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5469 字|建議閱讀時間 15 分鐘前端
本文是top100 summit 2016主題演講的整理文稿,演講主體分三部份內容:數據庫
2015年羅輯思惟跨年演講說的「互聯網恐慌」,其根本緣由是什麼?微信
什麼是傳統行業的最大痛點?併發
經過三個實際案例來說述傳統的研發團隊如何理解並得到用戶思惟。ide
01「互聯網恐慌」的根本緣由測試
互聯網企業現在吸引了大量的資源和目光,讓傳統行業的企業顯得無所適從,感受如今已經徹底是互聯網企業的天下,傳統行業已經日薄西山,正在「混吃等死」了。大數據
但其實咱們來看一組2015年的數據:優化
華爲營收3950億,超過BAT總和idea
騰訊利潤288 億spa
中國菸草總公司利潤1700 多個億
中國工商銀行利潤2700 多個億
中國移動利潤1000 多個億
不管營收和利潤,BAT都不是最好的,甚至相差甚遠,但爲何還會處處瀰漫着濃濃的「互聯網恐慌」呢,羅胖在他的跨年演講上給了一個特別形象的比喻叫「你等着」,就是中學上課的時候,忽然有我的告訴你說「你給我等着,下課後我要揍你!」,你會是個什麼心情,確定這節課都會充滿焦慮,沒法專心聽講了。而互聯網企業就是那個叫囂「你等着」的人,其根本的緣由在於:互聯網企業更懂用戶,並且是愈來愈懂用戶,這幾乎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馬雲曾經說過阿里巴巴最值錢的是數據,想一想看咱們的吃喝拉撒他們都清清楚楚,早上出門坐的哪輛車去的機場,坐的哪一個航班去到哪一個城市,下榻的是哪一個酒店,在酒店旁的小餐館吃了什麼,買了什麼,這些數據都老老實實躺在支付寶的數據庫中。現金消費的場景將會愈來愈少,他們的數據也就會愈來愈完整,這是互聯網企業真正可怕之處。
這就引出了傳統行業企業的最大痛點:離用戶太遠了。
02 傳統行業最大的痛點
由於傳統行業企業離用戶太遠,致使難以瞭解用戶的真正訴求,相較互聯網企業就是愈來愈不懂用戶了。對於仍舊財大氣粗的傳統企業來講,彷佛直接從BAT挖人,而後照搬互聯網的模式是解決這個痛點的最快捷之道。
但有太多的案例證實徹底照搬是行不通的,由於傳統行業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存在着基因的不一樣。
首先,互聯網企業用戶和客戶相同,或者說互聯網企業是先經過得到足夠的用戶,而後才能吸引來或者直接將用戶轉化成客戶,也就是說對互聯網企業而言用戶是入口。而對於傳統行業的企業來講用戶和客戶並不相同,要先找到客戶以後,才能清楚使用產品的用戶到底是誰,也就是說對傳統行業企業而言客戶是入口。
其次,互聯網企業需求是內生的,本身主導需求,而傳統行業企業的需求少許內生,好比優化類需求,而絕大部分需求來自於客戶。第三,互聯網企業的產品自主運營,好比微信必定是騰訊本身在運營,由於直面用戶,運營數據屬於本身,而傳統行業企業的產品通常是客戶來運營,想要得到用戶數據很是困難,這就形成了離用戶比較遠。最後,互聯網企業質量容忍度相對較高,試錯成本小,而傳統行業企業質量容忍度相對低,特別是對於電信級軟件,好比核心網,一旦出現問題,影響的可能就是一個城市的通話質量,犯錯成本很是大。
這些不一樣,本質上決定了雖然明知道這個痛點很痛,也不能照搬互聯網的開發模式。
03 案例一 動用一切手段拉近和用戶的距離
不是離得遠麼,那就想辦法拉近。
項目背景:從傳統嵌入式開發項目,跨入到行業應用軟件開發項目。
產品迭代現狀
這個是公司當時正在執行的產品迭代模型示意圖,產品經理會先蒐集一個超級大的需求包,大概十幾甚至幾十萬行代碼量級的需求,直接按照「交接棒」的方式扔給研發團隊。研發團隊吭哧吭哧作完以後,發現一年已通過去了。
從X2里程碑點一直到X5里程碑點,時間跨度很是長,半年到1年的時間,整個過程嚴格控制產品質量,不得外發,也形成了這一至關長的時間內沒有任何用戶參與。研發工程師更是長期見不到用戶一次。
這種質量至上的模式,主要造成於公網電信業務,面向的客戶是電信運行商,一旦業務出現問題,成本很是大。另外,需求比較固定,客戶也不可能給咱們快速試錯的機會。可是對於面向企業的專網項目,甚至是行業應用類項目,用戶的反饋及現場真實環境測試的重要性愈來愈重要。
咱們意識到必須作出改變。
典型互聯網產品迭代模式:
互聯網模式相較而言,除了時間維度,多了一個用戶的維度。全部的活動開展均是圍繞用戶展開。
發產品時先作出一個簡單的原型——MVP(最小化可行產品)而後經過測試並收集用戶的反饋,快速迭代,不斷修正產品,最終適應市場的需求。這也是精益創業的核心理念。
調整,拉近與客戶的距離
經過借鑑互聯網迭代模式的思想,在X2到X5階段,增長了「給明白人演示」、「創建展廳給客戶演示」、「迭代演示」、「創建友好客戶」、「補丁發佈流程」、「灰度發佈」等環節。這些環節使得產品的亮點功能不斷產生,推出後在行業裏得到了極大的口碑,成爲了競相效仿的對象。
另外在創建了友好客戶以後,經過灰度發佈除了能儘早得到用戶需求反饋以外,對於實驗室環境覆蓋不到的特性,還能提早進行真實場景下的測試,提前發現實驗室環境發現不了的問題。
除了增長上面的環節以外,在執行過程了,還發現了以下問題:
需求提出方PLM彷佛不太關心咱們的產品究竟作成了什麼樣;
咱們一直在服務客戶,真正在使用咱們產品的那羣人,彷佛沒有獲得咱們的重視;
作了一堆功能,咱們並不清楚,哪些功能用戶真正使用。
針對以上問題,咱們採起了以下行動:
從新梳理外發流程,灰度發佈涵蓋版本早期階段;
流程中增長用戶訪談環節;
PLM/SE/開發表明/版本經理都要把本身當用戶真實使用產品,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版本自帶用戶行爲分析功能。
敏捷邊界
咱們一個項目完整的流程是先從客戶那收集需求,而後啓動項目論證,論證經過後立項,需求分析,方案設計,開發實現、測試驗收,達到GA(General Availability)點意味着產品能夠批量交付給客戶,而後產品上線,客戶運營。
不少企業都推行了敏捷模式,可是咱們能夠對照一下本身團隊執行的敏捷的邊界究竟在哪。
項目級敏捷,基本上只有開發人員在敏捷,執行着迭代和自動化系統集成的工做,通常自動化也不太完全。往外擴展就是版本級敏捷,把設計人員以及測試人員歸入進來一塊兒進行敏捷,可是這兩種敏捷都有一個問題是敏捷的邊界沒有達到GA態,也就是說迭代出口或者說是敏捷的出口產品是沒辦法直接交付的。再往外擴展就是產品級別敏捷,把需求分析人員涵蓋到敏捷團隊中,其對應着持續交付,也就是產品通過了產品級敏捷以後會到達GA態,是能夠批量交付的。可是以上三種敏捷形態的邊界都沒有把客戶涵蓋進來,而商業級敏捷就是要聯合客戶一塊兒敏捷,其對應的邊界就是隻要客戶一個idea,通過了商業級敏捷以後這個idea就能直接變成功能上線了,這個和目前互聯網的模式就很是接近了。
經過敏捷邊界的劃分很明顯的看到,工程師文化爲何容易誕生在互聯網公司,而傳統型的公司幾乎沒有,就是傳統行業企業的敏捷邊界大多數還停留在項目級敏捷的階段,研發人員離客戶和用戶很是遙遠,少有話語權,天然難以造成工程師文化。
但這至少給咱們研發團隊指明瞭一條通往離用戶愈來愈近的路,就是敏捷邊界外擴。
精細化用戶思惟
隨着大數據處理技術的發展,用戶思惟已經不只僅是簡單的跟用戶聊聊天就能夠了,逐漸產生了精細化的用戶思惟,比用戶更瞭解用戶,直達用戶心裏。如下幾個案例能夠幫忙理解什麼是精細化的用戶思惟:
今日頭條經過分析用戶點擊及閱讀時長,不斷推薦用戶感興趣的內容給用戶;
沃爾瑪在顧客結帳的時候,若是發現顧客的商品裏含有紙尿褲,那麼就會隨機自動打印出一張奶粉的優惠券給顧客;
大型超市裏邊的水,其實都不貴,甚至虧本,由於水是價格敏感的商品,顧客若是發現水的價格偏高,就會認爲整個超市的商品價格偏高;
電商平臺顧客買了商品,下面會有「猜你喜歡」的商品推薦,高達30%的商品是經過這個推薦功能賣出去的。
技術手段在將來的管理中將會扮演愈來愈重要的做用,利用技術手段更好的服務用戶將是趨勢。
用戶思惟的邊界
以上種種彷佛在說明只要用戶提的需求就必須知足,作產品以前只要作一下市場調研就能夠了,其實否則。
首先市場調研存在樣本範圍是否足夠大是否能表明多數人的問題,即便調研樣本足夠大,可是用戶反饋的和本身心裏真正想的是否一致也是個問題,此次的美國大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福特曾經說過,若是要去馬路上問你們須要個什麼東西,你們必定會說須要一個更快的馬,而不是汽車。因此用戶思惟自己也存在着邊界,特別是對於跨越式的創新產品,每每更依賴技術洞見,而非市場調研。
案例小結
案例一講的內容比較多,核心內容就是拉近研發和用戶的距離,首先就是開發模式中須要增長用戶維度,雖然傳統行業客戶是入口,可是用戶纔是留存及得到下一個入口的手段,對於打磨產品相當重要。其次敏捷邊界外擴,聯合客戶一塊兒敏捷。第三,用戶思惟已經發展到很是精細化的程度,再也不僅僅侷限於作用戶訪談,經過各類技術手段幫助咱們比用戶本身更瞭解他們。最後,用戶思惟自己也存在着邊界,市場調查並不老是可靠的,咱們要識別出邊界和坑在哪裏。
04 案例二 把本身當作第一個用戶,取悅本身
你最快能找到的第一個用戶是你本身。咱們常犯一個錯誤,就是一邊在抱怨離用戶太遠,一邊卻連本身這個用戶都沒有利用好,作出來的東西連本身都不滿意。
關於取悅本身,咱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體驗,曾由於本身寫過的一篇文章、畫過的一張畫、設計過的一個方案、寫過的一段代碼而以爲身心愉悅。取悅本身首先關乎思惟方式的轉換,從告知思惟轉變爲打動思惟。告知思惟就是作完了一個功能,只是告訴本身或者告訴其餘人我作完了,我有了這個功能,而打動思惟則是作的這個功能是否可以的打動本身,只有打動了本身才有可能打動你們。
古斯塔夫·勒龐在其著名的心理學著做《烏合之衆:大衆心理研究》一書中闡述:「羣體的理解能力差,但行動能力強」。因此針對這一理論,對於團隊或者羣體的行動可使用適合的流程引導、約束,使得產出最大化,但對於理解、創造、靈感類工做,須要鼓勵我的行爲。好比:流程能保障版本質量符合迭代出口要求,可是沒法預測有人能在轉測時就作到了「零缺陷」。這是一種遠超團隊標準,沒法用廣泛質量曲線描繪的結果。
取悅本身的行爲屬於個體行爲,甚至每每是靈光突顯。創意和想法是寶貴的財富,咱們對於取悅本身的行爲必定要給予及時鼓勵,創意一旦被發現,加以必要規範化後引導到團隊,發揮羣體的行動力,回報最大化。
在咱們項目過程當中,就有一個典型的發現個體的取悅本身行爲,鼓勵並推廣到團隊的案例:
取悅本身行爲:在項目開發過程當中,有一個系統須要大量的採用報表系統,團隊成員比較新,你們各自寫各自模塊的報表前端展現,開發人員小張,開始在任務之餘提取出了一套很是實用的前端公共組件,本身使用事後我的感受特別好,上報給主管。
及時獎勵:主管意識到這個是一個很是好的創意,當即給小張申請了公司的」及時獎勵「,並取消了他下個迭代的story任務,專心完善這項工做。
回報最大化:團隊進行全體重構,提取出8大前端公共組件,節省代碼量700 * 38 LOC。
經過這套方法,咱們還在項目實踐過程當中針對具體問題,不一樣場景,嘗試了多種優秀敏捷實踐活動「L型團隊的打造」、「看板迭代」、「日報引入今日心情」、「交叉迭代」、「技術回顧會」,取得了很是好的效果。
咱們很容易發現,一個偉大的產品,好像都有一個不斷取悅本身的產品經理。好比喬布斯之於蘋果,張小龍之於微信。他們都在作本身產品的第一個用戶,他們的產品首先要取悅本身。他們堅持着本身產品的理念,蘋果的突破、極致體驗,微信的剋制、不打擾。因此一個高度取悅本身的行爲,若是跟公司的當前流程不符,建議首先須要質疑的是公司的流程制度,而不是一開始就一味迎合。
案例小結
最快能找到的第一個用戶是你本身,因此首先要打動本身,而且要善於發現團隊中取悅本身的行爲,引導到團隊實現創意價值最大化,另外任何偉大的產品必定是取悅本身的。
05 案例三 平臺靠創造用戶價值演化而來
在引出第三個案例以前,咱們先來看下週鴻禕在他的《個人互聯網方法論》一書中提到的一段話:「互聯網裏的平臺都不是作出來的,都是積累起來的,是在爲用戶服務的過程當中造成的,最開始都是從一個點作起」。
我理解成平臺不多是一開始就設計好的,甚至都不能說是優化來的,由於優化每每仍然是從本身的角度出發,平臺必須具有演化的能力,順着創造用戶價值的枝幹不斷進化得來。
項目背景:光伏行業第一個業務版本尾聲,開始投入專一平臺打造,以圖複製20個行業。
這是一次對商業級敏捷的探索,首先完成從無到有的孵化,在一個行業找到一個客戶,咱們跟客戶一塊兒作業務,從客戶的角度一塊兒想問題,從需求,設計,開發,測試,交付各個環節甚至團隊招聘都是一塊兒完成的,和客戶造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第二步完成從1到N的複製,複製到不一樣的行業,進一步完成API,SDK。最後造成生態,組成合做夥伴聯盟,創建和合做夥伴的營銷,分紅機制。
案例小結
即便是作平臺一樣須要用戶思惟,幫助客戶創造用戶價值纔是平臺真正的價值。另外平臺源於演化,而非一開始的設計,熟悉技術的都知道平臺自己就分爲兩種形態,一種是用戶量巨大須要考慮併發量的,另外一種用戶量很小可是業務吞吐量巨大的。最後就是聯合客戶一塊兒敏捷和客戶組成利益共同體。
文章最後,引用一句喬布斯的話「我對作過的事情感到自豪,但我對決定不作的事情一樣感到自豪。」
互聯網行業如今經過MVP、精益等手段對這句話已經踐行的挺好了,可是傳統行業屬於重災區,合同是按照功能清單簽定的,每每在簽定合同時功能越多越好,根本不會關心功能越多,質量會存在風險,可能沒法聚焦真正的價值功能等等問題。有一個技巧就是研發團隊在接產品經理的需求的時候,須要產品經理把哪些功能是客戶願意花錢買的,哪些功能是本身吹牛吹出來的附贈品劃分出來,研發聚焦那些客戶願意花錢買的功能,作出一個模型以後,給客戶看一下,再來看接下來是否還須要作那些看起來其實不過重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