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週,老張(superZS)再次與你們見面,咱們又要面臨快速的生活節奏而使人厭惡的工做!如今大多數人選擇放鬆本身的方式就是玩遊戲,最爲突出的可能就要屬手遊"王者榮耀"。
聽說這款遊戲上到70旬老者,下至小學生都玩,老張我也玩。段位低得可憐(PS:最近剛玩哈),剛剛白銀。
當時也想讓別人帶帶我,說你只要給多少錢,就能快速帶你從倔強青銅到最強王者,但最後我在裝逼和省錢的抉擇上,我選擇了省錢。我心想就玩一個遊戲,無非你就是比我玩的時間長,有技巧,有經驗嘛,但凡我多花點時間,絕對比你玩的好。
話雖這麼說,老張我也不喜歡把時間浪費在遊戲上,但我喜歡抽時間寫博文,給你們多分享知識。由於我認爲技術重在交流,溝通,只有互相多學習,才能進步得更快!既然玩個遊戲均可以分段位,那麼咱們所工做於技術這個領域更是層級分明。
雖然我不能教你們怎麼在遊戲中提高本身,但我能夠給你們分享讓本身在數據庫領域裏面級別提高。作一我的人敬仰的大神,一個最強的王者!html
獨家新課程上線>>MySQL體系結構深刻剖析及實戰DBA視頻課程
node
MySQL 數據庫知識脈絡,大體能夠分爲四大模塊:mysql
● MySQL 體系結構;linux
● MySQL 備份恢復;算法
● MySQL 高可用集羣;
sql
● MySQL 優化。mongodb
從四大模塊中,抽離7個部分給你們作分析shell
第一部分:倔強青銅篇數據庫
剛接觸 MySQL 數據庫的小白首先要了解,MySQL 經常使用操做命令以及 MySQL 各個版本的特色。從官方 5.1 到 MySQL 5.7,每一個版本之間的跨度經歷了哪些功能和性能上面的提高。
緩存
新特性參考博文>> http://sumongodb.blog.51cto.com/4979448/1949800
固然在這個階段,咱們也要學會如何安裝 MySQL 數據庫和一些經常使用命令的使用。
經常使用命令總結:
create database name; 建立數據庫 use databasename; 選擇數據庫 drop database name; 直接刪除數據庫,不提醒 show tables; 顯示錶 describe tablename; 表的詳細描述 select 中加上distinct去除重複字段 顯示當前mysql版本和當前日期 select version(),current_date; 修改mysql中root的密碼: shell>mysql -u root -p mysql> update user set password=password(「root123″) where user=’root’; mysql> flush privileges 刷新權限 mysql>use dbname; 打開數據庫 mysql>show databases; 顯示全部數據庫 mysql>show tables; 顯示數據庫mysql中全部的表 mysql>desc user; 顯示錶mysql數據庫中user表的列信息) grant 建立一個能夠從任何地方鏈接到服務器的一個超管帳戶,必須分配一個密碼 mysql> grant all privileges on *.* to 'user_name'@'localhost' identified by 'password' ; 格式:grant select on 數據庫.* to 用戶名@登陸主機 identified by 「密碼」 刪除受權: mysql> revoke all privileges on *.* from root@」%」; mysql> delete from user where user=」root」 and host=」%」; mysql> flush privileges; 重命名錶: mysql > alter table t1 rename t2; 備份: mysqldump -hhostname -uusername -ppassword databasename > backup.sql; 恢復: mysql -hhostname -uusername -ppassword databasename< backup.sql;
在這裏舉兩個典型案例,MySQL 5.6 和 MySQL 5.7 在初始化數據時候的安裝差別。
MySQL 5.6:初始化數據時須要進到家目錄的 script 目錄下
執行:
/usr/local/mysql/scripts/mysql_install_db --basedir=/usr/local/mysql/ --datadir=/data/mysql --defaults-file=/etc/my.cnf --user=mysql
此時數據庫密碼爲空。
MySQL 5.7:初始化數據時須要進到家目錄的 bin 目錄下
執行:
/usr/local/mysql/bin/mysqld --user=mysql --datadir=/data/mysql --basedir=/usr/local/mysql/ --initialize
已然已經廢棄了使用 mysql_install_db 這個命令進行初始化數據的操做了。
注:--initialize 會自動生成密碼在 error log 裏面。若是加 --initialize-insecure 密碼爲空
第二部分:秩序白銀篇
大概瞭解完 MySQL 的安裝,咱們來介紹下 MySQL 的體系結構。先看下官方版本的圖:
從圖中咱們能夠看出:MySQL 體系結構分兩部分(mysql server 層 + mysql 存儲引擎層)
經過一條 sql 語句進入數據庫的過程細分,又能夠由8個小部分組成以下圖:
1-6 都是經歷 mysql-server 層部分,7 是咱們數據庫的存儲引擎層部分。所以拋出了咱們要學習各個存儲引擎的區別。
這裏只介紹兩種最長使用的 Innodb 和 Myisam 區別
1. 事務的支持不一樣(innodb支持事務,myisam不支持事務)
2. 鎖粒度(innodb行鎖應用,myisam表鎖)
3. 存儲空間(innodb既緩存索引文件又緩存數據文件,myisam只能緩存索引文件)
4. 存儲結構
(myisam:數據文件的擴展名爲.MYD myData ,索引文件的擴展名是.MYI myIndex)
(innodb:全部的表都保存在同一個數據文件裏面 即爲.Ibd)
5. 統計記錄行數
(myisam:保存有表的總行數,select count(*) from table;會直接取出出該值)
(innodb:沒有保存表的總行數,select count(*) from table;就會遍歷整個表,消耗至關大)
第三部分:榮耀黃金篇
想學好數據庫,就要先學習體系結構。體系結構就比如房子的地基,若是地基不穩,是蓋不了高樓的。因爲在 mysql server 層各個版本之間差別不大,因此我主要研究存儲引擎層部分。咱們來看下 Innodb 的體系結構圖:
咱們要學會把這體系結構分紅主要的三大部分:內存組成 、線程工做、磁盤存儲
在內存組成裏面須要學習:數據庫內存模塊由 data_buffer,index_buffer,insert buffer,redo log buffer,double writer buffer 主要內存組成。
針對 Innodb 存儲引擎的三大特性有:兩次寫,自適應哈希索引,插入緩衝;
1. double write(兩次寫)做用:能夠保證頁損壞以後,有副本直接能夠進行恢復。
2. adaptive hash index(自適應哈希索引)做用:Innodb 存儲引擎會監控對錶上索引的查找,若是觀察到創建哈希索引能夠帶來速度上的提高,則創建哈希索引。讀寫速度上也有所提升。
3. insert buffer (插入緩衝)做用:針對普通索引的插入把隨機 IO 變成順序 IO,併合並插入磁盤
——主要內存模塊-->磁盤的刷新機制:
a. binlog cache--->binlog 文件
經過參數 sync_binlog 控制
這個參數是對於 MySQL 系統來講是相當重要的,他不只影響到 Binlog 對 MySQL 所帶來的性能損耗,並且還影響到 MySQL 中數據的完整性。對於「sync_binlog」參數的各類設置的說明以下:
● sync_binlog=0,當事務提交以後,MySQL 不作 fsync 之類的磁盤同步指令刷新 binlog_cache 中的信息到磁盤,而讓 Filesystem 自行決定何時來作同步,或者 cache 滿了以後才同步到磁盤。
● sync_binlog=n,當每進行 n 次事務提交以後,MySQL 將進行一次 fsync 之類的磁盤同步指令來將 binlog_cache 中的數據強制寫入磁盤。
在 MySQL 中系統默認的設置是 sync_binlog=0,也就是不作任何強制性的磁盤刷新指令,這時候的性能是最好的,可是風險也是最大的。由於一旦系統 Crash,在 binlog_cache 中的全部 binlog 信息都會被丟失。
而當設置爲「1」的時候,是最安全可是性能損耗最大的設置。由於當設置爲 1 的時候,即便系統 Crash,也最多丟失 binlog_cache 中未完成的一個事務,對實際數據沒有任何實質性影響。
從以往經驗和相關測試來看,對於高併發事務的系統來講,「sync_binlog」設置爲 0 和設置爲 1 的系統寫入性能差距可能高達5倍甚至更多。
b. redo log buffer--->redo log
經過參數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控制
有三個參數值:
0:log buffer 將每秒一次地寫入 log file 中,而且 log file 的 flush (刷到磁盤) 操做同時進行。該模式下在事務提交的時候,不會主動觸發寫入磁盤的操做。
1:每次事務提交時 mysql 都會把 log buffer 的數據寫入 log file,而且 flush (刷到磁盤) 中去,該模式爲系統默認。
2:每次事務提交時 mysql 都會把 log buffer 的數據寫入 log file,可是 flush (刷到磁盤) 操做並不會同時進行。該模式下,MySQL 會每秒執行一次 flush (刷到磁盤) 操做
c. 髒頁 data_buffer---->數據文件
1. 經過參數 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 控制:它的含義表明髒頁刷新佔 buffer_pool 的比例;我的建議調整爲 25-50%;
2. 日誌切換會產生檢查點 checkpoint,能夠誘發對髒頁的刷新
——線程工做:
Innodb 四大 IO 線程:write thread,read thread,insert buffer thread,redo log thread
master thread 是數據庫的主線程,優先級別最高,裏面包含 1s 和 10s 對數據庫的操做。
page cleaner thread:幫助刷新髒頁的線程,5.7 版本能夠增長多個。
purge thread :刪除無用 undo 頁。默認1個,最大能夠調整到 32。
主要的數據文件也是咱們須要學習:
參數文件:MySQL 5.6 版本 my.cnf 和 MySQL 5.7 版本的 my.cnf
這裏給你們兩個模板:老張根據生產環境上測試而出的參數。其中根據真實內存去適當調整 innodb_buffer_pool 大小就能夠了。(建議物理內存的50-80%)
[client] port = 3306 socket = /tmp/mysql.sock #default-character-set=utf8 [mysql] #default-character-set=utf8 [mysqld] port = 3306 socket = /tmp/mysql.sock basedir = /usr/local/mysql datadir = /data/mysql open_files_limit = 3072 back_log = 103 max_connections = 512 max_connect_errors = 100000 table_open_cache = 512 external-locking = FALSE max_allowed_packet = 128M sort_buffer_size = 2M join_buffer_size = 2M thread_cache_size = 51 query_cache_size = 32M tmp_table_size = 96M max_heap_table_size = 96M slow_query_log = 1 slow_query_log_file = /data/mysql/slow.log log-error = /data/mysql/error.log long_query_time = 0.05 server-id = 1323306 log-bin = /data/mysql/mysql-bin sync_binlog = 1 binlog_cache_size = 4M max_binlog_cache_size = 128M max_binlog_size = 1024M expire_logs_days = 7 key_buffer_size = 32M read_buffer_size = 1M read_rnd_buffer_size = 16M bulk_insert_buffer_size = 64M character-set-server=utf8 default-storage-engine=InnoDB binlog_format=row #gtid_mode=on #log_slave_updates=1 #enforce_gtid_consistency=1 interactive_timeout=100 wait_timeout=100 transaction_isolation = REPEATABLE-READ 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 = 16M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1434M innodb_data_file_path = ibdata1:1024M:autoextend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1 innodb_log_buffer_size = 16M innodb_log_file_size = 256M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2 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 = 50 innodb_file_per_table = 1 innodb_locks_unsafe_for_binlog = 0 [mysqldump] quick max_allowed_packet = 32M
MySQL 5.7 版本的參數文件:
[client] port = 3306 socket = /data/mysql/mysql.sock [mysql] prompt="\u@db \R:\m:\s [\d]> " no-auto-rehash [mysqld] user = mysql port = 3306 basedir = /usr/local/mysql datadir = /data/mysql/ socket = /data/mysql/mysql.sock character-set-server = utf8mb4 skip_name_resolve = 1 open_files_limit = 65535 back_log = 1024 max_connections = 500 max_connect_errors = 1000000 table_open_cache = 1024 table_definition_cache = 1024 table_open_cache_instances = 64 thread_stack = 512K external-locking = FALSE max_allowed_packet = 32M sort_buffer_size = 4M join_buffer_size = 4M thread_cache_size = 768 query_cache_size = 0 query_cache_type = 0 interactive_timeout = 600 wait_timeout = 600 tmp_table_size = 32M max_heap_table_size = 32M slow_query_log = 1 slow_query_log_file = /data/mysql/slow.log log-error = /data/mysql/error.log long_query_time = 0.1 server-id = 3306101 log-bin = /data/mysql/mysql-binlog sync_binlog = 1 binlog_cache_size = 4M max_binlog_cache_size = 1G max_binlog_size = 1G expire_logs_days = 7 gtid_mode = on enforce_gtid_consistency = 1 log_slave_updates binlog_format = row relay_log_recovery = 1 relay-log-purge = 1 key_buffer_size = 32M read_buffer_size = 8M read_rnd_buffer_size = 4M bulk_insert_buffer_size = 64M lock_wait_timeout = 3600 explicit_defaults_for_timestamp = 1 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 = 0 innodb_sync_spin_loops = 100 innodb_spin_wait_delay = 30 transaction_isolation = REPEATABLE-READ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1024M 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 = 8 innodb_buffer_pool_load_at_startup = 1 innodb_buffer_pool_dump_at_shutdown = 1 innodb_data_file_path = ibdata1:1G:autoextend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1 innodb_log_buffer_size = 32M innodb_log_file_size = 2G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2 innodb_max_undo_log_size = 4G innodb_io_capacity = 4000 innodb_io_capacity_max = 8000 innodb_flush_neighbors = 0 innodb_write_io_threads = 8 innodb_read_io_threads = 8 innodb_purge_threads = 4 innodb_page_cleaners = 4 innodb_open_files = 65535 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 = 50 innodb_flush_method = O_DIRECT innodb_lru_scan_depth = 4000 innodb_checksum_algorithm = crc32 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 10 innodb_rollback_on_timeout = 1 innodb_print_all_deadlocks = 1 innodb_file_per_table = 1 innodb_online_alter_log_max_size = 4G internal_tmp_disk_storage_engine = InnoDB innodb_stats_on_metadata = 0 innodb_status_file = 1 innodb_status_output = 0 innodb_status_output_locks = 0 performance_schema = 1 performance_schema_instrument = '%=on' [mysqldump] quick max_allowed_packet = 32M
——日誌文件:
1. 錯誤日誌 error log:對 mysql 啓動,運行,關閉過程進行了記錄。
2. 全量日誌 general log:查詢日誌記錄了全部對 mysql 數據庫請求的信息,不論這些請求是否獲得了正確的執行。
3. 二進制日誌 binlog:記錄了對數據庫執行更改的全部操做。可是並不包括 select 和 show 這類操做。
4. 中繼日誌 relay log:主從同步,從庫須要把主庫傳遞過來的日誌,記錄到本身的 relay log 裏面。
5. 慢查詢日誌 slow log:運行時間超過某值的全部 sql 語句都記錄到慢查詢日誌文件中。
——對數據庫的表設計也要學習清楚
數據類型的選擇,主要參考官方文檔:
https://downloads.mysql.com/docs/licenses/mysqld-5.7-com-en.pdf
——數據碎片的整理
產生碎片的緣由:
1. 主要是由於對大表進行刪除操做;
2. 其次隨機方式插入新數據,可能致使輔助索引產生大量的碎片;
整理碎片的方法:
1. 備份數據表,導入導出,刪除舊錶
2. 執行 alter table table_name engine=innodb;
——收集統計信息
保證統計信息的準確性,才能確保咱們的 sql 執行計劃準確。收集方法:
1. 重啓 mysql 服務
2. 遍歷 tables 表
——學習分區表
分區表的種類:
1. range
2. list
3. hash
4. key
——學習對索引的認識
大體分爲:
1. 如何查看數據庫中索引:show index from table_name;
2. 學會查看數據庫索引的選擇性:select count(distinct c1)/count(*) from table_name; 選擇性越高,越適合建立索引
3. 建立索引的過程當中,學會查看執行計劃。內功心法:先看 type 值,再看 key,再看 rows,最後看 extra;
mysql> use test; Reading table information for completion of table and column names You can turn off this feature to get a quicker startup with -A Database changed mysql> explain select * from sbtest; +----+-------------+--------+------+---------------+------+---------+------+-------+-------+ | id | select_type | table | type | possible_keys | key | key_len | ref | rows | Extra | +----+-------------+--------+------+---------------+------+---------+------+-------+-------+ | 1 | SIMPLE | sbtest | A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98712 | NULL | +----+-------------+--------+------+---------------+------+---------+------+-------+-------+
4. 瞭解建立索引的好處
a. 提升數據檢索效率
b. 提升聚合函數效率
c. 提升排序效率
d. 個別時候能夠避免回表
e. 減小多表關聯時掃描行數
f. 主鍵、惟一索引能夠做爲約束
——對事務的學習
先要知道事務的四大特性(ACID):
a. 原子性(Atomicity)
事務的原子性是指事務中包含的全部操做要麼都作,要麼都不作,保證數據庫是一致的
b. 一致性(Consistency)
一致性是指數據庫在事務操做前和事務處理後,其中的數據必須都知足業務規則約束.
c. 隔離性(Isolation)
隔離性是數據庫容許多個併發事務同時對數據進行讀寫和修改的能力,隔離性能夠防止多個事務併發執行時因爲交叉執行而致使數據的不一致.
d. 持久性(Durability)
事務處理結束後,對數據的修改就是永久的
熟悉 mysql 數據庫四種事務隔離級別:
1. read uncommitted(RU)讀未提交:
一個事務中,能夠讀取到其餘事務未提交的變動
2. read committed(RC)讀已提交:
一個事務中,能夠讀取到其餘事務已經提交的變動
3. repetable read,(RR)可重複讀:
一個事務中,直到事務結束前,均可以反覆讀取到事務剛開始看到的數據,不會發生變化
4. serializable(串行讀):
即使每次讀都須要得到表級共享鎖,每次寫都加表級排它鎖,兩個會話間讀寫會相互阻塞。
我的建議:對於交易類系統的網站,你們儘可能使用事務級別比較高的RR;對於一些門戶類網站你們使用RC就能夠了。
Innodb 的鎖,默認三種鎖算法:
1. record;
2. Gap lock;
3. next-key lock
默認鎖算法是 next-key lock 間隙鎖保證不會出現幻讀現象。
數據庫字符集
先學會查看數據庫的字符集:
[root@node3 ~]# mysql -uroot -proot123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char%';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character_set_client | utf8 | | character_set_connection | utf8 | | character_set_database | utf8 | | character_set_filesystem | binary | | character_set_results | utf8 | | character_set_server | utf8 | | character_set_system | utf8 | | character_sets_dir | /usr/local/mysql/share/charsets/ | +--------------------------+----------------------------------+ 8 rows in set (0.00 sec)
若是想保證不會出現中文亂碼的狀況發生,必須知足如下三點:
1. 鏈接終端必須UTF8
2. 操做系統必須UTF8
3. 數據庫必須UTF8
三者統一就不會出現中文亂碼的問題
——數據庫權限問題的管理
1. 權限申請流程要設置規範,合理.
2. 測試和正式環境都要嚴格控制數據庫的寫權限,禁止分配 create,alter 這樣的權限給開發人員。而且讀權限和外業務服務分離.
3. 領導須要權限時,問清目的,發郵件說明。儘可能都由DBA全權管理
4. 特權帳號 all privileges 必須由DBA人員控制
5. 單庫單用戶,禁止給我一個用戶帳號管理多個庫。
6. 只讀帳號 select,能夠後期配合主從架構中read_only 一塊兒使用
7. 禁止 root 用戶做爲遠程鏈接用戶使用
第四部分:尊貴鉑金篇
DBA 人員,若是不能保證數據的完整性,一切操做都是徒勞無功。因此備份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雖然備份不能帶來業務上的提高,還會增長咱們的成本。可是沒有數據的完整性,沒法保證咱們線上業務的正常運行。是數據損壞時最後的一個救命稻草。
備份按方法分:冷備和熱備
冷備:數據庫關掉,影響業務。系統級別的文件 copy(PS:如今這種基本被廢棄了)
熱備:數據庫在線備份,不影響現有業務的進行。
在熱備裏面又分爲:
1. 邏輯備份
a. mysqldump
b. mydumper
c. mysqlpump(mysql 5.7纔出現)
2. 裸文件備份
物理底層去 copy 文件,工具是 percona-xtrabackup
按內容又能夠分爲:全量備份、增量備份
生產中最經常使用的兩種方法:
1. mysqldump
2. xtrabackup
mysqldump 參數詳解:
--single-transaction 用於保證innodb備份數據一致性,配合RR隔離級別使用;當發起事務,讀取一個快照版本,直到備份結束時,都不會讀取到本事務開始以後提交的數據;(很重要) -q, --quick 加 SQL_NO_CACHE 標示符來確保不會讀取緩存裏的數據-l --lock-tables 發起 READ LOCAL LOCK鎖,該鎖不會阻止讀,也不會阻止新的數據插入 --master-data 兩個值 1和2,若是值等於1,就會添加一個CHANGE MASTER語句(後期配置搭建主從架構) 若是值等於2,就會在CHANGE MASTER語句前添加註釋(後期配置搭建主從架構) -c, --complete-insert; 導出完整sql語句 -d,--no-data; 不導出數據,只導表結構 -t,--no-create-info; 只導數據,不導表結構 -w, --where=name ; 按條件導出想要的數據
備份數據庫:
備份單個數據庫或單個數據庫中的指定表: mysqldump [OPTIONS] database [tb1] [tb2]… 備份多個數據庫: mysqldump [OPTIONS] –databases [OPTIONS] DB1 [DB2 DB3...] 備份全部數據庫: mysqldump [OPTIONS] –all-databases [OPTIONS] 利用mysql命令恢復數據: mysql -uroot -proot23 db_name < table_name.sql xtrabackup備份原理分析: 對於Innodb,它是基於Innodb的crash recovery功能進行備份。
數據庫崩潰恢復原理介紹:Innodb 維護了一個 redo log,它記錄着 Innodb 全部數據的真實修改信息,當數據庫重啓過程當中,redo log 會應用全部已經提交的事務進行前滾,並把全部未提交的事務進行回滾,來保證宕機那一時刻的數據完整性。
XtraBackup 在備份的時候並不鎖定表,而是一頁一頁地複製 InnoDB 的數據,與此同時,XtraBackup 還有另一個線程監視着 transactions log,一旦 log 發生變化,就把變化過的 log pages 複製走。在所有數據文件複製完成以後,中止複製 logfile。
經常使用命令:
首先須要建立備份目錄:/opt/data/ innobackupex --no-timestamp --defaults-file=/etc/my.cnf --user root --socket=/tmp/mysql.sock --password root123 /opt/data/all-20170719-bak 注--no-timestamp 該參數的含義:不須要系統建立時間目錄,本身能夠命名;
增備原理分析:
在完整備份和增量備份文件中都有一個文件 xtrabackup_checkpoints 會記錄備份完成時檢查點的LSN。在進行新的增量備份時,XtraBackup 會比較表空間中每頁的 LSN 是否大於上次備份完成的 LSN,若是是,則備份該頁,並記錄當前檢查點的 LSN。
7月20日的增備信息
[root@node3 all-20170720-incr]# cat xtrabackup_checkpoints backup_type = incremental from_lsn = 267719862 to_lsn = 267720940 last_lsn = 267720940 compact = 0
7月21日的增備信息
[root@node3 all-20170721-incr2]# cat xtrabackup_checkpoints backup_type = incremental from_lsn = 267720940 to_lsn = 267721260 last_lsn = 267721260 compact = 0
能夠看出 7月20日 的結束 lsn 號(to_lsn)是 7月21日 的開始 lsn 號(from_lsn)。
增備經常使用命令:
7月20日的增量文件
./innobackupex --no-timestamp --user root --socket=/tmp/mysql.sock --password root123 --defaults-file=/etc/my.cnf --incremental --incremental-basedir=/opt/data/all-20170719-bak /data/xtrabackup/all-20170720-incr
注#--incremental-basedir:用來標識當前的增備從哪裏開始
7月21日的增量文件
./innobackupex --no-timestamp --user root --socket=/tmp/mysql.sock --password root123 --defaults-file=/etc/my.cnf --incremental --incremental-basedir=/data/xtrabackup/all-20170720-incr /data/xtrabackup/all-20170721-incr2
完整備份集=全備+增備1+增備2
恢復操做:
innobackupex --user root --socket=/tmp/mysql.sock --password root123 --defaults-file=/etc/my.cnf --apply-log --redo-only +全備 innobackupex --user root --socket=/tmp/mysql.sock --password root123 --defaults-file=/etc/my.cnf --apply-log --redo-only 全備 --incremental-dir=增備1 innobackupex --user root --socket=/tmp/mysql.sock --password root123 --defaults-file=/etc/my.cnf --apply-log --redo-only 全備 --incremental-dir=增備2 innobackupex --user root --socket=/tmp/mysql.sock --password root123 --defaults-file=/etc/my.cnf --apply-log +全備
注# --redo-only表明只進行前滾操做
# --apply-log應用日誌,保證數據的完整性
第五部分:永恆鑽石篇
給你們介紹下企業中最常使用的主流 MySQL 高可用架構;
從兩方面介紹
1. 基於主從複製
a. 雙主M-M keepalived
b. MHA
2. 基於 Galera 協議;
M-M keepalived 雙主架構:
通常中小型公司都使用這種架構,搭建比較方便簡單;能夠採用主從或者主主模式,在 master 節點發生故障後,利用 keepalived 高可用機制實現快速切換到 slave 節點。原來的從庫變成新的主庫。
但針對這個架構,我的建議如下幾點:
1. 必定要完善好切換腳本,keepalived 的切換機制要合理,避免切換不成功的現象發生。
2. 從庫的配置儘快要與主庫一致,不能太次;避免主庫宕機發生切換,新的主庫(原來的從庫)影響線上業務進行。
3. 對於延遲的問題,在這套架構中,也不能避免。可使用 mysql 5.7 中加強半同步完成。也能夠改變架構使用 PXC,完成時時同步功能,基本上沒有延遲;
4. keepalived 沒法解決腦裂的問題,所以在進行服務異常判斷時,能夠修改咱們的判斷腳本,經過對第三方節點補充檢測來決定是否進行切換,可下降腦裂問題產生的風險。
5. 採用 keepalived 這個架構,在設置兩節點狀態時,都要設置成不搶佔模式,都是 backup 狀態,經過優先級,來決定誰是主庫。避免腦裂,衝突現象發生。
6. 安裝好 mysql 須要的一些依賴包;建議配置好 yum 源,用 yum 安裝 keepalived 便可。
MHA 架構:
MySQL MHA 架構:能夠說是企業最流行,用的最多的架構了。一些同窗也常常問我相關的問題。
既然 MHA 這麼火,那麼它有什麼優勢呢?
1. 故障切換時,能夠自行判斷哪一個從庫與主庫的數據最接近,就切換到上面,能夠減小數據的丟失,保證數據的一致性
2. 支持 binlog server,可提升 binlog 傳送效率,進一步減小數據丟失風險。
3. 能夠配置 mysql 5.7 的加強半同步,來保證數據的時時同步
固然也會有一些比較棘手的缺點:
1. 自動切換的腳本太簡單了,並且比較老化,建議後期逐漸完善。
2. 搭建 MHA 架構,須要開啓 linux 系統互信協議,因此對於系統安全性來講,是個不小的考驗。
PXC 架構:
能夠實現多個節點間的數據同步複製以及讀寫,而且可保障數據庫的服務高可用及數據一致性。
PXC 基本就屬於最完美的一套架構設計理念:
1. 主從同步,基本上無延遲;
2. 徹底兼容MySQL
3. 新增節點進入到集羣,部署起來很簡單。
4. 服務高可用性能夠保證,而且數據一致性更加嚴格;
第六部分:最強王者篇
進入到最後一個段位,在這裏知識的高樓基本已經建成,咱們須要作的就是一些高級優化操做了。
能夠從四個部分來考慮優化的問題:程序設計角度、系統維度、數據庫方面、硬件方向
參考老張個人博文《數據庫優化之降龍十八掌》:
http://sumongodb.blog.51cto.com/4979448/1949024
今兒老張把 MySQL 由淺到深地向各位老鐵們,介紹了一下。真的是但願你們能夠抽出時間認真去閱讀下,我寫每篇文章都很用心,做爲老師主要就是把知識和經驗傳遞給那些正在處於迷茫中,或者把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玩遊戲身上的同窗們。
但願這些知識對你們有幫助,你們有什麼看法,咱們能夠一塊兒討論,共同進步。讓咱們的生活更加充實,讓咱們對技術更加熱愛!(superZS老張的王者榮耀完結)
後期會出 MySQL 高可用架構三部曲系列,但願你們到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