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雯,女。喜歡青島啤酒。我愛吃:前端
南區:四餐首選麻辣燙,上湯肉絲麪,純肉餛飩。奶黃包和西米露。小米米漲價了但我仍是愛的。追茶記家的白菜價蜂蜜紅茶!南區外面的炒酸奶也很贊。愛辣啵啵魚。魯冰花燒烤。尚典麻辣香鍋。python
東區:五餐我去千萬遍,仍是會選擇自選。東區擁有CoCo和蜜雪冰城(傲嬌臉)。程序員
六餐:(東區外小吃一條街)烤冷麪和章魚小丸子。面試
北區:二餐一樓:重慶小面算法
二餐二樓:麻辣燙(不如四餐可是ok),梅菜扣肉,雞絲涼麪,燒鴨飯,炒酸奶編程
一餐:蝦仁魷魚炒飯,還有雙十一事後最爲火爆的5元套餐窗口。後端
我是王森;個人愛好是跑步;我最喜歡海大北區清真餐廳的辣子雞;我要好好學習軟件工程。數據結構
我是陳玉盼;個人愛好是發呆;我最喜歡一餐二的燉菜(全部的都喜歡);我最近好難啊······編程語言
我是寧其獎;個人愛好是玩遊戲;我最喜歡梅菜扣肉(二餐二層);我會喊666!學習
我是汪青松;個人愛好是發呆、軋馬路;我推薦南區四餐的清湯麪(清湯很鮮);今每天很藍、陽光很暖、風很清涼、你很好。
我是朱詠荷;個人愛好是看書和看動漫;我最喜歡二餐二的麻辣香鍋;目前正在追柯南,今天也是爲兩小無猜流淚的一天啊。
我是姚守玉;我喜歡閒逛;我喜歡四餐的雞蛋羹;我能行,我能夠。
Q1: 回想一下你初入大學時對計算機專業的暢想:當初你是如何作出選擇計算機專業的決定的?未來你會選擇從事計算機相關的工做嗎?是的話給出你想去的城市、公司和崗位,否的話給出緣由。
劉嘉雯:我大一是化學系的,專業純粹盲選的,由於我根本沒想到我會到OUC來......化學系有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C程序設計」,我學了這個課感受很是有意思,比什麼無機化學方程式有意思多了。因而就在大一下開始選課前,在我爲了準備「無機化學」的考試背了三四百個方程式之後,我決定轉個專業。到目前爲止我都仍是熱愛如今的專業的。我但願之後能和一些厲害的人一塊兒作遊戲(我不喜歡玩遊戲,可是我以爲作遊戲是一件頗有意思的事情,多幸運我還有一個學工業設計的室友幫我畫地圖)。可是經歷了一些公司的筆試,和僅有一次的尷尬的面試,我感受到本身能力的不足,真的是隻有和學校外面的人比一比才知道本身究竟是個什麼水平。OK被拒絕是能夠接受的,重要的是要在這個過程當中找到自我定位和努力的方向吧。
王森:海大計算機錄取分相對較低,轉專業政策寬鬆;會;青島,海爾,程序員。
陳玉盼:當初的志願大部分都是電子類,計算機可能就是湊個數吧;
大機率會從事計算機相關的工做(畢竟已經錯過了轉專業的最好時機,可是將來怎麼樣誰說得準呢);
我喜歡南京、西安這些城市,歷史悠久,景色宜人;
公司和崗位暫時沒有想好,初期更傾向於可以提高自身、政治環境簡單的職場平臺;
寧其獎:小時候玩遊戲下載存檔時感覺到了改改文件就能改變遊戲的神奇魔力,高中無心間發現vbs腳本接觸編程,發現電腦不僅是能夠用來玩遊戲,後自學C語言參加信息奧賽(很慘),立志要未來學習計算機專業。未來會從事計算機相關的工做,具體城市、公司、崗位沒有要求(哪裏工資高去哪裏),想去小米作系統(萬物基於MIUI)。
汪青松:當初選擇專業的時候,並無什麼特別的本身的想法,或者說是被家人「洗腦」的,可是最初的選擇倒是法律相關的專業,本身可能偏向於生命科學之類的,但最終再次被「洗腦」,就認定了計算機,哪怕是選學校時也是看有無計算機專業,海大這個985院校就是這麼被我知曉並挖掘出來的,值得一說的是,此前,我對計算機一無所知、一竅不通 /無奈。
未來的問題誰也說很差,咱們書院的院長曾經說過:如今對於本身將來的職業不要用「將來我必定會從事……」這樣的語句,更不要用「我未來會從事和我專業相關的職業」,由於真正能作到的只有10%不到,這個數據是我這半輩子所看到的真實的狀況。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說目前沒有考慮過去嘗試其餘的職業崗位,可能會沿着這條路試着走下去,由於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因此還想在學校裏多待幾年,想去的城市也會偏向於將來的學校所在,暫時的想法是去武漢或者重慶,那些個熱門的城市,我還不想「擠破頭皮」、「衣衫襤褸」,公司和崗位再過個幾年吧……
朱詠荷:選擇計算機專業一開始是由於這個行業賺錢多,也有一部分是被《微微一笑很傾城》這部電視劇所誘惑,覺得很神祕,很酷炫。未來想去上海作一名軟件工程師,去哪一個公司如今尚未想好,以爲在上海這個城市發展和機遇會更好。
姚守玉:我是保密管理專業的,選擇這個專業是個巧合,只是以爲很神祕,有點好奇,就填上了這個志願。未來我不必定會選擇從事計算機專業相關的工做。學過的各類計算機相關課程中,我不排斥C語言,其餘的都沒有感受,學的也很差。
Q2: 即將大三的你,對照前人們走過的路和描述將來發展,你以爲本身已經具有的專業知識、技能有哪些?距離成爲一個合格的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生,在專業技能上還有哪些差距?
劉嘉雯:已經大四的我以爲本身徹底不合格。有一天我室友看見我送電腦去重作系統她就很奇怪的問我「你本身不會重作系統嘛?你是學計算機的啊」。我.....就是不會啊......編程方面若是是Java和C系列(swing,MFC,unity3D)作點小東西我以爲本身很ok可是很須要時間。python,JS,HTML我以爲這是很基礎很重要可是我還不熟悉的東西。有機會要像同級的男孩子們學習拆電腦,我不會我老是怕拆壞,他們跟我說「不拆就永遠不會。」
王森:基礎的C語法,必定的數學基礎和英語基礎;編程能力不足。
陳玉盼:基本的語言知識,如C、C++等;計算機系統基礎、組成結構的基本知識;
有些知識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須要結合實踐鞏固拓展;有些知識比較零散,須要化零爲整,概括梳理;有些知識不夠深刻,須要繼續挖掘積累。
寧其獎:各類編程語言(C、C++、C#、Java、Python、前端)、數據結構與算法(皮毛)、計算機系統基礎以及計算機組成原理。專業知識大部分只是停留在課本理論階段,不知道實際應用怎麼去用,不知道工做中的前輩們在怎麼用這些東西,距離真正的成爲一名合格的畢業生、走向崗位參加工做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要走。
汪青松:在學校的課程安排下學習了C語言、C++、C#、Java的編程語言類課程,接觸過一些簡單的前端、後端,但都不是很熟悉,偏硬件的課程就學的很迷 /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差距,呵 /自嘲。可能用差距來形容已經不夠貼切,換成「一堵厚厚的牆」比較合適。由於進入大學的時候就是一個「計算機小白」,通過兩年的學習,個人專業知識還只是停留在學校開設的課程中,本身課餘時間去嘗試和學習的相關專業知識(我認爲這很重要!!!)十分有限,並且我十分清楚本身的實際能力,和「那些人」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不過我會盡力去彌補的 /奮鬥。
朱詠荷:在專業課上學習了C語言、C++、Java等,本身因爲項目或比賽又學習了Python和Android Studio,但都感受是略懂,沒有深刻了解學習。因此以爲差距仍是很大的,知識僅僅停留在初級階段,沒有什麼提升訓練和學習,還不夠成爲一名合格的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生。
姚守玉:我以爲我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都不夠熟練,雖然C、C++、Java都學過一些,可是還不能達到我以爲合格的程度。距離成爲一個合格的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生,我可能還差不少課程設計,就是差不少寫代碼、實現算法的能力。
Q3:大三是一我的生選擇的十字路口,考研、工做、考公、出國,不一樣的選擇在大三就有不一樣的努力方向。你的選擇是什麼?針對你的選擇,你給本身大三的規劃是什麼?
劉嘉雯:我從大二決定轉專業的時候開始就決定要出國了。
王森:讀研;好好學習,每天向上。
陳玉盼:考研。大一大二老是以觀望者的姿態猶豫、懷疑,思考選擇的成本和事情的價值本就在浪費時間。將來一學年但願本身能紮紮實實地把剩下幾門專業課基礎打牢了,另外花點時間梳理一下前面的知識體系。
寧其獎:考研。學數學,學數學,學數學。上自習,上自習,上自習。
汪青松:正如前面說的,對於本身將來的目標還不是很明確,同時本身的起點也比別人要低,對計算機這門專業學習的也不夠深刻,經手的項目更不要說了,能力上還有待提升,因此就想着在學校裏多待幾年,那就繼續網上學唄,讀研究生吧,在給本身多一點的時間去豐富本身、武裝本身。
認真學習專業課程,大三還有幾門大課呀呀呀呀,爭取拿下保研的資格,考研太辛苦,雖然很想從新嘗試一下高三的那種感受,但也就是想一想而已;
多花點精力和時間在目前手上的項目上,到時候出去的時候有的內容說,而不是說在大學裏啥也沒幹成;
儘量利用課餘時間多學一點相關的專業性知識,豐富本身的知識庫存;
英語,從新學吧!!!
任務不少,時間不長,只要忙不死,就往死裏忙。
朱詠荷:我選擇讀研,因此在大三不只要努力提升本身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多參加競賽活動,提升本身的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還要努力學習英語,爭取在這個學期把六級過了。
姚守玉:個人選擇是考研,計劃在大三上認真學習這幾門專業課,爭取提升成績,在大三下學一些本身喜歡的通識課,而且作好升學的準備。
Q4:針對上述問題二、3,你對這門課的期待是什麼?你打算平均每週拿出多少個小時用在這門課上,以達成你的期待以及你在2或3上的目標?
劉嘉雯:我相信軟件工程這門課是對於較大的軟件的技術支持,可能咱們的實驗都過小了沒有辦法體會到它的做用,仍是但願從理論上了解這門課。
王森:但願能夠學到開發軟件的方法,提升編程能力;每週4小時。
陳玉盼:這個問題有點難。。。我目前還不知道這門課主要講什麼。。。可是老師很nice,隊友很nice,但願你們都能達到課程的基本要求,一塊兒把項目作完吧。
每週花5-6個小時?5門專業課,如今先取個大概值。。。作項目的時候確定會投入更多時間。
寧其獎:最好能瞭解真正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工做中程序員到底在幹什麼,咱們寫代碼和他們寫代碼有什麼不同。5小時左右。
汪青松:理論課就不說了,老師的風格和水平仍是很靠譜的;動手實踐方面,也就是咱們的小組項目,我但願老師能夠在知識的層面加以引導,就好比要完成這項任務,須要研究哪些專業知識,儘量具體一點,這樣不至於很盲目、很模糊、很懵。每週的時間算很差,按天來吧,考慮到天天事情安排不盡相同,可能平均下來天天一小時?那一週就是 1 × 7 = 7 小時。
朱詠荷:我對這門課的期待是,能學到軟件開發過程如何設計,團隊怎樣合做,並能在小組合做中作出本身的貢獻,同時向他人學習。打算每週拿出4小時以上的時間用於這門課上,學習知識和完成小組項目。
姚守玉:期待能聽懂老師講課,能在小組做業中貢獻本身的力量,能拿個不錯的成績。課下用的時間可能跟每週的做業量有關係,可能在每週兩三個小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