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NET之父 - Anders Hejlsberg

 

簡介

    安德斯·海爾斯伯格(Anders Hejlsberg,1960.12~),丹麥人,Turbo Pascal編譯器的主要做者,Delphi和.NET之父!程序員

    安德斯·海爾斯伯格曾在丹麥技術大學學習工程,但沒有畢業,大學時期他曾替 Nascom microcomputer撰寫程式,他曾爲Nascom-2電腦撰寫藍標籤(Blue Label) Pascal compiler,到了DOS時代他又從新改寫這套compiler,當時他在丹麥擁有個叫Poly Data的公司,他編寫了Compass Pascal編譯器核心,後來叫Poly Pascal!數據庫

    1996年Hejlsberg加入微軟公司。聽說,比爾·蓋茨親自參與了此次挖角行動,年薪三百萬美金,並許諾安德斯·海爾斯伯格在微軟將獲得技術上的足夠自由和資源支持[1]。聽說該事件也是微軟公司和Borland公司後續官司的導火索。

    進入微軟公司後,首先主持了Visual J++的開發工做,後來因爲在Java開發工具受權問題上和Sun公司的糾紛,微軟中止了Visual J++的後續開發。windows

    這以後,做爲.Net概念的發起人之一,安德斯·海爾斯伯格被任命爲微軟.Net的首席架構師,主持.Net的開發工做。

平生

    Anders Hejlsberg, 一個丹麥天才。他和idsoft的John Carmack都是自學成才的典範。他對語言和彙編的理解全世界沒幾我的能超越。 網絡

    當年Philippe Kahn(Borland的創始人)和Anders Hejlsberg到美國創業時,便由Anders以彙編語言撰寫了Turbo Pascal的編譯器,而Philippe則包辦了Turbo Pascal其餘的部分。在這兩位仁兄開發Turbo Pascal以後,窮得快連登廣告的錢都沒有了。Philippe爲了在Byte雜誌(還記得這個著名的雜誌嗎?)刊登Turbo Pascal的廣告,和Anders商量了一個方法,那就是直接約Byte雜誌的人到當時Borland的辦公室討論刊登廣告的事情。架構

    當Byte的人到了Borland以後,Philippe、Anders和公司的助理小姐故意忙着接電話,接受Turbo Pascal的訂單,而且告訴Byte雜誌的人等一下。過了一陣以後Philippe才進入房間向Byte的人道歉,說他們的Turbo Pascal受到市場的熱烈歡迎,訂單源源不斷地到來,所以可能不須要在Byte雜誌刊登廣告了,接着Philippe向Byte的人展現Turbo Pascal這個產品。因爲在當時的機器中Turbo Pascal可以在極少的RAM中常駐執行,又提供閃電般的編譯速度,這馬上讓Byte雜誌的人當場震驚。憑着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經驗,Byte的人馬上知道這將是一個革命性的軟件,所以立刻但願Philippe可以在Byte雜誌刊登Turbo Pascal的廣告,而且願意以半價刊登。固然,Philippe也馬上爽快地答應了,因而一個革命性的軟件Turbo Pascal終於在Byte雜誌刊登出來了。編輯器

    當時售價49.99美圓的Turbo Pascal馬上爲Borland帶來了大量的財富,Turbo Pascal也立刻成爲PC上除了基本的Basic以外最暢銷的開發工具,由此正式揭開了Borland影響PC開發工具近20年的歷史的幕。 Turbo Pascal是由Anders Hejlsberg親自開發的,而且和Philippe Kahn談好的條件是Borland每賣出一套Turbo Pascal,Anders便從中抽取一份版權費。因爲當時軟件的價格不算便宜,可以寫編譯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編譯器工程師一般都可以得到優厚的報酬。所以當時Anders Hejlsberg在完成了Turbo Pascal、而且和PhilippeKahn談好了合做條件以後,Anders理所固然地認爲一套Turbo Pascal會訂價數百元美金,由於這不可是當時通常編譯器的價格,並且Turbo Pascal還內含了一個開發環 境和編輯器(Editor),這是當時許多工具沒有提供的。ide

    沒有想到極具商業頭腦的Philippe Kahn瞭解到:若是把Turbo Pascal訂價在數百美金,那麼Turbo Pascal可能只會賣出數百到數千套,沒法衝出大量的銷售額。所以,Philippe Kahn以極大的勇氣,瞞着Anders Hejlsberg只把Turbo Pascal訂價爲49.95美金。這種價格在當時對於編譯器和開發工具來講簡直是難以想象的低價。當Anders Hejlsberg知道了Philippe Kahn的訂價後,簡直快氣昏了。由於在這麼低的價格下Anders的版稅金必定少得可憐,所以當時Anders說他把最好的Pascal開發工具拿去讓一個白癡銷售。沒有想到的是,Philippe Kahn的訂價策略得到了極大的成功。Turbo Pascal以極佳的品質和使人難以想象的低價格成爲當時最具吸引力的Pascal開發工具。固然,在Turbo Pascal賣出了讓人難以置信的成績以後,Anders便不再提他把專業Pascal編譯器讓白癡去賣這件事了。工具

    雖然Turbo Pascal快速地讓Borland在當時全世界的程序員中成爲最響亮的軟件新星,可是真正讓Borland打入通常計算機使用人羣、快速成長爲軟件巨人的大功臣的,倒是Borland早期最重要的產品--SideKick。學習

    在Turbo Pascal以後,Borland接着推出了SideKick這套軟件。SideKick能夠說是隨後著名的內存常駐軟件(Terminate and Stay Resident-TSR)的始祖,也是Borland跨出開發工具領域、讓幾乎全部PC使用者認識Borland的關鍵軟件。SideKick在當時以許多豐富的小工具和記事功能讓它成爲每個程序員愛不釋手的工具。固然SideKick也很快成爲了暢銷軟件,在全球狂賣數10萬套,繼續把Borland往頂尖的軟件公司推動。 所謂的TSE表明Terminate and Stay Resident。這個意思是說,這類軟件在執行後會隱藏在內存的某個位置中,可是並無出如今屏幕上。不過使用者經過一個快捷鍵就能夠馬上調出這類軟件讓使用者使用,在使用完畢以後又能夠按一個快捷鍵再度隱藏它。這樣的軟件運行方式在當時是一項全新的創舉。開發工具

    以個人眼光來看,SideKick這個軟件對於Borland來講是很是關鍵的做品,由於我將SideKick歸類成"消費型軟件"產品。所謂消費型軟件,是指能夠被全部計算機使用者使用的軟件,而不是隻給程序員或是開發者使用的軟件。凡是現今比較會賺錢或是規模比較大的軟件公司大都屬於開發"消費型軟件"的公司。例如Microsoft除了有和Borland競爭得你死我活的開發工具以外,最重要的是Microsoft擁有兩大"消費型軟件":Windows操做系統和Office。這兩類軟件纔是Microsoft最賺錢的產品。Oracle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數據庫幾乎是如今任何應用都須要使用的軟件。一樣,SideKick就屬於這一類型的軟件,由於SideKick能夠被全部的開發者使用來增長生產力,而無論開發者使用的是什麼語言。所以當Borland推出SideKick以後,馬上在全世界狂賣,也成爲繼Turbo Pascal以後Borland最賺錢的產品。我認爲在後來的數年之中Borland走得比較辛苦,即是由於Borland再也沒有推出像SideKick同樣屬於"消費型軟件"的重量級產品,而只有屬於程序員和開發者小衆市場的產品,這是很是惋惜的事情。而"消費型軟件"也是到如今我仍然認爲Borland應該推出的產品。

    因爲SideKick的TSR技術是當時獨一無二的,並且是如此的好用,這引發了當時許多人的好奇,而且成了全部軟件廠商模仿的對象,我還記得稍後許多的計算機信息書籍都以如何學習TSR技術做爲賣點。也是由於SideKick和TSR太成功了,所以Borland馬上進行了兩個工做。第一固然是立刻開發下一版的SideKick,讓SideKick繼續執相似軟件的牛耳,以防止其餘軟件公司推出相似的軟件來分食SideKick打下的天下。 在Borland經過Turbo Pascal和SideKick大獲成功以後,也因TSR技術成爲大多數開發者津津樂道的軟件公司,許多軟件公司都開始模仿Borland的TSR技術開發大量的TSR軟件。不過當TSR技術大量被運做以後。最後卻形成衆多的TSR軟件彼此衝突,沒法正確地相互共存,這主要是由於許多TSR軟件都使用了相同的快捷鍵來調出/關閉軟件,或是隱藏在相同的內存位置。我還記得,當時同時使用幾個TSR軟件時,必須遵守必定的運行次序才能夠正常使用。

    爲了解決這個擾人的問題,Borland開始廣邀軟件公司,想要以Borland爲首制定TSR的標準。如此一來,只要全部的軟件廠商遵守Borland制定的標準,那麼全部的TSR軟件就能夠彼此正確地運行在PC之中。當Borland公佈了這個想法而且發表了初步的TSR標準規格以後,卻馬上引發了Microsoft的緊張。由於當時TSR是如此的流行,Microsoft懼怕TSR技術由Borland主導以後會讓Borland成爲PC軟件的霸主,進而嚴重影響Microsoft想主宰PC的計劃。

    所以在Borland開始正式制定TSR標準之際,Microsoft便站出來反對Borland定義的TSR標準,而且聲明Microsoft將在將來的DOS操做系統中加入對於TSR的支持,所以沒有必要再額外製定TSR標準。當時的軟件公司,包括Borland在內,都沒法和Microsoft對抗。在操做系統廠商代表了反對立場以後,Borland的這個構想很快便迫於形勢而放棄了。關於TSR的爭議應該算是Borland和Microsoft之間的第一場戰爭。雖然在沒有引發太大的烽火以前便很快收場,不過也算是Borland和Microsoft第一次真正的交手。也正是因爲此次的相爭,讓Microsoft驚訝於Borland快速的興起,並開始正視Borland這家在當時還算小的軟件公司。 雖然在有關TSR的技術之爭中Microsoft贏得了勝利,不過很奇怪的是,此後TSR軟件反而開始慢慢地退燒。除了一些少數的公用程序軟件仍然使用TSR以外,以後便沒有什麼重量級的軟件是使用TSR技術開發的,這算不算是另外一樁Microsoft介入以後搞砸的技術呢?

    最後再敘述一個從Borland老員工處聽來的有趣故事。許多人一直想要知道:Borland的總部在哪裏?或是想要知道:爲何Borland會選擇Scott Valley做爲總部?事情的通過是這樣的: 當年Philippe Kahn和Anders Hejlsberg到美國準備開始創業時,因爲沒有資金,Philippe Kahn就在西餐廳打工,負責端盤子的工做,而Anders Hejlsberg則努力的在開發Turbo Pascal。

    當Philippe Kahn存了一筆小錢以後,兩我的便開始了創業大計。首先他們必須找到一個公司的總部,但是要在哪裏實現Philippe Kahn和Anders Hejlsberg心中的理想呢?雖然當時他們住在L.A.附近,可是光憑Philippe Kahn存的一點小錢是毫不夠在L.A.大展宏圖的,所以Philippe Kahn和Anders Hejlsberg決定到比較偏遠的地方試試。因而這兩位仁兄便開着Philippe Kahn的破車往南出發了。據說當Philippe Kahn把車開到Scott Valley附近時恰好沒有汽油了,眼看四周的環境以爲還不錯,就決定在這個地方展開Philippe Kahn和Anders Hejlsberg的創業之夢。就是這個決定讓本來默默無聞的Scott Valley在數年以後竟成爲一個家喻戶曉的高科技盛地。 Anders在不介入Delphi的開發、而且沒法主導Borland Java開發工具開發的狀況下充滿了挫折感。沒有了Philippe Kahn的強力支援,Anders雖然是Borland最頂尖的技術人才,卻也沒法對抗Borland管理階層的控制。固然這也與從Philippe Kahn離開以後、Borland開始轉型有關。

    Anders在Borland遇到了挫折,這對於Microsoft來講倒是百年不遇的好機會,就在此時Microsoft展開了大規模的挖角行動,並且是明目張膽地進行,正是因爲Microsoft如此大膽的行動,形成了不久以後Borland對於Microsoft的法律控訴。此次的挖角行動中,Microsoft同時鎖定了數個Borland最傑出或是重要的人物,固然Anders是名列第一的對象。1996年,Microsoft終於展開了行動,使用的方式是最直 接的進攻。Microsoft直接派遣加長型的大轎車到Borland大門口接Anders吃飯,第一次Microsoft開出了年薪百萬美圓以上的條件。不過在Borland知道了這些狀況以後,也很快採起了加薪的動做,所以Anders並無當即對Microsoft做出迴應。Microsoft並未所以灰心放棄,很快就再次用大轎車接Anders。此次Microsoft提出了年薪兩百萬美圓以上的條件,但願Anders可以首肯。對於此次的喊價,Borland可有點爲難了,由於兩百萬美圓不是筆小數目,這已經比當時Borland許多副總裁的年薪還高。此外,若是 Borland答應也加到兩百萬以上,那麼是否是Chuck也要如此加碼?其餘的Delphi R&D小組要如何調整?這些都是很是棘手的問題。

    不過Borland很快找到了解決的方案,那就是容許Anders從每一套賣出的Delphi版本中抽取必定數量的版權費。如此一來Delphi賣得愈好,Anders便能取得愈多的回饋。不過據我瞭解,Anders注重的並非金錢待遇,由於在Borland創立的初期,因爲TurboPascal的編譯器都是Anders撰寫的,當時也是賣一套Turbo Pascal就能夠抽取一份版稅。依照Turbo/Borland Pascal全世界銷售數百萬套來算,Anders早就是富翁了。薪水多一點,少一點並非他考慮的最主要因素,他心中想的是自由發展的空間。在Borland提出了Delphi的隨版抽稅,再加上Microsoft並不知道Anders真正想要的東西,所以Anders仍然沒有響應Microsoft的第二次。不過,Anders實在是過重要的人物,並且Microsoft在面對Java與日俱增的威脅之 下,很是渴望可以有像Anders這樣的人才帶領開發下一代的開發工具,這固然也是因爲Microsoft之前向Borland挖來的人都作出了不小的貢獻所致。Microsoft食髓知味,固然但願可以獲得Borland的鎮山之寶。在Anders兩次不爲所動以後,Microsoft決定祭出最後的王牌,由Bill Gates親自邀約Anders聚餐,進行最後的挖角衝刺。

    無論讀者喜不喜歡Bill Gates,不能否認的是Bill也是一個天才。自古英雄惜英雄,在Anders和Bill相談甚歡的情形下,Microsoft又開出了年薪三百萬以上、數萬股的Microsoft股票這個超高的條件,以當時Microsoft高昂的股價來計算,真是一筆鉅額財富,對於搞軟件技術的人來講,這已是不可企及的天文數字了。不過這些條件並非打動Anders的主要緣由,Bill最後還答應 給Anders一個小組的人力和充分的資源,供他盡情地發揮 。這個條件可說是正中Anders的下懷,由於他最渴望的正是有人可以支持他完成新的計劃和想法。我想,在軟件產業中大概也只有Microsoft可以擁有這種雄厚的資源能夠用來挖角吧。

    在Bill Gates提了這樣的條件以後,Borland再也沒有本錢可以和Microsoft相抗衡了,只好眼睜睜地看着Anders離開Borland前往Microsoft再開創下一我的生的高峯。在Anders到了Microsoft以後,Bill Gates果真重用Anders,馬上讓Anders負責激活Microsoft的下一輪開發工具計劃,固然這個計劃也是Microsoft對抗SUN/Java的總體計劃之一。Anders也馬上展示了實力,讓Microsoft的編譯器技術很快有了提升,最明顯的例子就是Microsoft後期的Java Virtual Machine是PC上執行效率最高的,並且在兩 三年後,VJ++編譯出來的虛擬機械碼的執行效率不但比任何的Java開發工具還快,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原生的Windows開發工具,例如Delphi、VB、甚至是VC++還有效率。這真是使人震撼,固然Anders爲VJ ++打下的基礎如今也展示在.NET的C#編譯器以及.NET的JIT(Just In Time)編譯器之上,.NET的JIT在許多程序代碼最佳化方面比Delphi還先進。所以在兩三年前當VJ++即將推出之際,在Borland內部也引發了很是大的騷動,而且嚴陣以待,固然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對於Anders來講,到了Microsoft以後不久又再次登上了生涯的另外一個巔峯。由於當初在Borland時,他還如孫子兵法中敘述的 藏於九地之下 ,雖然是不世的天才,可是僅爲少數的人所知,即便是使用Borland產品的人在當時可能也不知道Anders這號人物。由於Anders和Borland的做風很像,都是行事低調,不顯山露水。可是他被挖到Microsoft以後,因爲Microsoft的企業文化向來是激越、張揚個性的,所以Anders也就轉變爲 動於九天之上,做爲負責Microsoft開發工具大軍的核心人物,不但廣爲人知 ,成爲許多軟件人員效法的對象,並且屢獲大獎。他不但得到了信息軟件業界的推崇,最後也終於得到了信息學術界的承認,可說是實至名歸。

軼事

    安德斯·海爾斯伯格(Anders Hejlsberg)曾在丹麥科技大學學習工程學。他第一次登上軟件界歷史舞臺是在80年代早期,由於他爲MS-DOS和CP/M設計了一個Pascal編譯器。當時,仍是一個小公司的Borland很快僱用了他,並買下了他的編譯器,改稱Turbo Pascal。在Borland,Hejlsberg繼續開發Turbo Pascal,並最終帶領他的小組設計了Turbo Pascal的替代品、開發工具史上的奇蹟:Delphi。

    1996年,Anders Hejlsberg在Delphi 3發佈前離開Borland去了微軟(Microsoft)。

    在此以前,微軟曾屢次企圖挖走Anders,但都沒有成功。據信Anders去微軟(主要)不是錢的問題,雖然微軟的開價也至關有吸引力: 130萬美圓年薪外加股票期權和分成,總計超過300萬美圓。更主要的緣由是Anders和Delphi開發組的其餘成員在修改編譯器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還有,據Borland內部人講,Anders認爲本身再也不是「不可缺乏的人」。

    Anders在Delphi 3中幾乎沒有作什麼工做,Chuck Jazdzewski扮演了一個更重要的角色。(Anders Ohlsson) Anders在Borland時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Pascal產品上,也須要新的挑戰,這時Bill Gates的親自邀請,許諾給與挑戰的機會,Anders加入了微軟就勢在必行。

    微軟用豐厚的薪水、股票認購權和鉅額的加盟獎金僱請了 Hejlsberg 以後,Borland 曾提出經過不正當手段吸取新成員的控告。Borland 還曾聲稱 — 提供了不多的細節來支持指控 — Hejlsberg 正在開發「Delphi for Java」。這場訴訟雖然最終以 Borland 的勝利而收場;但Anders 已經在爲微軟工做了。

    1996年Anders來到微軟後,直接主抓Visual J++的研發工做,並在1999年被授予「distinguished engineer」(卓越工程師),在微軟僅有16人得到這樣的榮譽。

    後來微軟但願經過開發最新的軟件開發語言來贏得軟件開發者的擁戴,在微軟公司把windows操做系統和軟件向網絡遷移的新市場戰略中,C#語言是最重要的環節。微軟動用了最好的資源。Anders擔任了C#語言的首席設計師,同時也是微軟.NET戰略構架的重要參與決策者。考慮一下Anders的經歷,就不會奇怪微軟將此重任交給他了。畢竟C#也不是他對軟件開發方式重大變革的首次。如今通過幾年時間的埋頭苦幹,C#已成爲微軟反擊Java的最有力武器。

borland

    有關borland的更多信息,詳見:borland傳奇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