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記錄了一次接口慢查問題排查過程,該問題產生的現象迷惑性較高。同時因爲問題偶發性高,排查難度也比較大。排查過程從 druid 數據源「致使」的一個慢查現象做爲切入點,逐步分析,排除諸多可能性後仍無解。以後從新審視故障現象,換個角度分析,找到了問題根因。最後對問題緣由進行了驗證確認,結果符合預期。到此,排查過程算是結束了,本文對問題進行記錄歸檔。java
前段時間收到業務同事反饋,說他們應用的某臺機器連續兩天多個接口出現了兩次慢查狀況(偶發性較高)。但持續時間比較短,但很快又恢復了。Pinpoint 調用鏈信息以下:git
圖1:長 RT 接口調用鏈信息github
上圖是業務同窗反饋過來的信息,能夠看出從 MyBatis 的 SqlSessionTemplate#selectList 方法到 MySQL 的 ConnectionImpl#prepareStatement 方法之間出現了 2111 毫秒的間隔,正是這個間隔致使了接口 RT 升高。接下來針對這個現象進行分析。redis
從全鏈路追蹤系統給出的鏈路信息來看,問題的緣由彷佛很明顯,就是 selectList 和 prepareStatement 之間存在着長耗時的操做。理論上只要查出哪裏出現了長耗時操做,以及爲何發生,問題就解決了。因而先無論三七二十一,直接分析 MyBatis 的源碼吧。數據庫
public class SimpleExecutor extends BaseExecutor { public <E> List<E> doQuery(MappedStatement ms, Object parameter, RowBounds rowBounds, ResultHandler resultHandler, BoundSql boundSql) throws SQLException { Statement stmt = null; try { Configuration configuration = ms.getConfiguration(); StatementHandler handler = configuration.newStatementHandler(wrapper, ms, parameter, rowBounds, resultHandler, boundSql); stmt = prepareStatement(handler, ms.getStatementLog()); // 預編譯 return handler.<E>query(stmt, resultHandler); } finally { closeStatement(stmt); } } private Statement prepareStatement(StatementHandler handler, Log statementLog) throws SQLException { Statement stmt; Connection connection = getConnection(statementLog); // 獲取數據庫鏈接 stmt = handler.prepare(connection, transaction.getTimeout()); // 執行預編譯 handler.parameterize(stmt); return stmt; } }
MyBatis 的 SqlSessionTemplate#selectList 方法的調用鏈比較長,這裏就不一一分析,感興趣能夠看一下我三年前的文章 MyBatis 源碼分析 - SQL 的執行過程。SqlSessionTemplate#selectList 最終會執行到 SimpleExecutor#doQuery,該方法在執行後續邏輯前,會先調用 SimpleExecutor#prepareStatement 進行預編譯。prepareStatement 方法涉及到兩個外部操做,一個是獲取數據庫鏈接,另外一個是執行調用 MySQL 驅動相關方法執行預編譯。apache
從圖1的監控上看,預編譯速度很快,能夠肯定預編譯沒有問題。如今,把注意力移到 getConnection 方法上,這個方法最終會向底層的 druid 數據源申請數據庫鏈接。druid 採用的是生產者消費者模型來維護鏈接池,更詳細的介紹參考個人另外一篇文章。若是鏈接池中沒有可用鏈接,這個時候業務線程就會等待 druid 生產者建立鏈接。若是生產者建立鏈接速度比較慢,或者活躍鏈接數達到了最大值,此時業務線程就必須等待了。好在業務應用接了 druid 監控,咱們能夠經過監控瞭解鏈接池的狀況。數組
圖2:druid 監控圖緩存
上圖是用 excel 繪製的,數據通過編輯,與當時狀況存在必定的誤差,但不影響後續的分析。從監控上來看,鏈接池中的空閒鏈接所有被借出去了,但仍然不夠,因而生產者不停的建立鏈接。這裏引起了咱們的思考,爲何活躍鏈接數會忽然上升這麼多?多是出現了慢查。與此同時,業務線程的等待次數和等待時間大幅上漲,這說明 druid 鏈接生產者的「產能」彷佛不足,以致於部分業務線程出現了等待。什麼狀況下生產者建立鏈接會出現問題呢?咱們當時考慮到的狀況以下:bash
先說第二種狀況,RDS 負載的問題很好確認,阿里雲上有 RDS 的監控。咱們確認了兩次問題發生時的監控曲線,發現實例負載並不高,沒有明顯波動,因此狀況二能夠排除。那狀況一呢,網絡會不會出現問題呢?這個猜測很差排除。緣由以下:網絡
活躍鏈接數正常狀況下會很低,暴漲通常都不是正常現象。假如一個 Java 線程從發出 SQL 請求到收到數據耗時 5ms,那麼一條鏈接能夠達到 200 的 QPS。而這個單機 QPS 還不足 200,不該該用掉這麼多鏈接,除非出現了慢查。可是咱們用阿里雲的 SQL 洞察服務裏也沒發現慢 SQL,所以能夠排除掉慢查的可能性。不是慢查,彷佛只能甩鍋給網絡了,必定是當時的網絡(接鍋好手)出了問題。
若是真是網絡出問題了,那麼 druid 生產者「產能」不足的問題彷佛也能獲得合理的解釋。可是通過咱們的分析,發現了一些矛盾點,以下:
圖3:某個長 RT 請求的鏈路追蹤數據
從鏈路數據上來看,SQL 的預編譯和執行時間都是很快的,沒有出現明顯的等待時間。若是說上面的狀況是偶然,可是咱們翻看了不少鏈路數據,都發現 SQL 的預編譯和執行速度都很快,不存在明顯的延遲。所以,把鍋甩給網絡是不合適的。
排查到這裏,思路斷了。首先沒有發現慢查,其次數據庫資源也是充足的,最後網絡彷佛也沒問題。都沒有問題,那問題出在哪裏呢?
首先查看了問題機器的 QPS,發現沒有突發流量。雖有必定波動,但整體仍然平穩。
圖4:QPS 折線圖
接着看了應用的 CPU 使用率,發現了一點問題,使用率忽然上升了不少。
圖5:CPU 使用率折線圖
詢問了業務同窗,這個點沒有定時任務,QPS 與以往類似,沒有什麼異常。目前不知道 CPU 爲何會忽然上升這麼多,這個信息暫時沒法提供有效的幫助,先放着。最後再看一下網絡 I/O 監控。
圖6:網絡流量監控圖
入站流量與出站流量在問題發生時間段內都出現了上升,其中出站流量上升幅度很大,說明當時應該有大量的數據發出去。但具體是哪些接口的行爲,目前還不知道。
接着分析了一下業務日誌,咱們發現了一些 WARN 級別信息:
# 業務線程打出的 WARN 日誌,表示等待鏈接超時,重試一次 2021-07-20 09:56:42.422 [DubboServerHandler-thread-239] WARN com.alibaba.druid.pool.DruidDataSource [DruidDataSource.java:1400] - get connection timeout retry : 1 2021-07-20 09:56:42.427 [DubboServerHandler-thread-242] WARN com.alibaba.druid.pool.DruidDataSource [DruidDataSource.java:1400] - get connection timeout retry : 1 2021-07-20 09:56:42.431 [DubboServerHandler-thread-240] WARN com.alibaba.druid.pool.DruidDataSource [DruidDataSource.java:1400] - get connection timeout retry : 1 # Dubbo TimeoutFilter 答疑超時日誌 2021-07-20 09:56:42.432 [DubboServerHandler-thread-254] WARN org.apache.dubbo.rpc.filter.TimeoutFilter [TimeoutFilter.java:60] - [DUBBO] invoke time out. method: xxx arguments: [yyy] , url is dubbo://172.***.***.***:20880/**** 2021-07-20 09:56:42.489 [DubboServerHandler-thread-288] WARN org.apache.dubbo.rpc.filter.TimeoutFilter [TimeoutFilter.java:60] - [DUBBO] invoke time out. method: **** arguments: [***, ***] , url is dubbo://172.***.***.***:20880/****
這兩種日誌說實話沒什麼用,由於這些日誌是結果,本就應該發生的。除了 WARN 信息,業務日誌裏找不到任何異常信息。須要說明的是,咱們並無設置業務線程獲取鏈接重試次數,默認重試次數是0。但這裏卻進行了一次重試,而咱們預期是業務線程在指定時間內獲取鏈接失敗後,應拋出一個 GetConnectionTimeoutException 異常。這個應該是 druid 的代碼有問題,我給他們提了一個 issue (#4381),可是沒人回覆。這個問題修復也很簡單,算是一個 good first issue,有興趣的朋友能夠提個 Pull Request 修復一下。
業務日誌沒有太多可用信息,咱們繼續尋找其餘的線索,此次咱們從 JVM 監控裏發現了端倪。
問題發生的那一小段時間內,JVM 發生了屢次的 YGC 和 FGC,並且部分 GC 的耗時很長。
圖7:GC 次數與耗時監控
那麼如今問題來了,GC 是緣由仍是結果?因爲 GC 發生的時間與接口慢查出現的時間都在 9.56:30 以後,時間上你們是重疊的,誰影響了誰,仍是互相影響,這都是不清楚的。GC 的引入彷佛讓排查變得更爲複雜了。
到這裏信息收集的差很少了,可是問題緣由仍是沒有推斷出來,十分鬱悶。
若是咱們仍然從 druid 這個方向排查,很難查出緣由。時間寶貴,如今要綜合收集的信息從新思考一下了。既然發生了 GC,那麼應用的內存消耗必定是上升了。再綜合網絡 I/O 的狀況,短期內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好像也能說明這個狀況。但當時網絡流量並非特別大,彷佛還不足以引起 GC。支撐力不足,先放一邊。另外,應用的 QPS 沒有多大變更,可是 CPU 負載卻忽然上升了不少。加之幾回 GC 的耗時很長,搞很差它們倆之間有關聯,即長時間的 GC 致使了 CPU 負載上升。目前,有兩個排查方向,一個是從網絡 I/O 方向排查,另外一個是從 GC 方向排查。就現象而言,GC 的問題彷佛更大,所以後續選擇從 GC 方向排查。
JVM 進行 GC,說明內存使用率必定是上去了。內存上升是一個累積過程,若是咱們把排查時間從發生長耗時 GC 的時刻 9:57:00 向前推一分鐘,沒準會發現點什麼。因而我到全鏈路追蹤平臺上按耗時倒序,拉取了問題應用在 9:56:00 這一分鐘內的長 RT 接口列表,發現耗時靠前的十幾個都是 queryAll 這個方法。以下:
圖8:queryAll 方法耗時倒序列表
咱們看一下耗時最長請求的調用鏈信息:
圖9:耗時最長請求的鏈路信息
首先咱們能夠看到 MySQL 驅動的 execute 執行時間特別長,緣由後面分析。其次 redis 緩存的讀取耗時很是短,沒有問題。但 redis 客戶端寫入數據耗時很是長,這就很不正常了。
因而當即嚮應用開發要了代碼權限,分析了一下代碼。僞代碼以下:
public XxxService { // 備註:該方法緩存實際上使用了 Spring @Cacheable 註解,而非顯示操做緩存 public List queryAll(int xxxId) { // 一、檢查緩存,命中則當即返回 List xxxDTOs = customRedisClient.get(xxxId); if (xxxDTOs != null) return list; // 二、緩存未命中,查詢數據庫 List xxxDOs = XxxDao.queryAll(xxxId); xxxDTOS = convert(xxxDOs) // 三、寫入緩存 customRedisClient.set(xxxId, xxxDTOs, 300s); return list; } }
代碼作的事情很是簡單,那爲何會耗時這麼多呢?緣由是這樣的,若是緩存失效了,queryAll 這個方法一次性會從數據庫裏取出上萬條數據,且表結構包含了一些複雜的字段,好比業務規則,通信地址等,因此單行記錄相對較大。加之數據取出後,又進行了兩次模型轉換(DO → DTO → TO),轉換的模型數量比原始模型數量要多一半,約 1.5 萬個,TO 數量與 DTO 一致。模型轉換完畢後,緊接着是寫緩存,寫緩存又涉及序列化。queryAll 方法調用一次會在新生代生成約五份比較大的數據,第一份是數據集 ResultSet,第二份是 DO 列表,第三份是 DTO 列表,第四份 TO 列表,最後一份是 DTO 列表的序列化內容。加之兩秒內出現了二十屢次調用,加重了內存消耗,這應該能解釋爲何 GC 次數會忽然上升這麼多。下面還有幾個問題,我用 FAQ 的方式解答:
Q:那 GC 耗時長如何解釋呢?
A:我猜想多是垃圾回收器整理和複製大批量內存數據致使的。
-------------------------------------------------✂-------------------------------------------------
Q:還有 execute 方法和 set 方法之間爲何會間隔這麼長時間內?
A:目前的猜想是模型類的轉換以及序列化自己須要必定的時間,其次這期間應該有多個序列化過程同時在就行,不過這也解釋不了時間爲何這麼長。不過若是咱們把 GC 考慮進來,就會獲得相對合理的解釋。從 9:56:33 ~ 5:56:52 之間出現了屢次 GC,並且有些 GC 的時間很長(長時間的 stop the world),形成的現象就是兩個方法之間的間隔很長。實際上咱們能夠看一下 9:56:31 第一個 queryAll 請求的調用鏈信息,會發現間隔並非那麼的長:
圖10:queryAll 正常狀況下的耗時狀況
所以,咱們能夠認爲後續調用鏈 execute 和 set 方法之間的超長間隔是由於 CPU 使用率,GC 等因素共同形成的。
-------------------------------------------------✂-------------------------------------------------
Q:第一個 set 和第二個 set 間隔爲何也會這麼長?
A:第一個 set 是咱們自定義的邏輯,到第二個 set 之間彷佛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當時沒有查出問題。不過好在復現的時候,發現了端倪,後面章節給予解釋。
-------------------------------------------------✂-------------------------------------------------
最後,咱們把目光移到初始的問題上,即業務同事反饋部分接口 RT 上升的問題。下面仍用 FAQ 的方式解答。
Q:爲何多個接口的 RT 都出現了上升?調用鏈參考下圖:
圖11:某個長 RT 接口的鏈路信息
A:部分業務線程在等待 druid 建立數據庫鏈接,因爲 GC 的發生,形成了 STW。GC 對等待邏輯會形成影響。好比一個線程調用 awaitNanos 等待3秒鐘,結果這期間發生了5秒的 GC(STW),那麼當 GC 結束時,線程當即就超時了。在 druid 數據源中, maxWait 參數控制着業務線程的等待時間,代碼以下:
public class DruidDataSource extends DruidAbstractDataSource { private DruidPooledConnection getConnectionInternal(long maxWait) throws SQLException { // ... final long nanos = TimeUnit.MILLISECONDS.toNanos(maxWait); if (maxWait > 0) { // 嘗試在設定時間內從鏈接池中獲取鏈接 holder = pollLast(nanos); } else { holder = takeLast(); } // ... } }
通過前面的排查,不少現象都獲得了合理的解釋,是時候給個結論了:
本次 xxx 應用多個接口在兩天連續出現了兩次 RT 大幅上升狀況,排查下來,初步認爲是 queryAll 方法緩存失效,短期內幾十個請求大批量查詢數據、模型轉換以及序列化等操做,消耗量大量的內存,觸發了屢次長時間的 GC。形成部分業務線程等待超時,進而形成 Dubbo 線程池被打滿。
接下來,咱們要按照這個結論進行復現,以證實咱們的結論是正確的。
問題復現仍是要儘可能模擬當時的狀況,不然可能會形成比較大的偏差。爲了較爲準確的模擬當時的接口調用狀況,我寫了一個能夠控制 QPS 和請求總數的驗證邏輯。
public class XxxController { @Resource private XxxApi xxxApi; public Object invokeQueryAll(Integer qps, Integer total) { RateLimiter rl = RateLimiter.create(qps.doubleValue()); ExecutorService es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50); for (Integer i = 0; i < total; i++) { es.submit(() -> { rl.acquire(); xxxApi.queryAll(0); }); } return "OK"; } }
復現的效果符合預期,CPU 使用率,網絡 I/O 都上去了(因爲監控屬於公司內部系統,就不截圖了)。同時 GC 也發生了,並且耗時也很長。GC 日誌以下:
2021-07-29T19:09:07.655+0800: 631609.822: [GC (Allocation Failure) 2021-07-29T19:09:07.656+0800: 631609.823: [ParNew: 2797465K->314560K(2831168K), 2.0130187 secs] 3285781K->1362568K(4928320K), 2.0145223 secs] [Times: user=3.62 sys=0.07, real=2.02 secs] 2021-07-29T19:09:11.550+0800: 631613.717: [GC (Allocation Failure) 2021-07-29T19:09:11.551+0800: 631613.718: [ParNew: 2831168K->314560K(2831168K), 1.7428491 secs] 3879176K->1961168K(4928320K), 1.7443725 secs] [Times: user=3.21 sys=0.04, real=1.74 secs] 2021-07-29T19:09:13.300+0800: 631615.467: [GC (CMS Initial Mark) [1 CMS-initial-mark: 1646608K(2097152K)] 1965708K(4928320K), 0.0647481 secs] [Times: user=0.19 sys=0.00, real=0.06 secs] 2021-07-29T19:09:13.366+0800: 631615.533: [CMS-concurrent-mark-start] 2021-07-29T19:09:15.934+0800: 631618.100: [GC (Allocation Failure) 2021-07-29T19:09:15.934+0800: 631618.101: [ParNew: 2831168K->2831168K(2831168K), 0.0000388 secs]2021-07-29T19:09:15.934+0800: 631618.101: [CMS2021-07-29T19:09:17.305+0800: 631619.471: [CMS-concurrent-mark: 3.668/3.938 secs] [Times: user=6.49 sys=0.01, real=3.94 secs] (concurrent mode failure): 1646608K->1722401K(2097152K), 6.7005795 secs] 4477776K->1722401K(4928320K), [Metaspace: 224031K->224031K(1269760K)], 6.7028302 secs] [Times: user=6.71 sys=0.00, real=6.70 secs] 2021-07-29T19:09:24.732+0800: 631626.899: [GC (CMS Initial Mark) [1 CMS-initial-mark: 1722401K(2097152K)] 3131004K(4928320K), 0.3961644 secs] [Times: user=0.69 sys=0.00, real=0.40 secs] 2021-07-29T19:09:25.129+0800: 631627.296: [CMS-concurrent-mark-start] 2021-07-29T19:09:29.012+0800: 631631.179: [GC (Allocation Failure) 2021-07-29T19:09:29.013+0800: 631631.180: [ParNew: 2516608K->2516608K(2831168K), 0.0000292 secs]2021-07-29T19:09:29.013+0800: 631631.180: [CMS2021-07-29T19:09:30.733+0800: 631632.900: [CMS-concurrent-mark: 5.487/5.603 secs] [Times: user=9.29 sys=0.00, real=5.60 secs] (concurrent mode failure): 1722401K->1519344K(2097152K), 6.6845837 secs] 4239009K->1519344K(4928320K), [Metaspace: 223389K->223389K(1269760K)], 6.6863578 secs] [Times: user=6.70 sys=0.00, real=6.69 secs]
接着,咱們再看一下那段時間內的接口耗時狀況:
圖12:問題復現時的 queryAll 耗時倒序列表
全部接口的消耗時間都很長,也是符合預期的。最後再看一個長 RT 接口的鏈路信息:
圖13:某個長 RT 接口的鏈路信息
會發現和圖片1,也就是業務同窗反饋的問題是一致的,說明覆現效果符合預期。
驗證到這裏,能夠證實咱們的結論是正確的了。找到了問題的根源,這個問題能夠歸檔了。
出於性能考慮,Pinpoint 給出的鏈路信息力度比較粗,以至於咱們沒法詳細得知 queryAll 方法的耗時構成是怎樣的。爲了搞清楚這裏面的細節,我對 queryAll 方法耗時狀況進行比較詳細的測算。在應用負載比較低的狀況下觸發一個請求,並使用 Arthas 的 trace 命令測算鏈路耗時。獲得的監控以下:
圖14:正常狀況下 queryAll 方法鏈路信息
這裏我對三個方法調用進行了編號,方法 ① 和 ② 之間存在 252 毫秒的間隔,方法 ② 和 ③ 之間存在 294 毫秒的間隔。Arthas 打印出的鏈路耗時狀況以下:
圖15:queryAll 方法耗時測量
這裏的編號與上圖一一對應,其中耗時比較多的調用我已經用顏色標註出來了。首先咱們分析間隔1的構成,方法 ① 到 ② 之間有兩個耗時的操做,一個是批量的模型轉換,也就是把 DO 轉成 DTO,消耗了約 79.6 毫秒。第二個耗時操做是 Object 的 toString 方法,約 171.6。二者加起來爲 251.2,與全鏈路追蹤系統給出的數據是一致的。這裏你們確定很好奇爲何 toString 方法會消耗掉這麼多時間,答案以下:
public void put(Object key, Object value) { // 省略判空邏輯 // 把 key 和 value 先轉成字符串,再進行判空 if (StringUtils.isBlank(key.toString()) || StringUtils.isBlank(value.toString())) { return; } CacheClient.set(key, value); }
這是方法 ① 和 ② 路徑中的一個方法,這段代碼看起來人畜無害,問題發生在判空邏輯上(歷史代碼,不討論其合理性)。當 value 是一個很是大集合或數組時,toString 會消耗掉不少時間。同時,toString 也會生成一個大字符串,無形中消耗了內存資源。這裏看似不起眼的一句代碼,實際上倒是性能黑洞。這也提醒咱們,在操做大批量數據時,要注意時空消耗。
最後,咱們再來看一下方法 ② 和 ③ 之間的間隔問題,緣由已經很明顯了,就是 value 序列化過程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另外,序列化好的字節數組也會暫時存在堆內存中,也是會消耗很多內存資源的。
到這裏整個分析過程就結束了,經過上面的分析,咱們能夠看出,一次簡單的查詢居然能引出了這麼多問題。不少在之前看起來稀疏日常的邏輯,偶然間也會成爲性能殺手。平常工做中,仍是要常常關注一下應用的性能問題,爲應用的穩定運行保駕護航。
因爲問題發生時,JVM 只是進行了 FGC,內存並無溢出,因此沒有當時的內存 dump 數據。不過好在問題能夠穩定復現,經過對 JVM 進行一些配置,咱們可讓 JVM 發生 FGC 前自動對內存進行 dump。這裏使用 jinfo 命令對正在運行的 JVM 進程設置參數:
jinfo -flag +HeapDumpBeforeFullGC $JVM_PID
拿到內存數據後,接下來用 mat 工具分析一下。首先看一下內存泄露吧:
圖16:應用內存泄露分析
從內存消耗比例上來看,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與 dubbo 的線程有關。隨便選一個線程,在支配樹(dominator tree)視圖中查看線程支配的對象信息:
圖17:dubbo 線程支配樹狀況
從上圖能夠看出,dubbo 線程 retained heap 約爲 66 MB,主要由兩個大的對象 ArrayList 和 StringBuilder 組成。ArrayList 裏面存放的是 DTO,單個 DTO 的 retained heap 大小約爲 5.1 KB。StringBuilder 主要是 toString 過程產生的,消耗了接近 26 MB 的內存。從 dump 的內存數據中沒找到 DO 列表,應該是在 YGC 時被回收了。
好了,關於內存的分析就到這吧,大概知道內存消耗是怎樣的就夠了,更深刻的分析就不搞了。
因爲排查經驗較少,這個問題斷斷續續也花了很多時間。這中間有找不到緣由時的鬱悶,也有發現一些猜測符合預期時的欣喜。無論怎麼樣,最後仍是找到了問題的緣由。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本身也學到了很多東西。總的來講,付出是值得的。本文的最後,對問題排查過程進行簡單的總結吧。
一開始,我直接從具體現象開始排查,指望找到引起現象的緣由。進行了各類猜測,可是都無法得出合理的結論。接着擴大信息面,仍然無果。以後綜合各類信息,思考以後,換個方向排查,找到了緣由。最後進行驗證,並對一些疑點進行解釋,整個過程結束。
最後說說此次排查過程存在的問題吧。第一個問題是沒有注意甄別別人反饋過來的信息,沒有對信息進行快速確認,而是直接深刻了。花了不少時間嘗試了各類猜測,最終均無果。因爲別人反饋過來的信息一般都是比較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確的。對於這些信息能夠快速確認,幸運的話能直接找到緣由。但若是發現此路不通,就不要鑽牛角尖了,由於這個現象可能只是衆多現象中的一個。在這個案例中,接口長 RT 看起來像是 druid 致使的,實際上倒是由於 GC 形成 STW 致使的。繼續沿着 druid 方向排查,最終必定是南轅北轍。其餘的問題都是小問題,就不說了。另外,排查過程當中要注意保存當時的一些日誌數據,避免因數據過時而丟失,好比阿里雲 RDS SQL 洞察是有時間限制的。
本篇文章到此結束,感謝閱讀!
本文在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4.0 下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做者:田小波
原創文章優先發布到我的網站,歡迎訪問:https://www.tianxiaobo.com
本做品採用知識共享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許可協議進行許可。