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尺寸單位轉換和屏幕適配相關

一:Android 屏幕適配android

衆所周知,Android機型尺寸各類各樣,因而屏幕適配就成了Android開發中很重要的一環。Android屏幕適配可能一些開發者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今天就來分享下屏幕適配,其實Android屏幕適配也能夠很簡單。express

基本概念

Android屏幕適配必需要理解的一些概念:ruby

  • px

是英文單詞pixel的縮寫,意爲像素,屏幕上的點。咱們一般所說的分辨率如480X800就是指的像素。app

在設計領域中,像素是用來計算數碼影像的最小單位。計算機中顯示的圖像並不是連續的線條組成,而是由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小點組成。若是把影像放大數倍,會發現這些連續色調實際上是由許多色彩相近的小點所組成,這些小點就是構成影像的最小單位「像素」。因爲是最小的獨立顯示單位,px均爲整數,不會出現0.5px的狀況。如:iphone

看這個色彩鮮豔的LED燈(原圖大小)ide

你能想象這纔是他的原本面目嗎?(放大以後)工具

  • in

表示英寸,是屏幕的物理尺寸。每英寸等於2.54釐米。例如咱們常常說的手機屏幕大小有,5(英)寸、4(英)寸就是指這個單位。這些尺寸是屏幕的對角線長度。若是手機的屏幕是4英寸,表示手機的屏幕(可視區域)對角線長度是4 X 2.54 = 10.16釐米。字體

  • dpi

dpi是Dots Per Inch的縮寫, 每英寸點數,即每英寸包含像素個數。好比320X480分辨率的手機,寬2英寸,高3英寸, 每英寸包含的像素點的數量爲320/2=160dpi(橫向)或480/3=160dpi(縱向),160就是這部手機的dpi,橫向和縱向的這個值都是相同的,緣由是大部分手機屏幕使用正方形的像素點。this

  • density

屏幕密度,density和dpi的關係爲 density = dpi/160spa

  • dp

也即dip,設備獨立像素,device independent pixels的縮寫,Android特有的單位,在屏幕密度dpi = 160屏幕上,1dp = 1px。

  • sp

和dp很相似,通常用來設置字體大小,和dp的區別是它能夠根據用戶的字體大小偏好來縮放。

Android Drawable

咱們新建一個Android項目後應該能夠看到不少drawable文件夾,分別對應不一樣的dpi

  • drawable-ldpi (dpi=120, density=0.75)

  • drawable-mdpi (dpi=160, density=1)

  • drawable-hdpi (dpi=240, density=1.5)

  • drawable-xhdpi (dpi=320, density=2)

  • drawable-xxhdpi (dpi=480, density=3)

市面上的一些Android教程大多都是教的是爲每種dpi都出一套圖片資源,這個當然是一種解決辦法,但同時也是一種很是笨的方法,爲美工或者設計增長了很多的工做量不說,同時也會讓你的apk包變的很大。那麼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既能保證屏幕適配,又能夠最小佔用設計資源,同時最好又只使用一套dpi的圖片資源呢?下面就來說解下項目中總結出來的這個方法。

首先必須清楚一個自動渲染的概念,Android SDK會自動屏幕尺寸選擇對應的資源文件進行渲染,如SDK檢測到你手機dpi是160的話會優先到drawable-mdpi文件夾下找對應的圖片資源,注意只是優先,假設你手機dpi是160,可是你只在xhpdi文件夾下有對應的圖片資源文件,程序同樣能夠正常運行。因此理論上來講只須要提供一種規格的圖片資源就ok了,若是隻提供ldpi規格的圖片,對於大分辨率的手機若是把圖片放大就會不清晰,因此須要提供一套你須要支持的最大dpi的圖片,這樣即便用戶的手機分辨率很小,這樣圖片縮小依然很清晰。

xhdpi成爲首選

上面說了只須要提供一套大的dpi的圖片就ok了,如今市面手機分辨率最大可達到1080X1920的分辨率,如Nexus5,dpi屬於xxhdpi,可是畢竟還沒普及,目前市面上最廣泛的高端機的分辨率還多集中在720X1080範圍,也就是多集中在xhdpi,因此目前來看xhpdi規則的圖片成爲了首選。固然隨着技術規格的提升之後發展,之後可能市場上xxdpi的手機會愈來愈廣泛,但這是後話。

設計資源緊張怎麼辦?

在如今的App開發中,基本都會有iOS和Android版本,有些公司爲了保持App不一樣版本的體驗交互一致,還有些公司的設計資源可能比較緊張,這些狀況下iOS和Android版本基本是一個設計師主導,而大多數狀況下設計師可能更會以iPhone手機爲基礎進行設計,包括後期的切圖之類的。這個時候身爲Android開發人員你是否還要求設計師單獨爲Android端切一套圖片資源呢?這會讓大家的設計師崩潰的,下面就來告訴一個項目中總結的更棒的方法。

相信設計師們通常都會用最新的iPhone5(5s和5的尺寸以及分辨率都同樣)來作原型設計,而iPhone5的屏幕分辨率爲640X1164, 屏幕尺寸爲4英寸,根據勾股定理(a^2 + b^2 = c^2)640^2+1164^2=1764496, 而後再對其開根號可求出屏幕對角線的分辨率爲:1328,除以4可得出iphone5的dpi:1328/4≈332 能夠看出iPhone5的屏幕的dpi約等於320, 恰好屬於xhdpi,因此你能夠很自豪的像大家的設計師說不用專門爲Android端切圖,直接把iPhone的那一套切好的圖片資源放入drawable-xhdpi文件夾裏就ok了。

wrap_content VS dp

wrap_content和dp都是在Android開發中應該常常用到的,而後它們冥冥中是有關係的。

假設你看了這篇文章後都是統一有xhdpi的資源,那麼你用wrap_content徹底沒有問題,Android會自動爲其餘規格的dpi屏幕適配,好比你在xhdpi放了一張120X120px大小的圖片,那麼在在hdpi屏幕上顯示的就只有120/1.5=80px大小,可是若是你不當心一樣把這張圖片也放入了mdpi了,這個時候用wrap_content顯示就會有問題,具體看下面的例子:

例如假設你只在drawable_xhdpi文件夾下放了test圖片,xhdpi的設備會去xhdpi文件夾下找到test圖片並直接顯示,而mdpi的設備優先會去mdpi文件夾裏查找test圖片,可是沒找到,最後在xhdpi文件夾下找到,而後會自動根據density計算並縮放顯示出來,實際顯示出來的大小是120/2=60px, 因此總體的顯示比例纔會看起來比較正常

  • mdpi

  • xhdpi

可是若是你在mdpi文件夾裏也放入了一樣的圖片,那麼mdpi的設備會直接去mdpi文件夾裏尋找到test圖片,並直接顯示,而這時候顯示不會縮放,實際顯示大小就是120X120,在mdpi的屏幕上看起來就會比較大,如圖:

經過上面整個過程,你們應該理解了Android加載資源的整個過程, wrap_content一樣能夠用dp來代替,就拿上面這個例子,在xhdpi文件夾內放入了一張120X120像素的test圖片,寬高直接除density就得出dp的數值,即這種狀況下如下代碼是等同的.

<ImageView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src="@drawable/test" /> 
<ImageView android:layout_width="60dp" android:layout_height="60dp" android:src="@drawable/test" /> 

總結

相信經過以上的講解,對Android UI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個很好的理解,實際開發工做中也有一些高效的方法能夠參考,應該能夠應對大部分的屏幕適配工做。可是項目中仍然有一些比較特殊的適配需求知足不了,之後會針對一些特殊的需求進行示例講解。

 

二:

Android 尺寸單位轉換和屏幕適配相關

 

各類尺寸單位的意義

  
   dp:  Density-independent Pixels
  一個抽象的單元,基於屏幕的物理密度。
  ( dp和dip的意義相同,因此不用區別對待)。
  這些單元是相對於 160dpi(dots per inch)的屏幕說的, 在160dpi的屏幕上,1dp粗略地等於1px。
 
  當運行在更高密度的屏幕上的時候,要繪製1dp的像素數量會放大一個比例,這個比例就是和屏幕密度(dpi)相關。
  相似的,在一個低密度的屏幕上,像素數目會縮小一個比例。
 
  dp到px的這個比例將會隨着屏幕的密度變化,而不是直接的比例關係。
  用dp單位,而不是px,是一種簡單的屏幕密度適配解決方式。
  換句話說,它提供了一種方式,能夠在多種設備上維持真實尺寸一致性。
 
   sp: Scale-independent Pixels
  這個有點像dp單位,可是它也根據用戶的字體設置(font preference)縮放尺寸。
  建議 用這種尺寸單位來標註字體尺寸,這樣它們將會由於屏幕密度和用戶設定而調整。
 
   pt
  Points 1/72 inch(英寸),根據屏幕的物理尺寸。
 
   pxPixels
  相應於真實的像素。
  這種單位不被建議,由於真實的表達會根據設備的不一樣相差很遠。
  每一個設備上每英寸的像素數不一樣(密度不一樣),而且屏幕上總的像素數也不一樣(總體大小不一樣)。
 
   mm: Millimeters
 

資源類型

 

  圖片文件一般會分多個文件夾保存,這多個文件夾的後綴名其實表示的是不一樣的屏幕密度。
  以m爲基準,屏幕密度( dots per inch)基準和須要圖像資源的大小比例以下
   l: low density (120dpi) 0.75
   m: medium density (160dpi) 1.0 baseline
   h: high density (240dpi) 1.5
   x: extra-high density (320dpi) 2.0
       xx : extra-extra-high density (480dpi)
 

尺寸單位轉換 工具類

  能夠寫工具類對尺寸單位進行轉換,好比:

複製代碼
package com.mengdd.dimen;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xt;

public class DimenUtils {

    public static int sp2px(Context context, float spValue) {
        float fontScale = context.getResources().getDisplayMetrics().scaledDensity;
        return (int) (spValue * fontScale + 0.5f);
    }

    public static int px2sp(Context context, float pxValue) {
        float fontScale = context.getResources().getDisplayMetrics().scaledDensity;
        return (int) (pxValue / fontScale + 0.5f);
    }

    public static int dip2px(Context context, int dipValue) {
        final float scale = context.getResources().getDisplayMetrics().density;
        return (int) (dipValue * scale + 0.5f);
    }

    public static int px2dip(Context context, float pxValue) {
        final float scale = context.getResources().getDisplayMetrics().density;
        return (int) (pxValue / scale + 0.5f);
    }
}
複製代碼


  Android中的DisplayMetrics這個類描述了關於顯示的各類信息,能夠利用它查看設備的狀態,上述關於屏幕密度的標準的常量也是從這個類中看到的。

   DisplayMetrics的toString()方法以下: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DisplayMetrics{density=" + density + ", width=" + widthPixels +
            ", height=" + heightPixels + ", scaledDensity=" + scaledDensity +
            ", xdpi=" + xdpi + ", ydpi=" + ydpi + "}";
    }

 

  其中各個變量解釋以下:

複製代碼
    /**
     * The absolute width of the display in pixels.
     */
    public int widthPixels;
    /**
     * The absolute height of the display in pixels.
     */
    public int heightPixels;
    /**
     * The logical density of the display.  This is a scaling factor for the
     * Density Independent Pixel unit, where one DIP is one pixel on an
     * approximately 160 dpi screen (for example a 240x320, 1.5"x2" screen), 
     * providing the baseline of the system's display. Thus on a 160dpi screen 
     * this density value will be 1; on a 120 dpi screen it would be .75; etc.
     *  
     * <p>This value does not exactly follow the real screen size (as given by 
     * {@link #xdpi} and {@link #ydpi}, but rather is used to scale the size of
     * the overall UI in steps based on gross changes in the display dpi.  For 
     * example, a 240x320 screen will have a density of 1 even if its width is 
     * 1.8", 1.3", etc. However, if the screen resolution is increased to 
     * 320x480 but the screen size remained 1.5"x2" then the density would be 
     * increased (probably to 1.5).
     *
     * @see #DENSITY_DEFAULT
     */
    public float density;
    /**
     * The screen density expressed as dots-per-inch.  May be either
     * {@link #DENSITY_LOW}, {@link #DENSITY_MEDIUM}, or {@link #DENSITY_HIGH}.
     */
    public int densityDpi;
    /**
     * A scaling factor for fonts displayed on the display.  This is the same
     * as {@link #density}, except that it may be adjusted in smaller
     * increments at runtime based on a user preference for the font size.
     */
    public float scaledDensity;
    /**
     * The exact physical pixels per inch of the screen in the X dimension.
     */
    public float xdpi;
    /**
     * The exact physical pixels per inch of the screen in the Y dimension.
     */
    public float ydpi;
複製代碼

 

實際設備參數 

  小米2SDisplayMetrics中的toString()方法輸出以下:

DisplayMetrics{density=2.0, width=720, height=1280, scaledDensity=2.0, xdpi=345.0566, ydpi=342.23157}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