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短篇已經寫了32篇,其實天天堅持寫一點東西的原本目的只是堅持自己。最近幾年工做一直處於高壓之下,有不少研究都代表,工做飽和程度高到必定程度人就會放棄思考,對於當下飽和度超過100%的狀態,我發現思考花的時間和思惟能力都已經呈斷崖式下跌了。人總歸是要掙扎的,爲了掙脫史前焦油坑,我決定從最簡單的事情作起,由於不可能有大段的時間,就只好堅持天天記錄一點學到或者思考的東西,用 10 分鐘到 1 小時這樣一段時間記錄一些低質量的片斷。目前來看,這個習慣沒有遇到太多困難就堅持下來了。以後,暫時準備休息幾天,開始寫幾個長篇,前面也挖了幾個坑,看看哪些我能夠結合當前的工做花更多時間寫一寫的。大概的節奏先保持 2 週一篇看看,由於有幾年時間不寫文章了,寫做能力已經歸零,只是把語言組織好已經顯得有些困難了。學習
這篇不打算所有用來扯閒篇,白天在羣裏講了幾句關於學習的事情,我想在文章裏再更詳細說一說。事情的原由是羣裏有新人說我怎麼懂這麼多(實際上並很少,只是新人的判斷力還不夠而已),我正在去買咖啡的路上,因此並無解釋得特別清楚。趁着這篇文章就稍微詳細一點說說。code
正確的學習方法確定已經有一套成熟的理論體系在,若是我去認真學了,可能就是真的懂不少了,惋惜的是我並無去學習,我只是有一些樸素(樸素能夠等價於原始)的見解而已。就我所瞭解的範圍而言,那些有專業水準的人跟遲遲摸不到門沒法入門的門外人(不少人其實挺努力也並非新人)之間的區別,主要並不在智商而在於方法,雖然多數時候在未經啓發的狀況下,智商高低和方法好壞是呈正相關的,不過幸運的是智商成年人難以提升,方法好壞卻只取決於接納的心態。前面所說的方法區別,先從兩個簡單的方法開始,一個叫 概括
意思是從個別到通常,一個叫 演繹
意思是從通常到個別。有的人學習等價於存儲,知識不是消化吸取而是原樣保留在內存(大腦)或者外存(筆記)中。我指的消化吸取跟人體消化吸取食物相似,分解爲小塊、分解成少數幾類養分物質、不一樣的機制吸取不一樣的養分物質、分門別類儲存、放棄掉養分價值低的部分排出體外。學習也是相似的,若是不經加工就原樣保留,必定不會提供多少養分,並且會搞成積食。內存
我在羣裏舉了一個特別簡化的例子,若是一條知識是木頭凳子能夠坐能夠漂在水面上,不少新人或者門外人就會死記住這一點,回頭還有另外 200 種木製品的不一樣特性的時候,腦殼巴不得要爆炸了,即便沒有爆炸,檢索也是一個很大的工做量。那些能夠輕鬆駕馭這些知識的人,會把一條知識進行分解:木頭能夠漂在水面上
、凳子能夠坐
,有一天從新面對木頭凳子的時候會從新組合出來 能夠漂在水面上而且能夠坐
這條知識。在真實的世界中,從新拼出知識的時候一般會丟掉一些細節,不會百分百還原最初的描述,可是在另一種人還在知識的海洋中檢索時,他們已經在應用這條知識了,這條也許並不完備的知識已經能夠遠遠甩開大多數人了。入門
今天提到的另一個誤區是必定要知其然也知其因此然,這常常成爲門外人用以向本身和別人證實本身很上進的證據。實際上知其然也知其因此然只不過能夠做爲一個評判對知識瞭解程度的標準,卻不必定要成爲選中實操的方法論。不一樣階段的學習方法都會有所不一樣,當一個嬰兒牙牙學語的時候,恐怕沒有人會教授語法、修辭和各類表達技巧,那麼爲何在某個領域中的 嬰兒
就必定要挑戰地獄難度或者認爲本身沒有喝下孟婆湯還持有着足夠的背景知識呢?先從最簡單的問題開始,練習好本身的 概括
和 演繹
能力(即便專門訓練,看一本講邏輯思惟的入門書也用不了幾天時間),甚至不用作到好,有我這半調子水平,也能輕鬆超越一大票人了。學習方法
其實,在我看來,更多狀況下並非爲難本身而僅僅是懶惰,用身體的勤奮掩蓋思惟的懶惰。因此,我相信以爲我講得有道理的人裏面,100 個也不會有 5 個真的會去踐行,我也早就不期望我能夠幫到一兩我的,主要仍是起一點點記錄做用罷。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