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上一篇《泛型》的反響效果怎麼樣啊?」三妹對她提議的《教妹學 Java》專欄非常關心。java
「有人評論說,‘二哥你敲代碼都敲出幻想了啊。’」node
「呵呵,這句話充斥着滿滿的諷刺意味啊。」三妹有點難過了起來。程序員
「不過,也有人評論說,‘建議這個系列的文章多寫啊,由於我花了半個月都沒看懂《 Java 編程思想》中關於泛型的講解,但再看完這篇文章後終於融會貫通了,比心。’」算法
「二哥,你能不能先說好消息啊?真是的。我也要給這位暖心的讀者比心了。」三妹說完這句話就在我面前比了一個心,我瞅了她一眼,發現她以前的愁容也無影無蹤了。編程
「那接下來,二哥還要繼續寫嗎?」我看到了三妹深情的目光。數組
「嗯,我想該寫集合了。」微信
「那就讓我繼續來提問吧,二哥你繼續來回答。」三妹已經躍躍欲試了。數據結構
三妹,聽哥慢慢給你講啊。性能
JDK 1.2 的時候引入了集合的概念,用來包含一組數據結構。與數組不一樣的是,這些數據結構的存儲空間會隨着元素增長而動態增長。其中,有一些集合類支持添加劇復元素,而另外一些不支持;有一些支持添加 null
元素,而另外一些不支持。測試
能夠根據繼承體系將集合分爲兩大類,一類實現了 Collection
接口(見圖 1),另外一類實現了 Map
接口(見圖 2)。
介紹一下圖 1:
1)Collection
是全部集合類的根接口。
2)Set
接口的實現類不容許重複的元素,例如 HashSet
、LinkedHashSet
。
3)List
接口的實現類容許重複元素,可經過 index
訪問對應位置上的元素,例如 LinkedList
、ArrayList
。
4)Queue
接口的實現類容許在隊列的尾部或者頭部增長或者刪除元素,例如 PriorityQueue
。
介紹一下圖 2:
1)HashMap
是最經常使用的 Map
,能夠根據鍵直接獲取對應的值,它根據鍵的 hashCode
值存儲數據,因此訪問速度很是快。HashMap
最多隻容許一條記錄的鍵爲 null
(多條會覆蓋);但容許多條記錄的值爲 null
。
2)TreeMap
可以把它保存的記錄根據鍵(不容許鍵的值爲 null
)排序,默認是升序,也能夠指定排序的比較器,當用迭代器(Iterator
)遍歷 TreeMap
時,獲得的記錄是排過序的。
3)Hashtable
的鍵和值均不容許爲 null
,是線程同步的,也就是說任一時刻只有一個線程能寫 Hashtable
,線程同步會消耗掉一些性能,所以 Hashtable
在寫入時花費的時間也會比較多。
4)LinkedHashMap
保存了記錄的插入順序,當用迭代器(Iterator
)遍歷 LinkedHashMap
時,先獲得的記錄確定是先插入的。鍵和值均容許爲 null
。
有了集合的幫助,程序員再也不須要親自實現元素的排序、查找等底層算法了。另外,基於數組實現的集合類在頻繁讀取時性能更佳,好比說 ArrayList
;基於隊列實現的集合類在頻繁增長、更新、刪除數據時效率更高,好比說 LinkedList
;程序員所要作的就是,根據業務須要選擇適當的集合類,至於性能調優嘛,能夠微信找二哥。
三妹,剛提完問題就打盹啊,繼續聽哥給你慢慢講啊。
LinkedList
實際上是一個雙向鏈表,來看源碼。
public class LinkedList<E> {
transient int size = 0;
/** * Pointer to first node. * Invariant: (first == null && last == null) || * (first.prev == null && first.item != null) */
transient Node<E> first;
/** * Pointer to last node. * Invariant: (first == null && last == null) || * (last.next == null && last.item != null) */
transient Node<E> last;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Node<E> next;
Node<E> prev;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
複製代碼
1)LinkedList
包含一個很是重要的內部類——Node
。Node
是節點所對應的數據結構,item
爲當前節點的值,prev
爲上一個節點,next
爲下一個節點——這也正是「雙向」鏈表的緣由。first
爲 LinkedList
的第一個節點,last
爲最後一個節點。
2)size
是 LinkedList
的節點個數。當往 LinkedList
添加一個元素時,size+1,刪除一個元素時,size-1。
ArrayList
實際上是一個動態數組,來看源碼。
public class ArrayList<E> {
/** * The array buffer into which the elements of the ArrayList are stored. * The capacity of the ArrayList is the length of this array buffer. Any * empty ArrayList with elementData == DEFAULTCAPACITY_EMPTY_ELEMENTDATA * will be expanded to DEFAULT_CAPACITY when the first element is added. */
transient Object[] elementData; // non-private to simplify nested class access
/** * The size of the ArrayList (the number of elements it contains). * * @serial */
private int size;
}
複製代碼
1)elementData
是 Object
類型的數組,用來保存添加到 ArrayList
中的元素。若是經過默認構造參數建立 ArrayList
對象時,elementData
的默認大小是 10。當 ArrayList
容量不足以容納所有元素時,就會從新設置容量,新的容量 = 原始容量 + (原始容量 >> 1)
(參照如下代碼)。
private void grow(int minCapacity) {
// overflow-conscious code
int oldCapacity = elementData.length;
int newCapacity =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 >> 1);
elementData = Arrays.copyOf(elementData, newCapacity);
}
複製代碼
>>
運算符尚未駕馭了。不過,經過代碼測試後的結論是,當原始容量爲 10 的時候,新的容量爲 15;當原始容量爲 20 的時候,新的容量爲 30。
2) size
是 ArrayList
的元素個數。當往 ArrayList
添加一個元素時,size+1,刪除一個元素時,size-1。
因爲 LinkedList
和 ArrayList
底層實現的不一樣(一個雙向鏈表,一個動態數組),它們之間的區別也很一目瞭然。
關鍵點1 :LinkedList
在添加(add(E e)
)、插入(add(int index, E element)
)、刪除(remove(int index)
)元素的性能上遠超 ArrayList
。
爲何呢?先來看 ArrayList
的相關源碼。
// ensureCapacityInternal() 方法內部會調用 System.arraycopy()
public boolean add(E e) {
ensureCapacityInternal(size + 1); // Increments modCount!!
elementData[size++] = e;
return true;
}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System.arraycopy(elementData, index, elementData, index + 1,
size - index);
elementData[index] = element;
size++;
}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
E oldValue = elementData(index);
int numMoved = size - index - 1;
if (numMoved > 0)
System.arraycopy(elementData, index+1, elementData, index,
numMoved);
elementData[--size] = null; // clear to let GC do its work
return oldValue;
}
複製代碼
觀察 ArrayList
的源碼,就可以發現,ArrayList
在添加、插入、刪除元素的時候,會有意或者無心(擴容)的調用 System.arraycopy(Object src, int srcPos, Object dest, int destPos, int length)
方法,該方法對性能的損耗是很是嚴重的。
再來看 LinkedList
的相關源碼。
/** * Links e as last element. */
void linkLast(E e) {
final Node<E> l = last;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last = newNode;
if (l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l.next = newNode;
}
/** * Unlinks non-null node x. */
E unlink(Node<E> x) {
if (prev == null) {
first = next;
} else {
prev.next = next;
x.prev = null;
}
if (next == null) {
last = prev;
} else {
next.prev = prev;
x.next = null;
}
x.item = null;
return element;
}
複製代碼
LinkedList
不存在擴容的問題,也不須要對原有的元素進行復制;只須要改變節點的數據就行了。
關鍵點2:LinkedList
在查找元素時要慢於 ArrayList
。
爲何呢?先來看 LinkedList 的相關源碼。
/** * Returns the (non-null) Node at the specified element index. */
Node<E> node(int index) {
// assert isElementIndex(index);
if (index < (size >> 1)) {
Node<E> x = first;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x = x.next;
return x;
} else {
Node<E> x = last;
for (int i = size - 1; i > index; i--)
x = x.prev;
return x;
}
}
複製代碼
觀察 LinkedList
的源碼,就可以發現, LinkedList
在定位 index
的時候會先判斷位置(是在 1 / 2 的前面仍是後面),再從前日後或者從後往前執行 for
循環依次找。
再來看 ArrayList
的相關源碼。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E elementData(int index) {
return (E) elementData[index];
}
複製代碼
ArrayList
直接根據 index
從數組中取出該位置上的元素,不須要 for
循環遍歷啊——這樣顯然更快!
三妹,提問題愈來愈有藝術了啊?繼續聽哥給你慢慢講啊。
HashMap
存儲的是鍵值對,其鍵是一個哈希碼(Hash 的直譯,也稱做散列)。來看源碼。
public class HashMap<K,V> {
transient Node<K,V>[] table;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
複製代碼
1)table
是一個 Node
數組,而 Node
是一個單向鏈表(只有 next)。HashMap
的鍵值對就存儲在 table
數組中。
2)loadFactor
就是大名鼎鼎的加載因子,默認的加載因子是 0.75, 聽說這是在時間和空間成本上尋求的一種折衷。
3)initialCapacity
就是初始容量,默認爲 16。 4)threshold
是 HashMap
的閾值——判斷是否須要對 HashMap
進行擴容,threshold
的值 = 容量 * 加載因子,當 HashMap
中存儲的數據數量達到 threshold
時,就須要將 HashMap
的容量加倍。
「初始容量」 和 「加載因子」對 HashMap
的性能影響頗大。容量是 HashMap
中桶(見下圖)的數量,初始容量只是 HashMap
在建立時的容量。加載因子是 HashMap
在其容量自動增長以前能夠達到多滿的一種尺度。
TreeMap
存儲的是有序的鍵值對,基於紅黑樹(Red-Black tree)實現。能夠在初始化的時候指定鍵位的排序方式,若是沒有指定的話就根據鍵位的天然順序進行排序。來看源碼。
public class TreeMap<K,V> {
private final Comparator<? super K> comparator;
private transient Entry<K,V> root;
private static final boolean RED = false;
private static final boolean BLACK = true;
static final class Entry<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K key;
V value;
Entry<K,V> left;
Entry<K,V> right;
Entry<K,V> parent;
boolean color = BLACK;
}
}
複製代碼
1)root
是紅黑樹的根節點,是一個 Entry
類型(按照 key 進行排序),包含了 key(鍵)、value(值)、left(左邊的子節點)、right(右邊的子節點)、parent(父節點)、color(顏色)。
2)comparator
是紅黑樹的排序方式,是一個 Comparator
接口類型,該接口裏面有一個 compare
方法,有兩個參數 T o1
和 T o2
,是泛型的表示方式,表示待比較的兩個對象,該方法的返回值是一個整形, o1大於o2,返回正整數; o1等於o2,返回0;o1小於o3,返回負整數。
總結一下就是,HashMap
適用於在 Map
中插入、刪除和定位元素;TreeMap
適用於按天然順序或自定義順序遍歷鍵(key)。
三妹,沒有任何問題,包在我身上。不過,在講以前,你能先去給哥泡杯咖啡嗎?
一般,咱們從數組中查找一個元素時,須要對整個數組進行遍歷。但若是這個數組是排序過的,就能夠進行二分查找了。
二分查找的方式:
第一步,將數組中間位置上的元素與要查找的對象進行比較,若是二者相等,則查找成功;不然進行第二步。
第二步,利用中間位置將數組分割成前、後兩個子集。
第三步,比較要查找的對象與中間位置上的元素,若是前者大於後者,則在後面的子集中按照以前的方式進行查找;不然,在前面的子集中按照以前的方式進行查找。
這樣作能夠將查找範圍縮減一半,大大的減小了查詢的次數。
Collections
類的 binarySearch()
方法實現了二分查找這個算法,能夠直接使用,前提是先要排序,不然將返回 -2。源碼以下。
private static <T>
int indexedBinarySearch(List<? extends Comparable<? super T>> list, T key) {
int low = 0;
int high = list.size()-1;
while (low <= high) {
int mid = (low + high) >>> 1;
Comparable<? super T> midVal = list.get(mid);
int cmp = midVal.compareTo(key);
if (cmp < 0)
low = mid + 1;
else if (cmp > 0)
high = mid - 1;
else
return mid; // key found
}
return -(low + 1); // key not found
}
複製代碼
咱們來測試一下。
List<String> list1 = new ArrayList<>();
list1.add("沉");
list1.add("默");
list1.add("王");
list1.add("二");
Collections.sort(list1); // 先要排序
System.out.println(Collections.binarySearch(list1, "王")); // 2
複製代碼
「二哥,終於講完《集合》了,喝口咖啡吧!」三妹的態度很體貼。
「謝謝。」
「二哥,若是這篇文章繼續遭受到批評,你會不會氣餒啊?」三妹眨了眨眼睛,繼續問我,我看到她長長的睫毛,真的很美。
「嗯,對於做者來講,固然但願文章可以獲得正面的反饋,若是是負面的反饋,那也在個人意料之中。」
「爲啥?」三妹很好奇。
「《教妹學 Java》是一種創新的寫做手法,市面上尚未,新鮮、有趣的事物總須要一段時間才能被大衆接受,不然也就不叫創新了。」
「二哥,爲你的勇氣點贊!」看到三妹很爲我驕傲的樣子,個人內心怒放了一朵牡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