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工程師是青春飯嗎?越老越吃香嗎?

嵌入式工程師是青春飯嗎?越老越吃香嗎?

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嵌入式工程師說過,「我是一名嵌入式軟件工程師,我如今慌得一筆!」程序員

並不是計算機科班出身的他,整個七年下來感受本身學習的課程也不比電子信息科班出身的少,可是真正學到了什麼東西,一下還說不出來。這幾年的工做經歷,一直感受是在嵌入式程序開發方面入了門,可是還談不上精通。面試

人老是應該有憂患意識的,尤爲是程序員,中年危機仍是很嚴重的!這使本身時常考慮將來應該怎麼作來應對這種潛在的危機,前一段時間還一直猶豫究竟是該從事什麼,想過繼續嵌入式深挖,考公務員,轉戰人工智能領域。算法

嵌入式工程師是青春飯嗎?越老越吃香嗎?
傷心中年人:猝不及防的裁人編程

老熟人老黃的公司裁人了,並且仍是整個部門的裁,「早上你們還好好的對需求、敲代碼。下午 Leader 開始通知組員,說我失業了」,丟工做是瞬間的事,沒有任何徵兆,沒任何防備,忽然就說「你被裁了!」服務器

當我看到這條消息時,並未感到絲毫的詫異,由於我以前就對朋友老黃所處的直播行業有預見性,裁人是遲早的事,就看能撐多久。還好他平時作點其餘副業,這種裁人對他來講並沒有致命的打擊和危機感。微信

每一個人從校門走出來到社會,就決定了你真的要努力了,你們背起行囊,大包小包地來到異鄉,帶着賺錢目的和拼一把的精神開始了本身的程序生涯,所以階段規劃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網絡

老黃的這十年架構

老黃今年 30 歲,個頭不高,平時不愛說話,挺老實一我的,出生在湖南一個縣城,大學在省會城市長沙就讀,畢業後經過校招以 9K 的價格進了北京某互聯網公司,工做三年後待遇 12K ,這三年技術算提升很快,可是和他一塊兒來的同事都到了 18K,緣由是他本身一直追求技術,忽略了人際關係和溝通,加上考慮到本身追求家庭和穩定,12K 已經沒法維持本身在北京的生活。ide

撤退北京,轉戰深圳工具

25 歲的他和女朋友一塊兒來到了年輕的城市——深圳,因爲他仍是同個公司轉崗,領導和同事其實都是陌生新環境,一切都要從新開始,之前的績效都是過眼煙雲, 還好由於他待遇很低,此次部門給他加到了 15K, 他仍然須要努力,級別雖是高級工程師,但他的待遇只有 15K,這時候剛畢業的新人入職已是 15K 了,和他一個級別也都是 20K+ 了。老黃髮現團隊很年輕,他們平時加班也不少,時間久了仍是拼不過剛畢業的娃娃們,時間一久,新領導對他就有了偏見,他成了團隊的眼中釘,年末績效最低,春節年後,也就是畢業的第四個年頭,老黃不得已離職了,此次他大哭了一場,這四年半以來爲公司盡職盡責,但仍是換來了這麼個結局,到頭感動的每每只是本身。

後來老黃開始依次面試了騰訊、平安、華爲等幾家大公司,因爲他的待遇很低,對於高級工程師的待遇沒法對等,因此大公司面試官都認爲老黃沒潛力挖掘了。老黃告訴我,一個公司考覈候選人的標準是看能力和潛力,雖然他有能力,可是他的潛力已經輸在了市場待趕上。此次老黃選擇了面試他歷來沒考慮過的小公司,憑藉本身的技術能力和四年知名互聯網公司的經驗,這一次僅有的光環讓老黃跳槽拿了 25K, 進入一家 100 人規模的公司任技術經理,手下帶 10 我的的團隊。

以後老黃髮現本身之前只考慮敲代碼,和去深圳只是增強溝通,壓根沒想管理這事,此次老黃在新的崗位很吃力,本身手下的老人擰成一股繩抱團,新人不聽管理,他的工做沒辦法繼續下去,因而三個月後老黃又一次離職了,此次老黃沒任何感慨,他嘆了一口氣「我難道老了?仍是我選擇晚了?」。

26 歲的他又進了一家作硬件的公司,依舊是 100 人的規模,後來女朋友開始逼婚,可是老黃在北京三年賺的錢都花在了和女朋友身上,面對沒錢結婚,他們開始在下班吵架,又因面對失業的狀況,老黃的女朋友最終離開了他,離開了深圳,回老家嫁了一個大三歲的老師。畢竟女孩子已經等了他四年,歲月終歸不等人。北漂已經很苦了,深漂也這麼淒涼!

女朋友離去,傷心悲泣

老黃天天淚流滿面,用酒來麻痹本身。

老黃在最初幾天開始精神恍惚,給我發短信借錢,問給女朋友買個 LV 包能不能挽回?我告訴他「這已經不是包不包的問題,是你還有房沒房的問題,放手吧!你該從新審視本身了」。老黃想不通本身代碼寫得不錯,也很努力,但爲什麼企業和愛情都遠離他。最後我和老黃在微信聊了一晚,次日他發了朋友圈: 「一切過去,從新開始,我仍是我當初的本身!」, 後來一週後老黃去了一家 200 人公司,帶了 6 人,作了技術 leader, 最後老黃留下來了,這三年他一直很努力,增強溝通,學習管理,學習投資和買房知識,最後在 16 年末,家裏幫忙從親戚那兒借了 20W,加上本身這三年存了 60W,最後在龍崗買了一套 50 平的房,接着經過親戚介紹認識了也是湖南的一萌妹子,倆人認識三月後結婚了。女方出錢裝修,也沒要多少錢禮金,接着半年後生了娃,這兩年老黃還一直在這家公司服務,去年他們爲了照顧孩子,爲了把父母接過來照顧,換了南山 90 平的大房子,月供三萬,差很少畢業 9 年了,老黃待遇總包 70W,但加上平常開支,年邁父母的贍養和小孩的教育支出,老黃以爲心有餘力不足,決定跳槽。

這一次,老黃又開始面試騰訊、大疆和平安科技,但結局仍是同樣,終面沒過——Hr 回覆年紀超限了,老黃說薪資對等了,可能也就是說此次能力不夠了,潛力也沒了!

轉戰直播

後來老黃只能去一家四線互聯網公司,面試最後只能降薪進去作了螺絲釘,也就在這個月,老黃的公司裁人了!

老黃剛進去一個月後,公司所有裁人,老黃未能倖免,此次他又哭了, 若是說第一次是爲了工做,第二次爲愛情,這一次絕對是爲家庭。中年男人生活不易,壓力真不是通常的大……

老黃說有空來上海拜訪我,我說不用客氣了,你先想怎麼仲裁吧,咱們面基的事往後再說。

因此咱們從這個階段總結下老黃的 10 年生涯,得出一個規律。

每一個階段作該作的事情

你們都知道技術人的生存離不開技術,咱們畢業 3 年內的必定要抓緊技術,多學習、多提高。3-5 年這個階段就是對前三年所學技術的篩選,吸取沉澱。5 年之後就是繼續深挖和專精。

老黃就應該在前三年抓住技術提高,增強溝通,正確讓待遇和級別同等上升。可是老黃的待遇沒能上去,且溝通力不強,加上他選擇換部門的緣由,致使他被淘汰了,再接下來的面試中雖能技術碾壓別人,但管理能力跟不上,隨後也沒能拿到高 title 的 offer。

5 年內應該是學習管理和技術沉澱的時機,老黃卻作了純管理,致使失去了技術根基,加上他對外界的房產關注不足,愛情也離他而去。最後等他明白過來時,已經畢業 6 年多了,他又須要從新開始這個階段。

接下來他都在一家公司服務,原本很穩定,但老黃這我的很倔強,始終保持着一顆大廠的心,最後 30 歲的他降薪去作了螺絲釘,結果命很差,被裁了。

老黃在買房後還房貸的過程當中,接私活、賣保險,老婆作微商,啥都搞,由於房貸要兩萬多,還讓父母去街上撿垃圾瓶子,他父母都是去附近籃球場遛娃,後面常常去和打球小火子們混熟了,都給她留瓶子,一個月賣 3000 元左右。他說「本身的月薪不足以支撐一個月 4W 的開支,本身已經存了幾個月的錢,接下來繼續面試或者看看其餘吧,創業也說不定,但總歸不能維持幾個月的空窗期」。

老黃說:「哎 ,口袋有錢 內心就不慌了」

今天看完他這句話,我內心一陣陣涼意,大齡中年男就這麼不討社會喜歡嗎?

中年男人,口袋裏的錢永遠不夠,能賺錢的人,在我看來未必是這我的技術能力多好,或者多努力,而是這我的有更強大的知識面。咱們每每發現,一些厲害的人,其實作人作事都很是有條理,禮貌謙虛,甚至還很友好。在對的時間作了正確的選擇。

嵌入式工程師是青春飯嗎?越老越吃香嗎?
那麼爲何嵌入式工程師會有中年危機?

著名嵌入式工程師「火哥」是這樣解釋的:

1、中年危機根源在於人到中年還要面臨換工做,求職與面試帶來的挑戰。

中年危機具體的年齡,根據不一樣行業會有一些不一樣,互聯網行業通常35歲,電子通訊行業因爲培養週期較長,有必定經驗優點,通常是40歲。可是目前一些創始人有互聯網背景,研發AI+嵌入式等新興智能化電子通訊產品的公司,也會對35歲以上的求職者有必定偏見,因此中年危機的年齡沒有絕對35歲仍是40歲的說法,根據公司不一樣而不一樣。

不少工程師看到公司有40多歲,甚至國外有50歲,60歲的同事還在從事一線研發工做,或者看到有些年齡大一點的轉到了管理崗,就認爲某些公司有大齡員工能夠避免中年危機,或者認爲轉到管理崗就能夠避免中年危機,其實這都是沒有看到中年危機的本質。

避免中年危機的本質不在於公司不解僱40歲,50歲的大齡員工,也不在於轉管理。中年危機根源在於人到中年還要面臨換工做,求職與面試帶來的挑戰。

其實技術技能跟不上最新潮流,身體素質下滑,年齡大無法高強度加班,家庭雜事的影響等現象,在各行各業都是存在的,不斷學習提升技能只能緩解危機,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打個比方,壟斷性央企(好比國家電網,菸草集團)裏面的老師傅,學校裏面的四五十歲的老教師,公務員,他們的技能跟上潮流了嗎?他們能高效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嗎?相信不用我說,你們也明白,不少老同志操做電腦,作PPT都要教好久,可是爲何他們圈子裏面沒有中年危機的說法。

因此中年危機的根源在於,從事電子通訊相關行業工程師,大部分是在體制外工做,我的職業生涯接近40年時間,而現代的體制外企業的壽命廣泛沒有這麼長(20年前BAT在哪?你們如今還記得酷派,金立嗎?)。所以人到中年,有很大的機率,企業解散,面臨從新找工做,求職面試。在從新求職,面試的過程當中,你的技能可能會被小你10歲,20歲的面試官從新審視考察,知識技能跟不上潮流,溝通上的觀念差和代溝也會暴露(想一想10年前Android系統都還沒普及開,而10年後的今天,不少作消費電子產品的公司都要求懂Android, 在職場奮鬥15年,年過40的你,也不可能比畢業3-5年,二十七八歲的年輕人Android系統經驗豐富多少吧)

而壟斷央企,體制內事業單位,公務員的特色就在於,他們的單位有生之年都不太可能解散,再加上沒有末位淘汰,裁人的文化,只要不犯罪,有體制這條護城河保護,基本上是鐵飯碗,不存在人到中年出來從新就業,不用接受小年輕面試官考察與挑戰的問題,天然不存在中年危機一說。

2、這個企業有大齡員工不表明這些人沒有潛在的中年危機

我知道不少朋友說他們公司有很多40歲、50歲還在一線作技術的底層軟件,硬件工程師,因此以爲他所在的行業和公司越老越吃香,不存在中年危機。其實這個想法是比較幼稚的:

  1. 公司不裁掉這些老員工,要麼是由於他們手上有某些特殊的,小衆的核心業務(嵌入式領域核心業務不是指調I2C, SPI, UART等通用技能,而是懂得甚至可以制定某些組織比較特殊的認證規範和標準,好比杜比認證,OpenMax認證,新興一點的亞馬遜Alexa認證, Android CTS認證,這些掌握核心業務的員工求職市場上很難找到,他們也不會輕易把核心業務交給其餘人),要麼是由於這些老員工勤勉踏實,而且工資相對不貴,裁掉他們招新人,老闆並不划算,並且還要賠償一大筆錢(可能簽了第三份終生合同,在外企常見,簽了終生合同,公司不倒閉,不能裁你)。

2. 公司不裁這些老員工,不表明這些人去市場上能隨便找到待遇OK的滿意的工做。掌握核心業務的員工,可能由於業務方向太偏,須要的公司很少,哪怕別人願意給高薪,可能須要換城市爲代價,考慮到家庭因素,你也不太接受換城市。而勤勉的老員工,新興的知識和技能不必定能緊跟時代,出去面試很容易被年輕10歲的面試官以各類新興問題挑戰(好比考察傳統單片機嵌入式工程師,有沒有嵌入式和雲端接口,AI加速芯片軟件開發經驗),甚至小年輕看到年齡大的簡歷,都沒有面試的興趣。而本文中年危機根源在於人到中年還要面臨換工做,求職與面試帶來的挑戰。因此從從新找工做的角度看,這些公司的老員工是有潛在風險的。並且能基業長青的公司真很少,哪怕是摩托羅拉,諾基亞等當年的巨無霸,看上去沒有裁人風險,如今也是說沒就沒了,裏面的老員工也不得不出來再就業,接受小年輕的新技術挑戰。

3. 公司不裁掉老員工,不表明公司願意招不少老員工。上一點說過不少公司,尤爲是外企裁掉老員工是有很大成本的,因此你能看到裏面有很多40歲,50歲的一線技術工程師。可是這些企業在招人上,在人力資源戰略上,仍是喜歡招年輕人,在招人上,潛在的不能說出口的年齡歧視仍是存在的,畢竟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更有幹勁,能加班,不是很貴,性價比高。因此有老員工的公司不表明還願意招更多40歲,50歲的老員工,中年員工從新去有老員工的企業求職,仍是會面臨一樣的挑戰。

3、轉管理崗真的能避免中年危機嗎?

不少年輕朋友都說轉管理崗來避免中年危機,固然,轉了管理,對下屬是有了公司職業發展上的生殺大權,裁人名額可讓下屬背鍋,是一種緩解中年危機的方法,可是並不能從本質上解決中年危機。

通常一個管理人員的薪資是其直系下屬薪資的2-3倍,這樣推算起來,一個高管(往下管3級)的薪資是多是基層工程師的10倍。一旦公司遭遇危機的時候,裁掉1名高管所節約的薪資,能夠夠10個基層了,因此老闆裁掉高管何樂而不爲呢?

何況,這個社會和公司都是金字塔結構,越往上職位越少,真的人人都能作管理嗎?尤爲是在知名大企業,985 211畢業,高智商高情商的人才遍地都是,在競爭管理崗時你有絕對的把握賽過這些佼佼者嗎?並且管理甚至高管,在公司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嗎?這個固然根據狀況而定。

1. 因爲時間推移,公司的業務發展變化,有些高管會被架空,變得那麼不可替代。好比我就業的第一家公司,因爲由於開發成本過高,公司放棄Android產品線,致使Android產品部門的員工被從新分配到其餘部門,之前負責Android產品線的總監被架空,變得無關緊要,本身灰溜溜地離職了。

**

  1. 一朝天子一朝臣,高管的上級若是發生變更**,可能會致使他成爲辦公室zhengzhi犧牲品,不被新上級信任。也是我第一家公司,由於業績不佳,舊的CEO下臺,原來的COO和副總競爭新CEO崗位,COO獲勝,升任CEO,成爲副總的上級,對昔日競爭對手副總不信任,想辦法把他排擠出公司。哪怕當到副總級高管,因爲上級變更,也被公司掃地出門,從新就業。固然這些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故事,看過《資治通鑑》的小夥伴應該心知肚明瞭。

3. 高管從新找工做找不到合適對標的職位,大有人在。我知道的一些高管,由於公司內部某些緣由,離職在家賦閒半年以上待業大有人在。有一家小公司,作了10年CEO的,公司破產,從新來咱們公司求職,最後只給他基層主管的職位。我第一家公司副總級高管,辦公室zhengzhi鬥爭失敗,最後跳槽去了菊花廠,職級19級,雖然還不錯,可是19級在菊花廠也就是中層管理級別,相比於副總VP的身份差距很大。


4、爲何有些企業必定要裁人掉大齡員工

說了這麼多危言聳聽的中年危機。固然也不是全部企業都會裁掉大齡員工。然而以某菊花爲表明的電子通訊計算機相關行業巨頭,裁掉34歲以上員工,40歲強制退休等傳聞不斷,這是什麼緣由呢?其實我我的認爲和某菊花廠爲表明的火車頭高薪奮鬥模式不可持續性有關。

在那種不裁老員工的外企,一線研發每一年考覈成績都差很少,沒有太多突出者,也沒有太差的,假如30歲以月薪20k入職,工做20年,以每一年5%稍高於通脹的比例漲薪(其實不少外企都是這樣),20年後的薪資是大概是50K。你們可能以爲50K是一個高薪,可是考慮到20年後的通脹,一個20年經驗勤勉的工程師,所拿的月薪也不到1W美圓,也就是如今硅谷招應屆程序員的工資水平,相比美國人仍是有競爭力。考慮到外企年終獎不算多,折算成年薪70W左右,對標某菊花廠如今70w年薪,也就16級或17級左右的水平(應屆碩士14級,通常3年升一級)。


而某菊花廠這種火車頭高薪奮鬥模式
,經過拼命加班,樹立火車頭,從應屆生入職薪資15K上升到40K的資深工程師水平,可能只須要5年左右(若是真的連續20年25%增加會達到月薪130w,想一想嚇人),年均增加25%。但是經濟學裏面有個概念叫邊際效應遞減。一我的若是沒有工做產出上質的提升,或者職位上的飛躍,真的能保持20年每一年以25%的比例給公司帶來價值的增加嗎?你每一年重複的工做能帶來25%的增加嗎?剛開始天天工做8小時,每一年增加25%工做時間用於加班,5年以後就要天天工做24小時了。明眼人很容易看出,若是沒有業務或者崗位的飛躍,每一年保持25%的工做價值增加,是很難持續的。

可是一旦工資達到一個高度,好比月薪80K,再給你增加10K所帶來的爽快體驗遠不如從10K漲到20K來得爽(再考慮個稅)。因此每一年25%的工資增加也是不可持續的,沒有高的工資增加做爲激勵,就容易產生懈怠感,產生懈怠就會影響團隊士氣,氛圍,尤爲影響到年輕人的士氣。儘管這個時候你在某菊花廠還能產生價值,可是你會對這個火車頭高薪奮鬥模式產生負面影響,讓這個遊戲玩不下去,而且菊花廠每一年的考覈是同級評比而不是跨級評比,你一個18級老油條比14級的新人工做產出可能是沒有用的,你的考覈要和18級的同級對比,並且越往上精英越多,競爭越激烈,不受你主觀控制的影響考覈的因素越多,總有那麼一天考覈成績打C的時候,這也就是你該離開的時候。固然某菊花廠是使人尊敬的企業,可是不表明這個模式在我的職業發展上可以持續。

因此說某些外企不裁老員工,是這種低速增加模式可持續,老員工有必定性價比(不是說性價比很是高),可是菊花廠爲表明的火車頭高薪奮鬥模式時間長了會帶來高昂的人力成本和低的性價比,若是不裁人,會讓這個模式沒法持續下去。並且某菊花廠能辦多少年,也是未知數,真正基業長青的企業很少,並且在基業長青的企業裏面,像IBM, GE通用電氣,也是通過裁人整合,業務部門調整,新陳代謝才作到基業長青的,那麼不少老員工就是基業長青的代謝物。

嵌入式工程師是青春飯嗎?越老越吃香嗎?
那麼【關於「青春飯」與「越老越吃香」】

嵌入式工程師究竟該如何理解?

著名嵌入式工程師「朱曉明」是這樣告誡你們的:

之前在研究所的時候,一些老工程師不斷的返聘,一些現場的疑難雜症,年輕人一籌莫展的時候,老教授一出馬,藥到病除。

若干年前,還有人會說:「程序員是吃青春飯,作硬件好,作硬件越老越吃香」。

如今說的人愈來愈少了,爲何呢??

硬件工程師已經再也不是越老越吃香了?也變成吃青春飯了?

「爲何會有越老越吃香一說?」老工程師的優點在於:經驗的積累,可是精力和體力並不必定優於年輕工程師;硬件工程師的工做須要比較長時間的積累和理解,有必定的技術積累門檻。

「爲何會有青春飯一說?」年輕工程師的優點每每在於:願意接受新鮮事物,學習速度快,體力和精力比較旺盛。家庭的負擔相對輕一些。

首先任何工種都須要積累和經驗,因此程序員也不能算是吃青春飯的,由於成爲卓越的軟件工程師也須要大量的軟件代碼的編程積累和經驗。

做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因此卓越非凡,並不是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爲「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爲某個領域的專家,須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若是天天工做八個小時,一週工做五天,那麼成爲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須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那麼爲何會以爲硬件工程師也會變成吃青春飯的感受了呢?

【硬件技術的入門門檻確實在下降】

首先,因爲工具的發達、芯片的進步,特別是數字電路的發展,軟件的功能強大,端管雲架構的逐步成爲現實——硬件技術的入門門檻確實在下降。

工具的發達:Saber、ADS、Multisim、candence 等工具愈來愈強大,不少經驗積累的內容,或者須要生產以後纔可以看到的數據、波形和電路特性已經能夠經過仿真工具,在電路生產以前進行分析和優化。包括嵌入式軟件的工具的完善和強大,使得嵌入式軟件的開發門檻也在下降。

芯片的進步:芯片的集成度高,對於PCB的設計複雜度相對下降不少,例如:開關電源設計,集成MOSFET的芯片可以承載的功耗愈來愈高,對於硬件工程師對於原理圖和PCB的設計複雜度愈來愈低;SoC的發展,MCU和CPU的功能愈來愈強大,集成的存儲、ADC、DAC等外設愈來愈多,參數愈來愈好;包括一些射頻的功能組件的集成度也愈來愈高,國內的研究所單片的均衡器能夠作到1mm*0.7mm的尺寸;Zynq實現了FPGA和ARM的集成、Intel收購了Altera計劃推出X86集成FPGA的芯片下降了高速總線的互連需求;早些年,一些算法的實現,因爲ADC的速率,DSP的處理能力等限制,還有經過模擬電路進行實現的,如今幾乎看不到了。

芯片發展到最後,會不會出現:芯片加連線到接口,完成設計。不得而知。
嵌入式工程師是青春飯嗎?越老越吃香嗎?

端管雲架構逐步實現:

對於智能硬件的開發來講,最大的問題在於將產品接入雲,並與軟件、硬件完美兼容 。雲計算是實現物聯網的技術核心,做爲在智能硬件開發中的重要工具,雲端能夠實現可靠地傳輸、儲存和備份,保證後臺的可管可控。

運行良好的雲端能夠下降整個產品的運營成本,提供與用戶接觸的入口,增長了解用戶需求的機會,進而不斷完善產品。 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包含了雲接入的設備,纔是真正適合當下市場發展的優秀產品。

把計算和存儲都放置在雲端,雲端實現服務器的歸一化,實際上是對雲端硬件設計要求的下降;同時在通訊領域的全IP化的實現,「端」歸一化程度也很是的高,接口的種類、數量都在減小;終端主要是傳感器的採集和界面的呈現,而且隨着MEMS的發展,傳感器的模擬電路開發的工做量也愈來愈少。

嵌入式工程師是青春飯嗎?越老越吃香嗎?
【敢問路在何方】

若是「硬件就是連連線」,豈不是不須要一些經驗和積累就能夠作出硬件產品了?

簡單硬件和複雜硬件:首先我一貫認爲硬件設計,須要區分「簡單硬件」和「複雜硬件」,一些簡單硬件,例如,相似:MP三、電子賀卡、藍牙耳機。電路結構比較簡單,開發門檻比較低,不須要很是深厚的經驗的工程師去開發,可能問題也不會大,即便出了問題,檢查問題和修正問題的代價也不會特別高,因此對工程師的要求也不是特別高。可是電路的功耗高於20W,管腳數量超過10k,則駕馭電路的設計和調試,問題的解決就變得複雜,一旦出現問題每每不是那麼容易分析和處理。因此當你的產品屬於複雜硬件的設計時候,仍是應該找一些專業和有經驗的工程師,至少是有問題的解決思路的人來從事相關的工做,來駕馭複雜系統。

簡單硬件更適合供應鏈有優點的企業和我的去開發和突破。

走向射頻:因爲ADC的速率畢竟是有限的,也不可能全部的系統都作成軟件無線電,因此射頻的電路仍是須要經驗積累和硬件設計的。可是因爲仿真工具的強大,射頻工程師對軟件的使用熟練度變得更爲重要,而不是像更早的時候,經驗很是之重要,而且須要深厚的理論知識積累和理解。射頻由於須要深厚的電磁場理論知識,因此須要有必定的門檻。若是你從事射頻的相關工做,恭喜你你的堡壘暫時還沒被攻破。可是按照趨勢發展,射頻的工做也會變得愈來愈簡單。

走進芯片:在華爲時,一些大佬硬件出身,有深厚的網絡協議的理論基礎、產品應用經驗、對處理器有深厚的應用功底,或者有FPGA的設計功底,轉到「海思」去規劃芯片或者設計芯片,發展的不錯。因爲硬件人員對芯片的應用有比較多的積累,也容易從芯片應用的角度去思考芯片設計,因此有機會去走進芯片內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將來隨着中國人口紅利的消退,人力成本優點的消失,如今的SMT、PCB加工極可能從中國消失,跟歐美同樣沒有相關的低附加值的產品生產,而須要去相似於印度、越南等還具有人力成本優點的區域去加工生產。

軟硬結合,成爲綜合性人才:

多知識的結構效率大於單一知識運行效率。人的知識體系結構跟企業的結構同樣,效率大於運營效率。

知識也是如此,咱們光從軟件的角度來講,軟件解決成本低,忽略了在這種狀況下,硬件成本;反之亦然。軟硬件結合,能從技術角度角度尋找到全局成本最低點。項目中,軟件能夠用IO口模擬出一些接口,SPI主、I2C主、I2C從、UART從、UART主。有時候,單片機沒有這些接口,又不能及時換方案的前提下,軟件能夠下降硬件開發成本;對於一些模擬信號的濾波,通過ADC變成數字信號。既能夠採用模擬濾波器濾波,也能夠採用數字濾波器濾波。二者能夠結合結合,硬件不用更多的器件,軟件也不用更高的計算量。否則,上算力更高的芯片,帶來的改動不是一點點。軟硬工程師都很傷。

在嵌入式方面成爲軟硬結合的工程師,甚至包括懂結構設計、ID設計、網站設計、射頻;成爲一個綜合性的人才,更有可能成爲極客,你只須要一個idea,就能夠動手去實踐,去改變世界。同時,全棧工程師也能夠走向工程、作系統集成。

提高爲系統設計師:在華爲的技術發展路線裏面,一個硬件工程師,有三條路能夠走:一、管理者;二、硬件專家;三、系統工程師。而縱觀華爲各個產品線的工程師的發展路徑,硬件工程師更容易成長爲一個系統工程師,而軟件工程師更容易成長成爲項目經理。

這是因爲硬件工程師的知識體系相對更完善,去理解其餘領域的工做更容易決定的。

華爲硬件工程師任職資格對照表(表格來源《百度文庫》)

嵌入式工程師是青春飯嗎?越老越吃香嗎?

嵌入式工程師是青春飯嗎?越老越吃香嗎?
嵌入式工程師是青春飯嗎?越老越吃香嗎?
曾經有一家物聯網公司,朋友介紹,去談一談項目合做和外包的事情。這家公司作得不錯,老闆也有思路。可是在交流的過程當中,表達了大量硬件可靠性不重要的觀點。因此這個項目我都沒有興趣去談項目的報價,直接委婉的拒絕了合做的意向。

咱們認知硬件設計的價值,不能只從功能實現角度去思考。除了實現功能以外,對於DFx的理解,包括可製造性、可供應性、可測試性、等方面的積累,利於硬件工程師成長爲一個系統工程師。

嵌入式工程師是青春飯嗎?越老越吃香嗎?
一位前輩給中年嵌入式工程師的建議

所謂中年工程師,這裏咱們指35歲以上,仍然主要從事具體技術工做的工程師。他們和剛畢業的年輕人同樣伏案編寫軟件、調試電路,歲月滄桑,有的甚至已經是兩鬢灰白。到了這個歲數上,老婆、孩子要養活,父母要孝敬,負擔挺重。混的好的,弄個部門經理、項目組長乾乾,老闆比較器重,收入也會不錯,甚至能夠月薪10K以上,生活天然不愁,咱老百姓能有這樣的日子,該心滿意足了!混的很差的,和剛出校門的年輕人混在一塊兒,知識老化,一些方面還不如小夥子呢,老闆看中的是你那點老經驗,等你身邊的小夥子學會了,你也就該滾蛋了。這個歲數找工做很差找,老闆們通常喜歡用年輕人,老實聽話、積極、肯學、能熬夜、好管理、待遇低,不象那些老油條,壞習慣多,難管理、待遇要求高。很多單位招聘工程師清楚寫明35歲如下就是這個道理。

多年的技術生涯讓中年工程師中毒已深,徹底清除毒素真的很難,有着明顯的性格心理缺陷,與社會顯得有隔閡。他們善良、真誠、木訥、敏感、膽小怕事、喜歡鑽牛角尖、行爲方式教條、清高、看不起別人甚至同類人、沒什麼知心朋友。。。對將來,他們已經沒有年輕人那麼多幻想和但願,只是想平平穩穩過好本身的日子。

若是這些年你始終能刻苦鑽研、不斷更新知識,總可以站在技術領頭人的位置上,那麼恭喜你,你至少能夠無憂地生活下去,遇到發善心的老闆,或許還能發點小財,不過須要特別提醒,很多技術上的高手卻經常被無良的小學畢業老闆欺騙,爲什麼?心太軟,容易輕信信誓旦旦的承諾,覺得別人和我們同樣重信譽,其實社會上不少人爲了利益親兄弟都出賣還別說你這個外人?騙子常說:學歷越高越好騙。雖然並不都是這樣,但書讀多了人卻單純了是不爭的現實。

若是你的知識已經老化,身邊的年輕人也開始對你表示不屑,那麼老兄,你該想一想本身已經討人嫌了,是爲了養家餬口死皮賴臉熬着,仍是揚眉吐氣地辭職。但是辭職以後去哪裏呢?換家單位還不是同樣?這把年紀去找工做,主管可能都比你歲數小,人家看着你滄桑的老臉或許會流露出憐憫神情,別介意,起碼比輕視感受要好不少,爲了生活能忍則忍,退一步海闊天空嘛!

人生就是這樣無常,不少技術高手想固然覺得他們作生意也是高手、與人相處也是高手,其實這是很是錯誤的。多數技術高手人際關係並不融洽,骨子裏很清高,蔑視別人,覺得本身懂得DSP就目空一切,其實DSP只是這一輩子須要的無數技能的一個,沒啥牛的,還不如會吹牛、怕馬屁更實用,沒辦法,這就是社會,這就是生活!技術高手一走進生意場,每每目空一切,很快就感受很不適應,和當初想象的徹底不同,你不得不不去說你認爲很不道德的話,也不得不去作很不道德的事,要是適應不了,對不起,等待你的只有失敗。

知識分子容易走極端,剛纔還趾高氣揚,遇到點挫折,立刻就悲觀失望,懷疑本身,這是心理素質不成熟的表現。用解決技術問題的思惟去處理社會問題,每每是要載大跟頭的!雖然不少老工程師逐步認識到這一問題,但中毒過久,想改變本身的性格和思惟慣性哪裏那麼容易呀。

困境!這就是中年工程師的困境,或許有些人能在掙扎中改變,但大部分人只能在悲傷中沉淪。對於那些工做在大學、大型國企或者研究機構的工程師則比較幸運,研究條件比較好,無須考慮這麼多煩惱的事情,專心去追趕技術前沿就能夠了,雖然不能發達,起碼生活無憂,弄的好了也能搞個X等科學技術獎,評個高工、教授或者研究員之類的職稱,左鄰右舍,包括賣水果身家百萬的張狗剩見了你也會挺客氣,面子仍是有的嘛,咱工程師不就是在乎點面子嗎?要是你在企業工做,那可就操心多了,危機感會愈來愈重,尤爲是在私人或者外資企業,純粹的市場經濟,單純經濟利益驅動的研究或者研發環境難以搞出什麼名堂,並且隨時面臨被炒魷魚的危機。老闆們固然想用最少的錢請來最好的工程師,你也別怪人家,要是你本身當老闆說不定更黑呢,誰捨得撒本身的錢呀。

本身幹!---這是很多人抱怨以後說的狠話。沒錯!是能夠本身幹,但要先看看本身是否是這塊料!即便你是技術高手,欠缺的東西仍然不少,甚至在小學生老闆面前優點也並不明顯。人家有普遍的社會關係、心夠狠、膽子夠大,光憑這就比你強!是的,你懂技術,他不懂,但是當今社會找個懂技術的人很難嗎?多少戴高度近視眼鏡的高手等着賞識他的老闆出現呢。讓別人去埋頭搞開發難道不比本身辛苦調試、編程更聰明?

改變思惟、改變心態,把本身和賣快餐的文盲老闆放在同一層次是你創業成功的第一步!要改變光躺着想是沒用的,白日作夢而已!放下你的電腦和示波器,到你鄉下表妹的菜攤子上幫忙賣菜吧,看看你那小學畢業的表妹如何跟人打招呼、如何介紹產品、如何談價錢、如何留住老顧客。。。實習上幾個月保證大長見識,保證會讓你深入檢討本身!這些學問可一點不比你的JAVA低級呀,值得深刻研究,保證終生受益!!

要有賭一把的勇氣和膽識,當你創業的時候,不少投資和決策須要你本身下決心,不象之前打工時候,這些由你當初看不起的的沒文化的老闆去決策,人家承擔風險,而你旱澇保收,如今不一樣了,賠錢賠的是你本身的血汗錢,有所猶豫和謹慎是必然的,但關鍵時刻要勇於去賭,沒這點勇氣和膽量是成不了大事的。不少工程師這時候居然和當初蔑視的老闆同樣縮手縮腳,瞻前顧後,爲何?當初花的是別人的錢,如今花的是本身的錢!

工程師們善良、坦率,這是優勢,但生意場如同戰場,兵不厭詐,須要心計!教科書、生意經以及成功企業家都諄諄教導咱們以誠信贏得顧客,但現實是你這樣將到處被人算計,更會失去顧客,要知道你的顧客也不見得是什麼善類,須要鬥智鬥勇,每每他滿意了,你就要賠錢了,固然若是你真的好心到捨得把本身的錢送給別人那另當別論,但記住,人家沾了你的便宜背後還嘲笑你是笨蛋你也能接受並開心?生意場上好心未必有好報!這不是危言聳聽,有點生意頭腦和經驗的人內心都明白,但不會說出來!最不講信用的人嘴上整天講的就是誠信,爲何?要是說了老實話下次怎麼算計你呀?難道會傻忽忽地讓你聰明起來防備他?這麼說難道商業全是欺騙嗎?固然不是,但你須要理性地識別,以避免之後栽大跟頭,血本無歸!

市場是一門動態的、複雜的學問,值得工程師扔下電腦花幾年時間去研習!瞭解市場、判斷市場是取得事業成功的關鍵。瞭解市場不能只從報紙或者電視裏得到,那些知識早已經象被注入水的牛肉,味道早變了,並且不少訣竅和內幕是沒法從這些渠道得到的。想搞房地產?知道發展商怎麼與物業代理密謀臨時僱傭大批僞購房者形成熱烈搶購的景象吸引誘騙真正買房者上鉤嗎?知道怎麼編造購房者去騙取銀行貸款嗎?呵呵,其實每一個行業都有不少潛規則,玄機,外人不瞭解而已!若是你憑藉一點書本報紙知識就貿然介入,創業的開始就是失敗的開始!用更多心思瞭解、挖掘行業祕密和訣竅,不妨和行業資深人士交朋友,保證獲益良多!!

生活中很多高工、教授帶着項目下海,想法確實好,項目確實也不錯,但偏偏因爲自身的問題致使最終多數慘淡收場,到最後還只會怨恨別人(尤爲是投資人),就是沒有檢討本身的不足。這這些始終不長進的工程師下次還會犯一樣的錯誤,還會失敗!技術不等於市場,更不等於成功。專利技術的市場轉化率連1%都不到啊,就這可憐的1%還有很多是失敗的結局。清楚瞭解現狀,才能更好地把握本身的將來。

呵呵,瞎扯這麼多其實也是本身這些年的一些感悟和體會,但願對我們中年工程師能有所啓發。其實感想還有不少,留待之後慢慢豐富吧!

我從5年前開始基本脫離具體技術,轉而前後從事管理、市場策劃等,力求改變本身、提升本身的綜合素質,作過總工、副總、總經理等職位。隨後開始創業,通過幾年艱辛努力,雖不敢說發達,但整體狀況不會比IBM、微軟中國公司的中年工程師差什麼吧。

每日忙着瑣碎的瑣事,招聘、廣告、市場策劃、物流。。。,以爲每一方面都有大學問,值得深刻研究,之前單純作技術,視野確實太狹窄,總覺得技術就是一切,其實這錯誤的認識,也所以碰了不少壁,走了不少彎路!

技術確實是愈來愈生疏,但這已經可有可無,憑着十幾年的技術積累,把握好產品的方向仍是沒問題的,讓年輕人埋頭去編程、調試不更好?當初咱也是這樣過來的啊。

從當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某國家級研究所從事軍工產品研發(呵呵,這兩年軍事論壇熱吵的某重點型號產品當初俺也參與了設計,雖然只設計了兩塊電路,仍是有點自豪感的啊)算起來十好幾年了,看着那些仍然在之前研究所工做的舊同事(呵呵,如今有的也當高工啦,寫書寫論文什麼的,我就沒這本事啦),我以爲個人轉型是正確的,由於起碼通過若干年艱辛,可以本身掌握本身的命運,可以按照本身想要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是被動地由於生活壓力而忍受、忍耐,從而失去了本身的夢想。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