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9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上,就已經提出「物聯網」這個概念,所謂的物聯網,英文爲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聯的網絡。國內也有人稱之爲泛在網,其內涵更是普遍,寓意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聯的網。2005年在信息社會世界峯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發佈《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ITU Internet Report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將最初主要以RFID技術爲中心構建的物聯網(或稱之爲傳感網)的定義和範圍,做了更進一步的拓展。報告指出世界上任何物體,各類生活用品(牙刷、紙巾、輪胎和房屋等等)均可以經過互聯網進行鏈接起來,人類對信息的掌控又開闢了一個新的維度。node
十年以後的2009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美國基於此,把物聯網研究和發展提高到一個國家戰略的高度,由此世界跟隨美國的腳步,都陸陸續續把物聯網看着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以後,能掀起下一個科技和經濟浪潮的新技術,都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去研究和發展物聯網技術。程序員
而我國最先在1999年中科院就啓動了傳感網的研究,可是直到2009年物聯網的發展被提到國家戰略層面,溫總理去無錫物聯網研究院考察以後,才真正獲得實質發展,無錫最早在物聯網領域發力,因此被稱之爲中國的物聯網之都(感知中國的中心)。隨後各地政府以構建「智慧城市」爲目標,吹響了進軍物聯網的號角。網絡
隨着近幾年的移動互聯網的大發展,手機、平板平臺成爲互聯網的最主要的入口,人們的平常生活已經逐漸融入到網絡之中。「大數據」、「雲計算」、「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設備」等概念更是應接不暇地涌入人們的視野。阿里巴巴、百度、騰訊這些傳統的互聯網巨頭,更是在移動互聯網的基礎上,紛紛構建本身的物聯網平臺。移動互聯網的新貴小米公司,號稱和上百家硬件公司合做,構建物聯網生態系統。在智能家居領域,阿里巴巴攜手海爾,小米聯手美的,360向格力拋出橄欖枝,互聯網企業和傳統白色家電合做,向物聯網的縱深領域發展。在車聯網領域,移動、聯通牽頭,依託強大的寬帶網絡以及領先的3G和4G網絡和衆多汽車廠商或集成廠商合做,共同實現「智能交通」、「互聯駕駛」等願景。架構
以上咱們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漫談物聯網的,下面咱們從技術的角度簡單來談一下物聯網的構成。框架
從技術架構層面來說,物聯網能夠分三大部分:大數據
一是「雲」,雲上能夠存取數據、能夠運行程序、也能夠提供具體應用服務。以亞馬遜、阿里巴巴爲首的雲服務商,提供的是一種最基礎的雲服務,至關於提供了一個PC,你能夠自行在上面安裝程序、運行程序、存取數據等等;以微軟、谷歌爲首的公司提供的雲服務,才能真正體現所謂的「雲計算」,好比微軟提供了基於雲的操做系統Windows Azure,能夠最大限度發揮雲平臺的能力;以蘋果、百度爲首的公司其實提供的只是一種存儲服務,主要就是照片和數據文件雲端存儲和共享; 而傳統以萬維網爲首的網站服務商,也能夠算做一種雲服務,一種基於應用的服務,提供網頁發佈等功能。網站
二是「端」,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端的含義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在單純的指傳感器了,根據用途,能夠分三種,一種是「入口端」,好比手機、平板,是數據查看,設備控制的主要入口;第二種是「數據端」就是直接產生數據的端,好比溫溼度傳感器、PM2.5傳感器、RFID標籤採集等等;第三種是「被控制端」,好比電燈、空調、熱水器等等;目前赤手可熱的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設備,能夠算做一種「複合端」,便可以產生數據,也能夠控制一些設備。ui
傳統的傳感器廠商是「數據端」的主要生產者,而如今的手機、平板、智能硬件廠商成爲「入口端」最主要的生產者,而隨着智能家居的發展,一些傳統的白色家電領域的巨頭搖身一變成爲「被控端」最主要的生產者了。雲計算
三是「物聯網中間件」,目前物聯網的概念早就超出了RFID+Zigbee了,當前通用物聯網系統框架以下圖所示。操作系統
當下通常人眼中,所謂的物聯網,就是能夠方便用手機、平臺和可穿戴設備獲取「雲」數據,也能夠經過雲(或直接)控制一些智能設備。從上圖能夠看出,爲了更爲容易的實現這種互聯互控,「物聯網中間件」技術必不可少。
好比YeeLink公司的物聯網中間平臺就提供了數據端(和被控端)到雲,及雲到入口端的快速鏈接的技術,這種中間件技術偏重於傳感器數據採集和設備控制。APICloud公司提供入口端和雲互聯的快速開發中間件平臺,側重於移動入口快速開發。騰訊公司提供的「QQ物聯」開發平臺,更是一種標準的物聯網中間件技術,每一個「端」都被映射爲一個QQ號,經過提供的SDK,讓端和雲、雲和端更爲簡便的互聯。
以上從技術架構層面簡單闡述了物聯網的相關組成,其實這是站在互聯網公司的角度來看物聯網的,在我眼中,物聯網倒是下面這個樣子。
我從2001年進入工控行業,主要爲冶金行業的一些企業作自動化系統,對一些工業領域產品廠商及相關技術相對熟悉,好比西門子、施耐德、AB、三菱、研華、MOXA和周立功等國內外廠商,好比各類PLC、各類智能採集和控制模塊、LonWoeks、Profibus、CAN和工業以太網等各類現場總線技術。我眼中的物聯網實際上是工控網的一種外延:立足於可靠成熟穩定的設備,及各類現場總線技術所構建的物物相聯的網絡。
因此說,物聯網的大發展,其核心推進力,應該來源於這些傳統以工控技術爲主的公司。可是詭異的是,在最近幾年的工控產品行業會上,卻不多看到或聽到說物聯網概念的,推物聯網產品的,發展的重點倒是工業機器人和3D打印技術。
說是詭異,其實也不是詭異,如今所謂的物聯網通訊技術,各類智能硬件,相對於工業現場總線技術和採集、控制設備來說,是相對皮毛的技術(或者說是早已經成熟,相對基礎的技術),只不過由原來要求相對嚴格的工控應用領域,拓展到民用領域而已。而互聯網公司當下爲了實現下一步的業務轉型,新瓶裝舊酒,以雲平臺、手機和平板爲核心,結合一些監控和互聯的技術,來包裝物聯網的概念,並以顛覆傳統生產製造行業的面目出現,這確實或多或少矇蔽了很多人的眼睛。
如今物聯網發展的困局不在雲、不在手機、平板輸入端、也不在網絡基礎平臺,這也是互聯網公司最擅長的領域,其實這部分技術在我眼中是徹底偏軟的技術,由於其基礎硬件平臺發展到如今,都已經成熟,而且差別化也沒有那麼大。若是是基於軟件技術,那麼規模就相對容易作大,基於網絡推廣和發佈,即便出現問題,其付出的代價也是相對小的。真正的難點在於要能以最小的代價,製造出差別化的,能提供二次開發、而且能長期穩定運行的智能硬件。
互聯網公司和傳統白色家電廠商合做,其實從另外一種眼光來看,不是在顛覆什麼,對硬件產品來講,添加了一個聯網的新功能,對營銷角度來講,多了一個宣傳的新名詞。只是對這些傳統白色家電產業發展遇到了天花板以後,又從新有了一次洗牌的機會。
其實真正的物聯網絕對不是簡單的互聯網企業和傳統制造商結合而生出的怪胎。目前來看,彷佛也不是那些如今變的有些傲慢,反應有些遲鈍,對當前一些軟硬件新技術有些視而不見的傳統工控領域巨頭所引領下的工控網的外延。
以我我的的眼光來看,卻是在ARM公司和在其領導一下的一些芯片製造商在紮紮實實地推動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硬件層面,推出基於Cortex-M技術架構爲核心的物聯網芯片;在軟件和系統層面推出CMSIS接口標準和mbed OS物聯網系統;在雲和端通訊層面,收購了Sensinode公司,大力發展NanoStack和NanoService產品技術,全方位構建物聯網生態。
有了芯片和軟件,也並不等於就能很容易構建物聯網應用平臺。Arduino、樹莓派,相對簡單的手機APP和沒有什麼特點的雲平臺,是構建不了成熟的物聯網應用,更不可能成爲物聯網發展的基礎。對於差別化,個性化,智能化的物聯網應用平臺應用來講,硬件的穩定可靠(工業級產品要求)、功能的可定製化(組態化)和易於開發使用是很是重要的。
回過頭來看國內一些互聯網企業的物聯網化,其實用一句話來歸納就是用新的思路和方法,改造或打破舊行業的產業格局而已。仔細來看,彷佛並無真正催生新的物聯網基礎層面的軟硬件技術,不能不說,這是國內物聯網行業發展的一種悲哀。
【說明】本文是筆者在程序員期刊上的一篇文章,網站版原文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