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主要介紹了一下本身的工做經歷和一些技術棧css
上來就放大招,這個題可深可淺,我整理了一下答案html
當咱們在web瀏覽器的地址欄中輸入: www.baidu.com,而後回車,到底發生了什麼html5
1.對www.baidu.com這個網址進行DNS域名解析,獲得對應的IP地址java
2.根據這個IP,找到對應的服務器,發起TCP的三次握手webpack
3.創建TCP鏈接後發起HTTP請求nginx
4.服務器響應HTTP請求,瀏覽器獲得html代碼web
5.瀏覽器解析html代碼,並請求html代碼中的資源(如js、css圖片等)(先獲得html代碼,才能去找這些資源)瀏覽器
6.瀏覽器對頁面進行渲染呈現給用戶緩存
注:服務器
DNS域名解析採用的是遞歸查詢的方式,過程是,先去找DNS緩存->緩存找不到就去找根域名服務器->根域名又會去找下一級,這樣遞歸查找以後,找到了,給咱們的web瀏覽器
爲何HTTP協議要基於TCP來實現? TCP是一個端到端的可靠的面相鏈接的協議,HTTP基於傳輸層TCP協議不用擔憂數據傳輸的各類問題(當發生錯誤時,會重傳)
最後一步瀏覽器是如何對頁面進行渲染的?
a: 解析html文件構成 DOM樹,
b: 解析CSS文件構成渲染樹,
c: 邊解析,邊渲染 ,
d: JS 單線程運行,JS有可能修改DOM結構,意味着JS執行完成前,後續全部資源的下載是沒有必要的,因此JS是單線程,會阻塞後續資源下載
a)首先會搜索瀏覽器自身的DNS緩存(緩存時間比較短,大概只有1分鐘,且只能容納1000條緩存)
b)若是瀏覽器自身的緩存裏面沒有找到,那麼瀏覽器會搜索系統自身的DNS緩存
c)若是尚未找到,那麼嘗試從 hosts文件裏面去找
d)在前面三個過程都沒獲取到的狀況下,就遞歸地去域名服務器去查找,具體過程以下
拿到域名對應的IP地址以後,User-Agent(通常指瀏覽器)會以一個隨機端口(1024<端口<65535)向服務器的WEB程序(經常使用的有httpd,nginx)等的80端口。這個鏈接請求(原始的http請求通過TCP/IP4層模型的層層封包)到達服務器端後(這中間有各類路由設備,局域網內除外),進入到網卡,而後是進入到內核的TCP/IP協議棧(用於識別鏈接請求,解封包,一層一層的剝開),還有可能要通過Netfilter防火牆(屬於內核的模塊)的過濾,最終達到WEB程序,最終創建了TCP/IP的鏈接
HTTP請求報文由三部分組成:請求行,請求頭和請求正文
請求行:用於描述客戶端的請求方式,請求的資源名稱以及使用的HTTP協議的版本號(例:GET/books/java.html HTTP/1.1)
請求頭:用於描述客戶端請求哪臺主機,以及客戶端的一些環境信息等
注:這裏提一個請求頭 Connection,Connection設置爲 keep-alive用於說明 客戶端這邊設置的是,本次HTTP請求以後並不須要關閉TCP鏈接,這樣可使下次HTTP請求使用相同的TCP通道,節省TCP創建鏈接的時間
請求正文:當使用POST, PUT等方法時,一般須要客戶端向服務器傳遞數據。這些數據就儲存在請求正文中(GET方式是保存在url地址後面,不會放到這裏)
HTTP響應也由三部分組成:狀態碼,響應頭和實體內容
狀態碼:狀態碼用於表示服務器對請求的處理結果
列舉幾種常見的:200(沒有問題) 302(要你去找別人) 304(要你去拿緩存) 307(要你去拿緩存) 403(有這個資源,可是沒有訪問權限) 404(服務器沒有這個資源) 500(服務器這邊有問題)
若干響應頭:響應頭用於描述服務器的基本信息,以及客戶端如何處理數據
實體內容:服務器返回給客戶端的數據
注:html資源文件應該不是經過 HTTP響應直接返回去的,應該是經過nginx經過io操做去拿到的吧
瀏覽器拿到html文件後,就開始解析其中的html代碼,遇到js/css/image等靜態資源時,就向服務器端去請求下載(會使用多線程下載,每一個瀏覽器的線程數不同),這是時候就用上 keep-alive特性了,創建一次HTTP鏈接,能夠請求多個資源,下載資源的順序就是按照代碼裏面的順序,可是因爲每一個資源大小不同,而瀏覽器又是多線程請求請求資源,因此這裏顯示的順序並不必定是代碼裏面的順序。
最後,瀏覽器利用本身內部的工做機制,把請求的靜態資源和html代碼進行渲染,渲染以後呈現給用戶
瀏覽器是一個邊解析邊渲染的過程。首先瀏覽器解析HTML文件構建DOM樹,而後解析CSS文件構建渲染樹,等到渲染樹構建完成後,瀏覽器開始佈局渲染樹並將其繪製到屏幕上。這個過程比較複雜,涉及到兩個概念: reflow(迴流)和repain(重繪)。DOM節點中的各個元素都是以盒模型的形式存在,這些都須要瀏覽器去計算其位置和大小等,這個過程稱爲relow;當盒模型的位置,大小以及其餘屬性,如顏色,字體,等肯定下來以後,瀏覽器便開始繪製內容,這個過程稱爲repain。頁面在首次加載時必然會經歷reflow和repain。reflow和repain過程是很是消耗性能的,尤爲是在移動設備上,它會破壞用戶體驗,有時會形成頁面卡頓。因此咱們應該儘量少的減小reflow和repain。
JS的解析是由瀏覽器中的JS解析引擎完成的。JS是單線程運行,JS有可能修改DOM結構,意味着JS執行完成前,後續全部資源的下載是沒有必要的,因此JS是單線程,會阻塞後續資源下載
域名解析 --> 發起TCP的3次握手 --> 創建TCP鏈接後發起http請求 --> 服務器響應http請求,瀏覽器獲得html代碼 --> 瀏覽器解析html代碼,並請求html代碼中的資源(如js、css、圖片等) --> 瀏覽器對頁面進行渲染呈現給用戶
ps: 反正我是涼了 一會兒沒想起來底層的東西,答非所問
當一個瀏覽器接收到從服務器發來的html頁面,在渲染並呈現到屏幕上以前,有不少步驟要作。瀏覽器渲染頁面須要作的一系列行爲被稱做「關鍵渲染路徑(Critical Rendering Path 簡稱CRP)」。
CRP
的知識對於如何提高網站性能是至關有用的。CRP
有6個步驟:
具體步驟 請 移駕 www.jianshu.com/p/e53141edc…
一、把<script>
標籤放在<head>
中意味着必須等到所有的js代碼都下載解析和執行完成之後,纔開始展示頁面內容,爲避免這個問題通常把js代碼所有放在<body>
元素內容後面
二、script標籤不帶defer和async屬性:同步模式,腳本獲取和執行都是同步,頁面會被阻塞,瀏覽器都會按照<script>
元素在頁面中出現的前後順序對他們依次進行解析
同步模式:又稱阻塞模式,會阻止瀏覽器的後續執行,中止後續解析,只有當前加載完成才能進行下一步操做。
三、async屬性:html5的新屬性,只適合用於外部腳本文件,異步模式
經過createElement建立的script標籤其屬性async默認爲true
四、defer屬性:異步模式,只適合外部腳本文件,會被延遲到整個頁面都解析完畢後再運行,腳本加載不阻塞頁面的解析,同時帶有defer的腳本彼此之間,能保證其執行順序
補充:
<script>
標籤打開defer或async屬性,腳本就會異步加載。渲染引擎遇到這一行命令,就會開始下載外部腳本,但不會等它下載和執行,而是直接執行後面的命令。
defer
與async
的區別是:defer
要等到整個頁面在內存中正常渲染結束(DOM 結構徹底生成,以及其餘腳本執行完成),纔會執行;async
一旦下載完,渲染引擎就會中斷渲染,執行這個腳本之後,再繼續渲染。一句話,defer
是「渲染完再執行」,async
是「下載完就執行」。另外,若是有多個defer
腳本,會按照它們在頁面出現的順序加載,而多個async
腳本是不能保證加載順序的。
無需多言了吧,仍是貼的 細則地址吧 www.runoob.com/css/css-box…
Entry: 入口, webpack執行構建的第一步將從Entry開始,可抽象成輸入
Module: 模塊,在webpcak中一切皆模塊,一個模塊對應一個文件。webpack會從配置的Entry開始遞歸找出全部依賴的模塊。
Chunk: 代碼塊,一個Chunk由多個模塊組合而成,用於代碼合併於分割
Loader: 模塊轉換器,用於將模塊的原內容按照需求轉換成新內容。cookies
Plugin: 擴展插件,在webpcak構建流程中的特定時機注入擴展邏輯,來改變構建結果或作咱們想要的事情
Outout: 輸出結果,再webpack通過一些列處理並得出最終想要的代碼後輸出結果
webpcak在啓動後會從Entry裏配置的Module開始,遞歸解析Entry依賴的全部Module.每找到一個Module,就會根據配置的Loader去找出對應的轉換規則,對Module進行轉換後,再解析出當前Module依賴的Module。這些模塊會以Entry爲單位進行分組,一個Entry及其全部依賴的Module被分到一個組也就是一個Chunk.最後,webpack會將全部Chunk轉換成文件輸出。在整個流程中,webpack會在恰當的時機執行Plugin裏定義的邏輯。
細則 : 移駕 webpack 官網: webpack.docschina.org/
講一講我的的一些見解,沒什麼特色就是聊聊,應該是摸摸你的底,經驗什麼的
講了一下,我爲什麼學Typescript,和他的趨勢,我的見解,這是一個知識帖就不作詳細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