複用瀏覽器

管道機制(Pipelining)緩存


 HTTP 1.1 引入了管道機制(Pipelining),即客戶端可經過同一個TCP鏈接同時發送多個請求。若是客戶端須要請求兩個資源,之前的作法是在同一個TCP鏈接裏面,先發送A請求,而後等待服務器作出迴應,收到後再發出B請求;而管道機制則容許瀏覽器同時發出A請求和B請求,可是服務器仍是按照順序,先回應A請求,完成後再回應B請求。服務器

 

多路複用(Multiplexing)this


雖然 HTTP 1.1 默認啓用長TCP鏈接,但全部的請求-響應都是按序進行的(這裏的長鏈接可理解成半雙工協議。即使是HTTP 1.1引入了管道機制,也是如此)。複用同一個TCP鏈接期間,即使是經過管道同時發送了多個請求,服務端也是按請求的順序依次給出響應的;而客戶端在未收到以前所發出全部請求的響應以前,將會阻塞後面的請求(排隊等待),這稱爲"隊頭堵塞"(Head-of-line blocking)。編碼

HTTP/2複用TCP鏈接則不一樣,雖然依然遵循請求-響應模式,但客戶端發送多個請求和服務端給出多個響應的順序不受限制,這樣既避免了"隊頭堵塞",又能更快獲取響應。在複用同一個TCP鏈接時,服務器同時(或前後)收到了A、B兩個請求,先回應A請求,但因爲處理過程很是耗時,因而就發送A請求已經處理好的部分, 接着迴應B請求,完成後,再發送A請求剩下的部分。HTTP/2長鏈接能夠理解成全雙工的協議。code

 

Content-Lengthblog


Content-length 聲明本次響應的數據長度。keep-alive 鏈接能夠前後傳送多個響應,所以用Content-length來區分數據包是屬於哪個響應。在HTTP 1.0 中,Content-Length字段不是必需的,由於瀏覽器與服務器通訊使用的是短鏈接,服務端發送完數據關閉TCP鏈接,就代表收到的數據包已經全了。ip

 

分塊傳輸(Chunked)、數據流資源

分塊傳輸(Chunked)it


使用Content-Length字段的前提條件是,服務器發送響應以前,必須知道響應的數據長度。 對於一些很耗時的動態操做來講,這意味着,服務器要等到全部操做完成,才能發送數據,顯然這樣的效率不高。更好的處理方法是,產生一塊數據,就發送一塊,採用"流模式"(Stream)取代"緩存模式"(Buffer)。所以,HTTP 1.1 規定能夠不使用Content-Length字段,而使用"分塊傳輸編碼"(Chunked Transfer Encoding)。只要請求或響應的頭信息有Transfer-Encoding: chunked字段,就代表body將可能由數量未定的多個數據塊組成。

每一個數據塊以前會有一行包含一個16進制數值,表示這個塊的長度;最後一個大小爲0的塊,就表示本次響應的數據發送完了。

HTTP/1.1 200 OK
Content-Type: text/plain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25
This is the data in the first chunk

1C
and this is the second one

3
con

8
sequence

0

 

數據流


HTTP/2 長鏈接中的數據包是不按請求-響應順序發送的,一個完整的請求或響應(稱一個數據流stream,每一個數據流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編號)可能會分紅非連續屢次發送。數據包發送的時候,都必須標記所屬的數據流ID,用來區分它屬於哪一個數據流。另外還規定,客戶端發出的數據流,ID一概爲奇數,服務器發出的,ID爲偶數。數據流發送到一半的時候,客戶端和服務器均可以發送信號(RST_STREAM幀)取消這個數據流。HTTP 1.1 取消數據流的惟一方法,就是關閉TCP鏈接;HTTP/2 取消某一次請求,同時保證TCP鏈接還打開着,能夠被其餘請求使用。客戶端還能夠指定數據流的優先級,優先級越高,服務器就會越早響應。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