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定位技術超全解析!定位正在從室外走向室內

早在15世紀,當人類開始探索海洋的時候,定位技術也隨之催生。當時的定位方法十分粗糙,就是是運用航海圖和星象圖以肯定本身的位置。算法

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定位技術在技術手段、定位精度、可用性等方面均取得質的飛越,而且逐步從航海、航天、航空、測繪、軍事、數據庫

天然災害預防等「高大上」的領域逐步滲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爲人們平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應用——好比人員搜尋、位置查找、交通管理、車輛導航與路線規劃等等……後端

整體來講,定位能夠按照使用場景的不一樣劃分爲室內定位和室外定位兩大類,由於場景不一樣,需求也就不一樣,因此分別採用的定位技術也不盡相同。安全

成熟的室外定位技術服務器

目前應用於室外定位的主流技術主要有衛星定位和基站定位兩種。網絡

  1.衛星定位佈局

衛星定位便是經過接收衛星提供的經緯度座標信號來進行定位,衛星定位系統主要有:美國全球定位系(GPS)、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性能

歐洲伽利略(GALILEO)系統、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其中GPS系統是現階段應用最爲普遍、技術最爲成熟的衛星定位技術。優化

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由三部分組成:空間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戶設備部分。編碼

空間部分是由24顆工做衛星組成,它們均勻分佈在6個軌道面上(每一個軌道面4顆),衛星的分佈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

任什麼時候間均可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並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幾何圖象;

控制部分主要由監測站、主控站、備用主控站、信息注入站構成,主要負責GPS衛星陣的管理控制;

用戶設備部分主要是GPS接收機,主要功能是接收GPS衛星發射的信號,得到定位信息和觀測量,經數據處理實現定位。

GPS的定位原理說白了就是經過四顆已知位置的衛星來肯定GPS接收器的位置。

要達到這一目的,衛星的位置能夠根據星載時鐘所記錄的時間在衛星星曆中查出。而用戶到衛星的距離則經過紀錄衛星信號傳播到用戶所經歷的時間,

再將其乘以光速獲得(因爲大氣層電離層的干擾,這一距離並非用戶與衛星之間的真實距離,而是僞距)。

當GPS衛星正常工做時,會不斷地用1和0二進制碼元組成的僞隨機碼(簡稱僞碼)發射導航電文。

導航電文包括衛星星曆、工做情況、時鐘改正、電離層時延修正、大氣折射修正等信息。然而,

因爲用戶接受機使用的時鐘與衛星星載時鐘不可能老是同步,因此除了用戶的三維座標x、y、z外,

還要引進一個變量t即衛星與接收機之間的時間差做爲未知數,而後用4個方程將這4個未知數解出來。

因此若是想知道接收機所處的位置,至少要能接收到4個衛星的信號。

衛星定位雖然精度高、覆蓋廣,但其成本昂貴、功耗大,並不適合於全部用戶。

  2.基站定位

基站定位通常應用於手機用戶,手機基站定位服務又叫作移動位置服務(LBS,LocationBasedService),

它是經過電信移動運營商的網絡(如GSM網)獲取移動終端用戶的位置信息。

手機等移動設備在插入sim卡開機之後,會主動搜索周圍的基站信息,與基站創建聯繫,並且在能夠搜索到信號的區域,

手機能搜索到的基站不止一個,只不過遠近程度不一樣,再進行通訊時會選取距離最近、信號最強的基站做爲通訊基站

。其他的基站並非沒有用處了,當你的位置發生移動時,不一樣基站的信號強度會發生變化,若是基站A的信號不如基站B了,

手機爲了防止忽然間中斷連接,會先和基站B進行通訊,協調好通訊方式以後就會從A切換到B。這也就是爲何一樣是待機一天,

你在火車上比在家裏耗電要多的緣由,手機須要不停的搜索、鏈接基站。

基站定位的原理也很簡單:咱們知道,距離基站越遠,信號越差,根據手機收到的信號強度能夠大體估計距離基站的遠近,

當手機同時搜索到至少三個基站的信號時(如今的網絡覆蓋這是很輕鬆的一件事情),大體能夠估計出距離基站的遠近;

基站在移動網絡中是惟一肯定的,其地理位置也是惟一的,也就能夠獲得三個基站(三個點)距離手機的距離,

根據三點定位原理,只須要以基站爲圓心,距離爲半徑屢次畫圓便可,這些圓的交點就是手機的位置。

因爲基站定位時,信號很容易受到干擾,因此先天就決定了它定位的不許確性,精度大約在150米左右,基本沒法開車導航。

定位條件是必須在有基站信號的位置,手機處於sim卡註冊狀態(飛行模式下開wifi和拔出sim卡都不行),並且必須收到3個基站的信號,不管是否在室內。

可是,定位速度超快,一旦有信號就能夠定位,目前主要用途是沒有GPS且沒有wifi的狀況下快速大致瞭解下你的位置。

  定位技術從室外走向室內

GPS和基站定位技術基本知足了用戶在室外場景中對位置服務的需求。然而,人的一輩子當中有80%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

我的用戶、服務機器人、新型物聯網設備等大量的定位需求也發生在室內;而室內場景受到建築物的遮擋,GNSS信號快速衰減,

甚至徹底拒止,沒法知足室內場景中導航定位的須要。

近年來,位置服務的相關技術和產業正從室外向室內發展,以提供無所不在的基於位置的服務,其主要推進力是室內位置服務所能帶來的巨大的應用和商業潛能。

許多公司包括OS提供商、服務提供商,設備和芯片提供商都在競爭這個市場。

  1.室內定位應用

室內定位即經過技術手段獲知人們在室內所處的實時位置或者行動軌跡。基於這些信息可以實現多種應用。

大型商場中的商戶可以經過室內定位技術獲知哪些地方人流量最大,客人們一般會選擇哪些行動路線等,從而更科學地佈置櫃檯或者選擇舉辦促銷活動的地點。

客人也能夠利用室內定位技術更方便地找到所需購買物品的擺放區域,並得到前往該處的最佳路線。家長不用再擔憂孩子在商場中走失,經過室內定位技術能夠實時定位孩子的位置。

公司的管理者則能夠運用室內定位技術實時獲知室內的人員情況,從而更好地優化空調的使用等,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還可以有效提升安全保衛的水平。

經過部署室內定位技術,電信運營商可以更好地找到室內覆蓋的「盲點」和「熱點」區域,更好地在室內爲用戶提供通訊服務。

  2.室內定位面臨的挑戰

和室外定位相比,室內定位面臨不少獨特的挑戰,好比說室內的環境動態性很強,能夠說是多種多樣,

不一樣的大廈會有不一樣的室內佈局;室內的環境更加精細,由此也須要更高的精度來分辨不一樣的特徵。

那麼實用的室內定位解決方案都須要知足那些要求呢?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精度、覆蓋範圍、可靠性、成本、功耗、可擴展性和響應時間。

 精度:對精度的要求不一樣的應用差異很大,好比在超市或倉庫找一個特定的商品可能須要1米甚至更低的精度,若是在購物中心尋找一個特定的品牌或餐館,5-10米的精度就能知足要求。

 覆蓋範圍:覆蓋範圍主要是指一個技術和解決方案能夠在多大的範圍內提供知足精度的覆蓋。有些技術須要相應或專用的基礎設施支撐並結合相應的定位終端使用,這樣它的覆蓋就只是佈局了相應技術的環境範圍。

  可靠性:前面提到室內環境動態性很強,會常常發生改變,好比商場的設置和隔斷會常常發生變化。另外一方面,定位所依賴的基礎設施也會常常發生變化。舉個例子,一些大型的會議,參展商會架設本身的WiFi熱點,這些設施會動態變化位置,甚至有時開有時關,若是定位技術是基於WiFi的,可靠的系統應該不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成本和複雜度:成本和複雜度指標涵蓋兩個方面。一個是定位終端的成本,是否是能夠用終端已有的硬件而不添加新的硬件。另外一方面是佈局和維護的成本及其複雜度,包括佈局與維護定位所須要的設施和採集相關的數據庫。

  功耗:定位所產生的功耗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尤爲對使用電池的移動設備,若是功耗大很快使設備沒電了,就限制了用戶的使用。有調查代表,電池消耗過快是不少用戶不開啓定位功能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若是要實現隨時隨地的位置感知,必須下降定位所增長的設備額外功耗。

  可擴展性:可擴展性指一個解覺方案擴展到更大的覆蓋範圍使用的能力,和方便地移植到不一樣的環境和應用的能力。

  響應時間:系統給出一個位置更新所需的時間是響應時間,不一樣的應用需求不一樣,好比移動用戶和導航應用須要快的位置更新。

  蓬勃發展的室內定位技術

目前室內定位經常使用的定位方法,從原理上主要分爲七種:鄰近探測法、質心定位法、多邊定位法、三角定位法、極點法、指紋定位法和航位推算法。

不一樣的室內定位方法選擇不一樣的觀測量,經過不一樣的觀測量提取算法所須要的信息。下表對主要的觀測量進行簡要的介紹。

根據上面介紹的定位原理和觀測量,衍生出了多種室內定位技術,下面將對主流的室內定位技術進行簡要介紹。

  1.WiFi定位技術

目前WiFi是相對成熟且應用較多的技術,這幾年有很多公司投入到了這個領域。WiFi室內定位技術主要有兩種。

WiFi定位通常採用「近鄰法」判斷,即最靠近哪一個熱點或基站,即認爲處在什麼位置,如附近有多個信源,則能夠經過交叉定位(三角定位),提升定位精度。

因爲WiFi已普及,所以不須要再鋪設專門的設備用於定位。用戶在使用智能手機時開啓過Wi-Fi、移動蜂窩網絡,就可能成爲數據源。

該技術具備便於擴展、可自動更新數據、成本低的優點,所以最早實現了規模化。

不過,WiFi熱點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會比較大,精度較低。爲了作得準一點有公司就作了WiFi指紋採集,

事先記錄巨量的肯定位置點的信號強度,經過用新加入的設備的信號強度對比擁有巨量數據的數據庫,來肯定位置。

因爲採集工做須要大量的人員來進行,而且要按期進行維護,技術難以擴展,不多有公司能把國內的這麼多商場按期的更新指紋數據。

WiFi定位能夠實現複雜的大範圍定位,但精度只能達到2米左右,沒法作到精準定位。所以適用於對人或者車的定位導航,

能夠於醫療機構、主題公園、工廠、商場等各類須要定位導航的場合。

  2.FRID定位

RFID定位的基本原理是,經過一組固定的閱讀器讀取目標RFID標籤的特徵信息(如身份ID、接收信號強度等),一樣能夠採用近鄰法、

多邊定位法、接收信號強度等方法肯定標籤所在位置。

這種技術做用距離短,通常最長爲幾十米。但它能夠在幾毫秒內獲得釐米級定位精度的信息,且傳輸範圍很大,成本較低。

同時因爲其非接觸和非視距等優勢,可望成爲優選的室內定位技術。

目前,射頻識別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在於理論傳播模型的創建、用戶的安全隱私和國際標準化等問題。優勢是標識的體積比較小,

造價比較低,可是做用距離近,不具備通訊能力,並且不便於整合到其餘系統之中,沒法作到精準定位,佈設讀卡器和天線須要有大量的工程實踐經驗難度大。

  3.紅外技術

紅外線是一種波長在無線電波和可見光波之間的電磁波。紅外定位主要有兩種具體實現方法,一種是將定位對象附上一個會發射紅外線的電子標籤,

經過室內安放的多個紅外傳感器測量信號源的距離或角度,從而計算出對象所在的位置。

這種方法在空曠的室內容易實現較高精度,可實現對紅外輻射源的被動定位,但紅外很容易被障礙物遮擋,傳輸距離也不長,

所以須要大量密集部署傳感器,形成較高的硬件和施工成本。此外紅外易受熱源、燈光等干擾,形成定位精度和準確度降低。

該技術目前主要用於軍事上對飛行器、坦克、導彈等紅外輻射源的被動定位,此外也用於室內自走機器人的位置定位。

另外一種紅外定位的方法是紅外織網,即經過多對發射器和接收器織成的紅外線網覆蓋待測空間,直接對運動目標進行定位。

這種方式的優點在於不須要定位對象攜帶任何終端或標籤,隱蔽性強,經常使用於安防領域。劣勢在於要實現精度較高的定位須要部署大量紅外接收和發射器,

成本很是高,所以只有高等級的安防纔會採用此技術。

  4.超聲波技術

超聲波定位目前大多數採用反射式測距法。系統由一個主測距器和若干個電子標籤組成,主測距器可放置於移動機器人本體上,各個電子標籤放置於室內空間的固定位置。

定位過程以下:先由上位機發送同頻率的信號給各個電子標籤,電子標籤接收到後又反射傳輸給主測距器,從而能夠肯定各個電子標籤到主測距器之間的距離,並獲得定位座標。

目前,比較流行的基於超聲波室內定位的技術還有兩種:一種爲將超聲波與射頻技術結合進行定位。因爲射頻信號傳輸速率接近光速,遠高於射頻速率,

那麼能夠利用射頻信號先激活電子標籤然後使其接收超聲波信號,利用時間差的方法測距。這種技術成本低,功耗小,精度高。另外一種爲多超聲波定位技術。

該技術採用全局定位,可在移動機器人身上4個朝向安裝4個超聲波傳感器,將待定位空間分區,由超聲波傳感器測距造成座標,整體把握數據,

抗干擾性強,精度高,並且能夠解決機器人迷路問題。

超聲波定位精度可達釐米級,精度比較高。缺陷是超聲波在傳輸過程當中衰減明顯從而影響其定位有效範圍。

  5.藍牙技術

藍牙定位基於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信號場強指示)定位原理。根據定位端的不一樣,藍牙定位方式分爲網絡側定位和終端側定位。

網絡側定位系統由終端(手機等帶低功耗藍牙的終端)、藍牙beacon節點,藍牙網關,無線局域網及後端數據服務器構成。其具體定位過程是:

1)首先在區域內鋪設beacon和藍牙網關。

2)當終端進入beacon信號覆蓋範圍,終端就能感應到beacon的廣播信號,而後測算出在某beacon下的RSSI值經過藍牙網關通過wifi網絡傳送到後端數據服務器,

經過服務器內置的定位算法測算出終端的具體位置。

終端側定位系統由終端設備(如嵌入SDK軟件包的手機)和beacon組成。其具體定位原理是:

1)首先在區域內鋪設藍牙信標

2)beacon不斷的向周圍廣播信號和數據包

3)當終端設備進入beacon信號覆蓋的範圍,測出其在不一樣基站下的RSSI值,而後再經過手機內置的定位算法測算出具體位置。

終端側定位通常用於室內定位導航,精準位置營銷等用戶終端;而網絡側定位主要用於人員跟蹤定位,資產定位及客流分析等情境之中。

藍牙定位的優點在於實現簡單,定位精度和藍牙信標的鋪設密度及發射功率有密切關係。而且很是省電,可經過深度睡眠、免鏈接、協議簡單等方式達到省電目的。

  6.慣性導航技術

這是一種純客戶端的技術,主要利用終端慣性傳感器採集的運動數據,如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等測量物體的速度、方向、加速度等信息,

基於航位推測法,通過各類運算獲得物體的位置信息。

隨着行走時間增長,慣性導航定位的偏差也在不斷累積。須要外界更高精度的數據源對其進行校準。因此如今慣性導航通常和WiFi指紋結合在一塊兒,

每過一段時間經過WiFi請求室內位置,以此來對MEMS產生的偏差進行修正。該技術目前的商用得也比較成熟,在掃地機器人中獲得普遍應用。

  7.超寬帶(UWB)定位技術

超寬帶技術是近年來新興一項全新的、與傳統通訊技術有極大差別的通訊無線新技術。它不須要使用傳統通訊體制中的載波,

而是經過發送和接收具備納秒或微秒級如下的極窄脈衝來傳輸數據,從而具備3.1~10.6GHz量級的帶寬。

目前,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在內的國家都在研究這項技術,在無線室內定位領域具備良好的前景。

UWB技術是一種傳輸速率高,發射功率較低,穿透能力較強而且是基於極窄脈衝的無線技術,無載波。正是這些優勢,使它在室內定位領域獲得了較爲精確的結果。

超寬帶(UWB)定位技術利用事先佈置好的已知位置的錨節點和橋節點,與新加入的盲節點進行通信,並利用三角定位或者「指紋」定位方式來肯定位置。

超寬帶可用於室內精肯定位,例如戰場士兵的位置發現、機器人運動跟蹤等。超寬帶系統與傳統的窄帶系統相比,具備穿透力強、功耗低、抗干擾效果好、安全性高、系統複雜度低、能提供精肯定位精度等優勢。所以,超寬帶技術能夠應用於室內靜止或者移動物體以及人的定位跟蹤與導航,且能提供十分精確的定位精度。

根據不一樣公司使用的技術手段或算法不一樣,精度可保持在0.1m~0.5m。

  8.LED可見光技術

可見光是一個新興領域,經過對每一個LED燈進行編碼,將ID調製在燈光上,燈會不斷髮射本身的ID,經過利用手機的前置攝像頭來識別這些編碼。

利用所獲取的識別信息在地圖數據庫中肯定對應的位置信息,完成定位。

根據燈光到達的角度進一步細化定位的結果,高通公司作到了釐米級定位精度。因爲不須要額外部署基礎設施,終端數量的擴大對性能沒有任何的影響,

而且能夠達到一個很是高的精度,該技術被高通公司所看好。

目前,可見光技術在北美有不少商場已經在部署。用戶下載應用後,到達商場裏的某一個貨架,經過檢測貨架周圍的燈光便可知曉具體位置,

商家在經過這樣的方法向消費者推進商品的折扣等信息。

  9.地磁定位技術

地球可視爲一個磁偶極,其中一極位在地理北極附近,另外一極位在地理南極附近。地磁場包括基本磁場和變化磁場兩個部分。

基本磁場是地磁場的主要部分,起源於地球內部,比較穩定,屬於靜磁場部分。變化磁場包括地磁場的各類短時間變化,主要起源於地球內部,相對比較微弱。

現代建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會在局部範圍內對地磁產生擾亂,指南針可能也會所以受到影響。原則上來講,非均勻的磁場環境會因其路徑不一樣產生不一樣的磁場觀測結果。

而這種被稱爲IndoorAtlas的定位技術,正是利用地磁在室內的這種變化進行室內導航,而且導航精度已經能夠達到0.1米到2米。

不過使用這種技術進行導航的過程仍是稍顯麻煩。你須要先將室內樓層平面圖上傳到IndoorAtlas提供的地圖雲中,而後你須要使用其移動客戶端實地記錄目標地點不一樣方位的地磁場。

記錄的地磁數據都會被客戶端上傳至雲端,這樣其它人才能利用已記錄過的地磁進行精確室內導航。

百度於2014年戰略投資了地磁定位技術開發商IndoorAtlas,並於2015年6月宣佈在本身的地圖應用中使用其地磁定位技術,將該技術與Wi-Fi熱點地圖、

慣性導航技術聯合使用。精度高,宣傳商業應用中,能夠達到米級定位標準,但磁信號容易受到環境中不斷變化的電、磁信號源干擾,定位結果不穩定,精度會受影響。

  10.視覺定位

視覺定位系統能夠分爲兩類,一類是經過移動的傳感器(如攝像頭)採集圖像肯定該傳感器的位置,另外一類是固定位置的傳感器肯定圖像中待測目標的位置。

根據參考點選擇不一樣又能夠分爲參考三維建築模型、圖像、預部署目標、投影目標、參考其餘傳感器和無參考。

參考3D建築模型和圖像分別是以已有建築結構數據庫和預先標定圖像進行比對。而爲了提升魯棒性,參考預部署目標使用佈置好的特定圖像標誌(如二維碼)做爲參考點;

投影目標則是在參考預部署目標的基礎上在室內環境投影參考點。參考其餘傳感器則能夠融合其餘傳感器數據以提升精度、覆蓋範圍或魯棒性。

除了以上說起的,目前來看定位技術的種類有幾十甚至上百種,而每種定位技術都有本身的優缺點和適合的應用場景,沒有絕對的勝負之分。

根據不用的需求因地制宜的部署解決方案,方爲上策。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