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硬盤分區

1  fdisk -l查看硬盤及分區信息

個人系統(Archlinux)下的命令效果以下:html

由上面的圖片能夠得知該系統只掛載了1個硬盤,命名爲sda,其有2個主分區,sda1和sda2,至於爲何這麼命名,能夠參考個人另外一篇博客: Linux掛載linux

顯而易見,該硬盤有931.5GB的容量,共有1953525168個扇區(sectors),其中2048-2099200的扇區分給了sda1分區,2101248-1953525167扇區分給了sda2分區,spa

它們的容量分別爲1GB和930.5GB,說明硬盤容量已經所有掛載,沒有空閒空間了。htm

2  開始操做硬盤

 命令:fdisk  /dev/sdxblog

效果圖以下:圖片

這裏能夠輸入m來看查看各類操做指令,以下:get

這裏介紹幾種常見的參數:博客

d     刪除分區it

l     列出分區類型io

m   列出help

n    添加分區

p    列出分區

q    不保存退出

t     改變分區類型

w    保存後退出

3  更新內核硬盤分區表

命令:cat  /proc/partitions

做用:查看內核識別的分區信息

使用fdisk分區完成後,須要查看一下內核分區信息是否和咱們的操做一致,效果圖以下:

若是發現分區並無發生任何改變,這時咱們沒必要重啓,只須要用如下命令使內核從新讀取分區信息(刷新):

#partprobe  /dev/sdx

4  格式化分區

分區完成後,緊接着就要給每一個分區分配一種文件系統,這裏介紹較爲常見的命令mkfs,命令格式以下:

mkfs  [-V]  [-t  fstype]  [-options]  device

•-V:詳細顯示模式

•-t fstype:選擇一種文件系統,Linux的預設值爲ext2,能夠指定爲ext2,ext3,ext4,msdos,fat32,vfat等等

•-options:其餘一些參數,如-c表示格式化過程當中檢查磁盤壞軌狀況,-l bad_blocks_file表示將壞軌的block信息添加到bad_blocks_file文件中

•device:硬盤分區,如/dev/sda1

例如:

mkfs -t ext4 /dev/sda1

這句命令可寫成mkfs.ext4 /dev/sda1

 

至此,磁盤分區基本結束,以後能夠進行掛載等操做。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