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區塊鏈技術能夠說在近期得到了大量的關注,小川行長公開表示央行要研究區塊鏈技術;2015年區塊鏈成爲了美國創投中得到融資最高的板塊;26 歲少年Vitalik建立的開源區塊鏈平臺以太坊,2015 年 7 月上線後市值飆升至 10億美圓,成爲新晉獨角獸。區塊鏈在金融、共享經濟、物聯網等方面存在很高的應用價值,吸引了高盛、花旗、納斯 達克、德勤、Airbnb 等巨頭的積極佈局。算法
那麼,區塊鏈技術有哪些特色?有人說區塊鏈能夠稱之爲顛覆性創新技術,顛覆性在哪?創新又在哪呢?區塊鏈的應用價值在哪些方面呢?其應用潛力又有多大呢?現階段的區塊鏈技術又有什麼缺陷呢?本文不容錯過!數據庫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佈式帳本數據庫,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和比特幣是相伴相生的關係。區塊鏈自己實際上是一串使用密碼學相關聯所產生的數據塊,每個數據塊中包含了屢次比特幣網絡交易有效確認的信息。每當有加密交易產生時,網絡中有強大運算能力的礦工(Miner)就開始利用算法解密驗證交易,創造出新的區塊來記錄最新的交易。新的區塊按照時間順序線性地被補充 到原有的區塊鏈末端,這個賬本就會不停的增加和延長。安全
經過複雜的公共鑰匙和私人鑰匙的設置,區塊鏈網絡將整個金融網絡的全部交易的帳本實時廣播,實時將交易記錄分發到每個客戶端中,同時還能保證每一個人只能對本身的財產進行修改。固然,帳本里也有別人的交易記錄,雖然你能夠看到數值和對應的交易地址(基本上這是由一段冗長的亂序字母和數字組成),可是若是不借用其餘技術手段你也根本沒法知道交易者的真實身份。(能夠經過訪問blockchain.info 來體驗一下全球比特幣交易平臺的運做,對區塊鏈技術得到一個更直觀的瞭解。)網絡
分佈式去中心化:區塊鏈中每一個節點和礦工都必須遵循同一記帳交易規則,而這個規則是基於密碼算法而不是信用,同時每筆交易須要網絡內其餘用戶的批准,因此不須要一套第三方中介結構或信任機構背書。分佈式
在傳統的中心化網絡中,對一箇中心節點(好比說,支付中介第三方)實行有效攻擊便可 破壞整個系統,而在一個去中心化的,好比說區塊鏈網絡中,攻擊單獨一個節點是沒法控制或破壞整個網絡的,掌握網內50%的節點只是得到控制權的開始而已。佈局
無須信任系統:區塊鏈網絡中,經過算法的自我約束,任何惡意欺騙系統的行爲都會 遭到其餘節點的排斥和抑制,所以,區塊鏈系統不依賴中央權威機構支撐和信用背書。傳統的信用背書網絡系統中,參與人須要對於中央機構足夠信任,隨着參與網絡人數增長,系統的安全性降低。和傳統狀況相反,區塊鏈網絡中,參與人不須要對任何人 信任,但隨着參與節點增長,系統的安全性反而增長,同時數據內容能夠作到徹底公開。學習
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性:區塊鏈採起單向哈希算法,同時每一個新產生的區塊嚴格按照時間線形順序推動,時間的不可逆性致使任何試圖入侵篡改區塊鏈內數據 信息的行爲都很容易被追溯,致使被其餘節點的排斥,從而能夠限制相關不法行爲。區塊鏈
比特幣在經歷了5年的發展後,目前市值達到70億美圓,接近一箇中小型國家的GDP,比較大的市值提供了較好的流動性保證。可是也暴露了不少問題,例如:測試
1)價格呈現高波動性,比特幣炒做性強,但同時又受制於監管限制,因此風險較大;加密
2)交易費用升高,雖然比特幣交易費用很低,但隨着交易變頻繁,幣值上漲,交易成本也大幅提升;
3)容量限制。比特幣區塊 鏈設計之初人爲地將一個區塊容量設置爲 1MB,隨着交易量加大,容量開始面臨限 制,處理速度受到影響。
4)確認時間變長,因爲容量限制和工做量證實時常挑戰 運算極限,目前比特幣沒法處理超過每秒 7 次的交易,沒法和相似 Visa 等支付方式 在速度這個緯度上進行抗衡。
5)比特幣因爲隱蔽性強,因此在販毒、軍火交易、 支付綁架贖金等方面被普遍應用,同時前段時間人民幣貶值期間,比特幣也被用做進 行外匯轉移。因此大部分國家的監管層比較難接受比特幣的普遍應用。
創新式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和成熟,讓產業內開始將焦點放至區塊鏈技術其自己。首先,部署方式區塊鏈出現創新,在比特幣這種公共鏈(全部人都 可參與)形式的基礎上,目前延伸出了聯盟鏈和私鏈。這些鏈在信息公開程度和中心控制力度方面有所限制。
聯盟鏈採起多中心式,參與成員是預先根據必定特徵 所設定的(好比說,各券商的策略分析師)。聯盟鏈容易進行控制權限設定,擁有更 高的應用可擴展性,對於產業內(例如各券商)或跨國家同聯盟機構的交易、清算、 結算、審計等都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私有鏈沒有去中心,但具備分佈式特色。 中心控制者指定能夠參與和進行交易驗證成員的範圍。私有鏈對於公司政府內部的審 計和測試有很大的價值。
比特幣的缺點開始暴露後,大量的競爭幣也開始出現, 拓展區塊鏈技術應用範圍。例如 Ripple,全球第一個開放的全球銀行匯款和支付系統,核心是基於比特幣區塊鏈去中心化思想基礎之上的 Ripple支付協議,從而挑戰傳統的銀行間 SWIFT 系統。
在 Ripple系統中,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以及美圓、歐元、 人民幣等實體貨幣皆可流通並受到系統支持。Ripple 幣爲系統提供流動性和安全性。而做爲另類區塊鏈中的優秀改進,以太坊近日快速崛起,關鍵在於它將區塊鏈和智能 合約技術實現了良好的結合。智能合約就是在資產內植入一些代碼,這些代碼能夠自動智能決定網絡中相關資產運做的地點和方式。以太坊致力於打造一個提供超強圖靈完備腳本語言的優秀底層協議。
在該協議的基礎上,區塊鏈結合智能合約能夠打開大面積商用應用空間,用戶能夠建立任意的高級智能合約、例如:衆籌協議、貨幣、投票、金融衍生品、公司管理應用等。
以目前的發展來看, 區塊鏈技術在支付、金融交易、物聯網等多領域存在廣大應用潛力,其中智能合約是關鍵。支付方面,傳統支付採用「拉式」模式(傳統拉式是用戶將我的信息提供給 第三方,第三方利用這些信息進行支付處理),而區塊鏈技術採用「推式」模式,直接繞開第三方,大幅改善安全性。
同時區塊鏈自動化強下降支付成本並縮短處理時間, 去中心化開放特色則有助於平臺內創新。智能合約做爲區塊鏈延伸核心技術打開區塊 鏈各類領域互聯智能的應用空間。
在金融交易領域,區塊鏈技術可將結算審覈時間從小時級下降至秒級,自動化強大幅下降中間成本,結合智能合約將數字證券自動發行和金融衍生品交易變爲可能。
在審計方面,公司不須要招聘專門審計人員來公司內部審覈帳本,全部交易能夠集中記錄儲存在內部區塊鏈,因爲區塊鏈具備不可逆性和時 間郵戳功能,會計事務所等外部審計人員和監管機構經過跟蹤這些區塊鏈能夠實時監控公司帳本,同時機構能夠藉此大幅減小對於審計員審覈金融交易的依賴,將審計業 務變得更有效率。
對於物聯網,智能設備呈現呈數量指數級增加,區塊鏈技術在這些設備之間創建了低成本的互相直接溝通橋樑,同時又經過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提升系統的安全私密性。區塊鏈疊加智能合約技術可將智能設備變成能夠自我維護調節的獨立個體,這些個體可在事先規定或植入的規則合約基礎上執行相似和其餘個體交換信 息或覈實身份等功能。
發達國家積極佈局區塊鏈,各領域多點開花。隨着比特幣的侷限性開始顯露,區塊鏈技術結合智能合約的應用空間打開、優勢開始展示,產業內投資重點已從比特幣挖掘硬件轉向區塊鏈技術相關應用。目前最高融資區塊鏈公司已超過1億美圓,並且不少初創公司目前正在雄心勃勃進行支付、交易、風控等多領域佈局。
金融機構例如高盛、花旗、納斯達克 等積極探索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同時大力佈局金融交易清算相關區塊鏈技術公司,先行者納斯達克已開始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私有股權發行交易;物聯網和網絡安全相關公司比較容易獲得政府和大型機構投資者青睞;支付領域則獲得銀行和電商的垂青。須要注意的是,四大(德勤和普華永道)在區塊鏈技術在審計領域的應用探索是很是積極的。
中國相關機構產業內投資力度較小,後期有望突破。我國過往的產業內相關投資較重視挖礦,以及報價、信息提供業務和諮詢,商業模式比較簡單。有深刻商業模式研究、有必定規模的應用項目是比較匱乏的。
目前,行業內開始呈現出向區塊鏈商業應用和深度探索的發展和投資趨勢,但體量較小而且缺少大型金融機構政府支持。萬 向集團下的區塊鏈實驗室是比較少有的有大型機構支撐的研發項目,萬向集團旗下還有區塊鏈基金。其中萬向集團相關負責人是肖風先生,也就是博時基金的前總經理。
隨着央行對區塊鏈重視加深、來自國外最新科技進展的溢出效應、海外以太坊做爲區塊鏈技術標準的逐漸確認、伴以區塊鏈應用的更加成熟和可投資投標的增長,區塊鏈有望成爲「互聯網+」後的下一個熱捧對象。這將激發創業者和應用者的熱情,從而造成我國區塊鏈發展的良性循環。產業內動態值得跟蹤關注。
若是某些領域的信用成本很高或者缺少信任,那就是有機會的,如跨國貿易金融領域,兩個國家之間的融資、抵押等等;又如小蟻區塊鏈,很是看好,它的口號是作證券市場的 Uber。
如今的證券市場有個很大的問題,不少資金集中在一級市場,二級市場門檻特別高,始終有個政府租值存在,而小蟻提供一個解決方案,把門檻降得很低,即利用這一套產品就能夠發行數字資產,這些數字資產都是能夠被交易的,只要有交易所願意流通它,就能夠運行起來。
其餘的,如醫療的病例分享、審計領域、公證領域、物聯網領域(物品的追溯、回溯)、供應鏈金融、保險(銷售成 本太高)等等,都有創業的案例出來。
目前區塊鏈處於第一個泡沫階段,它太熱了,但可能尚未處於頂端;國外的資金都是幾十億地往這個領域投,但國內的資金都沒有動,所以尚未達到頂端,應該是上升階段。
區塊鏈專家陶榮祺表示,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的發展帶給咱們「真實」感。我在區塊鏈領域從業大概兩三年, 目擊了相似地球生態中生物進化的過程,從無到有逐步進化。比特幣從 2009年創始到如今也就是7年的時間,在這 7 年時間,它一點點地成長了起來。咱們把它看做 一個從無到有的貨幣也好、現象也好、狀態也好,去觀察它都是很是榮幸的。可以觀察到一個系統、一個生命體,說得寬泛一點,一種狀態是如何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 這帶給個人衝擊是從無到有、完徹底全、自下而上的。
這樣的成長是符合經濟學原理的,第一個含義就是往低成本的方向去走;我理解經濟學的第二個含義,就是知足人們須要的,比特幣和區塊鏈這幾年來的成長就是如此。
咱們如今看到的不少經濟社會狀態,好比爲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共享經濟,本質上就是由於知足人們須要的成 本過高。區塊鏈也能看到這樣的趨勢,由於它是可以搭建人與人之間信任的一座橋樑。如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活動更多地基於國家政府、文化習俗的現行體系。文化習俗的積澱是很深的,沒有問題,但國家機器是有缺陷的,這個問題在於通過考驗的時間不足,畢竟國家機器僅成立了幾十年的時間,可能還不夠完善。
能夠看出,文化習俗、 國家機器爲咱們創建起來的信用體系的成本目前偏高,尤爲是國家機器,由於它強制須要不少制度、不少人(可能超過總人口10%)來維持這個體系。同時,無論是哪一代人,勞務成本是差很少的,因此無論是哪一個時代,10%的人來維持體系,其成本必然太高,更況且目前的信用體系仍是不夠好,好比春節聯歡晚會要提出創建誠信社 會,本質緣由仍是社會不夠誠信。一種低成本的信用機制誕生,並慢慢地茁壯成長, 即區塊鏈,必然會獲得關注和推廣。
區塊鏈的信任來自於底層技術,即用歷史信息換得現行的信任。如今咱們去看 財務報表時會想財務報表是否提早被修改過,同時,如今的財務報表是橫截面的。而 比特幣區塊鏈是 10 分鐘創建一個區塊,並蓋好時間戳。
從密碼學來講,一旦蓋好時間戳,這個區塊就沒有辦法破解。從創始到如今,每 10分鐘的時間戳包含這 10 分 鍾全世界全部的交易信息,這意味着歷史交易信息都在你的手裏,而且沒法篡改。
區塊鏈帶來的衝擊就在於用時間換取人們的信任。相似地,若是政府運行時間越長,而且每次說的都能作到,民衆的信任度也會增長。比特幣的特色是,運行時間越久,篡改的難度越高,這是由它的設計機制保證的。
另一個維度是區塊鏈的交互。本質上說區塊鏈是一個分佈式的公開帳簿,再往深層次理解,它實際是一個以太網的智能合約。中本聰在設計比特幣的時候就是用智能合約的概念設計的。
合約的甲乙雙方設計一個合約,合約內容描述某個條件或狀態,這個條件一旦觸發就執行; 傳統合約的甲方乙方在條件觸發時出現問題須要找國家機器、政府機關進行仲裁,這個在智能合約上是能夠由區塊鏈來作的。有人說區塊鏈是去中心化脫媒,但實際上並無徹底脫掉,只是從國家機器、政府機關等轉移到區塊鏈自己來作。
固然,普通程序也能夠設計不少合約出來,但問題在於代碼是能夠篡改的,所以內容沒法獲得徹底的保證。區塊鏈則把全部內容都公開化,而且運用時間戳的概念使得全部內容不能被篡改,所以智能合約是被強制執行的,從而能夠把第三方仲裁、信任機構去掉,由區塊鏈來執行。
這其實是從人的機構變成機器的機構,而機器的成本低於人類,因此 符合經濟學原理。可是,咱們剛纔所講的仍然是信任,並無作到去信任。原本信 國家機構、政府機關、文化習俗的強制執行,如今轉變成區塊鏈、機器,就真的能夠 相信嗎?這裏有兩個重要問題:第一,機器會取代人類嗎;第二,機器會故障嗎?這些問題還有待討論。
如今區塊鏈有個概念叫作公開鏈、聯盟鏈、私有鏈。公開鏈指,區塊鏈的參與者 是全世界全部的礦工,如比特幣的公開鏈中,每一個幣址中有多少比特幣徹底公開,但幣址指向於誰徹底不知道,所以比特幣是半匿名。
銀行但願使用區塊鏈但並不想將信息公開的話,就可使用私有鏈。這種是受到控制的區塊鏈,可讓區塊鏈中有些信息公開,但有些信息不公開,這個開關能夠本身設置。
雖然銀行但願將區塊鏈放在自 己的機房裏來維護,但這與普通的數據庫有必定區別。由於私有鏈的存在,幾乎全部的金融機構都在研究區塊鏈,特別是銀行業基本每家都設有一個部門研究。
聯盟鏈是指,區塊鏈信息由多我的錄入,而聯盟中的對象是能夠分享信息的(信息分享程度另 論),聯盟之外的就沒法得到信息,這相似於銀聯卡組織。區塊鏈解決了囚徒困境中的背叛選項,可以實現強制執行,相比於跨國之間信任度很弱的合做來講是進步的。
(文章來源:雲棲社區 編輯:枯葉子 )
如下是咱們的社區介紹,歡迎各類合做、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