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屬於諾基亞帝國的塞班王朝java
1980 年,一家名爲 Psion 公司註冊成立,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是開發一個叫 EPOC 的操做系統,這個系統不是爲電腦設計的,也不是給手機——第一臺移動電話 3 年後才問世。EPOC 是專屬於掌上電腦(PDA)的系統,PDA 也算是一個暴露年齡的古早數碼產品了。小程序
18 年後,Psion 放棄單幹,和愛立信、諾基亞、摩托羅拉聯手成立了塞班公司,並以 EPOC 爲基礎,研發針對手機的操做系統。次年,首個塞班系統 Symbian OS v5.x 問世,該系統支持標準網絡頁面的瀏覽器,藉助 java 語言的支持,亦可運行小型的應用程序。微信小程序
(愛立信 R380)瀏覽器
雖然塞班後來老是和諾基亞捆綁,但第一臺搭載塞班系統的手機倒是愛立信。2000 年,採用 Symbian5.0 的愛立信 R380 Smartphone 發售。但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R380 並不能算是「智能手機」,由於它連安裝應用的功能都沒有。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塞班智能手機,是 2001 年問世的諾基亞 9210C。微信
21 世紀差很少前十年,手機市場都是諾基亞和它的塞班的天下,即便基於 C++ 的塞班應用開發難度很高,安裝也十分繁瑣,甚至沒有所謂的應用商店,也阻攔不了全球玩家樂此不疲地在各類塞班論壇分享玩法、破解簽名系統的熱情。網絡
2.App Store 引領「應用經濟」app
在不少人看來,諾基亞的好日子、塞班的帝國,終結於 2007 年的 iPhone,這個砍掉鍵盤,採用全觸控界面的設備,引起了智能手機領域的革命。分佈式
但初代 iPhone 並不支持第三方應用,開發者只能建立在內置瀏覽器中運行的應用,若是蘋果堅持初期的封閉系統策略,iPhone 可能不會有今天的輝煌。工具
在我看來,更具革命性、影響更深遠的是第二年亮相的 App Store。佈局
2008 年,蘋果開發者大會 WWDC 有史以來第一次門票售罄,在此次大會上,蘋果發佈了 App Store。統一的分發渠道、開發者自行訂價、完整的工具包和開發規範,應用的分發、開發和安裝變得史無前例的容易,蘋果的生態就此起飛。所以,App Store 能夠說纔是 iPhone 成功的祕訣所在。
同年 10 月,Google 推出其應用商店 Android Market(現 Google Play),其餘大公司也紛紛跟上,黑莓於 2009 年上線 BlackBerry App World,連運營商 Verizon 都有了自家的 Verizon App Store。
百花齊放的 iOS 和 Android 應用,深入地改變了咱們的生活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經濟模式,我的開發者憑藉一款應用實現財務自由走上人生巔峯、小公司憑爆款遊戲一晚上成名的爽文劇情在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
3.來自小程序的挑戰
13 年過去了,App Store 的應用數量已由最初的 500 個擴充至 200 多萬個,Android 應用也超過 300 萬個,但其天花板和弊端也顯而易見。
對用戶來講,爲了一些一年只用一兩回的服務而下載應用,並非什麼讓人愉快的體驗,手機直逼電腦硬盤的存儲容量也從側面反映了 app 愈來愈臃腫龐大的現實。對開發者或商家而言,如何搶佔用戶有限的注意力,在已成紅海、紅利消失殆盡的應用市場脫穎而出,亦是巨大的挑戰。
所以,2017 年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時,不少人將其視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風口。無需安裝、用完即走,這些特性至少對於受夠了動輒須要下載應用的普通用戶而言,至關有吸引力,而苦苦尋求下一個流量入口的開發者們,也彷彿找到了救命稻草。
通過四年的發展,小程序雖然沒有像當初人們預測的同樣顛覆蘋果或安卓的應用生態,但的確以其小而快的特色,成爲一種新的服務形式,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人們的手機使用習慣,支付寶、百度、字節跳動等巨頭前後佈局各自的小程序平臺,也是看到了輕量級應用的潛力。
然而,不論是傳統的應用也好,小程序也罷,在智能手機增加已見頂的今天,單純基於手機的軟件開發已很難有顛覆式的創新,那麼當萬物互聯時代來臨,面對更多類型、更多形態的終端,廠商或開發者又該如何適配?如何讓用戶便攜地獲取服務?
4.下一代應用,長什麼樣?
你可能會說:我在手機上不是也能控制家裏的智能家居嗎?好像不須要什麼改變?
真的是這樣嗎?咱們不妨回想一下平時使用智能家居的步驟:第一次鏈接,須要下載對應的 app,還要通過註冊、配對等操做,每一個環節,都寫着「勸退」兩個字。
若是家裏不止一臺 IoT 設備,且來自多個廠商,掃地機器人一個、空調一個、冰箱一個,畫面簡直不要太美,手機容量分分鐘報警。
因而在 3 月 25 日的華爲開發者日(HDD)上,華爲鴻蒙(HarmonyOS)提出了一種獨特的解決方案:元服務。
華爲將元服務稱爲 HarmonyOS 生態的基石。咱們能夠將一個應用看做是由多個元服務組成的總體,每個元服務又可單獨運行並分發到不一樣的設備,便可分、可合、可流轉,而且支持免安裝,具備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優點,因此開發者能夠藉助元服務實現跨端的部署和自由的組合。
元服務也很好地解決了不一樣設備上的 UI 適配、數據管理等讓開發者頭疼的問題,鴻蒙把這些複雜的問題都封裝在系統側,開發者只需專一業務自己的邏輯便可。
上述能力已在華爲一衆合做夥伴上獲得了很好的應用,例如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的優惠券發放服務,用戶只須要用手機和指定的標籤碰一碰,便可快速完成註冊和領券過程,將以往下載應用、安裝、註冊、搜索優惠券等多達 12 步的過程精簡至 5 步。
看起來好像和小程序差很少?若是隻看呈現形式,元服務由手機與 IoT 設備碰一碰激活,以卡片彈窗的形式出現,確實是和小程序有殊途同歸之處,但請注意「多端部署」幾個字,跨設備能力的無縫銜接,纔是元服務的精髓所在。
以華爲與廣州羊城通共同開發的智能乘車提醒功能爲例,在地鐵裏刷卡進站進,手機會彈出乘車提醒的元服務,咱們能夠直接在上面選擇目的地,當列車即將到站時,系統會通手機、手錶、耳機全方位提醒用戶。
又好比全民 K 歌,藉助元服務的多端融合能力,咱們能夠將手機變成點歌臺和麥克風,再配合家裏的智慧屏和音箱,讓客廳秒變 KTV 包房,還可實現多人 K歌。
這樣的跨終端體驗,顯然就不是小程序能作到的。
此前鴻蒙一直強調的是其分佈式技術打通設備間的硬件能力,實現資源共享,但這種在底層的能力,咱們普通用戶感知不強,而元服務則以一種可見、可感知的形式,向咱們展現了鴻蒙的優點。
一個健康的操做系統生態,應該是平臺、用戶、開發者三方雙贏的局面。所以,鴻蒙不只給用戶以良好的體驗,也在下降開發成本的同時,經過提供豐富的入口和場景化、智能化的分發和觸達等方式,協助合做夥伴提升獲客效率。
爲此,華爲將開放桌面、掃一掃、碰一碰等系統級入口,服務中心、智慧助手、智慧語音、智慧視覺等入口則可以在用戶有服務需求時,將對應的服務智能地推送到用戶面前,實現「服務找人」的效果。
反過來,在多設備的加持下,又能使系統更好地感知用戶的需求和所處場景,實現更精準的服務分發。正如華爲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王成錄所說,「HarmonyOS 重構了人、設備、場景的關係。」
不一樣時代下,隨着應用終端的更迭,從 app 到小程序,服務的形態也在不斷變化,新技術的出現,每每奏響舊系統、舊交互方式退出舞臺的序曲。物聯網時代終端設備的多樣化,使得服務的形態將趨於泛終端化和輕量化,現有的 iOS 和 Android 顯然都不符合條件,以元服務擊中行業痛點的 HarmonyOS,或許就是那個顛覆者,畢竟,誰說下一個 app,就必定是 app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