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目錄php
一、輸入地址css
二、瀏覽器查找域名的 IP 地址 html
三、瀏覽器向 web 服務器發送一個 HTTP 請求nginx
四、服務器的永久重定向響應web
五、瀏覽器跟蹤重定向地址chrome
六、服務器處理請求數據庫
七、服務器返回一個 HTTP 響應 後端
八、瀏覽器顯示 HTML瀏覽器
九、瀏覽器發送請求獲取嵌入在 HTML 中的資源(如圖片、音頻、視頻、CSS、JS等等)緩存
當咱們開始在瀏覽器中輸入網址的時候,瀏覽器其實就已經在智能的匹配可能的 url 了,他會從歷史記錄,書籤等地方,找到已經輸入的字符串可能對應的 url,而後給出智能提示,讓你能夠補全url地址。對於 google的chrome 的瀏覽器,他甚至會直接從緩存中把網頁展現出來,就是說,你尚未按下 enter,頁面就出來了。
一、請求一旦發起,瀏覽器首先要作的事情就是解析這個域名,通常來講,瀏覽器會首先查看本地硬盤的 hosts 文件,看看其中有沒有和這個域名對應的規則,若是有的話就直接使用 hosts 文件裏面的 ip 地址。
二、若是在本地的 hosts 文件沒有可以找到對應的 ip 地址,瀏覽器會發出一個 DNS請求到本地DNS服務器 。本地DNS服務器通常都是你的網絡接入服務器商提供,好比中國電信,中國移動。
三、查詢你輸入的網址的DNS請求到達本地DNS服務器以後,本地DNS服務器會首先查詢它的緩存記錄,若是緩存中有此條記錄,就能夠直接返回結果,此過程是遞歸的方式進行查詢。若是沒有,本地DNS服務器還要向DNS根服務器進行查詢。
四、根DNS服務器沒有記錄具體的域名和IP地址的對應關係,而是告訴本地DNS服務器,你能夠到域服務器上去繼續查詢,並給出域服務器的地址。這種過程是迭代的過程。
五、本地DNS服務器繼續向域服務器發出請求,在這個例子中,請求的對象是.com域服務器。.com域服務器收到請求以後,也不會直接返回域名和IP地址的對應關係,而是告訴本地DNS服務器,你的域名的解析服務器的地址。
六、最後,本地DNS服務器向域名的解析服務器發出請求,這時就能收到一個域名和IP地址對應關係,本地DNS服務器不只要把IP地址返回給用戶電腦,還要把這個對應關係保存在緩存中,以備下次別的用戶查詢時,能夠直接返回結果,加快網絡訪問。
下面這張圖很完美的解釋了這一過程: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統),因特網上做爲域名和IP地址相互映射的一個分佈式數據庫,可以使用戶更方便的訪問互聯網,而不用去記住可以被機器直接讀取的IP數串。經過主機名,最終獲得該主機名對應的IP地址的過程叫作域名解析(或主機名解析)。
通俗的講,咱們更習慣於記住一個網站的名字,好比www.baidu.com,而不是記住它的ip地址,好比:167.23.10.2。而計算機更擅長記住網站的ip地址,而不是像www.baidu.com等連接。由於,DNS就至關於一個電話本,好比你要找www.baidu.com這個域名,那我翻一翻個人電話本,我就知道,哦,它的電話(ip)是167.23.10.2。
一、遞歸解析
當局部DNS服務器本身不能回答客戶機的DNS查詢時,它就須要向其餘DNS服務器進行查詢。此時有兩種方式,如圖所示的是遞歸方式。局部DNS服務器本身負責向其餘DNS服務器進行查詢,通常是先向該域名的根域服務器查詢,再由根域名服務器一級級向下查詢。最後獲得的查詢結果返回給局部DNS服務器,再由局部DNS服務器返回給客戶端。
二、迭代解析
當局部DNS服務器本身不能回答客戶機的DNS查詢時,也能夠經過迭代查詢的方式進行解析,如圖所示。局部DNS服務器不是本身向其餘DNS服務器進行查詢,而是把能解析該域名的其餘DNS服務器的IP地址返回給客戶端DNS程序,客戶端DNS程序再繼續向這些DNS服務器進行查詢,直到獲得查詢結果爲止。也就是說,迭代解析只是幫你找到相關的服務器而已,而不會幫你去查。好比說:baidu.com的服務器ip地址在192.168.4.5這裏,你本身去查吧,本人比較忙,只能幫你到這裏了。
咱們在前面有說到根DNS服務器,域DNS服務器,這些都是DNS域名稱空間的組織方式。按其功能命名空間中用來描述 DNS 域名稱的五個類別的介紹詳見下表中,以及與每一個名稱類型的示例
(盜圖)
當一個網站有足夠多的用戶的時候,假如每次請求的資源都位於同一臺機器上面,那麼這臺機器隨時可能會蹦掉。處理辦法就是用DNS負載均衡技術,它的原理是在DNS服務器中爲同一個主機名配置多個IP地址,在應答DNS查詢時,DNS服務器對每一個查詢將以DNS文件中主機記錄的IP地址按順序返回不一樣的解析結果,將客戶端的訪問引導到不一樣的機器上去,使得不一樣的客戶端訪問不一樣的服務器,從而達到負載均衡的目的。例如能夠根據每臺機器的負載量,該機器離用戶地理位置的距離等等。
三、瀏覽器向 web 服務器發送一個 HTTP 請求
拿到域名對應的IP地址以後,瀏覽器會以一個隨機端口(1024<端口<65535)向服務器的WEB程序(經常使用的有httpd,nginx等)80端口發起TCP的鏈接請求。
這個鏈接請求到達服務器端後(這中間經過各類路由設備,局域網內除外),進入到網卡,而後是進入到內核的TCP/IP協議棧(用於識別該鏈接請求,解封包,一層一層的剝開),還有可能要通過Netfilter防火牆(屬於內核的模塊)的過濾,最終到達WEB程序,最終創建了TCP/IP的鏈接。
TCP鏈接如圖所示:
創建了TCP鏈接以後,發起一個http請求。一個典型的 http request header 通常須要包括請求的方法,例如 GET 或者 POST 等,不經常使用的還有 PUT 和 DELETE 、HEAD、OPTION以及 TRACE 方法,通常的瀏覽器只能發起 GET 或者 POST 請求。
客戶端向服務器發起http請求的時候,會有一些請求信息,請求信息包含三個部分:
| 請求方法URI協議/版本
| 請求頭(Request Header)
| 請求正文:
下面是一個完整的HTTP請求例子:
GET/sample.jspHTTP/1.1 Accept:image/gif.image/jpeg,*/* Accept-Language:zh-cn Connection:Keep-Alive Host:localhost User-Agent:Mozila/4.0(compatible;MSIE5.01;Window NT5.0) Accept-Encoding:gzip,deflate
username=jinqiao&password=1234
注意:最後一個請求頭以後是一個空行,發送回車符和換行符,通知服務器如下再也不有請求頭。
(1)請求的第一行是「方法URL 協議/版本」:GET/sample.jsp HTTP/1.1
(2)請求頭(Request Header)
請求頭包含許多有關的客戶端環境和請求正文的有用信息。例如,請求頭能夠聲明瀏覽器所用的語言,請求正文的長度等。
Accept:image/gif.image/jpeg.*/* Accept-Language:zh-cn Connection:Keep-Alive Host:localhost User-Agent:Mozila/4.0(compatible:MSIE5.01:Windows NT5.0) Accept-Encoding:gzip,deflate.
(3)請求正文
請求頭和請求正文之間是一個空行,這個行很是重要,它表示請求頭已經結束,接下來的是請求正文。請求正文中能夠包含客戶提交的查詢字符串信息:
username=jinqiao&password=1234
第一次握手:客戶端A將標誌位SYN置爲1,隨機產生一個值爲seq=J(J的取值範圍爲=1234567)的數據包到服務器,客戶端A進入SYN_SENT狀態,等待服務端B確認;
第二次握手:服務端B收到數據包後由標誌位SYN=1知道客戶端A請求創建鏈接,服務端B將標誌位SYN和ACK都置爲1,ack=J+1,隨機產生一個值seq=K,並將該數據包發送給客戶端A以確認鏈接請求,服務端B進入SYN_RCVD狀態。
第三次握手:客戶端A收到確認後,檢查ack是否爲J+1,ACK是否爲1,若是正確則將標誌位ACK置爲1,ack=K+1,並將該數據包發送給服務端B,服務端B檢查ack是否爲K+1,ACK是否爲1,若是正確則鏈接創建成功,客戶端A和服務端B進入ESTABLISHED狀態,完成三次握手,隨後客戶端A與服務端B之間能夠開始傳輸數據了。
如圖所示:
《計算機網絡》第四版中講「三次握手」的目的是「爲了防止已失效的鏈接請求報文段忽然又傳送到了服務端,於是產生錯誤」
書中的例子是這樣的,「已失效的鏈接請求報文段」的產生在這樣一種狀況下:client發出的第一個鏈接請求報文段並無丟失,而是在某個網絡結點長時間的滯留了,以至延誤到鏈接釋放之後的某個時間纔到達server。原本這是一個早已失效的報文段。但server收到此失效的鏈接請求報文段後,就誤認爲是client再次發出的一個新的鏈接請求。因而就向client發出確認報文段,贊成創建鏈接。
假設不採用「三次握手」,那麼只要server發出確認,新的鏈接就創建了。因爲如今client並無發出創建鏈接的請求,所以不會理睬server的確認,也不會向server發送數據。但server卻覺得新的運輸鏈接已經創建,並一直等待client發來數據。這樣,server的不少資源就白白浪費掉了。採用「三次握手」的辦法能夠防止上述現象發生。例如剛纔那種狀況,client不會向server的確認發出確認。server因爲收不到確認,就知道client並無要求創建鏈接。」。主要目的防止server端一直等待,浪費資源。
第一次揮手:Client發送一個FIN,用來關閉Client到Server的數據傳送,Client進入FIN_WAIT_1狀態。
第二次揮手:Server收到FIN後,發送一個ACK給Client,確認序號爲收到序號+1(與SYN相同,一個FIN佔用一個序號),Server進入CLOSE_WAIT狀態。
第三次揮手:Server發送一個FIN,用來關閉Server到Client的數據傳送,Server進入LAST_ACK狀態。
第四次揮手:Client收到FIN後,Client進入TIME_WAIT狀態,接着發送一個ACK給Server,確認序號爲收到序號+1,Server進入CLOSED狀態,完成四次揮手。
服務器給瀏覽器響應一個301永久重定向響應,這樣瀏覽器就會訪問「http://www.google.com/」 而非「http://google.com/」。
爲何服務器必定要重定向而不是直接發送用戶想看的網頁內容呢?其中一個緣由跟搜索引擎排名有關。若是一個頁面有兩個地址,就像http://www.yy.com/和http://yy.com/,搜索引擎會認爲它們是兩個網站,結果形成每一個搜索連接都減小從而下降排名。而搜索引擎知道301永久重定向是什麼意思,這樣就會把訪問帶www的和不帶www的地址歸到同一個網站排名下。還有就是用不一樣的地址會形成緩存友好性變差,當一個頁面有好幾個名字時,它可能會在緩存裏出現好幾回。
301和302狀態碼都表示重定向,就是說瀏覽器在拿到服務器返回的這個狀態碼後會自動跳轉到一個新的URL地址,這個地址能夠從響應的Location首部中獲取(用戶看到的效果就是他輸入的地址A瞬間變成了另外一個地址B)——這是它們的共同點。
他們的不一樣在於。301表示舊地址A的資源已經被永久地移除了(這個資源不可訪問了),搜索引擎在抓取新內容的同時也將舊的網址交換爲重定向以後的網址;
302表示舊地址A的資源還在(仍然能夠訪問),這個重定向只是臨時地從舊地址A跳轉到地址B,搜索引擎會抓取新的內容而保存舊的網址。 SEO302好於301
2)重定向緣由:
如今瀏覽器知道了 "http://www.google.com/"纔是要訪問的正確地址,因此它會發送另外一個http請求。這裏沒有啥好說的
通過前面的重重步驟,咱們終於將咱們的http請求發送到了服務器這裏,其實前面的重定向已是到達服務器了,那麼,服務器是如何處理咱們的請求的呢?
後端從在固定的端口接收到TCP報文開始,它會對TCP鏈接進行處理,對HTTP協議進行解析,並按照報文格式進一步封裝成HTTP Request對象,供上層使用。
一些大一點的網站會將你的請求到反向代理服務器中,由於當網站訪問量很是大,網站愈來愈慢,一臺服務器已經不夠用了。因而將同一個應用部署在多臺服務器上,將大量用戶的請求分配給多臺機器處理。此時,客戶端不是直接經過HTTP協議訪問某網站應用服務器,而是先請求到Nginx,Nginx再請求應用服務器,而後將結果返回給客戶端,這裏Nginx的做用是反向代理服務器。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好處,其中一臺服務器萬一掛了,只要還有其餘服務器正常運行,就不會影響用戶使用。
如圖所示:
經過Nginx的反向代理,咱們到達了web服務器,服務端腳本處理咱們的請求,訪問咱們的數據庫,獲取須要獲取的內容等等,固然,這個過程涉及不少後端腳本的複雜操做。因爲對這一塊不熟,因此這一塊只能介紹這麼多了。
客戶端原本能夠直接經過HTTP協議訪問某網站應用服務器,網站管理員能夠在中間加上一個Nginx,客戶端請求Nginx,Nginx請求應用服務器,而後將結果返回給客戶端,此時Nginx就是反向代理服務器。
通過前面的6個步驟,服務器收到了咱們的請求,也處理咱們的請求,到這一步,它會把它的處理結果返回,也就是返回一個HTPP響應。
HTTP響應與HTTP請求類似,HTTP響應也由3個部分構成,分別是:
l 狀態行
l 響應頭(Response Header)
l 響應正文
HTTP/1.1 200 OK Date: Sat, 31 Dec 2005 23:59:59 GMT Content-Type: text/html;charset=ISO-8859-1 Content-Length: 122 <html> <head> <title>http</title> </head> <body> <!-- body goes here --> </body> </html>
狀態行:
狀態行由協議版本、數字形式的狀態代碼、及相應的狀態描述,各元素之間以空格分隔。
格式: HTTP-Version Status-Code Reason-Phrase CRLF
例如: HTTP/1.1 200 OK \r\n
-- 協議版本:是用http1.0仍是其餘版本
-- 狀態描述:狀態描述給出了關於狀態代碼的簡短的文字描述。好比狀態代碼爲200時的描述爲 ok
-- 狀態代碼:狀態代碼由三位數字組成,第一個數字定義了響應的類別,且有五種可能取值。以下
1xx:信息性狀態碼,表示服務器已接收了客戶端請求,客戶端可繼續發送請求。
100 Continue
101 Switching Protocols
2xx:成功狀態碼,表示服務器已成功接收到請求並進行處理。
200 OK 表示客戶端請求成功
204 No Content 成功,但不返回任何實體的主體部分
206 Partial Content 成功執行了一個範圍(Range)請求
3xx:重定向狀態碼,表示服務器要求客戶端重定向。
301 Moved Permanently 永久性重定向,響應報文的Location首部應該有該資源的新URL
302 Found 臨時性重定向,響應報文的Location首部給出的URL用來臨時定位資源
303 See Other 請求的資源存在着另外一個URI,客戶端應使用GET方法定向獲取請求的資源
304 Not Modified 服務器內容沒有更新,能夠直接讀取瀏覽器緩存
307 Temporary Redirect 臨時重定向。與302 Found含義同樣。302禁止POST變換爲GET,但實際使用時並不必定,307則更多瀏覽器可能會遵循這一標準,但也依賴於瀏覽器具體實現
4xx:客戶端錯誤狀態碼,表示客戶端的請求有非法內容。
400 Bad Request 表示客戶端請求有語法錯誤,不能被服務器所理解
401 Unauthonzed 表示請求未經受權,該狀態代碼必須與 WWW-Authenticate 報頭域一塊兒使用
403 Forbidden 表示服務器收到請求,可是拒絕提供服務,一般會在響應正文中給出不提供服務的緣由
404 Not Found 請求的資源不存在,例如,輸入了錯誤的URL
5xx:服務器錯誤狀態碼,表示服務器未能正常處理客戶端的請求而出現意外錯誤。
500 Internel Server Error 表示服務器發生不可預期的錯誤,致使沒法完成客戶端的請求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表示服務器當前不可以處理客戶端的請求,在一段時間以後,服務器可能會恢復正常
響應頭:
響應頭部:由關鍵字/值對組成,每行一對,關鍵字和值用英文冒號":"分隔,典型的響應頭有:
響應正文
包含着咱們須要的一些具體信息,好比cookie,html,image,後端返回的請求數據等等。這裏須要注意,響應正文和響應頭之間有一行空格,表示響應頭的信息到空格爲止,下圖是fiddler抓到的請求正文,紅色框中的:響應正文:
八、瀏覽器顯示 HTML
在瀏覽器沒有完整接受所有HTML文檔時,它就已經開始顯示這個頁面了,瀏覽器是如何把頁面呈如今屏幕上的呢?不一樣瀏覽器可能解析的過程不太同樣,這裏咱們只介紹webkit的渲染過程,下圖對應的就是WebKit渲染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
解析html以構建dom樹 -> 構建render樹 -> 佈局render樹 -> 繪製render樹
瀏覽器在解析html文件時,會」自上而下「加載,並在加載過程當中進行解析渲染。在解析過程當中,若是遇到請求外部資源時,如圖片、外鏈的CSS、iconfont等,請求過程是異步的,並不會影響html文檔進行加載。
解析過程當中,瀏覽器首先會解析HTML文件構建DOM樹,而後解析CSS文件構建渲染樹,等到渲染樹構建完成後,瀏覽器開始佈局渲染樹並將其繪製到屏幕上。這個過程比較複雜,涉及到兩個概念: reflow(迴流)和repain(重繪)。
DOM節點中的各個元素都是以盒模型的形式存在,這些都須要瀏覽器去計算其位置和大小等,這個過程稱爲relow;當盒模型的位置,大小以及其餘屬性,如顏色,字體,等肯定下來以後,瀏覽器便開始繪製內容,這個過程稱爲repain。
頁面在首次加載時必然會經歷reflow和repain。reflow和repain過程是很是消耗性能的,尤爲是在移動設備上,它會破壞用戶體驗,有時會形成頁面卡頓。因此咱們應該儘量少的減小reflow和repain。
當文檔加載過程當中遇到js文件,html文檔會掛起渲染(加載解析渲染同步)的線程,不只要等待文檔中js文件加載完畢,還要等待解析執行完畢,才能夠恢復html文檔的渲染線程。由於JS有可能會修改DOM,最爲經典的document.write,這意味着,在JS執行完成前,後續全部資源的下載多是沒有必要的,這是js阻塞後續資源下載的根本緣由。因此我平時的代碼中,js是放在html文檔末尾的。
JS的解析是由瀏覽器中的JS解析引擎完成的,好比谷歌的是V8。JS是單線程運行,也就是說,在同一個時間內只能作一件事,全部的任務都須要排隊,前一個任務結束,後一個任務才能開始。可是又存在某些任務比較耗時,如IO讀寫等,因此須要一種機制能夠先執行排在後面的任務,這就是:同步任務(synchronous)和異步任務(asynchronous)。
JS的執行機制就能夠看作是一個主線程加上一個任務隊列(task queue)。同步任務就是放在主線程上執行的任務,異步任務是放在任務隊列中的任務。全部的同步任務在主線程上執行,造成一個執行棧;異步任務有了運行結果就會在任務隊列中放置一個事件;腳本運行時先依次運行執行棧,而後會從任務隊列裏提取事件,運行任務隊列中的任務,這個過程是不斷重複的,因此又叫作事件循環(Event loop)。具體的過程能夠看這篇文章:點擊這裏
九、瀏覽器發送請求獲取嵌入在 HTML 中的資源(如圖片、音頻、視頻、CSS、JS等等)
其實這個步驟能夠並列在步驟8中,在瀏覽器顯示HTML時,它會注意到須要獲取其餘地址內容的標籤。這時,瀏覽器會發送一個獲取請求來從新得到這些文件。好比我要獲取外圖片,CSS,JS文件等,相似於下面的連接:
圖片:http://static.ak.fbcdn.net/rsrc.php/z12E0/hash/8q2anwu7.gif
CSS式樣表:http://static.ak.fbcdn.net/rsrc.php/z448Z/hash/2plh8s4n.css
JavaScript 文件:http://static.ak.fbcdn.net/rsrc.php/zEMOA/hash/c8yzb6ub.js
這些地址都要經歷一個和HTML讀取相似的過程。因此瀏覽器會在DNS中查找這些域名,發送請求,重定向等等...
不像動態頁面,靜態文件會容許瀏覽器對其進行緩存。有的文件可能會不須要與服務器通信,而從緩存中直接讀取,或者能夠放到CDN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