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git
Cloud native technologies empower organizations to build and run scalable applications in modern, dynamic environments such as public, private, and hybrid clouds. Containers, service meshes, microservices, immutable infrastructure, and declarative APIs exemplify this approach.These techniques enable loosely coupled systems that are resilient, manageable, and observable. Combined with robust automation, they allow engineers to make high-impact changes frequently and predictably with minimal toil.docker
The 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 seeks to drive adoption of this paradigm by fostering and sustaining an ecosystem of open source, vendor-neutral projects. We democratize state-of-the-art patterns to make these innovations accessible for everyone.架構
中文版app
雲原生技術有利於各組織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雲原生的表明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API。這些技術可以構建容錯性好、易於管理和便於觀察的鬆耦合系統。結合可靠的自動化手段,雲原生技術使工程師可以輕鬆地對系統做出頻繁和可預測的重大變動。負載均衡
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致力於培育和維護一個廠商中立的開源生態系統,來推廣雲原生技術。咱們經過將最前沿的模式民主化,讓這些創新爲大衆所用。框架
今天着重就其中的」雲原生的表明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API「詳細描述個人認知運維
容器化,自己並非特別先進的技術,至少不是最近今年的新興技術,最近其忽然火爆的緣由與雲的充分發展有關,與google的大力推廣有關,也與目前容器的分層設計逐層依賴有關。
隨着k8s的容器編排技術成爲業界的逐流,容器化已經不止是containerd這樣的容器引擎+docker這樣的容器描述技術,容器編排已經包含在容器化這個概念之中。
而k8s對容器自己的抽象仍是比較複雜的微服務
我的不認爲服務網格和雲原生有必然聯繫,有點反潮流。
目前服務網格最大的問題是犧牲性能來知足,架構-低耦合、功能上的訴求。後續數據面板與控制面板之間的邊界須要從新劃分,以在性能和架構、功能 之間達到一個平衡。性能
微服務 是分治思想在軟件架構領域的落地方法。將一個複雜的問題,分解爲多個小範圍的簡單問題來處理
這個過程當中須要用到RPC,而針對RPC又引伸出微服務治理,基於微服務治理又有不少的實踐--灰度發佈、藍綠髮布、金絲雀發佈、故障演練(delay or abort)ui
不可變基礎設施,能夠理解爲對生產環境的基礎設施不容許進行運維層面的修改。
全部對其的修改都是經過修改有版本管理的源代碼(有點相似於gitops的概念,通常是修改dockfile)來完成。
聲明式API對我來講纔是最顛覆之前認知的一個東西在最初的時候好比有一個負載均衡後面掛5個無狀態的vm,當其中一臺vm宕機的時候,之前咱們會收到一個告警,運維或者是devops決定是否馬上重啓這臺機器,或者申請新的vm來替換它(在底層資源作的比較好的時候是能夠作到相似於雲的狀態的或者直接用雲服務)。而在雲原生領域裏當編排框架發現應用的狀態與聲明的終態不一致時,會優先用集羣的資源去進行恢復終態,當沒法達成終態時纔會去執行告警等操做。節省了大量的運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