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私房菜·基礎篇(第三版)-- 磁盤組成與Linux系統分區

1、磁盤的組成

咱們在計算機概論談過磁盤的組成主要有磁盤、機械手臂、磁盤讀取頭與主軸馬達所組成, 而數據的寫入實際上是在盤片上面。盤片上面又可細分出扇區(Sector)與柱面(Cylinder)兩種單位, 其中扇區每一個爲512bytes那麼大。假設磁盤只有一個盤片,那麼盤片有點像底下這樣:windows

clipboard.png

那麼是否每一個扇區都同樣重要呢?其實整塊磁盤的第一個扇區特別的重要,由於他記錄了整塊磁盤的重要信息! 磁盤的第一個扇區主要記錄了兩個重要的信息,分別是:spa

  • 主要啓動記錄區/主引導分區(Master Boot Record, MBR):能夠安裝啓動管理程序的地方,有446 bytes操作系統

  • 分割(區)表(partition table):記錄整顆硬盤分割的狀態,有64 bytes3d

MBR是很重要的,由於當系統在啓動的時候會主動去讀取這個區塊的內容,這樣系統纔會知道你的程序放在哪裏且該如何進行啓動。 若是你要安裝多重啓動的系統,MBR這個區塊的管理就很是很是的重要了! ^_^code

那麼分區表又是啥?其實你剛剛拿到的整塊硬盤就像一根原木,你必需要在這根原木上面切割出你想要的區段, 這個區段纔可以再製做成爲你想要的傢俱!若是沒有進行切割,那麼原木就不能被有效的使用。 一樣的道理,你必需要針對你的硬盤進行分割,這樣硬盤才能夠被你使用的!blog

2、磁盤分區表(partition table)

可是硬盤總不能真的拿鋸子來切切割割吧?那硬盤還真的是會壞掉去!那怎辦?在前一小節的圖示中, 咱們有看到『開始與結束磁柱』吧?那是文件系統的最小單位,也就是分割槽的最小單位啦!沒有錯, 咱們就是利用參考對照磁柱號碼的方式來處理啦! 在分割表所在的64 bytes容量中,總共分爲四組記錄區,每組記錄區記錄了該區段的啓始與結束的磁柱號碼。 若將硬盤以長條形來看,而後將磁柱以直條圖來看,那麼那64 bytes的記錄區段有點像底下的圖示:接口

clipboard.png

假設上面的硬盤裝置檔名爲/dev/hda時,那麼這四個分割槽在Linux系統中的裝置檔名以下所示, 重點在於檔名後面會再接一個數字,這個數字與該分割槽所在的位置有關喔!ip

  • P1:/dev/hda1內存

  • P2:/dev/hda2terminal

  • P3:/dev/hda3

  • P4:/dev/hda4

上圖中咱們假設硬盤只有400個磁柱,共分割成爲四個分割槽,第四個分割槽所在爲第301到400號磁柱的範圍。 當你的操做系統爲Windows時,那麼第一到第四個分割槽的代號應該就是C, D, E, F。當你有數據要寫入F槽時, 你的數據會被寫入這顆磁碟的301~400號磁柱之間的意思。

既然分割表只有記錄四組數據的空間,那麼是否表明我一顆硬盤最多隻能分割出四個分割槽?固然不是啦!有經驗的朋友都知道, 你能夠將一顆硬盤分割成十個以上的分割槽的!那又是如何達到的呢?在Windows/Linux系統中, 咱們是透過剛剛談到的擴展分配(Extended)的方式來處理的啦!擴展分配的想法是: 既然第一個磁區所在的分割表只能記錄四筆數據, 那我能否利用額外的磁區來記錄更多的分割資訊?實際上圖示有點像底下這樣:

clipboard.png

在上圖當中,咱們知道硬盤的四個分割記錄區僅使用到兩個,P1爲主要分割,而P2則爲擴展分配。請注意, 擴展分配的目的是使用額外的磁區來記錄分割資訊,擴展分配自己並不能被拿來格式化。 而後咱們能夠透過擴展分配所指向的那個區塊繼續做分割的記錄。

如上圖右下方那個區塊有繼續分割出五個分割槽, 這五個由擴展分配繼續切出來的分割槽,就被稱爲邏輯分割槽(logical partition)。 同時注意一下,由於邏輯分割槽是由擴展分配繼續分割出來的,因此他可使用的磁柱範圍就是擴展分配所配置的範圍喔! 也就是圖中的101~400啦!

一樣的,上述的分割槽在Linux系統中的裝置檔名分別以下:

  • P1:/dev/hda1

  • P2:/dev/hda2

  • L1:/dev/hda5

  • L2:/dev/hda6

  • L3:/dev/hda7

  • L4:/dev/hda8

  • L5:/dev/hda9

仔細看看,怎麼裝置檔名沒有/dev/hda3與/dev/hda4呢?由於面四個號都是保留給PrimaryExtended用的嘛! 因此邏輯分割槽的裝置名稱號碼就由5號開始了!這是個很重要的特性,不能忘記喔!

主要分割、擴展分配與邏輯分割的特性咱們做個簡單的定義羅:

  • 主分區與擴展分區最多能夠有四個(硬盤的限制 64/16 = 4)

  • 擴展分區最多隻能有一個(操做系統的限制)

  • 邏輯分割是由擴展分配持續切割出來的分區;

  • 可以被格式化後,做爲數據存取的分區爲主分區與邏輯分區。擴展分區沒法格式化;

  • 邏輯分區的數量依操做系統而不一樣,在Linux系統中,IDE硬盤最多有59個邏輯分割(5號到63號),SATA硬盤則有11個邏輯分割(5號到15號)。

3、Linux系統分區

利於查找與寫入

clipboard.png

clipboard.png

格式化:最重要的目的是爲了寫入文件系統

clipboard.png

clipboard.png

clipboard.png
掛載:把盤符和分區鏈接在一塊兒的過程。
掛載點(相似於windows盤符,Linux中是某個目錄。Linux中沒有盤符概念,是掛載

clipboard.png
swap既交換分區/虛擬內存

將根分區/和/boot在物理結構上獨立開,邏輯上/boot還在根分區下。這樣它們數據寫入各自不會受到影響

clipboard.png

4、X window與文本模式的切換

咱們前面一直談到的是X Window的窗口管理員環境,那麼在這裏面有沒有純文本接口的環境啊? 固然有啊!可是,要怎麼切換X Window與文本模式呢?注意喔,一般咱們也稱文本模式爲終端機接口, terminal 或 console喔!Linux默認的狀況下會提供六個Terminal來讓使用者登錄, 切換的方式爲使用:[Ctrl] + [Alt] + [F1]~[F6]的組合按鈕。

那這六個終端接口如何命名呢,系統會將[F1] ~ [F6]命名爲tty1 ~ tty6的操做接口環境。 也就是說,當你按下[crtl] + [Alt] + [F1]這三個組合按鈕時 (按着[ctrl]與[Alt]不放,再按下[F1]功能鍵), 就會進入到tty1的terminal界面中了。一樣的[F2]就是tty2囉!那麼如何回到剛剛的X窗口接口呢?很簡單啊!按下[Ctrl] + [Alt] + [F7]就能夠了!咱們整理一下登錄的環境以下:

[Ctrl] + [Alt] + [F1] ~ [F6] :文字接口登錄 tty1 ~ tty6 終端機;
[Ctrl] + [Alt]+ [F7] :圖形接口壁紙。

在Linux默認的登錄模式中,主要分爲兩種,一種是僅有純文本接口(所謂的運行等級run level 3)的登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你能夠有tty1~tty6的終端界面,可是並無圖形窗口接口的環境喔。 另外一種則是圖形接口的登陸環境(所謂的運行等級run level 5),這也是咱們第四章安裝穩當後的默認環境! 在這個環境中你就具備tty1~tty7了!其中的tty7就是啓動完成後的默認等待登錄的圖形環境!

若是你是以純文本環境啓動Linux的,默認的tty7是沒有東西的!萬一如此的話,那要怎麼啓動X窗口畫面呢? 你能夠在tty1~tty6的任意一個終端接口使用你的帳號登錄後(登陸的方法下一小節會介紹), 而後下達以下的命令便可:

[vbird@www ~]$ startx

Linux中,默認root的提示符爲#,而通常用戶身份的提示符爲$

manmanual(操做說明)的簡寫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
本站公眾號
   歡迎關注本站公眾號,獲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