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爲萬向區塊鏈、PlatON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爲財新專欄撰寫的文章。轉載自財新網。git
摘要算法
2019年10月24日,在政府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指出「區塊鏈技術應用已延伸到數字金融」。理解數字金融的關鍵,是理解人民銀行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編程
本文對人民銀行DC/EP的分析分5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根據從公開渠道得到的DC/EP信息,梳理DC/EP核心特徵,推測DC/EP設計。第二部分分析「斷直連」先後的第三方支付。由於要理解DC/EP,最好將其與「斷直連」先後的第三方支付做對比。第三部分分析DC/EP對支付的影響。第四部分分析DC/EP對貨幣的影響。第五部分分析私營企業參與DC/EP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推廣的機會。安全
本文認爲,人民銀行DC/EP應該是全球範圍內最具可實施性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方案。具體結論以下:微信
· DC/EP沒有像Libra那樣用到真正的區塊鏈,而是可能使用基於UTXO(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未花費的交易支出)模式的中心化帳本,但仍屬於Token範式。這個中心化帳本體現爲中央銀行維護的數字貨幣發行登記系統,不須要跑共識算法,不會受制於區塊鏈的性能瓶頸。區塊鏈可能用於數字貨幣的確權登記,居於輔助地位。網絡
· 用戶須要使用DC/EP錢包。錢包的核心是一對公鑰和私鑰。公鑰也是地址,地址裏面存放人民幣數字憑證。這個數字憑證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區塊鏈內Token,但在不少關鍵特徵上與Token一致,而且基於100%人民幣準備金發行。用戶經過錢包私鑰能夠發起地址間轉帳交易。轉帳交易由中央銀行直接記錄在中心化帳本中。DC/EP以此實現帳戶鬆耦合方式投放和可控匿名。架構
· 儘管DC/EP屬於貨幣工具,「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主要是支付工具,但二者有不少類似之處。若是DC/EP在技術效率和商業拓展上作得足夠好,站在用戶角度,DC/EP與「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能夠帶來一樣體驗。所以,DC/EP與「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在應用有相互替代關係。框架
· DC/EP會對M2形成緊縮效應,而M2緊縮在必定程度上反映了銀行體系收縮。數字貨幣不付息,人民銀行沒有用DC/EP徹底替代現金的計劃,因此DC/EP不會構成新的貨幣政策工具。DC/EP對中央銀行監控資金流向以及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和反逃漏稅等方面監管具備很強政策含義。所以,DC/EP的監管功能超過貨幣政策功能。分佈式
· DC/EP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主要體現爲基於數字貨幣的跨境支付。儘管包括DC/EP在內的跨境支付能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但跨境支付只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人民幣國際化離不開一系列制度安排。函數
· 在DC/EP中,人民銀行不太可能向私營機構開放資產負債表,私營機構參與數字貨幣發行的機會不大。換言之,私營機構不太可能經過直接向人民銀行交納備付金來換取數字貨幣。
· 若是DC/EP錢包所依託的公私鑰應用在普及程度、用戶體驗和私鑰安全管理等方面沒有顯著提高,將會出現專門的數字貨幣託管和支付機構。這是私營機構參與DC/EP的主要機會。數字貨幣託管和支付機構將充分整合目前第三方支付機構創建的收單系統。
DC/EP簡介
DC/EP核心特徵
到目前爲止,人民銀行沒有公開文件系統闡述DC/EP設計,對DC/EP的介紹散見於周小川行長、易剛行長、範一飛副行長、姚前所長、穆長春所長和狄剛副所長等人的講話和論文。通過梳理並對比這些公開渠道信息,DC/EP應該有如下核心特徵:
替代M0,基於100%準備金發行。數字貨幣不計付利息,不承擔除貨幣應有4個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價值貯藏)以外的其餘社會與行政職能。爲保證數字貨幣發行和回籠不改變中央銀行貨幣發行總量,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和數字貨幣之間有等額兌換機制:在發行階段,中央銀行扣減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等額發行數字貨幣;在回籠階段,中央銀行等額增長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
遵循傳統的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元模式運行框架。中央銀行將數字貨幣發行至商業銀行業務庫,商業銀行受中央銀行委託向公衆提供數字貨幣存取等服務,並與中央銀行一塊兒維護數字貨幣的發行和流通體系的正常運行。
數字貨幣的表達形式。數字貨幣在形式上是中央銀行擔保並簽名發行的表明具體金額的加密數字串,包含最基本的編號、金額、全部者和發行者簽名等。其中,編號是數字貨幣的惟一標識,編號不能重複,能夠做爲數字貨幣的索引使用。數字貨幣具備可編程性,能夠附加用戶自定義的可執行腳本
數字貨幣的登記中心和認證中心。登記中心既記錄數字貨幣及對應用戶身份,完成權屬登記;也記錄流水,完成數字貨幣產生、流通、清點核對及消亡全過程登記。登記中心基於傳統集中化方法構建,是全新理念的數字化鑄幣中心。認證中心是數字貨幣可控匿名設計的重要環節,對金融機構或高端用戶的認證能夠採用公開密鑰基礎設施(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對低端用戶的認證能夠採用基於標識的密碼技術(IBC,Identity Based Cryptography)。
帳戶鬆耦合方式投放+中心化管理模式。數字貨幣在交易環節對帳戶的依賴程度較低,既可和現金同樣易於流通,又能實現可控匿名。可控匿名的含義是,數字貨幣只對中央銀行這一第三方披露交易數據,但若非持有者本人意願,即便商業銀行和商家合做也沒法追蹤數字貨幣的交易歷史和用途。數字貨幣持有人可直接將其應用於各類場景,有利於人民幣流通和國際化。相比而言,銀行卡和互聯網支付等都基於帳戶緊耦合模式。
對分佈式帳本的應用。數字貨幣登記中心沒有采用分佈式帳本。在DC/EP中,分佈式帳本用於數字貨幣的確權登記,提供可供外部經過互聯網進行數字貨幣確權查詢的網站,實現數字貨幣網上驗鈔機功能。這樣作有兩方面好處。一方面,將核心的發行登記系統對外界進行隔離和保護,同時利用分佈式帳本優點,提升確權查詢的數據和系統安全性。另外一方面,因爲分佈式帳本僅用於對外提供查詢訪問,交易處理仍由發行登記系統來完成,所以有效規避了現有分佈式帳本在交易處理上的瓶頸問題。
系統無關性。數字貨幣具備普適性和泛在性,可以在多種交易介質和支付渠道上完成交易,能夠利用現有金融基礎設施。理論上,銀行存款貨幣、電子貨幣能達到的支付網絡邊界,數字貨幣亦可達到。
對DC/EP設計的推測
從人民銀行公開披露信息看,DC/EP沒有像Libra那樣用到真正的區塊鏈。數字貨幣儘管不是區塊鏈內Token,但在不可「雙花」、匿名性、不可僞造性、安全性、可傳遞性、可分性和可編程性等關鍵特徵上,與區塊鏈內Token是相似的。所以,DC/EP仍屬於Token範式,而非帳戶範式。DC/EP發行登記子系統由中央銀行負責維護,是中心化的,不須要運行共識算法,這樣就不會受制於區塊鏈的性能瓶頸。在DC/EP中,區塊鏈用於數字貨幣的確權登記,居於輔助地位。
對DC/EP設計的推測以下:
DC/EP使用了基於UTXO模式的中心化帳本。這個中心化帳本體現爲數字貨幣發行登記系統,由中央銀行維護。中心化帳本能夠經過哈希函數和默克樹組織起來,但由於由中央銀行維護,是否這樣作差異不大。中央銀行的信用顯著高於商業銀行和其餘私營機構,不必在DC/EP中引入區塊鏈表明的分佈式信任機制,因此DC/EP使用中心化帳本是有道理的。固然,也能夠把基於UTXO模式的中心化帳本視爲一種「退化」的區塊鏈(或只有一個節點的區塊鏈)。
DC/EP錢包。用戶須要使用DC/EP錢包,錢包的核心是一對公鑰和私鑰。公鑰也是地址,地址裏面存放人民幣的數字憑證。這個數字憑證基於100%人民幣準備金發行。用戶能夠看到其餘用戶的地址,但不必定知道地址全部者的身份。中央銀行經過管理的數字貨幣登記中心,知道地址與用戶身份之間的對應關係,但不必定是強實名制。
DC/EP交易。用戶經過錢包私鑰,能夠發起地址間轉帳交易。DC/EP轉帳交易不是像公鏈內Token交易那樣,先廣播到點對點網絡中,再由礦工打包進區塊並運行共識算法,而是由中央銀行直接記錄在中心化帳本中。
「斷直連」先後的第三方支付
這一部分對「斷直連」先後第三方支付的分析將綜合資金流向分析和資產負債表分析兩種視角。前者比較直觀,後者更爲嚴謹,造成了很好的補充。
「斷直連」前第三方支付
「斷直連」前,第三方支付機構能夠繞監管直連商業銀行,每每在多個商業銀行開立備付金帳戶。備付金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爲辦理客戶委託的支付業務而實際收到的預收待付資金。這些資金全部權屬於用戶,以第三方支付機構名義存放在商業銀行,並由第三方支付機構向商業銀行發起資金調撥指令。備付金利息理論上應該由用戶全部,但實際上通常由第三方支付機構全部,並構成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重要收入來源。特別是,至關部分的備付金以同業協議存款形式存放在商業銀行,利率比較高。第三方支付機構經過這些備付金帳戶辦理跨行資金清算,超範圍經營,變相行使中央銀行或清算組織的跨行清算職能。
圖1給出「斷直連」前第三方支付中的資金流向。其中,用戶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餘額,本質是IOU(I Owe You),不計付利息;用戶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充值和提現涉及的法訂貨幣,其實是他們在商業銀行的存款。
圖1:「斷直連」前第三方支付中的資金流向
圖2給出了「斷直連」前第三方支付中有關各方的資產負債表及它們在充值、提現和轉帳等場景下的變化。爲簡便起見,假設有兩個用戶,他們使用同一個存款銀行和同一個第三方支付機構。固然,也能夠假設這兩個用戶使用不一樣存款銀行和不一樣第三方支付機構。這樣分析起來會複雜一些,但核心邏輯不變。爲便於理解,將備付金視爲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資產,將用戶餘額視爲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負債。後文對「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以及DC/EP的分析採用一樣假設和視角。
圖2:「斷直連」前第三方支付的資產負債表分析
用戶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充值和提現時(圖2中間,用戶1充值A1,用戶2充值A2;若是A1或A2小於0,則表示提現),他們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和(以第三方支付機構名義存放的)備付金相互轉換,這個轉換髮生在商業銀行負債方內部。用戶之間轉帳或支付(圖2右邊,用戶1付B給用戶2;若是B小於0,則表示用戶2付錢給用戶1),會引起它們在第三方支付機構餘額的調整。
「斷直連」前的一個現象級產品是餘額寶。餘額寶類產品是第三方支付機構銷售貨幣市場基金的產物。第三方支付機構歸集用戶的閒散資金並投資於貨幣市場基金。在我國,貨幣市場基金的至關大部分資產投資於期限較長的同業協議存款和存單,得到高於我的活期存款的利率。用戶得到貨幣市場基金份額,第三方支付機構經過墊支爲用戶開展T+0快速贖回提現業務。
「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
「斷直連」有3個要點。第一,撤銷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商業銀行的備付金帳戶,切斷第三方支付機構繞監管直連商業銀行的通道。第二,在第三方支付機構與商業銀行之間引入網聯(即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搭建一個共有的、受中央銀行監管的轉接清算平臺(圖3)。第三,第三方支付備付金100%集中存管在中央銀行。備付金體如今中央銀行負債方的「非金融機構存款」科目,屬於M0,而且不計付利息。根據周小川行長的表態,這主要爲激勵第三方支付機構經過提供服務而非備付金利息來得到收入。
圖3:網聯在「斷直連」中的做用
圖4給出了「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中的資金流向。與圖1同樣,用戶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充值和提現涉及的法訂貨幣其實是他們在商業銀行的存款。但爲簡便起見,圖4沒有呈現商業銀行以及它們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
圖4:「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中的資金流向分析
圖5給出了「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中有關各方的資產負債表及它們在充值和提現等場景下的變化,其中drr(Deposit Reserve Ratio的縮寫)表示存款準備金率。圖5右邊顯示了用戶1充值A的場景(若是A小於0,則表示提現)。轉帳場景相似於圖2右邊,再也不重複。
「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的運行離不開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用戶充值和提現會對貨幣供應和貨幣乘數產生複雜影響。好比,在用戶充值時,他們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屬於M2)減小,從而間接減小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屬於M0),而(以第三方支付機構名義存放的)在中央銀行的備付金(屬於M0)增長。反過來,在用戶提現時,他們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增長,從而間接增長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但在中央銀行的備付金減小。
圖5:「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的資產負債表分析
DC/EP對支付的影響
這一部分對DC/EP的分析與第二部分相似,也是綜合使用資金流向分析和資產負債表分析。
圖6給出DC/EP中的資金流向:
圖6:DC/EP中的資金流向分析
圖7給出DC/EP有關各方的資產負債表及它們在數字貨幣發行/回籠和存/取等場景下的變化,其中drr表示存款準備金率。圖7中間表示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發行數量爲A的數字貨幣的場景,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減小A(A小於0表示回籠)。圖7右邊表示用戶向商業銀行取出數量爲B的數字貨幣的場景,用戶在商業銀行的存款減小B(B小於0表示存回數字貨幣)。
從圖7能夠看出,數字貨幣的發行/回籠體現爲中央銀行M0的內部結構調整,但M0總量不變。數字貨幣的存/取還體現爲用戶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屬於M2)和數字貨幣(屬於M0)之間的相互轉化,但用戶在商業銀行存款的增減會引發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相應增減。
若是將圖6和圖7中的數字貨幣替換成現鈔,它們描述的將是現鈔發行/回籠和存/取等場景。這說明,DC/EP使用傳統的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元模式運行框架,能儘量減小對現有貨幣投放渠道和商業銀行業務模式的影響。
圖7:DC/EP的資產負債表分析
從圖4 vs 圖6以及圖5 vs 圖7能夠看出DC/EP與「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存在不少類似之處(表1)。表1在分析用戶存/取數字貨幣對中央銀行的影響時,合併考慮了與之有關的數字貨幣回籠/發行操做。
表1:DC/EP與「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的比較
表1說明,DC/EP在必定意義上與「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存在同構關係(表2)。若是DC/EP在技術效率和商業拓展上作得足夠好,站在用戶角度,DC/EP與「斷直連」後的第三方支付理論上應該帶來一樣體驗。這說明,對用戶而言,DC/EP與「斷直連」後的第三方支付在應用中存在相互替代關係。
表2:DC/EP與「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的同構關係
此外,DC/EP與「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之間還存在如下相同點:
• 都針對通常用戶,特別是零售用戶,所以都是所謂「通常目標型」(General Purpose)。
• 都是中心化的,都基於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元模式。
• 都對貨幣供應和貨幣乘數有複雜影響(詳細分析見第四部分)。
• 數字貨幣不付息,用戶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餘額也不付息(餘額寶類產品不適用這種狀況,見前文)。
DC/EP與「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之間的差別也很是明顯:
• 「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基於第三方支付機構帳戶以及第三方支付機構在中央銀行的備付金帳戶,是帳戶緊耦合模式。數字貨幣基於中央銀行管理的數字貨幣發行登記系統,是帳戶鬆耦合模式。
• 第三方支付基於帳戶,而帳戶與身份識別之間有關聯,所以不是匿名的。數字貨幣是可控匿名的。這會形成二者在隱私保護方面的差別。
• 用戶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餘額是一種支付工具。第三方支付轉帳僅限於在使用同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用戶之間。好比,微信支付用戶與支付寶用戶之間不能直接轉帳交易。數字貨幣則屬於M0,在任何場景下都具備法償性。
• DC/EP對現金的替代做用很是明顯,對中央銀行監控資金流向以及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和反逃漏稅等方面監管具備很強政策含義。DC/EP的可編程性爲智能的宏觀調控帶來了空間,好比貨幣政策的「前瞻指引」。姚前所長對這個問題有專文分析。應該說,對數字貨幣可編程性的應用,是數字金融的重要內容。第三方支付主要替代銀行卡和支票等支付工具,沒有很強的政策工具意義。
DC/EP對貨幣的影響
這一部分從兩個角度分析DC/EP對貨幣的影響:一是DC/EP的貨幣政策意義,二是DC/EP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
DC/EP的貨幣政策含義
首先,數字貨幣不付息,人民銀行沒有用DC/EP徹底替代現金的計劃,因此DC/EP不構成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在國外關於CBDC的討論中,一派觀點是但願CBDC付息並徹底替代現金。這樣,CBDC利率就構成新的貨幣政策工具,能從中央銀行直接傳導到終端用戶,並且CBDC利率能夠爲負,能突破名義利率的零下限(Zero Lower Bound)。姚前所長曾提出能夠對DC/EP收保管費,從而間接實現負利率。但DC/EP保管費只針對部分數字貨幣,仍是不一樣於CBDC利率。
其次,DC/EP對M0、M2和貨幣乘數M2/M0的影響。第三部分已涉及這個問題,表3給出了嚴謹分析。表3假設用戶從商業銀行處取1元數字貨幣,而這1元數字貨幣來自於中央銀行的新增發行。表3說明,從中央銀行新發行1元數字貨幣到其爲用戶持有, M0減小drr元,M2減小1元。
表3:數字貨幣發行對貨幣供應的影響
做爲對比,表4給出了「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中,用戶充值對貨幣供應的影響:用戶充值1元,M0增長1-drr元,M2減小1元。
表4:「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中,用戶充值對貨幣供應的影響
表3和表4除揭示DC/EP與「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的一個關鍵差別之外,還說明:
• DC/EP與「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的發展都會對M2形成緊縮效應,而M2緊縮在必定程度上反映了銀行體系的收縮。
• DC/EP對貨幣乘數M2/M0的影響不大。「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則會讓M0增長與M2下降同時發生,會下降貨幣乘數M2/M0。
DC/EP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
DC/EP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主要體現爲基於數字貨幣的跨境支付。
2015年前,人民幣跨境結算主要有代理行和清算行兩種模式。在代理行模式下,境內具有國際結算業務能力的商業銀行與境外銀行簽定人民幣代理結算協議,爲其開立人民幣同業往來帳戶,代理境外銀行進行跨境人民幣收付、結算等服務。在清算行模式下,境外清算行與境外其餘銀行簽定人民幣代理結算協議,爲其開立人民幣同業往來帳戶,代理境外其餘銀行進行跨境人民幣收付等服務。
2015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上線,做爲人民幣國際化的「高速公路」,爲人民幣跨境和離岸業務提供跨時區的資金清算結算業務(圖8)。CIPS的業務處理主要包括針對客戶匯款和頭寸調撥的逐筆支付業務,針對批量匯款的批量支付業務,以及針對SSS(Security Settlement System,證券結算系統)付款交割結算和CCP(Central Counterparty,中央對手方)集中清算的金融市場業務等。CIPS可處理人民幣跨境貿易、投融資、金融市場業務等的資金結算,有利於支持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使用,爲境外銀行及當地市場提供流動性,防止離岸資金對在岸市場衝擊。此外,圖8還顯示了CIPS與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之間的關係。
圖8: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架構
以上跨境支付都基於銀行帳戶。爲此,境外銀行須要有人民幣業務,境外企業和我的須要開設人民幣存款帳戶。而DC/EP只須要使用者擁有DC/EP錢包,這個要求比開設人民幣存款帳戶低得多。數字人民幣交易自然是跨國境的,DC/EP能有效擴大人民幣在境外的使用範圍。在這一點上,DC/EP與Libra有相似邏輯。
境外銀行、企業和我的能夠經過兩種方式得到數字人民幣。第一,經過本身持有的人民幣向境內銀行、企業或我的兌換。這本質上是數字貨幣發行流通體系經過跨境支付網絡向境外延伸。第二,經過外幣兌換數字人民幣。這隱含着對人民幣可兌換性的要求。境外銀行、企業和我的得到的數字人民幣,會經過跨境貿易、投融資、金融市場業務等向境內迴流(圖9)。
圖9:DC/EP與跨境支付
儘管包括DC/EP在內的跨境支付能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但跨境支付只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人民幣國際化離不開一系列制度安排。貨幣國際化有3個維度:貿易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國際化貨幣應該知足:1.可自由兌換;2.幣值穩定,對內體現爲通脹率低,對外體現爲匯率穩定;3.依託深廣的跨境貿易場景;4.在境外接受程度高;5.境內金融市場成熟且開放度高;6.境內法律環境完善,特別在產權保護方面。這些要求超過了跨境支付範疇。
私營企業參與DC/EP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推廣的機會
根據人民銀行表態,數字貨幣在技術標準和應用規範作好的基礎上,支付路徑、支付條件以及之上的商業應用要儘量交給市場來作。
私營機構參與數字貨幣發行的機會應該不大。人民銀行已明確,數字貨幣遵循傳統的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元模式運行框架。這樣,人民銀行就不可能在DC/EP中向私營機構開放資產負債表,私營機構經過向人民銀行交納備付金而換取數字貨幣的可能性很小。須要看到,在「斷直連」後第三方支付中,人民銀行向第三方支付機構開放資產負債表,備付金集中存放中央銀行,都是特殊的行業和監管背景下的產物,並且這對貨幣供應和貨幣乘數產生了複雜影響。
若是DC/EP錢包依託的公私鑰應用在普及程度、用戶體驗和私鑰安全管理等方面沒有顯著提高,那麼數字貨幣託管的地位將很是重要,並將與數字貨幣支付相融合。這應該是私營機構參與DC/EP的主要機會,可能出現專門的數字貨幣託管和支付機構(圖10)。用戶將數字貨幣充值到數字貨幣託管和支付機構的地址後,得到數字貨幣託管和支付機構授予的託管憑證(相似於支付帳戶餘額或IOU概念)。用戶之間經過IOU進行轉帳交易,而IOU轉帳交易能夠與第三方支付的收單環節充分融合。
圖10:數字貨幣託管和支付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