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在線上linux服務器排查問題時,通常會經過top、free、netstat、df -h等命令排查cpu、內存、網絡和磁盤等問題。有的時候咱們須要更進一步瞭解磁盤io的使用狀況,那麼本文就是重點講解一下如何查看linux的磁盤io信息的。python
1、iostat:linux
一、基本用法:ios
$iostat -d -k 1 10
1)參數 -d 表示,顯示設備(磁盤)使用狀態;-k某些使用block爲單位的列強制使用Kilobytes爲單位;1 10表示,數據顯示每隔1秒刷新一次,共顯示10次。express
2)含義:服務器
tps:該設備每秒的傳輸次數(Indicate the number of transfers per second that were issued to the device.)。「一次傳輸」意思是「一次I/O請求」。多個邏輯請求可能會被合併爲「一次I/O請求」。「一次傳輸」請求的大小是未知的。
kB_read/s:每秒從設備(drive expressed)讀取的數據量;
kB_wrtn/s:每秒向設備(drive expressed)寫入的數據量;
kB_read:讀取的總數據量;
kB_wrtn:寫入的總數量數據量;這些單位都爲Kilobytes。
上面的例子中,咱們能夠看到磁盤sda以及它的各個分區的統計數據,當時統計的磁盤總TPS是39.29,下面是各個分區的TPS。(由於是瞬間值,因此總TPS並不嚴格等於各個分區TPS的總和)網絡
3)指定監控的設備名稱爲sda:併發
iostat -d sda 2
二、-x 參數:工具
1)使用-x參數咱們能夠得到更多統計信息。性能
2)含義:.net
rrqm/s:每秒這個設備相關的讀取請求有多少被Merge了(當系統調用須要讀取數據的時候,VFS將請求發到各個FS,若是FS發現不一樣的讀取請求讀取的是相同Block的數據,FS會將這個請求合併Merge);
wrqm/s:每秒這個設備相關的寫入請求有多少被Merge了;
rsec/s:每秒讀取的扇區數;
wsec/:每秒寫入的扇區數。
rKB/s:The number of read requests that were issued to the device per second;
wKB/s:The number of write requests that were issued to the device per second;
avgrq-sz 平均請求扇區的大小
avgqu-sz 是平均請求隊列的長度。毫無疑問,隊列長度越短越好。
await: 每個IO請求的處理的平均時間(單位是微秒毫秒)。這裏能夠理解爲IO的響應時間,通常地系統IO響應時間應該低於5ms,若是大於10ms就比較大了。這個時間包括了隊列時間和服務時間,也就是說,通常狀況下,await大於svctm,它們的差值越小,則說明隊列時間越短,反之差值越大,隊列時間越長,說明系統出了問題。
svctm 表示平均每次設備I/O操做的服務時間(以毫秒爲單位)。若是svctm的值與await很接近,表示幾乎沒有I/O等待,磁盤性能很好,若是await的值遠高於svctm的值,則表示I/O隊列等待太長, 系統上運行的應用程序將變慢。
%util: 在統計時間內全部處理IO時間,除以總共統計時間。例如,若是統計間隔1秒,該設備有0.8秒在處理IO,而0.2秒閒置,那麼該設備的%util = 0.8/1 = 80%,因此該參數暗示了設備的繁忙程度。
通常地,若是該參數是100%表示設備已經接近滿負荷運行了(固然若是是多磁盤,即便%util是100%,由於磁盤的併發能力,因此磁盤使用未必就到了瓶頸)。
三、-c參數:
iostat還能夠用來獲取cpu部分狀態值:
iostat -c 1 10
avg-cpu: %user %nice %sys %iowait %idle
1.98 0.00 0.35 11.45 86.22
avg-cpu: %user %nice %sys %iowait %idle
1.62 0.00 0.25 34.46 63.67
四、經常使用方法:
iostat -d -k 1 10 #查看TPS和吞吐量信息(磁盤讀寫速度單位爲KB)
iostat -d -m 2 #查看TPS和吞吐量信息(磁盤讀寫速度單位爲MB)
iostat -d -x -k 1 10 #查看設備使用率(%util)、響應時間(await) iostat -c 1 10 #查看cpu狀態
實例:
iostat -d -x -k 1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1.56 28.31 7.84 31.50 43.65 3.16 21.82 1.58 1.19 0.03 0.80 2.61 10.29
sda 1.98 24.75 419.80 6.93 13465.35 253.47 6732.67 126.73 32.15 2.00 4.70 2.00 85.25
sda 3.06 41.84 444.90 54.08 14204.08 2048.98 7102.04 1024.49 32.57 2.10 4.21 1.85 92.24
能夠看到磁盤的平均響應時間<5ms,磁盤使用率>80。磁盤響應正常,可是已經很繁忙了。
ostat -d -k 1 |grep sda10
Device: tps kB_read/s kB_wrtn/s kB_read kB_wrtn
sda10 60.72 18.95 71.53 395637647 1493241908
sda10 299.02 4266.67 129.41 4352 132
sda10 483.84 4589.90 4117.17 4544 4076
sda10 218.00 3360.00 100.00 3360 100
sda10 546.00 8784.00 124.00 8784 124
sda10 827.00 13232.00 136.00 13232 136
上面看到,磁盤每秒傳輸次數平均約400;每秒磁盤讀取約5MB,寫入約1MB。
2、iotop:
一、iotop是一個用python編寫的相似top界面的磁盤I/O監控工具。能夠經過yum install iotop安裝,運行該命令後如圖:
DISK READ和DISK WRITE字段表明塊設備在採樣時間內的I/O帶寬;
SWAPIN和IO字段表示當前進程或線程花費在頁面換入和等待I/O的時間;
PRIO字段表示I/O優先級;
Total DISK READ和Total DISK WRITE表示總的I/O讀寫狀況
二、經常使用參數:
-o --only 只顯示實際具備I/O操做的進程或線程。能夠經過快捷鍵o進行控制
-b --batch 非交互式模式,能夠用於保存輸出結果
-n 刷新次數
-d 刷新間隔時間
-P 只顯示進程,不顯示線程
-p 監控指定進程或線程
-k 使用KB表示I/O帶寬。默認狀況下,iotop使用B/s,K/s,M/s表示I/O帶寬。
-u 監控指定用戶的I/O操做狀況
-t 在每行輸出加上時間戳
-q 只在第一次輸出時顯示列名稱
-qq 不顯示列名稱
-qqq 不顯示總的I/O信息
$ sudo iotop -b -d 1 -n 5 -o -u mongod -P -p 1524 -qqq
1524 be/4 mongod 0.00 B/s 527.27 K/s 0.00 % 0.54 % mongod -f /etc/mongod.conf
1524 be/4 mongod 0.00 B/s 566.84 K/s 0.00 % 1.40 % mongod -f /etc/mongod.conf
1524 be/4 mongod 0.00 B/s 766.42 K/s 0.00 % 0.70 % mongod -f /etc/mongod.conf
1524 be/4 mongod 0.00 B/s 946.21 K/s 0.00 % 0.37 % mongod -f /etc/mongod.conf
---------------------
做者:藍精靈lx
來源:CSDN
原文:https://blog.csdn.net/liuxiao723846/article/details/79939697 版權聲明:本文爲博主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博文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