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inux與Windows的區別html
Windows是桌面OS。Linux是做爲服務器的OS。Linux做爲服務器是更安全更穩定的。java
2.虛擬機的理解linux
學習java的時候有個java虛擬機JVM。若是想要在windows上運行java程序,須要安裝java虛擬機JVM。java程序就是運行在java虛擬機上的。ubuntu
一樣的道理,若是想要在windows上運行Linux,也是須要安裝虛擬機的,這個虛擬機是VMWare。Linux就是運行在VMWare上的。windows
3.幾個概念:tomcat
Windows:宿主機安全
VMWare:虛擬機服務器
Linux:Client機(能夠有不少的)網絡
4.Windows上安裝VMWareeclipse
(1)使用管理員的身份運行包
(2)點擊下一步
選擇「自定義」,選擇虛擬機安裝的位置。
關於大數據的安裝的軟件,儘可能都是選擇64位的軟件,兼容性好,沒辦法的時候安裝32位的軟件。
(3)選擇 「將共享虛擬機存儲到」存儲的位置(選擇客戶機安裝的位置)
由於虛擬機裏面能夠安裝不少的Linux客戶機,這些客戶機是很是佔用內存的,因此要爲客戶機找一個100G左右的空間。
(4)不勾選:「啓動時選擇版本更新」、「幫助改善」、
(5)破解註冊:打開生成的VMWare Workstation,在頂部的工具條中找到「幫助」--à」輸入許可證祕鑰」,輸入下面的註冊碼:
若是註冊碼有問題去網上搜索新的註冊碼。
5.VMWare上安裝ubuntu
(1)下載ubuntu的iso鏡像文件
(2) 在vmware中「文件」--à「新建虛擬機」,選擇「典型推薦」,選擇鏡像文件。(不勾選稍後啓動操做系統不用管)。
(3)填寫Linux主機名,用戶名和密碼:
記住這裏的用戶名和密碼,這裏就是登錄到建立的這個客戶機的用戶名和密碼。
(4)填寫建立的這個客戶機的名稱,選擇安裝的位置(前面設置的100G左右的空間)。
(5)「最大磁盤大小—40G」,「將虛擬磁盤存儲爲單個文件」(就是咱們平時說的硬盤)。而後點擊完成。進入系統以後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就Ok了。
6.操做命令
默認是進入文本模式:
文本模式切換到鼠標的快捷鍵:Alt+Ctrl。
第一個表示的是用戶名,第二個表示的是主機名:
7.Linux文件夾結構
(1)Windows是經過驅動器(就是常說的C盤、D盤)將磁盤的物理結構進行分區。
(2)Linux不使用驅動器,使用的是邏輯結構。「/」表示的是根目錄,這個目錄下有不少的子目錄。
/:根目錄
/bin:二進制目錄,裏面有不少的Linux命令,都是屬於root用戶(最高權限用戶)的。
/sbin:也有不少的執行命令。
(上面的兩個目錄都在linux的環境變量中配置了。)
/dev:設備目錄,好比磁盤、光驅、分區(Linux中一切都是文件/文件夾)
/etc:配置文件目錄,能夠理解爲環境變量的目錄
/lib:庫文件,存放不少的.so文件(共享文件),是Linux須要的一些動態連接庫文件。Windows也有一個動態連接庫,存放不少須要的dll文件。
/lib64:就是64位的Linux須要的一些動態連接庫文件。
/home:主目錄,就是通常一個用戶在Linux上就有一個家,家的位置就是/home,Linux能夠有不少的用戶,每個用戶的家都是/home。好比ubuntu用戶的家:/home/ununtu,ubuntu2用戶的家就是/home/ubuntu2。~表示的就是當前用戶的家:/home/ubuntu。
/root:root是最高權限的用戶,他的家不在/home下,這個特殊用戶的家是/root
涉及到的bin或者sbin目錄裏面都是有和命令有關的可執行文件,因此他們的路徑在path中都有配置:
區分跟目錄下的bin/sbin、usr下的bin/sbin、/usr/local下的bin/sbin:
(1)bin/sbin是老祖宗的命令;
(2)usr下的bin/sbin是ubuntu產品的命令
(3)/usr/local下的bin/sbin是用戶自定義的命令
從path中的命令的順序能夠知道先加載loacal下的,而後是usr下的,最後纔是根目錄下的,因此若是本身添加的可執行文件有和系統命令同名的狀況,就能夠把本身的命令放在local裏面的bin或sbin下優先執行。
其餘的目錄就不具體的去看了。
8.Linux基本命令
Windows Linux
Cd cd //改變目錄,進入制定目錄
Cd /? XXX –-help() //查看命令的幫助(help是兩個槓,h是一個槓)
cd /? Man XX //也是查看命令的幫助
cd /? info XX //也是查看命令的幫助
Dir ls //顯示制定目錄的所有文件,不包括文件權限、大小、所屬用戶/組等信息。
Ls -al://顯示所有文件,包括以「.」開頭的文件(隱藏文件)
Ls -l://顯示所有文件,不包括以「.」開頭的文件
ls -al | more //查看一個屏幕大小的文件列表。|表示的是管道(前面的輸出做爲後面的輸入)。more的做用是隻顯示一個屏幕大小的數據。按空格鍵翻到下一屏。q是退出。好比查看一個屏幕大小的ls幫助的使用:Ls –-help | more (兩個線)。
ls -alh //人性化顯示所有文件:
cls clear //清屏
whoami//查看用戶名
which XXX//查看命令的位置
echo %java_home% echo $path //查看環境變量(windows不區分大小寫,Linux區分大小寫)
echo AAA echo AAA //輸出字符
cd ~ //回到當前用戶的家目錄--à /home/ubuntu
pwd //如今當前位置的路徑
Sudo passwd //爲root用戶設置密碼
su root//切換用戶。須要輸入密碼,可是默認開始的時候是沒有給root用戶設置密碼的,因此要首先爲root用戶設置了密碼以後,才能進行用戶的切換。切換以後能夠看到用戶變化了:
Ipconfig ifconfig //查看ip
Ping XX ping XX //查看網絡鏈接狀況
Man mkdir //查看mkdir命令的使用方法
Mkdir a//建立文件夾
Mkdir -p b/c/d //建立文件夾。包括子文件夾
Ls b/c/d//查看b/c/d下的文件和文件夾
Tree find . //查看當前目錄下的所有的文件、文件夾(.表示當前目錄)
Find . | grep a//使用管道|(前面的輸出做爲後面的輸入),使用過濾grep,查當前目錄下全部包含a的文件或文件夾
固然也能夠管道以後再管道:
Del rm -rf //刪除文件
Rmdir rm -rf a/b //刪除文件夾,刪除a裏面的b
echo Touch hello.txtx //建立空的文件
echo hello > hello.txt echo hello > hello.txt //建立文件並添加內容 ,覆蓋模式
echo hello >> hello.txt echo hello >> hello.txt //建立文件並添加內容 ,追加模式
type cat hello.txt // 查看文件內容
Nano 命令編輯文件內容(小文件):Nano 命令(ubuntu自帶的編輯器):
Ctrl+O+回車:保存
Ctrl+X:退出
Ctrl+K :剪切
Ctrl+U:將剪切的內容複製出來
Ctrl+K:刪除
Ctrl+W:在文件中查找串
Copy a.txt b.txt cp a.txt b.txt//拷貝文件並重命名
Copy a.txt .. cp a.txt ../a/b //拷貝文件到上一個目錄下的某個目錄下,保持原來的名字
Copy a.txtx ../aa.txt cp a.txt ../a/b/aa.txt //拷貝文件到上一個目錄下的某個目錄下,並重命名
Cp -R b ../ //拷貝目錄(R是大寫的)到上級目錄下
Mv a aa //移動目錄並重命名(就只剩下aa了)
Mv a ../ 移動目錄,保持原來的名字
Head hello.txt //顯示文件的前10行
Head -3 hello.txt //顯示文件的前3行
tail -3 hello.txt //顯示文件的後3行
ps -ef //查看進程,通常結合管道使用:ps -ef | grep java
hostname//查看主機名
cat /etc/hostname //查看配置文件配置的主機名是什麼
sudo XXX命令 //讓當前用戶用root用戶的身份操做命令,若是這樣仍是不行的話,就直接切換到root用戶下去操做命令:su root
cd /etc,echo kubuntu > hostname //修改主機名(也能夠用nano命令),(須要切換到root用戶下進行操做)而後須要從新啓動機器:reboot(須要權限,因此使用sudo reboot),而後就能夠看到新的主機名了:
Sudo reboot //重啓機器
Sudo shutdown -P now //關機並關閉電源(P大寫)
Sudo shutdown -r now //重啓機器
Uname -a //查看系統內核信息
>> //表示重定向,tar –-help >> text.txt 想要查看tar命令的使用方式,能夠將查看的內容放在一個文件中方便進行總體的查看。
Tar -cvf //文件/文件夾歸檔(歸檔不是壓縮)(獲得的文件是.tar格式的):
Tar -tf //查看歸檔文件,可是不解歸檔:
Tar -rf //向歸檔文件中追加文件/文件夾:
Tar -xvf //解歸檔:
注意:歸檔文件是.tar ,壓縮文件是.jar或者.war
Gzip -1 //壓縮文件,原來的非壓縮文件會刪除(壓縮以後的格式是.gz)
Gzip -d //解壓縮(也可使用gunzip命令),原來的壓縮文件刪除
Tar -xzvf //解壓縮,原來的壓縮文件會保留(通常的時候都是解壓縮gz格式的)
Find . | grep XX //find是以遞歸的形式查找目錄下的所有文件或者文件夾。|是管道命令,前面的輸出做爲後面的輸入,grep的做用是過濾,因此這個命令的意思就是找到包含XX串的文件/文件夾:
Xargs命令//將管道的輸出內容放在一行並用空格分開,由於find執行的結果文件名是用換行符分開的,可是cp命令若是想拷貝多個文件,這多個文件必須放在一行用空格分開,因此若是想獲得一行數據而且是用空格分開的,就用xages命令。注意「· · 「這兩個符合是與」~「放在一塊兒的符號,叫作反引號,不是單引號,他的做用是將xargs視爲命令:
「· · 「反引號//將裏面的內容視爲命令,實現命令的嵌套,好比echo hostname是一個命令會輸出hostname字符串,可是如今我想輸出hostname的執行結果,就用反引號包起來,就是命令裏面使用命令:
Mount//光驅的掛載(後面有介紹)
Umount //光驅的解掛載(後面有介紹)
Ln//建立連接
Ps -ef | grep tomcat//經過管道查看某個應用的進程,這裏是查看tomcat
jobs //查看正在運行的做業:
netstat -ano | more //查看端口啓動狀況:
Kill -9 PID//殺死進程,PID是進程號
Dirname//查看文件/文件夾所在目錄;
Basename//輸出文件的基本名稱
「``「(反引號)或者$//實如今命令中使用命令,就是能夠把一個串解析爲一個命令:
好比a.txt文件中內容是hostname,則想嵌套執行命令:
可是不能連着使用反引號,效果不行:
& //啓動某個程序的時候讓他後臺運行,好比安裝配置好eclipse後,後臺啓動eclipse :eclise &
網上還有不少推薦的Linux經常使用的命令,好比:
https://www.cnblogs.com/yjd_hycf_space/p/7730690.html
https://www.cnblogs.com/gaojun/p/3359355.html
若是想使用windows的黑窗口命令和linux同樣,能夠在windows上安裝一個軟件,好比CygwinPortable工具,網上一大堆。
9.Linux的光驅
能夠看到Linux如今有使用的光驅(能夠看到是鏈接的狀態):
(1)修改Linux使用的光驅
Linux可使用新的光驅,上面的第二個圖標右鍵選擇「設置「,添加新的景象文件(光驅):
一路選擇「肯定「,而後選擇第二個圖標」創建鏈接「:
鏈接以後的狀態是有綠色的小對勾的,這樣就使用了新的光驅(鏡像文件):
如今我想查看這個光驅裏面的文件,就必須把這個光驅掛載到一個文件夾下。
(2)光驅的掛載
切換到root用戶下,在/mnt/hgfs下建立cdrom文件夾用來存放掛載以後的內容。光驅裏面的文件是存儲在/dev/cdrom中的,可是不能在這個路徑下直接查看,因此使用mount命令將光驅掛載到指定文件夾下,就可使用ls查看光驅裏面的內容了:
(3)光驅的解掛載
掛載以後的光驅有能夠進行解掛載。回到掛載的目錄/mnt下,用umount命令進行解掛載,解掛載以後在/mnt/cdrom中就能夠看到沒有內容了,解掛載成功:
10.Linux的連接
(1)連接的分類
Linux的連接分爲符號連接和硬連接。
(1_1)硬連接:就相似於雙胞胎,一個變化了,另外一個會跟着變化,是實時的變化。
建立一個硬連接:
能夠看到文件類型和文件大小是同樣的,可是顏色仍是黑色的(相似於文件的複製):
若是對一個文件進行了修改,另外一個文件也會實時的進行變化:
可是若是刪除一個文件,另外一個文件不會刪除:
(1_2)符號連接
如今來建立一個符號連接,能夠看到顏色是青色的:
而且能夠看到文件類型和文件大小是不同的,可是他們存儲的內容仍是同樣的:
由於符號連接其實是快捷方式,因此他的內存確定是小的,原來的文件是不能刪除的。平時在Linux中使用符號連接的狀況比較多,簡化文件的書寫。簡化路徑。有的時候常常要去一個目錄,可是層次不少,好比:/a/b/c/d,一個簡單的方式就是爲這個路徑建立一個符號連接:
---去到符號連接指定的位置,顯示的仍是符號連接:
---去到符號連接對應的物理位置,顯示的是實際的位置:
11.查看環境變量值的幾種方式(Linux是區分大小寫的)
(1)Linux
注意:Linux的環境變量中的分隔符是冒號「:」。推薦使用${}。後面還能夠加字符串。
(2)Windows
注意:Windows的環境變量中的分隔符是分號「;」
12.export命令
他是ubuntu的內置命令,內置命令的意思就是說沒有對應的命令可執行文件。export的命令是導入環境變量。如今導入一下:
查看一下導入的環境變量:
注意:使用這種方式導入的環境變量是臨時的,從新啓動虛擬機以後導入的這個環境變量就消失了。
設置一個變量=系統的環境變量+自定義的環境變量(注意PATH大寫,由於Linux是區分大小寫的):
export中使用相似三元運算符(若是env爲空就設置爲evn2的值):
由於PATH存在,因此下面取的值是PATH的值:
清空自定義的環境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