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親身經歷談同理心的養成

純銀的產品討論社區「產品犬校」裏,有人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微信 當你作的產品與自身的品味、生活格調、興趣愛好都差別極大時,你如何代入產品的使用場景,去理解用戶,捕捉需求?app 把本身的回答整理成文,以下。設計 產品品味和 PM 本身的品味存在差別,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舉兩個長期觀察的例子。視頻 第一個例子,一般是創始人的品味就能決定產品的品味。 北京的懶投資,作互聯網金融商業保理方向的,創始人是張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