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研究生的學習和就業

小編注:微信

我讀研究生時,那時候博客還很火,而玉米圈裏面比較火的博客有嚴建兵老師的新浪博客,佟屏亞老師的新浪博客,還有張世煌老師的搜狐博客。這幾個老師的博客內容豐富,觀點鮮明,我深受教育。這一篇是張老師2010年寫的博客,我當時就把它保存到有道雲筆記中,而且轉化爲txt,反覆閱讀,裏面信息量很大,張老師在博客中強調數理遺傳學的重要性,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篇是個人入門老師。公衆號中有不少都是遺傳育種相關專業的朋友,但願該篇對你有必定幫助,借用張老師的話:「年輕人則要看透過眼煙雲,找到適合本身的正確道路和方向」。學習


如下是正文:
spa


把青年人送到國外去進修也許是有效途徑,但這樣的機會有限,並且效率不必定高。因而我想到,何不鼓勵青年人到外企去謀職。反正外企已經大量地招聘青年科技人才,鼓勵他們去外企工做若干年,掌握了商業育種思路,積累了實踐經驗,再跳出來爲中國企業作事,或者本身創業也何嘗不可。實踐證實這是有效途徑,前提是去外企以前有必定的統計學知識、技能和數量遺傳學方面的訓練。這些是國內大學教育比較欠缺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net


生物技術是輔助手段,十年內還不可能上升爲主流,如今學習生物技術的年輕人,十年後你的知識已經落伍,不如如今學習數量遺傳學,抓住育種pipeline的主流,這是最現實的道理。即便十年之後,各種生物技術也只是pipeline的支脈或環節。創建在數量遺傳學基礎上的常規技術還是育種pipeline的主流和骨幹。環節是對骨幹說的,支脈是對主流說的。對於一個管理型的育種專家,應該如何抓住主流和哪些關鍵環節,還不清楚嗎?特別是根據中國玉米育種的現狀來考慮這個問題就更有意義。設計


去外企工做,一樣能夠像出國培訓那樣瞭解現代育種的理論和技術,積累有用的實踐經驗。我提出的育種理論,解釋得很系統,雖然遭到一些大學教授抵制,卻受到少數企業育種者的承認,特別是被在外企工做,或有過外企育種經歷的人所承認。這就說明,只讀書本知識不可能掌握育種的基本要領和精髓,特別是不可能掌握育種管理的精髓。既然不可能把大量青年科技人才送到國外去系統學習,鼓勵年輕人去外企工做卻是一條好途徑。未來這些人當中有十分之一回歸和參加中國企業的育種研發,就可以起到「火種」的做用,起到宣傳和普及現代育種理論、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做用。那時候,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中國育種者接受了這些「火種」所帶來的新思惟和新能量,也足以在中國種子產業形成燎原之勢。ip


年輕人到外企去工做,真正學到育種的理論、技術和管理經驗,學到訣竅,不是件容易事情,就像過去說「師傅領進門,出息在我的」是一個道理。在中西兩種體制的碰撞中,咱們須要學習和交流文化,須要品味和比較文化的內涵。專業基礎是必須的,而態度更重要。不瞭解競爭對手,就不可能虛心學習和深刻實踐。外企的育種pipeline須要你懂得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但不須要每一個員工都懂得那麼多管理奧妙,只需在流水線上按照程序操做就是了。所以,青年人要從外企的工做實踐中學習育種的核心技術和基本思路有必定難度,不容易學到訣竅和原理。做爲青年人首先要端正態度,還須要有較厚實的理論基礎和藹于思考,在思想碰撞和文化比較中才能看破跨國企業的育種技術路線和思路。get


我沒有在外企工做的經歷,但有幸大量地閱讀知名專家的重要文章,有機會到各國去考察和交流,加上本身動腦筋思考,悟出了一些道理,講給你們聽,但還須要青年人在實踐中驗證和發揚光大。經過與海外人士或有過外企育種經歷的人士交流已經驗證了這些基本原理。剩下的只是中國育種者作出正確的抉擇。你在現代種子產業面前非要走一條死路(做坊)仍是在激烈競爭中爭取光明前途(pipeline),由你本身選擇。若是你的育種是我的行爲,那就繼續選擇前者,去開你的小做坊,若是是企業行爲,便只有選擇pipeline。博客


我概括了玉米育種理論和技術的5句話,不少人不理解。許多育種者雖然接受,但認識不深入,緣由在於教育系統出了問題。但是,不明白技術背後的道理,未來遇到新的問題恐怕仍是難解決。當閱讀國外文獻的時候,一些人也許能理解表面,可以照着作,卻不瞭解深層次的道理,未來遇到新的疑難問題還可能犯糊塗。所以我說青年人要學習數量遺傳學,道理就在這兒數據分析


想來想去,歸納兩句話,一是學習好基礎理論,特別是數量遺傳學理論和統計學知識與技能,第二是到國外去接受系統訓練,或者到外企去學習和工做一段時間,轉變世界觀,而後改造咱們的育種系統。這些實踐經歷很重要。產品


我這裏十幾年來培養了一批研究生,大多數研究分子生物學技術,學的那點知識很零亂,結構不盡合理,對將來的職業生涯基本上沒有大的用處。過去這十幾年,我支持了一個學生到德國去攻讀博士,回來後去了中國農大,加入張福鎖團隊,這算是有才華,學術風氣很正的一個。另外一個就是以生物統計學爲背景,學習數量遺傳學,現送到美國Iowa大學在Hallauer和Lamkey門下學習玉米的數量遺傳學和育種技術。還有一個博士研究生正聯繫去美國合做研究,她研究的方向是玉米育種目標和發展趨勢。你看,送出去三個,有兩個都和常規育種密切相關,而從此再送生物技術方面的學生出國,回國後順利就業的難度會愈來愈大。我這裏最近畢業的幾個學生比較容易在企業得到就業機會。這不能不引發研究生反思,如何設計本身的知識結構和將來的職業生涯。


本文鼓勵青年科技人才到外企去學習和鍛鍊,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真本領,以強化本身職業生涯的適應能力。現在職場上競爭激烈,只讀書本知識不夠用,特別是在中國的大學裏學習的那點知識和技能不夠用。咱們的多數大學和科研機構是以應用技術或應用基礎研究爲主要目標,但是大學的教育方式和科研單位的管理結構倒是理論研究的架勢。這樣的教學和科研管理與社會浮躁氣氛一脈相承,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實際需求差距較大。因此,大多數研究生畢業之後都面臨着從新學習有用知識和技能,以及改變本身治學態度的一次重大選擇。


我國的育種創新能力基本上集中在科研單位和大學,但是如今的管理體制卻抑制他們的創新能力,被SCI和所謂的成果獎勵牽着走,致使國家大量的科技投入不見效果或收效甚微。如今面臨着兩難選擇,一方面要繼續深刻改革,鼓勵創新,非如此就沒有出路,另外一方面要糾正SCI所引發的浮躁,糾正所謂科技體制改革形成的誤區,迴歸公益性地位,同時鼓勵市場經濟對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的主導做用。這就致使中國科研單位的兩難選擇。而大學的狀況更復雜,面臨的改革局面更是艱難。所以,科研單位和大學的育種創新面臨許多困難和障礙。而年輕人則要看透過眼煙雲,找到適合本身的正確道路和方向。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衆號 - 育種數據分析之放飛自我(R-breeding)。
若有侵權,請聯繫 support@oschina.cn 刪除。
本文參與「OSC源創計劃」,歡迎正在閱讀的你也加入,一塊兒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