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上,能夠分爲六步,固然每一步均可以詳細都展開來講,這裏先放一張總覽圖: html
在網絡世界,你確定記得住網站的名稱,可是很難記住網站的 IP 地址,於是也須要一個地址簿,就是 DNS 服務器。DNS 服務器是高可用、高併發和分佈式的,它是樹狀結構,如圖: 前端
DNS的域名查找,在客戶端和瀏覽器,本地DNS之間的查詢方式是遞歸查詢;在本地DNS服務器與根域及其子域之間的查詢方式是迭代查詢;git
遞歸過程: github
在客戶端輸入 URL 後,會有一個遞歸查找的過程,從瀏覽器緩存中查找->本地的hosts文件查找->找本地DNS解析器緩存查找->本地DNS服務器查找,這個過程當中任何一步找到了都會結束查找流程。面試
若是本地DNS服務器沒法查詢到,則根據本地DNS服務器設置的轉發器進行查詢。若未用轉發模式,則迭代查找過程以下圖: segmentfault
結合起來的過程,能夠用一個圖表示: 瀏覽器
在查找過程當中,有如下優化點:首先,判斷是否是https的,若是是,則HTTPS實際上是HTTP + SSL / TLS 兩部分組成,也就是在HTTP上又加了一層處理加密信息的模塊。服務端和客戶端的信息傳輸都會經過TLS進行加密,因此傳輸的數據都是加密後的數據。緩存
進行三次握手,創建TCP鏈接。安全
第一次握手:創建鏈接。客戶端發送鏈接請求報文段,將SYN位置爲1,Sequence Number爲x;而後,客戶端進入SYN_SEND狀態,等待服務器的確認;服務器
第二次握手:服務器收到SYN報文段。服務器收到客戶端的SYN報文段,須要對這個SYN報文段進行確認,設置Acknowledgment Number爲x+1(Sequence Number+1);同時,本身還要發送SYN請求信息,將SYN位置爲1,Sequence Number爲y;服務器端將上述全部信息放到一個報文段(即SYN+ACK報文段)中,一併發送給客戶端,此時服務器進入SYN_RECV狀態;
第三次握手:客戶端收到服務器的SYN+ACK報文段。而後將Acknowledgment Number設置爲y+1,向服務器發送ACK報文段,這個報文段發送完畢之後,客戶端和服務器端都進入ESTABLISHED狀態,完成TCP三次握手。
SSL握手過程
完成了以後,客戶端和服務器端就能夠開始傳送數據。更多 HTTPS 的資料能夠看這裏:
備註
ACK:此標誌表示應答域有效,就是說前面所說的TCP應答號將會包含在TCP數據包中;有兩個取值:0和1,爲1的時候表示應答域有效,反之爲0。TCP協議規定,只有ACK=1時有效,也規定鏈接創建後全部發送的報文的ACK必須爲1。
SYN(SYNchronization):在鏈接創建時用來同步序號。當SYN=1而ACK=0時,代表這是一個鏈接請求報文。對方若贊成創建鏈接,則應在響應報文中使SYN=1和ACK=1. 所以, SYN置1就表示這是一個鏈接請求或鏈接接受報文。
FIN(finis)即完,終結的意思, 用來釋放一個鏈接。當 FIN = 1 時,代表此報文段的發送方的數據已經發送完畢,並要求釋放鏈接。
TCP鏈接創建後,瀏覽器就能夠利用HTTP/HTTPS協議向服務器發送請求了。服務器接受到請求,就解析請求頭,若是頭部有緩存相關信息如if-none-match與if-modified-since,則驗證緩存是否有效,如有效則返回狀態碼爲304,若無效則從新返回資源,狀態碼爲200.
這裏有發生的一個過程是HTTP緩存,是一個常考的考點,大體過程如圖:
其過程,比較多內容,能夠參考個人這篇文章 《瀏覽器相關原理(面試題)詳細總結一》,這裏我就不詳細說了~第一次分手:主機1(可使客戶端,也能夠是服務器端),設置Sequence Number和Acknowledgment Number,向主機2發送一個FIN報文段;此時,主機1進入FIN_WAIT_1狀態;這表示主機1沒有數據要發送給主機2了;
第二次分手:主機2收到了主機1發送的FIN報文段,向主機1回一個ACK報文段,Acknowledgment Number爲Sequence Number加1;主機1進入FIN_WAIT_2狀態;主機2告訴主機1,我"贊成"你的關閉請求;
第三次分手:主機2向主機1發送FIN報文段,請求關閉鏈接,同時主機2進入LAST_ACK狀態;
第四次分手:主機1收到主機2發送的FIN報文段,向主機2發送ACK報文段,而後主機1進入TIME_WAIT狀態;主機2收到主機1的ACK報文段之後,就關閉鏈接;此時,主機1等待2MSL後依然沒有收到回覆,則證實Server端已正常關閉,那好,主機1也能夠關閉鏈接了。
按照渲染的時間順序,流水線可分爲以下幾個子階段:構建 DOM 樹、樣式計算、佈局階段、分層、柵格化和顯示。如圖:
瀏覽器從網絡或硬盤中得到HTML字節數據後會通過一個流程將字節解析爲DOM樹,先將HTML的原始字節數據轉換爲文件指定編碼的字符,而後瀏覽器會根據HTML規範來將字符串轉換成各類令牌標籤,如html、body等。最終解析成一個樹狀的對象模型,就是dom樹。
具體步驟:
渲染引擎將 CSS 樣式錶轉化爲瀏覽器能夠理解的 styleSheets,計算出 DOM 節點的樣式。
CSS 樣式來源主要有 3 種,分別是經過 link 引用的外部 CSS 文件、style標籤內的 CSS、元素的 style 屬性內嵌的 CSS。
,其樣式計算過程主要爲:
佈局過程,即排除 script、meta
等功能化、非視覺節點,排除 display: none
的節點,計算元素的位置信息,肯定元素的位置,構建一棵只包含可見元素佈局樹。如圖:
迴流和重繪
,關於迴流和重繪,詳細的能夠看我另外一篇文章
《瀏覽器相關原理(面試題)詳細總結二》,這裏就不說了~
頁面中有不少複雜的效果,如一些複雜的 3D 變換、頁面滾動,或者使用 z-indexing 作 z 軸排序等,爲了更加方便地實現這些效果,渲染引擎還須要爲特定的節點生成專用的圖層,並生成一棵對應的圖層樹(LayerTree),如圖:
若是你熟悉 PS,相信你會很容易理解圖層的概念,正是這些圖層疊加在一塊兒構成了最終的頁面圖像。在瀏覽器中,你能夠打開 Chrome 的"開發者工具",選擇"Layers"標籤。渲染引擎給頁面分了不少圖層,這些圖層按照必定順序疊加在一塊兒,就造成了最終的頁面。並非佈局樹的每一個節點都包含一個圖層,若是一個節點沒有對應的層,那麼這個節點就從屬於父節點的圖層。那麼須要知足什麼條件,渲染引擎纔會爲特定的節點建立新的層呢?詳細的能夠看我另外一篇文章《瀏覽器相關原理(面試題)詳細總結二》,這裏就不說了~
合成線程會按照視口附近的圖塊來優先生成位圖,實際生成位圖的操做是由柵格化來執行的。所謂柵格化,是指將圖塊轉換爲位圖。如圖:
一般一個頁面可能很大,可是用戶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咱們把用戶能夠看到的這個部分叫作視口(viewport)。在有些狀況下,有的圖層能夠很大,好比有的頁面你使用滾動條要滾動很久才能滾動到底部,可是經過視口,用戶只能看到頁面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在這種狀況下,要繪製出全部圖層內容的話,就會產生太大的開銷,並且也沒有必要。
最後,合成線程發送繪製圖塊命令給瀏覽器進程。瀏覽器進程根據指令生成頁面,並顯示到顯示器上,渲染過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