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計算機網絡和分佈式計算機系統的區別?
二者在計算機硬件鏈接、系統拓樸結構和通訊控制等方面基本都是同樣的,它們都具備通訊和資源共享的功能。
區別關鍵在於:數據庫
分佈式計算機系統是在分佈式計算機操做系統支持下,進行分佈式數據庫處理的,也就是說各互聯的計算機能夠互相協調工做,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多臺計算機上並行運行,且具備透明性——用戶不知道數據、資源的具體位置,整個網絡中全部計算機就像是一臺計算機同樣;
而計算機網絡卻不具有這種功能,計算機網絡系統中的各計算機一般是各自獨立進行工做的。
2. 波特和比特的區別?
波特是碼元傳輸的速率單位,說明每秒傳多少個碼元。碼元傳輸速率也稱爲碼元速率、調製速率、波形速率或符號速率。
比特是信息量的單位,與碼元的傳輸速率「波特」是兩個徹底不一樣的概念。
可是,信息的傳輸速率「比特/秒」與碼元的傳輸速率「波特」在數量上卻有必定的關係。編程
3. TCP/IP網絡協議的核心是什麼,如何引出「over everything」和「everything over?」
TCP/IP協議的核心是TCP、UDP和IP協議
分層次畫出具體的協議來表示TCP/IP協議族,它的特色是上下兩頭大而中間小:應用層和網絡接口都有不少協議,而中間的IP層很小,上層的各類協議都向下匯聚到一個IP協議中。這種很像沙漏計時器形狀的TCP/IP協議族代表:TCP/IP協議能夠爲各類各樣的應用提供服務(everything over ip) 同時TCP/IP協議也容許IP協議在各類各樣的網絡構成的互聯網上運行(IP over everything)。
everything over IP: everything 均以 IP 爲基礎,之後的網絡中的設備都用 IP(如今的電話網絡就不是)。【over:以…爲基礎】
IP over everything: 在如今的電通訊網過渡到光通訊網的過程當中,IP、ATM、WDM 會配合使用,漸漸過渡,便是 IP over everything。【over:凌駕於…之上】緩存
4. 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區別安全
若傳輸的數據量很大,並且傳送時間遠大於呼叫時間,則採用電路交換較爲合適;當端到端的通路有不少段鏈路組成時,採用分組交換較爲合適。服務器
從提升整個網絡的信道利用率上看,分組交換優於電路交換。網絡
注:報文交換是以「報文」爲單位的,分組交換是以「分組」爲單位的,因此速度快。併發
5. IPv4 和 IPv6 的區別
IPv4 地址長度爲 32 bit,而 IPv6 地址長度爲 128 bit,地址增大了 2128 / 232 = 296 倍。
靈活的 IP 報文頭部格式。使用一系列固定格式的擴展頭部取代了 IPv4 中可變長度的選項字段。分佈式
IPv6 中選項部分的出現方式也有所變化,使路由器能夠簡單路過選項而不作任何處理,加快了報文處理速度。
IPv6 簡化了報文頭部格式,字段只有 7 個,加快報文轉發,提升了吞吐量。
提升安全性。身份認證和隱私權是 IPv6 的關鍵特性。
支持更多的服務類型。
容許協議繼續演變,增長新的功能,使之適應將來技術的發展。
6. TCP的擁塞控制與流量控制的功能和區別?
擁塞控制:
防止過多的數據注入到網絡中,這樣可使網絡中的路由器或鏈路不致過載。
擁塞控制所要作的都有一個前提:網絡可以承受現有的網絡負荷。
擁塞控制是一個全局性的過程,涉及到全部的主機、路由器,以及與下降網絡傳輸性能有關的全部因素。性能
流量控制:
指點對點通訊量的控制,是端到端的問題。
【匹配速率】流量控制所要作的就是抑制發送端發送數據的速率,以便使接收端來得及接收。測試
7. 集線器,路由器和交換機有什麼區別.
集線器工做在第一層(即物理層),它沒有智能處理能力,對它來講,數據只是電流而已,
當一個端口的電流傳到集線器中時,它只是簡單地將電流傳送到其餘端口,至於其餘端口鏈接的計算機接收不接收這些數據,它就無論了。
交換機工做在第二層(即數據鏈路層),它要比集線器智能一些,對它來講,網絡上的數據就是 MAC 地址的集合,它能分辨出幀中的源 MAC 地址和目的 MAC 地址,所以能夠在任意兩個端口間創建聯繫,可是交換機並不懂得 IP 地址,它只知道 MAC 地址。
路由器工做在第三層(即網絡層),它比交換機還要「聰明」一些,它能理解數據中的 IP 地址,若是它接收到一個數據包,就檢查其中的 IP地址,若是目標地址是本地網絡的就不理會,若是是其餘網絡的,就將數據包轉發出本地網絡。
8. P2P 網絡編程的特色
P2P(對等網絡,是一種有別於傳統 C/S 客戶/服務器式的分佈式網絡)直接將人們聯繫起來,讓人們經過互聯網直接交互。
P2P 模型的思想是整個網絡中的傳輸內容再也不被保存在中心服務器上,每一個節點都同時具備下載、上傳的功能,其權利和義務都是大致對等的。
P2P 使得網絡上的溝通變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間商。P2P 就是人能夠直接鏈接到其餘用戶的計算機、交換文件,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鏈接到服務器去瀏覽與下載。
9. DNS 的遞歸查詢與迭代查詢
遞歸查詢:
通常客戶機和服務器之間屬遞歸查詢,即當客戶機向 DNS 服務器發出請求後,若 DNS 服務器自己不能解析,則會向另外的 DNS 服務器發出查詢請求,獲得結果後轉交給客戶機。
迭代查詢(反覆查詢):
通常 DNS 服務器之間屬迭代查詢,如:若DNS2不能響應DNS1的請求,則它會將DNS3的IP給DNS2,以便其再向DNS3發出請求;
舉例:好比學生問老師一個問題,王老師告訴他答案這之間的叫遞歸查詢。這期間也許王老師也不會,這時王老師問張老師 ,此時叫迭代查詢!
10. 什麼是碼元?什麼是碼元長度?
在數字通訊中經常用時間間隔相同的符號來表示一位二進制數字。
這樣的時間間隔內的信號稱爲二進制碼元,而這個間隔被稱爲碼元長度。
11. 計算機網絡的接入類型都有哪些?
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
寬帶、無線
12. 中繼器,集線器,交換機,網橋,網關,路由器的功能做用,區別究竟是什麼?
物理層:中繼器(Repeater)和集線器(Hub)。用於鏈接物理特性相同的網段,這些網段,只是位置不一樣而已。Hub 的端口沒有物理和邏輯地址。
邏輯鏈路層:網橋(Bridge)和交換機(Switch)。用於鏈接同一邏輯網絡中、物理層規範不一樣的網段,這些網段的拓撲結構和其上的數據幀格式,均可以不一樣。Bridge和Switch的端口具備物理地址,但沒有邏輯地址。
網絡層:路由器(Router)。用於鏈接不一樣的邏輯網絡。Router的每個端口都有惟一的物理地址和邏輯地址。
應用層:網關(Gateway)。用於互連網絡上,使用不一樣協議的應用程序之間的數據通訊,目前尚無硬件產品。
中繼器:物理層, 適用於徹底相同的兩類網絡的互連,主要功能是經過對數據信號的從新發送或者轉發,來擴大網絡傳輸的距離。
集線器:物理層,基本功能信息分發,它把一個端口接收的全部信號向全部端口分發出去。一些集線器在分發以前將弱信號從新生成。
中繼器與集線器的區別:區別在於集線器可以提供多端口服務,也稱爲多口中繼器。
網橋:數據鏈路層, 網橋(Bridge)像一個聰明的中繼器, 網橋是一種對幀進行轉發的技術,根據 MAC 分區塊,可隔離碰撞。網橋將網絡的多個網段在數據鏈路層鏈接起來。【將兩個LAN連起來,根據MAC地址來轉發幀,能夠看做一個「低層的路由器」。】
交換機:數據鏈路層,是一種基於MAC地址識別,能完成封裝轉發數據包功能的網絡設備。能夠理解爲高級的網橋,他有網橋的功能,但性能比網橋強。交換機和網橋的細微差異就在於:交換機經常用來鏈接獨立的計算機,而網橋鏈接的目標是 LAN,因此交換機的端口較網橋多。
路由器:網絡層,用於鏈接多個邏輯上分開的網絡,幾個使用不一樣協議和體系結構的網絡;具備判斷網絡地址和選擇路徑的功能,過濾和分隔網絡信息流。路由器的主要工做就是爲通過路由器的每一個IP數據包尋找一條最佳傳輸路徑,並將該數據有效地傳送到目的站點。 路由器的基本功能是,把數據(IP報文)傳送到正確的網絡。
網關:網關(Gateway)又稱網間鏈接器、協議轉換器。網關在網絡層以上實現網絡互連,是最複雜的網絡互連設備,僅用於兩個高層協議不一樣的網絡互連。網關既能夠用於廣域網互連,也能夠用於局域網互連。 經過字面意思解釋就是網絡的關口。從技術角度來解釋,就是鏈接兩個不一樣網絡的接口,好比局域網的共享上網服務器就是局域網和廣域網的接口。
13. TCP創建鏈接
TCP創建鏈接,三次握手,它須要三步完成。在TCP的三次握手中,發送第一個SYN的一端執行的是主動打開。
而接收這個SYN併發回下一個SYN的另外一端執行的是被動打開。
第一次握手:【檢查Server是否能正常通訊】 創建鏈接時,客戶端發送SYN包(SYN = 1)到服務器,並進入SYN_SENT狀態,等待服務器確認;SYN:同步序列編號(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
第二次握手:【Server回訪,測試Client是否能正常通訊】 服務器收到SYN包,必須確認客戶的SYN(ack = 客戶端的初始序列號 x + 1),同時本身也發送一個SYN包(SYN = 1),即SYN + ACK包,此時服務器進入SYN_RECV狀態;
注:該步驟ack表示須要客戶端發送第x+1個字節了
第三次握手:【Client收到確認,告知Server可正常通訊】 客戶端收到服務器的SYN+ACK包,向服務器發送確認包ACK(ack = 服務器的初始序列號y + 1),此包發送完畢,客戶端和服務器進入ESTABLISHED(TCP鏈接成功)狀態,完成三次握手。
若是服務器沒有收到客服端的ACK,會超時重傳本身的SYN請求,一直到收到服務端的ACK爲止
14. ARP 協議過程
ARP 協議是「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議)的縮寫。在局域網中,網絡中實際傳輸的是「幀」,幀裏面是有目標主機的 MAC 地址的。在以太網中,一個主機要和另外一個主機進行直接通訊,必需要知道目標主機的 MAC 地址。但這個目標 MAC 地址是如何得到的呢?它就是經過地址解析協議 ARP 得到的。所謂「地址解析」就是主機在發送幀前將目標 IP 地址轉換成目標 MAC 地址的過程。 ARP 協議的基本功能就是經過目標設備的 IP 地址,查詢目標設備的 MAC 地址,以保證通訊的順利進行。
ARP(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是地址解析協議,是一種將IP地址轉化成物理地址的協議。從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有兩種方式:表格方式和非表格方式。ARP具體說來就是將網絡層(IP層,也就是至關於OSI的第三層)地址解析爲數據鏈接層(MAC層,也就是至關於OSI的第二層)的MAC地址。
在局域網中,當主機或其它網絡設備有數據要發送給另外一個主機或設備時,它必須知道對方的網絡層地址(即IP地址)。可是僅僅有IP地址是不夠的,由於IP數據報文必須封裝成幀才能經過物理網絡發送,所以發送站還必須有接收站的物理地址,因此須要一個從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APR就是實現這個功能的協議。
假設主機A和B在同一個網段,主機A要向主機B發送信息。具體的地址解析過程以下
(1)主機A首先查看本身的ARP表,肯定其中是否包含有主機B對應的ARP表項。若是找到了對應的MAC地址,則主機A直接利用ARP表中的MAC地址,對IP數據包進行幀封裝,並將數據包發送給主機B。
(2)若是主機A在ARP表中找不到對應的MAC地址,則將緩存該數據報文,而後以廣播方式發送一個ARP請求報文。ARP請求報文中的發送端IP地址和發送端MAC地址爲主機A的IP地址和MAC地址,目標IP地址和目標MAC地址爲主機B的IP地址和全0的MAC地址。因爲ARP請求報文以廣播方式發送,該網段上的全部主機均可以接收到該請求,但只有被請求的主機(即主機B)會對該請求進行處理。
(3)主機B比較本身的IP地址和ARP請求報文中的目標IP地址,當二者相同時進行以下處理:將ARP請求報文中的發送端(即主機A)的IP地址和MAC地址存入本身的ARP表中。以後以單播方式發送ARP響應報文給主機A,其中包含了本身的MAC地址。
(4)主機A收到ARP響應報文後,將主機B的MAC地址加入到本身的ARP表中以用於後續報文的轉發,同時將IP數據包進行封裝後發送出去。
當主機A和主機B不在同一網段時,主機A就會先向網關發出ARP請求,ARP請求報文中的目標IP地址爲網關的IP地址。當主機A從收到的響應報文中得到網關的MAC地址後,將報文封裝併發給網關。若是網關沒有主機B的ARP表項,網關會廣播ARP請求,目標IP地址爲主機B的IP地址,當網關從收到的響應報文中得到主機B的MAC地址後,就能夠將報文發給主機B;若是網關已經有主機B的ARP表項,網關直接把報文發給主機B。
發送方:主機
接收方:本網絡的另外一臺主機
用ARP找到目的主機的硬件地址。
發送方:主機
接收方:其餘網絡的另外一臺主機
用ARP找到本網絡的一個路由器的硬件地址,剩下的工做由這個路由器完成。
發送方:路由器
接收方:本網絡的一臺主機
用ARP找到目的主機的硬件地址。
發送方:路由器
接收方:其餘網絡的另外一臺主機
用ARP找到本網絡的一個路由器的硬件地址,剩下的工做由這個路由器完成。
15. PPP協議
點到點協議(Point to Point Protocol,PPP)是爲在同等單元之間傳輸數據包這樣的簡單鏈路設計的鏈路層協議。這種鏈路提供全雙工操做,並按照順序傳遞數據包。設計目的主要是用來經過撥號或專線方式創建點對點鏈接發送數據,使其成爲各類主機、網橋和路由器之間簡單鏈接的一種共通的解決方案。PPP具備如下功能:
(1)PPP具備動態分配 IP 地址的能力,容許在鏈接時刻協商IP地址;
(2)PPP支持多種網絡協議,好比TCP/IP 、NetBEUI 、NWLINK 等;
(3)PPP具備錯誤檢測能力,但不具有糾錯能力,因此ppp是不可靠傳輸協議;
(4)無重傳的機制,網絡開銷小,速度快。
(5)PPP具備身份驗證功能。
(6) PPP能夠用於多種類型的物理介質上,包括串口線、電話線、移動電話和光纖(例如SDH),PPP
也用於Internet接入。
參考:https://blog.csdn.net/kkm09/article/details/10513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