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AI不光能作雙十一海報,還有了集體智慧 | TED演講

提起「人工智能」幾個字,你的腦海裏會浮現出什麼呢?編程

是星球大戰裏的R2-D2和C3PO?微信

仍是能在幾分鐘內作出雙十一1000張海報、完美詮釋「五彩斑斕的黑」的AI設計師?大數據

在哈佛大學教授、機器智能研究者Radhika Nagpal看來,這些關於智能的聯想都太以人類爲中心了。智能以多種形態存在着。人工智能

今天,文摘菌邀請你們一塊兒收看她的TED演講:設計

 

機器人能從魚羣中學到什麼?3d

難以想象的集體行爲視頻

視頻時長10分鐘blog

點擊直接播放get

28c6867e07ed668ca36706281cd87d4c24701be3

我曾去巴哈馬海岸潛泳。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當我把頭埋進水裏,奮力地經過通氣管呼吸時,有一羣黃黑條紋相間的魚,徑直地向我游來。瞬間我就怔住了。而後,它們彷彿忽然改變了主意,在接近我時集體右轉,從我身邊繞過了。數學

80f03994f38ee3e2bfcd541b9f38a4002662fa18

若是咱們觀察魚羣的行爲,可能會對智能有全然不一樣的理解。相較魚羣來講,每條魚都過小了,因此彷佛任意的個體對於發生了什麼只有十分侷限及短淺的看法。但智能不關乎個體,而帶有集體性質。

最難以想象的是,沒有領導者在指導魚羣。「集體右轉繞過我」這個受集體意識支配的行爲,是僅僅從魚羣之間的互動中引發的。可能有某種約定俗成的規則存在於鄰近的魚之間,促使了這一切的發生。

回到人工智能上面來,問題就變成了,這種約定俗成的規則是什麼?咱們可否創造這些規則?

這就是我和個人團隊的主要工做。咱們既從理論上研究規則系統和背後的數學原理,也嘗試與生物學實驗人員緊密合做。更多的時候,咱們研究機器人學。咱們嘗試創造咱們本身的集體系統,來複現咱們在天然界見到的全部事情。這條思路上咱們第一個探索,是創造了咱們本身的機器人殖民地裏面有一千個機器人。

03b49671577445c115e5d2c8f4d9f521a340c8f2

這些機器人很是簡單,但他們能夠被編程來展現集體智力。機器人約一個硬幣大,你能夠編程調控它的移動,但它也能無線地和其餘機器人交流,還能測算它們之間的距離。咱們如今能夠開始設計一個鄰居之間的契約規則,那些你能夠在天然界裏見到的規則。

好比,螢火蟲一塊兒閃爍

b3926b84d56d46519beb501d4056171a90aa78e2

咱們能夠把從大天然中學到的這些規律結合起來,而後創造一個全新的集體行爲。

假如你有兩種不一樣類型的規則。第一種是運動規則,一個移動的機器人能夠避開其它靜止的機器人。第二種是模式規則,一個機器人會根據離本身最近的兩個鄰居變化顏色。再加入一些錯誤更正規則,咱們就能夠創造十分複雜的自我組裝模型,這是它的樣子

f6818d01219c593004db8e3d2892fb8186241452

在這裏,你將會看見一千個機器人,它們合做組合成字母K。重點是沒人在管控它們,任何一個機器人只跟它附近少許的機器人交流,而且利用其運動規律來繞着在建的結構體來回轉,基於其模式規則來找個位置把本身放進去。即便沒有一個機器人是作得完美的,咱們可讓這一集體一塊兒來完成它的目標。你甚至徹底注意不到它們是個體機器人,它們變成了單個實體,有點像那一羣魚。

a06328f2f587854615f23c0e4f155b52d2c59057

這些是在二維空間上的機器人和規則,但咱們也能夠想一想在三維空間上的機器人和規則。咱們的靈感來自於羣居昆蟲。

若是你想下造丘的白蟻,或者你想一想軍蟻,它們用泥土甚至用它們本身的身體來建造難以想象的複雜的蟻巢結構。這些昆蟲實際上也有它們的模式規則,來幫助它們決定要建造什麼。咱們能夠採用這個一樣的想法來爲機器人創建規則。

772d36764eab73f078a86b0c91fc7dc3c5699a73

下面你會看到一些模擬機器人,它們的運動規則是穿過這個建造物,來尋找一個位置把方塊放進去。它有模式規則,使得它能夠看一下積木組,而後再決定要不要把積木放下。

74efd267b0832571f5670d91e56e55feef6633df

而有了正確的運動規律和正確的模式規則,咱們其實可讓機器人建造任何咱們想要的東西。

你能夠想象不少不一樣種類的機器人:能夠搬動沙袋而且能夠幫忙建造堤壩的機器人,或者咱們能夠想下用軟材料來建造的機器人,它們一塊兒作工來支撐倒塌的建築。也許有一天咱們能造出能夠翻越任何東西(包括它們本身)的機器人,像軍蟻同樣。

02b8d9460b8ec6e1bab27e710c967a772ca8b62f

建防洪壩的機器人,能給做物授粉的動化蜂羣,亦或是監控珊瑚礁的水底機器人羣……在每一個這樣的系統中,有能力理解如何設計參與的規則,而且有能力創造好的集體行爲,是實現這些願景的關鍵。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科學自己就是集體智慧的一種難以想象的表現形式。有句話我很喜歡:科研人員決定了科研的成就。想像一下這樣一個社會,一個有參與規則的社會,一個每一個小孩子都相信他們能夠成長爲將來的技術專家站在這兒的社會。或者是這麼一個社會,每一個成年人都相信他們有能力不只僅是去理解,還能改變科學技術對他們的平常生活的影響,那樣的社會是什麼樣的呢?

 

原文發佈時間爲:2017-11-10

本文做者:文摘菌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做夥伴「大數據文摘」,瞭解相關信息能夠關注「大數據文摘」微信公衆號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