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者 | 懷左
來源 | 懷左同窗
前兩天,一位讀者給我留言,說他去年的時候參加了一個閱讀活動,提倡一天讀一本書。他說雖然本身仍是個大學生,但好久沒有這種拼命學習的激情了,因此從去年讀到如今,大約一年的時間中,讀了200多本書。安全
看了他的描述,我以爲仍是蠻厲害的。由於我離開學校後,雖然天天還有不少時間能夠讀書,但如今的我,一年也讀不了二百本書。微信
他接着說:「學長,我原本覺得讀這麼多書以後我就能夠變得很厲害,能夠靠副業賺錢。但如今看來,好像一點用都沒有。因此我如今都想放棄讀書了!」學習
我沒想到他會這樣說,從他的話中,我能看到焦慮和巨大的失望。原本滿懷指望去作一件事,但願經過這件事情能夠實現更多目的,但作成以後,忽然發現好像什麼都沒有。spa
就像父母允諾咱們,你此次考試考好的話,我就給你買個最新款的手機。結果你拼命考了第一名,父母卻說:「要什麼手機!有了手機還能好好學習呢?我給你再報個輔導班吧。」blog
理想與現實不對等,會引起咱們的焦慮。rem
努力以後沒結果,會致使咱們的失望。it
關於讀書無用,這樣的反饋我還收到不少。由於我本身常常讀書,也會在本身朋友圈推薦一些書,想着本身留個記念,同時給愛讀書的人推薦一些好書。class
但有一天,一位微信好友還和我說:「讀書有什麼意義呢?讀書能讓你成功嗎?能讓你變得有錢嗎?百無一用是書生!」渲染
我沒有回覆他,由於每一個人看待書的視角不同,一樣,每一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也不一樣。同時,這些反饋還引起了我進一步的思考。方法
讀書,到底怎麼樣作,才能「有用」?
01
營銷浪潮之下的讀書熱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不少倡導成功學的人開始大談讀書。因此一些原本很焦慮且沒什麼主見的人,被洗腦以後,天然而然地將成功和讀書聯繫了起來,以爲讀書以後就會變得有錢,甚至倡導一天一本書,或者一天三五本書。
講道理,讀書確實很好,由於咱們生活中的垃圾信息和二手知識實在太多,你直接去讀好書,讀經典,可讓你直接瞭解到一手的而且是信息增量很大的好的知識。
不少成功人士都讀書,但並非說只要你去讀書,就必定能夠得到你想要的成功。這個道理,就像成功人士都吃飯,但並非說你去吃飯,就能夠和他們同樣成功。
就個人讀書經驗來看,一直有讀書習慣的人,他們每每有本身的口味和節奏,知道本身該讀什麼書,也知道本身如何去讀書。
而那些哄哄鬧鬧天天吵着讀書學習的人,通常都是以前沒有讀書習慣,被別人的廣告「讀書=成功」一引導,就鬧着要一天讀一本,甚至一天讀一三本的人。
急功近利的背後,就是人心中的焦慮,那麼在當下社會中,你們最焦慮的問題,大多數仍是由於缺錢。
因此這個時候,當別人將「多讀書」和「能賺錢」掛鉤時,不少人就相信了,而後開始囤書,翻書,看不懂也當看過了,爲了數量天天秀本身又多讀了一本書。
有一天有我的說他三個小時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而且在網上嘲笑那些看不懂的人時。
我問他:「想問一下麗貝卡爲何會吃土呢?我想請教一下。」
結果他回覆我:「麗貝卡是誰,是一個明星?」
從那以後,當我再遇到有人說「我一年讀了幾百本書,但我感受沒有半點用」這類問題的時候。我就想說:「我一年吃了一千多頓飯,但我也沒有變成功」來回復他。
生活不是你爸媽,不會由於你趕驢式地作了一些事情,就必須得獎勵你另一些東西。
02
讀書是獲取知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多讀書是好事,但讀書的目的不是讀書,而是爲了得到知識,提高咱們的思考能力,或者創建屬於咱們的思惟方式。
從本質上來說,讀書是一種能夠增長知識、培養思惟、提高咱們能力的手段。這樣的手段還有不少種,讀書只是裏面的一種。
並非說讀書越多的人就必定越厲害,他也可能讀成了書呆子。什麼樣的人是真厲害呢,就是那些堅持讀書還在堅持運用知識的人,而不是窩着只讀書但歷來不實踐的人。
讀《三國演義》時,有一我的物叫馬謖,他也是諸葛亮的學生,就是「揮淚斬馬謖」中的主角。他讀書不少,但讓他去守街亭時,他卻只按兵法行事,不聯繫實際,結果被曹魏的軍隊戰勝,本身也丟了性命。
一樣的人物,還有紙上談兵的趙括先生。
到如今,我本身也出了兩本書,自從我出了書以後,我就深深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是全部的內容都是有價值的。
就像當年金聖嘆先生評水滸的時候,也不是每一條評論都好。由於有些評論多是他吃飯的時候寫的,有些多是他一邊上廁所一邊讀水滸的時候想到的。
因此咱們讀書的時候也要知道,有了知識並不表明你的學習能力強,也不表明你的思考能力強,愛因斯坦說過「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
知識是底層的,在學習運用的過程當中咱們應該思考、聯繫、輸出,而且將知識創建成系統。就像造房子,你只有磚瓦是不行的,還須要將材料組合建構,才能慢慢造出房屋。
因此我建議你們,在讀書的過程當中,也要多實踐。
讀書的實踐手段很是多,最簡單的,就是思考和寫感悟。舉個例子,好比你讀《三國演義》時,讀到劉備是中山靖王以後,而後走到哪裏也宣傳本身是劉皇叔的名號。若是你只是說,劉備這我的只喜歡裝,那就留在表層了。他爲何必定要宣傳劉皇叔的名號呢?
你思考一下,其實一方面是爲了找陣營,由於大漢當時雖然衰微,但還未亡,有不少人仍是心向大漢的;另外一方面從廣告學的角度來看,劉皇叔這個名號,自帶流量,直接幫劉備作了很好的宣傳。
看《西遊記》時,爲何最後孫悟空得了鬥打敗佛,豬八戒是淨壇使者,而看起來很和藹,同時又一直挑着擔的沙和尚卻只得了金身羅漢呢。要知道羅漢的地位是比較低的,被公認的老好人沙僧最後獲得的獎勵卻最低,爲何?
若是你認真讀書,而且思考後會發現,沙僧其實心機很重,不少時候他都不肯意發力,能當和事佬就當和事佬,凡事差很少就行,反正前面有師傅、大師兄和二師兄頂着。如來不傻啊,早看出來了,因此給了沙僧金身羅漢,指明他心不純,還須要歷練。
那有了這樣的小思考,其實比單純讀書多了一層實踐,若是你還想再多一層的實踐,那就去寫做,將你的小思考寫成小感悟。
這樣的練習剛開始會感受很吃力,不容易,但時間久了以後就造成習慣了,看到新內容就會天然而然地思考一番,你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天然也就提高了。
03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
到如今我愈來愈發現,咱們真的應該要學着脫離一些社會的約定俗成。
當你小時候,老師問你將來想作什麼,你說你想作科學家。可是當你高中的時候,老師問想當科學家的還有多少人,那個時候沒有多少人了。
這裏面的緣由是:你小的時候,相信本身能夠,由於那個時候沒人告訴你不行。
後來你慢慢長大,想作的事情,身邊人一直告訴你:你不行。時間久了以後,你就真以爲不行,而後放棄了。
因此,你們試着想想,在你成長的路上,你到底是有多少事情,是被別人說服後,而後不作的?
咱們在作事情的時候,先試着本身去分析一下,不要急着去聽反對者的聲音,由於他們已經適應社會環境了。社會也會在你的面前豎起一道恆定的屏障。你會擔憂偏離社會規範,由於不遵照社會規範會獲得雙倍懲罰。
可是若是你想作成不少事情,你確實須要採起不尋常的方法,可能這個方法並不會被每一個人都接受。
由於你追求的東西越卓越,就越須要突破社會教化的束縛。
一樣的,換過來講,就讀書這個問題,你也應該去培養本身的主見和辨別能力。
爲何你的認知常常會被媒體吊着走?由於在現實生活中,媒體每每喜歡利用咱們的不安全感和恐懼感來搶奪咱們的注意力。
媒體和營銷經過渲染你窮、焦慮、無能、掙扎,而後再反過來一說,你經過作哪些事情能夠實現逆襲、暴富、走向人生巔峯,接着就能吸引一大批人。
人性是懶惰的,並且咱們很是喜歡簡答的想法,喜歡用一個單一的答案去看待世界。咱們傾向於以爲全部的問題都有單一的緣由,咱們只須要解決這個緣由,就能夠解決全部的問題。這是什麼,這就是人類的單一視角本能。
因此不少人也會很容易相信讀書就能夠成功,炒股就能成功,作某某事就能成功,他們不去思考更復雜更立體的緣由,而喜歡抓一個答案,而後在單一維度上去發力。
事實是:全部的成功,都是系統性,都是立體式的。
因此,比起單純地拼讀書的數量,咱們還應該提高本身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底層認知能力。
【小結】
最後我來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第一,讀書很好,但讀書是咱們獲取知識、提高思考能力的手段,它不是最終的目的;
第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要總被別人吊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